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菩提

菩提梵语,此翻为觉。觉者,觉悟义。然所觉境,有事理二法。理者,涅槃也。断烦恼障证涅槃之一切智,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诸法也。断所知障知诸法之一切种智,唯佛菩提。佛菩提通此二,故云大菩提。其体为无漏八识。菩提断所知障故,第八识离有漏,变现无漏清净之色心,住生死涅槃无差别,利乐有情,称曰菩提。

菩提有四无漏智相应心品。第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此转有漏第八识聚所得。与智俱时心所非一,总名心品。此心品离我我所执及一切能取所取分别,能缘行相,所缘内境,俱微细难知。而于一切境相,不愚不忘,性相清净,离诸杂染,为一切纯净圆满色心现行功德所依,又任持一切种子功德,能现生佛果依正二报,及余三智之影像,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静,能影现众多色像。第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此转有漏第七识聚所得。此心品无我无执,观一切诸法及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随十地诸菩萨所乐,示现他受用身上种种影像。第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此转有漏第六识聚所得。此心品善观察一切诸法自共二相,无碍自在而转。又摄藏无量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及所发生六度十力等无量功德无量珍宝。于大众会中,起无边神通,自在转大法轮,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第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此转有漏前五识聚所得。此心品为欲利乐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遍于一切世界,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变化三业,成就本愿力所应作事。如是转有漏诸识,得无漏四智,曰转识得智。如佛地云,智有四种,谓圆镜等,于佛果地诸心心法分位所现诸功德中,智最殊胜,以智为名,总摄一切有为德故,以上四智中,妙观平等二智,通达修习二位菩萨,一分证得。具足此四智,得大菩提者,唯究竟位佛果。

三、涅槃

涅槃梵语,此翻圆寂,即体周遍行性湛然义。此依真如离障施设,其体即是清净法界。如佛地云,清净法界者,谓离一切烦恼所知客尘障垢,一切有为无为等法无倒实性,一切圣法生长依因,一切如来真实自体,无始时来自性清净,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无生无灭,犹如虚空,遍一切法,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有非无,离一切相一切分别,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净圣智所证,二空无我所显真如为其自性。

虽真如性无二分别,依缘尽证说有四种,于中第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本具之实相真如理,本性清净,具无量微妙功德,不生不灭,凝寂湛然,离一切分别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而无始以来,为客染所覆,不能证得。唯真圣者,依无漏分别智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第二有余依涅槃,此断烦恼障所显真如。虽断烦恼障,而异熟苦果尚存,微苦所依未灭,故云有余依。烦恼障永寂,故名涅槃。第三无依涅槃,此亦断烦恼障所显真如。烦恼既尽,一切异熟依身亦灭尽无余,故云无余依。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地四无住处涅槃,此断所知障所显真如。证此涅槃,常为大悲大智所辅翼。由大智故,不住生死。由大悲故,不住涅槃。而住菩提,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悲智二用常起,而体性常寂,故名涅槃。以上四种涅槃中,凡夫与二乘有学,具初一。不定性二乘无学,前二。定性二乘无学,前三。直往菩萨,第一第四。具足此四种,得真涅槃者,惟究竟位佛果。

四、佛果

佛果妙觉位所得二转依果,为无量无边大功德法所庄严,甚深微妙,故名法身。此法身以三相,第一自性身,究竟转依真如为相,谓诸如来所证真净妙理,受用变化二身所依,离相寂然,超过一切寻思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实性亦名法身,有为无为诸大功德法所依止故。第二受用身,一切功德圆满为相。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边胜因,所感圆满清净之色身。其相好庄严等,周遍法界,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谓诸如来,为化益十地菩萨,示现微妙净功德身,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故前者佛之智慧,以大圆镜智为体。后者佛之慈悲,以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为体。第三变化身,一切神通圆满为相。谓诸如来为成熟地前菩萨二乘及异生众,变现无量随类化身,称彼机宜,或现神通,或说教法,令入大地,并各获得诸利乐事。此以成所作智及妙观察智为体。

五、佛土

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此复有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一法性土者,自性身所居,即真如理。此自性身土,体无差别,但以义分。如义林章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义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此身土非色摄,不可说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二受用土者,受用身所居,此亦有自受用他受用二种。于中自受用土者,大圆镜智相应第八净识,由因中(三无数劫)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即因中本愿及修因,从初成佛以来,尽未来际,相续变为周圆无际众宝庄严纯净佛土。此土以无漏色蕴为其体性。他受用土者,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因中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地上诸菩萨所宜,变为大小胜劣净土。此土亦以无漏色蕴为其体性。三变化土者,变化身所居。成所作智大慈悲力,由因中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菩萨或二乘凡夫所宜,化为净秽大小佛土。此土以有情五蕴及器界四尘等为其体性。

第二节  十三性

此宗又立入道次第为十三住。复依十三住建立七地。所言地者,能摄持菩萨义。住者,能为受用居处义。如梵藏二本云,由诸菩萨之摄持义说为地。又由受用住处之义说为住。又地持云,摄众生故说地。自受行住,故说住。又善戒云,利他故名地,自利故名住。大论谓诸菩萨众,略有十二种住,由此十二种住,普摄一切诸菩萨住,普摄一切诸菩萨行。复有如来第十三住,由此住故,现前等觉广大菩提名无上住。十三住者,一种姓住,谓犹未发趣无上菩提,于余十一菩萨住及如来住唯有因转。即本性住种姓。二胜解行住,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众行,皆此住摄,即从初发心乃至初地。三极欢喜住,谓诸菩萨净胜意乐住。即初地。四增上戒住,谓诸菩萨净胜意乐为缘所得性戒相应住。即第二地。五增上心住,谓诸菩萨增上戒住清净为缘,所得世间静虑等持等至住。即第三地。六决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以世间清净智所依等持为所依止,为觉诸谛,于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妙简择住,即第四地。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觉分简择为所依止,于诸谛中,如实觉住。即第五地,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于谛能觉增上力故,简择显示由无智故苦及起因,简择显示由有智故苦及因灭住。即第六地。九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谓诸菩萨即由三种增上慧住增上力故,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于一切法真如无分别慧修俱行住。即第七地。十无加行无功无用相住,谓诸菩萨即于前无相住多修习已,任运自然,无缺无间,运转道随行住。即第八地。十一无碍解住,谓诸菩萨即以善清净无动慧等持为所依止,得广大慧,为他说法,无上为依,能于诸法异门义趣释词差别,妙简择住,即第九地。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谓诸菩萨安住于此,于菩萨道已到究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大法灌顶,或一生所系,或居最后有,从此住无间,即于尔时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即第十地。十三如来住,谓过一切诸菩萨住现前等觉大菩提住。即如来地。

次七地者,前种姓住,名种姓地,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


第三节  三大僧祇

以上所述行位,总经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此云无数,超过一切算数,故曰无数。从十住至世第一法,为第一阿僧祇劫。从初地至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从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初只为有漏,一行之中唯修一行。二只漏无漏杂,一行之中修一切行。三祇纯无漏相续,一切行中修一切行。经三大阿僧祇修行圆满,方证佛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