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般若自空大都遵循月称菩萨的观点,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说过,依靠灯可有灯的光。同时与他空如来藏光明的观点也相一致,因为如来藏光明是世俗显现法,它与空性一体,互为双运,这两者也没有主次之分。
另外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因空性是第二转法轮中所宣说的,而比空性还要了义、深奥的是第三转法轮和妥嘎中的光明,由此便认为光明比空性更为重要,空性仅在次要的地位。应该知道不同的经典阐述法界实相时,虽其着重的侧面不同,如第二转法轮着重于空性之反体,第三转法轮着重光明之反体,但应知在所知的实相上空性与光明实际是不可分开的一体,就象世俗中的火和火的热性一样,不可能有主次高下之分。正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了分别执著,才会有如此的非理念头。经典中有时着重宣说空性,有时着重宣说光明,一句话中往往有着外内密的许多意义,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如有些经典中说要杀父母亲,如果看到了这句话便跑去将现世的父母杀死了,则显然是很愚痴的行为。这话实际上是说,无明是众生转生在轮回的近取因,故应遣除这如轮回的父母亲一样的无明烦恼。
下面讲若认为在究竟上空性更重要则有过失,从而破遮其观点:
若以空执断现相,空性现于缘起性,
染污龙树之善宗。
如果认为胜义谛空性极重要并执著要从闻思或修行后产生的空性智慧去断除世俗谛中的现相,则显然与龙树菩萨的空性现于缘起性空性与缘起一味一体的善说之宗相违。
龙树菩萨在《中论》、《法界赞》、《六十正理论》等论典中都论述了“空性现于缘起性”的观点。尤其在《六十正理论》开头的归敬颂中说:无等释迦牟尼佛宣说了空性缘起双运的观点,此为外道所无,故顶礼释迦牟尼佛。《中论》开头的顶礼句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善灭诸戏论,能说是因缘,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月称菩萨在《显句论》中解释说,龙树菩萨在这里将《中论》二十七品的意义归纳为“八不”, 揭示了显现与空性是无二大双运的本性。这是佛所宣说的内道不共同的善说,故稽首顶礼释迦牟尼佛。又《中论》第二十四品颂词中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及“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故现即是空,空即是现。
龙树菩萨抉择空性的《中论》与抉择光明的《法界赞》,是依胜义谛理论和依清净的名言量抉择法界本性的两部代表性论著,如果进而以智慧现量感受这两部论著所诠示的意义,则与大圆满已相去不远了。一个修大圆满的人,闻思显宗的这些经论时,会认为这就是大圆满法。
在显宗中,首先对外境的山河大地慢慢进行观察,得出了既是空性又是光明的胜义本性,再观察这胜义本性是外境无情物的本性,还是众生分别心的本性等,这样以各种理论反复观察后,最后得出了这些暂时来说是分别心的变化,究竟上则是自心本性的无生大空性与大光明双运的幻化。也就是众生以分别心转生在轮回中,但这分别心的本性即是究竟的智慧,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一切基的究竟观点最终乃是顶乘大圆满基的本性。
已有大圆满相似修法的人,在闻思般若经典时,便会直接了知宝瓶,柱子等外境是分别心的幻化,而不需要再从宝瓶、柱子等上一步步去推出空性。
显宗与密宗的差别就象同样去抓一个小偷,显宗好似从蛛丝马迹的线索中,逐渐寻找,渐渐水落石出,抓住了小偷,而间接把他捉拿归案一样。而密宗则好比现量见到了小偷,而直接把他捉拿归案一样。
