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相续中只要有了菩提心,弥天大罪也会被遣除。
57、“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58、佛陀于多劫中思维观察,发现什么法才是对众生最有利的?为什么?
59、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60、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
61、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62、“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
63、论中说:“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会变得跟佛身一样。”若是这样,初发心的人为什么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请以理说明。
第九节课
现在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三品中的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昨天已经介绍了菩提心的共同功德,其中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依靠菩提心能断除罪业、成办自他一切利乐、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以及获得菩提心时自己的名称及意义都会改变。
今天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其中又分六个方面:第一、以点金剂的比喻,说明依靠菩提心的功德,我们恶劣的身体可变成如佛陀般殊胜的身体;第二、以如意宝的比喻来宣说菩提心非常珍贵;第三、以如意树的比喻宣讲依靠菩提心能使自己的善根越来越增上,无穷无尽;第四、如同依靠护送者能脱离危险一样,依靠菩提心能压服一切罪业;第五、以末劫火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是断除一切罪恶的根本;第六、其他经典中所宣菩提心的道理。
庚五(以喻赞德)分六: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救脱罪业之果;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印度有种点金剂,只需要少量,就能使巨大的铁块或其他金属全部变成黄金,如同平时的化学反应一样,只需一点药物就能使整个物质发生变化,或者在牛奶中放一滴酸奶,所有的牛奶都会变成酸奶。古代印度和初劫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点金剂,但由于众生的福报越来越浅薄,现在不一定能见到这样的东西。这种点金剂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依父母不净种子而产生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无论是血肉、骨头、皮肤,还是鼻涕、眼泪,里里外外都是肮脏不堪的东西,不管是漂亮的人还是丑陋的人,身体的本质同样都是不净的(此问题在第八品中有广说)。但尽管如此,依靠菩提心的功德,就像以点金剂能使铁物变成黄金一样,我们这种不净的身体,也能变成非常清净的佛身。
以前没有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我们的骨、肉没有任何价值,不管从暂时还是究竟的角度来讲,与牦牛或其它旁生的骨、肉没什么差别。然而,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这个身体就像佛塔一样成了众生的应供处,与堪为礼敬的佛身没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真正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则说明已经步入了小资粮道,按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的观点,从小资粮道开始,就算真正入了大乘道。正如昨天所讲,我们现在的智慧还不能超越声闻缘觉,但我们的种性从小资道开始已经胜过了小乘行人及一般的凡夫。如此一来,这个身体与具足相好的佛身没什么差别,或者说,我们的身体变成了非常珍贵、非常难得的一种身体。
因此,我们在座的人应该这样想:如果自己的相续中没有真正的利他心,表面上不管别人怎样赞叹,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了不起,实际上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不管外表上的行为怎样,即使穿得再破烂、长相再丑陋,也是人、非人、天人等所有众生供养、恭敬、承事的对境。
所以,从外表上,我们平时看不出谁是真正的大乘行人。所谓的大乘行人,心相续中必须要有利他的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虽然穿着出家衣服,在外面给别人讲经说法、建造很多寺院或佛塔佛像,但也不一定是大乘行人。真正的大乘行人只有自己才明白,如果心中发过愿,发愿以后一直没有退,这就是大乘的修行人。这种人即使表面上是屠夫、妓女或乞丐,属于世间最低劣、最下贱的种姓,但实际上,有了菩提心的话,依靠他们的行业能够度化无边无量的众生。所以,世间中菩萨何处在,谁都不知道。就像《极乐愿文》中讲的那样:受到成千上万人崇拜敬仰的高僧大德,是不是菩萨呢?很难说。汉传佛教中非常有名的大和尚、藏传佛教中非常有名的大活佛,他们是不是菩萨呢?也不好说。如果他们相续中确确实实有无伪的菩提心,那肯定是我们的应供处,如果他们没有,外面的乞丐却有的话,我们应该向那个乞丐顶礼。当然,这种说法可能违背现在的某些观点,但不管怎样,事实就应该是这样。故而,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我们都应该把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地用来修持菩提心,这一点相当重要。
现在世间人也有一些利他的行为,人们经常觉得这种事迹震撼人心,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赞颂。但我觉得,世间上的这种好人好事,并没有真正涉及到佛教所说的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的范围相当广,世间人的利他心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只能对一部分人,如亲朋好友、儿女父母等有慈爱之心,这种心就连老虎、豺狼等凶猛的猛兽也有,故不算是真正的菩提心。
美国曾有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试验,虽然此举与佛教无关,但我觉得这个试验也许对大家会有启发。这位教授有一次要下课的时候,对所有的学生说:“我今天准备做个游戏,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有一位女士上去了,教授要求她把最爱的二十个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那位女士就把家人亲戚的名字全部写上,数量不够,又把邻居、朋友等都写了下来。写完后,教授让她把不太喜欢的一个名字擦掉,她就把邻居的名字擦掉了,然后,教授要求她继续擦一个、再擦一个……一直擦到最后,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教授还要她再擦两个名字,这时候她有点舍不得,想来想去把父母的名字擦掉了。教授要她再擦掉一个,想了很久,她将孩子的名字擦掉了。这时教授就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父母对你有养育之恩,孩子是你的亲生骨肉,为什么要擦掉他们?”这位女士答道:“父母会在我之前先死,孩子会在我死后单独留下,能陪我共度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所以我对他的执著比较大。”教授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执著的范围非常小,在这么小的范围内,你对丈夫如此执著,认为他是属于你的,他的所作所为就会被你控制,很有可能失去自由,就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这样,他反而有可能会提前离开你。”
虽然这是一种世间上的试验,但也能提醒某些所谓的大乘修行人。他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菩提心”,但菩提心的范围是什么?只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是亲朋好友就愿意帮助,其他的众生一概不管,这并不是真正的大乘行为。以前霍西的曲恰堪布在讲《现观庄严论》“道智”的时候,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如今这两位堪布都已圆寂),说他有个亲戚被公安局抓走了,前两天金旺堪布去县上看他好几次,这样自私自利地去,说明还没有通达大乘菩提心,为什么只看自己的亲戚,而其他的人被抓他不去看?当然,金旺堪布的智慧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曲恰堪布经常赞叹他学得特别好,但如果去县上看亲戚,这说明他菩提心学得还是不好。表面上看来,这位上师是在批评金旺堪布,但实际上,也是在告诫我们后学者。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不要说真正的大乘菩提心,就连世间的利他心都不如。前段时间,深圳有位叫丛飞的歌手,他将自己十多年来的积蓄全部捐给没读书机会的183个孤儿和残疾人,花了大概300多万,自己还欠债17万多。后来他得胃癌时不舍得看病,认为钱用在自己身体上不值得,世界上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死了以后,很多孤儿、老人都去送花圈,大家全部伤心地痛哭。从表面上看,这个事迹确实非常感人,这种利他的行为,可能许多大乘修行人都不一定做得到,但另一方面,菩提心的范围比这个更广大,我们在修持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自己利他的范围到底是什么,这一点相当重要。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修菩提心时,首先要从母亲开始,然后是自己关系最好的人,慢慢将这种范围逐渐扩大。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凡夫人执著的“我所”范围非常狭窄,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必须先从小范围修起,才能逐渐将普天下的众生都视为父母,只有这样,菩提心的范围才能慢慢扩大,修起来就有希望了。
现在很多人,包括我们这里的法师和道友在内,从一些小事中,能看出他们的我执和我所执特别强。俗话说:“勇士没有到战场,无法知道他的胆量;智者没有做事情,不会了解他的心地。”同样,我们平时住在屋子里,谁也不知道谁的心胸比较宽广,但是一通过接触,在做事情的时候,马上就能一目了然。我经常对自己非常失望,性子特别急不说,有时候我执和我所执好像特别强,对众生的执著特别狭窄。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共同发愿,将真正的菩提心融入自心,这并不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是懂得菩提心的意义后,在实际行动中运用起来。一旦发起了真实的菩提心,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就会变得跟佛身没有差别,所以,作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我们应当坚定不移、认真稳妥、时时刻刻地修学菩提心。