显宗中嘎单派的单空修法与前译中观大空性修法之差别,全知麦彭仁波切作比喻说:“单空修法是把食物先在头上绕几圈后,才送到嘴里;而大空性之修法则是直接就把食物送进了嘴里。”
但千万不能认为单空修法有过失,因为对末法时代众生若一开始就示以最高的修法反而难以接受,故渐渐以次第的方便将众生引向最高的修法很有必要。
下面讲胜义空性为主要,世俗显现为次要的观点具有另一大过失:
见空彼道修行后,惟有证悟空界故,
圣者入定空性智,汝宗亦成灭法因。
如果认为胜义谛是除显现之外单单的一个空性,则通过资粮道的抉择,加行道的相似修行,最后在见道时仅是证得无有显现的空性法界,这样,按照你们宗派来说圣者入根本慧定的空性智慧亦成了断灭诸法显现的因了。
这个过失实际上也是中观应成派对自续派分开二谛、承认名言谛中诸法实有、胜义谛中为空性的观点所发的三大太过之一。另两大太过是名言谛应成堪忍正理观察和应成不能破胜义生。
楚西降央多吉的注疏中解释说:不仅是自续派,凡是认为空性为主要,显现为次要的宗派(包括萨迦派的果仁巴)都会有“空性应成灭法因”的过失。
下面总结说以空性为主要的观点并非究竟的观点:
是故诸法本来空,然而现空不偏袒,
此说唯空为主者,彼执未知究竟义。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基道果、轮涅所摄的诸法本来就是无生的、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但在诸法本空的同时,如来藏的清净本具大光明或者因缘集聚后的显现依然不灭,现空是互为双运的一体,并不偏堕于现或空的边。故尔,认为胜义中唯有空性、空性较现法更为重要的执著未能了知究竟的现空大平等、大双运的意义。
注疏中还说从“此说唯空为主者,彼执未知究竟义”的间接上也可理解“此说唯现为主者,彼执未知究竟义。”的意义,即如果认为在法界本性上,唯有如来藏之光明且其为主要,空性为次要之观点,也还是没有了达法界明空双运的究竟意义,此观点在下面广述。
这里指出“以显现为主也非究竟”的原因是:在旧密中,现法都要抉择为暂时有形相的本尊及究竟大圆满的光明净圣尊本性,因此以空性为主的执著不可能存在,但反而会执著以显现为主,但此亦非究竟之观点,如第六问题中云“于彼究竟等性界,仅说显现圣尊相,如是不能立一方”。
还会引出的一种错误认识是:既然不清净的显现法暂时上都是有形相圣尊,究竟上是大光明的净圣尊本性,那么不清净的显现就应该是被遣除的对象。但实际上抛开不清净的显现法外不存在暂时上的圣尊及究竟上的光明净圣尊,只是有分别心的凡夫将其执为不清净而已,如颂云:“是故诸境及有境,虽即自性本来净,暂以垢秽所覆故。”在本论第六问答题广为抉择不清净之显现暂时为有相之圣尊,究竟上为大光明的净圣尊本性。如云:“于彼究竟等性界,仅说显现圣尊相,如是不能立一方。然而自性本净界,与彼现分智慧身,无离无合故现分,本来即是净圣尊,观察实相亦无害。”又云:“此理获得解信门,即是空性缘起道,若得定解此现空,则离增减坛城中,世间空与不空等,法性不可思议义,内心生起深安忍。”
下面破遮认为显宗与密宗、外密续部与内密续部的见解在胜义中没有差别,唯是从世俗上区分的观点:
有者遣除胜义后,仅仅以为世俗中,
续部之见分高低。
“有者”,在藏文颂词后有一小字,说明是宁玛派的部分弟子,因为他们认为显与密,外续部与内续部见解的差别仅仅是从世俗角度区分,并不涉及到胜义。
法王如意宝在广讲《定解宝灯论》时,分析他们的理由有下列二条:显宗中没有宣说现法是本尊的幻化,而在密宗中着重宣说了这一点;密宗中的事部、行部虽然也宣说了显现是本尊的幻化,但事部将本尊与自身观为如国王与眷属,行部观为如亲友关系,都非一体,瑜伽部在入定时,虽没有任何分别,但在出定时也需迎送本尊等,而仍有差别。无上瑜伽部虽然宣说了本尊不在外境上,而是分别心的本性,但玛哈约嘎着重于生起次第,阿努约嘎着重圆满次第,都是有功用的加行与方便,唯有阿底约嘎才不借助于有功用的加行方便,故密宗的高下次第也是从世俗上区分的。
实际上世俗之高低区分是基于对胜义见解之深浅而得来的,因此不应该抛开胜义而单从世俗上区分。即:
胜义空性未摄持,世俗自见分高低,
如此区分不应理。
胜义与世俗是无二的双运,如果没有以胜义空性的见解摄持,即抛开了胜义空性的见解,仅仅以世俗的见解而区分高低,显然不应理。
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不具胜义之定见,世俗观修本尊者,
仅是观想非正见,有些外道持咒者,
亦诵咒时自观他。
如果没有具足诸法胜义的信解、究竟的正见,而仅仅是在世俗中观修实有堪忍的本尊,这样仅仅是初学者修法时的一种暂时观想方法,不可能破掉实有的执著,获得解脱。这类观想方法在外道中也有,他们诵咒给人治病等时,也将自己观想成天人等清净的身体,而没有自他平等无二的正见。
并且,当对本尊的实有执著很重的时候,魔王便往往乘虚而入,显现出本尊的形象,使修行人心生欢喜而受到魔力的加持。
而如果已对现空无二取得了定解,则魔王也好、真正的本尊也好,凡有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光明,凡有思想都是无二智慧,就象虚空一样,谁也损害不了它。因此这时没有违缘,一切显现全都成为修道的顺缘,不仅本尊、即使魔王的显现也有助于修行、证悟大圆满。
这些都是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教导我们对现空大双运生起定解至为重要。
因此,在修本尊时,应知道所祈祷的是如幻如梦的本尊,或者在对现空大双运取得定解的基础上进行修行,才会成为密宗真正的正行修法。
修生起次第时,先应了知法界的本性是空性即真如等持,然后对众生发起真正的无缘大悲心即现位等持,然后于现法无二无别的空性中显现出本尊的种子字,种子字再变成本尊的身体即因位等持。玛哈约嘎中所阐述的生起次第修法,必须具足这三等持,否则非为生起次第之真实修法。
有些人在没有了解本尊本性的情况下,只是想修个本尊,这样长时间修行后,还没得到本尊的加持,于是心里怀疑:是不是本尊的悲心与菩提心退了一点点,不然为何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咒语也快念到一亿了,却还没见到本尊,没有得到加持。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对中观的空性没有闻思和定解,对密宗彻却也没有获得感受,不知道是从空性中显现出本尊的缘故,反而要去找一个实有的本尊,但即使莲花生大师、文殊菩萨帮你去找也不可能找到。因此不是本尊退失了悲心,而是自己一开始就没把正见学好。
因此应该以如梦如幻的自身祈祷如幻如梦的本尊,祈求如幻如梦的加持与悉地,遣除如幻如梦的轮回痛苦,获得如幻如梦的解脱与大安乐。
在修有相圆满次第时,不能把气、脉和明点执著为实有,在修扎龙(气脉)时,若把实有的风观想在肚子里面,使劲地坐在那里用功,这样做多半会着魔,或者最好也只能获得色界、无色界的悉地。
所以我们应该反复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反复思维、体会《定解宝灯论》金刚句的含义,从而产生定解并用于修行中。
有谓世俗极重要,并说二谛须双运,
又复称赞世俗方。
“有谓”指嘎单派,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广论》及《中论释——理海》中云:缘起的世俗显现很重要,因为在实相中,现空二谛需双运,故再三称赞世俗的缘起显现方面很重要,因为中观及胜义之理论不能遮破显现,若破显现,则有堕于断见等太过,而且也破不了显现。
因为宗喀巴大师认为空性只有在胜义中才变得重要,而现法不但在世俗中存在,即使以空性理论来观察时,也不是没有显现,而仅是现法上的实有不存在,也就是以胜义理论无法把现法破除掉,否则成了断见,二谛无法双运。而且又赞叹了世俗的缘起法,因为依靠世俗缘起法可以遣除断见、诚信因果、生起出离心、大悲心等证悟胜义的方便与加行,而这些不可能被胜义空性破除掉。
我们知道,中观自续派在以胜义理论来抉择单空时,与中观应成派不同,其暂时分开二谛,承认世俗中诸法自相有,而胜义中为空性,以胜义的单空与世俗的显现双运,以显现来破除断边,以空性来破除常边。这样能使烦恼、实执深重的初学者理解世俗出离心等的重要,在以后修行过程中遣除违缘,并且也是菩萨出定时的修法。其实宗喀巴大师所抉择的中观见解与自续派相近,密意也一致。
这样一来,虽然说二谛是双运的,但抉择的胜义谛却是单空的,如此在修持究竟的法界本性时,仅是修单空而已,故修行没有与究竟的见解相合:
修持双运之见时,舍弃双运执单无,
善妙所说之母后,未能跟上修行子。
在真实修行所谓的二谛双运见解时,却完全舍弃了与空性双运的现法,这实际上也就舍弃了双运,只是执著于破除了有边的单空,仙人这里打了个绝妙的比喻:所说象母亲一样的善妙双运见解,与象子女一样的修行相脱节,即闻思的是双运见,但在真正修行时却与此相反,仅是执著了一个单空。
对我们来说,辨析各派的观点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抉择出了义的观点,并能应用到实际的修行上。比如在修本尊或大圆满妥嘎的光明时,如果执著有实有的本尊和光明,而忽视了其本性即是无生的大空性,这样便永远也不可能解脱;虽然诸佛菩萨所幻化出的本尊、空行母等的数量与众生的不清净分别心数量一样多,上师在有分别心的凡夫面前也示现为平常的人身,但上师本尊无生大空性的本性却永远也没有变。
实际上众生也是如梦如幻、空性的,众生的痛苦也同样是如梦如幻、空性的,真正堪忍的众生与痛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存在,正是因为众生不了达如梦如幻和空性,相反还执著为实有的、堪忍的,因此不用说在轮回中住很多年,即使只住一天也会感到痛苦难捱。
因此见与修不能相互脱节。首先我们应以教证、理证抉择基的本性。在现空二谛中,把诸法抉择为现空无二的大空性,这是从所境上讲的。其次我们应通过道的修行而现前证悟无二大平等的法界本面,这是从能境上讲。所以在修行时,不应仅仅修习单空,而是先修单空、进一步再修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上根者则直接修行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这样才能现前基的本面而证得佛果。如果我们闻思中观后,加深了对现空无二的理解,不但能在白天遇到形形色色的外境时不去执著,而且在晚上梦境中也能得到自在,进而在中阴显现各种景象时也会了知其幻化不实,这样在中阴时即可成就。
有人认为闻思不是修行,修行则不必闻思,其实,通过对经续论等的闻思,了达其中的意义,本身就已经是伺察修,且也为以后的安住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否则若是泛泛而过,则闻思也没有到位,伺察修也算不上,又如何能安住修呢?闻思就是为了遣除心中的疑惑、明了修行的方法与次第,其目的是为了解脱,而不是无实义的轮回琐事。所以,哪里有清净的闻思,哪里就有如法的修行与成就,若是没有闻思,则又如何如理的修行呢?若是闻思不重要,则本师释迦牟尼佛又何必讲这么多经?诸大论师又何必造这么多论典?这么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对初业行人来讲闻思极为重要。如果我们努力去闻思的话,会觉得每天讲的都很深奥,而且对《定解宝灯论》中的每一金刚句都想立刻去修行,去体会,这样用不了多久烦恼就明显减轻。但如果仅仅是闻思,不去修持,则还是不能对治烦恼种子,对成就也无意义。
一般初学者往往不打坐修行还好,打坐时各种烦恼、疑惑便如上半月的月亮一样越来越增上,似乎整个屋子都已被烦恼充满了一样,这是因为没有闻思的缘故。没有闻思的基础,则无法对治各种邪的、错误的分别心,照这样盲修瞎炼,很容易导致风入命脉(心脏)而致疯狂。这也是法王如意宝所再三强调的。
我们有时对周围的人会觉得讨厌,对画在纸上的本尊像会觉得殊妙无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实执深重,正因如此,才使我们一直轮转在六道之中。
又尽管在闻思中了知不应该分别执著,但在修行中往往会产生这次打坐的效果很好,那次打坐的效果不好等的分别执著。这也是因为闻思所得的定解不深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