回到论中,〖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金属也能变成金子)一样,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转变成无价之宝的佛陀身,〗以前没有菩提心的时候,我只是个一般的凡夫人,现在有了菩提心,就算没有禅定、神通等其他功德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一颗菩提心,做什么事情都比较方便。〖因而,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
〖《华严经》中云:“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菩提心之金。”〗“一两水银类之金”就是上文所说的点金剂。犹如点金剂般的菩提心,是以利益众生的遍知智慧所摄持的,依靠它,能灭尽一切业和烦恼的不清净铁物,反过来说,就像铁物不可能灭除点金剂一样,我们相续中的业和烦恼,如贪心、嗔心、嫉妒、傲慢等,根本不可能摧毁这种菩提心。
正如昨天所讲,即便是业力深重的凡夫人,也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当然,这个人的心胸必须要宽广,不然的话,他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觉得帮不了任何人,每天都是心烦意乱的,这种人可能很难生起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真正发愿要度化众生,而且也没有“我再也不度化众生了”的想法,那你的相续中就有了菩提心。以前我也再三讲过,菩提心并不是要时时刻刻挂在心上、念在嘴里,走路也好,上厕所也好,“我要具足菩提心,我要具足菩提心”,不管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都这样念着、想着,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任何一个戒体,在没有遇到违品毁坏之前,一直都会在相续中存在。有些人认为自己发菩提心是六、七年前的事了,隔了这么长时间,菩提心在不在也不知道。由于没有学习过佛法,很多人对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相续中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如果大家能多学一点佛法,令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那我们相续中的疑惑无明,还有一些愚痴的行为就会逐渐灭尽的。
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
颂词中虽没有“如意宝”这几个字,但以“极珍贵”来体现的,印度、藏地各大讲义中都说此颂是以如意宝为喻进行宣说的。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佛陀)以无碍的智慧进行观察,彻见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凡是想超出三界轮回的人,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定行持菩提心。
所谓的导师,可以商主为喻进行宣说。在古印度,商主经常带领很多商人到海中取宝,具有慧眼的商主会通过智慧来鉴别真宝、假宝,以挑取真正的如意宝。得到了如意宝以后,它能遣除众生的疾病、灾难、困难、阻碍,赐予名声、财富、地位等一切世间的悉地(利益)。这种如意宝,唯有具智慧的商主才能得到。同样,三界导师佛陀经过漫长的发菩提心、积累资粮获得了彻见万法真相的智慧,依靠这种广大无比、不可思议的智慧进行观察,最终发现想要直接或间接消除众生的各种痛苦,必须依靠如意宝般的妙药,而这个妙药,就是佛陀于不同根基众生前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为主的显密教法,在这所有的教法当中,犹如醍醐般的精华就是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与如意宝没有差别,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世间所需,而菩提心,则能使有缘众生究竟获得圆满的佛果。
因此,菩提心是非常珍贵的,我们来到人间能遇到如此殊胜的菩提心教言,确实是非常荣幸。噶当派的大德最重视的就是菩提心,在所有的上师中,他们对传菩提心的上师最尊重,甚至阿底峡尊者也是如此。因为菩提心非常珍贵,比如,有人送你世界上最贵重的东西,你肯定认为此人的恩德最大,同样的道理,在所有的佛法中,利他的菩提心最珍贵、最难得,任何能让你发起菩提心的人或法本都值得最尊重。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宁玛巴的寺院每年都要讲一遍《入菩萨行论》和《大幻化网》。华智仁波切在世时,很多寺院都遵照这个规定,现在虽然很多寺院没有这样的传统了,但在我们学院,每一年每个班没有不讲《入菩萨行论》的,这是学院的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要求。前段时间我讲过,在印藏浩如烟海的论典经典中,为什么唯对《入菩萨行论》如此重视,原因就包括以上讲的种种缘起和道理,所以希望大家对这个问题三思。当然,现在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菩提心的珍贵,也不知道《入菩萨行论》的重要性,但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比如说再过二十年,你们回顾自己的人生时,一定会发现当年学习《入菩萨行论》确实是自己世间生活及修行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以上讲了众生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佛陀,通过智慧观察,发现菩提心最为珍贵,凡想出离轮回的众生,都应该修持此心。关于轮回的痛苦,《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整个三界没有任何快乐,变苦、行苦、苦苦等每天都在折磨逼迫着我们,暂且不说佛教中形容的痛苦,世间上的战争、灾难、恐怖分子袭击、瘟疫、传染病等痛苦也非常难忍。对一个大乘修行人而言,如果愿意离开这个火坑般的轮回,最好的办法就是修持菩提心,否则,离开了菩提心而想以其他的方法解脱轮回,这是相当困难的。
极少数的在家人问:听《入菩萨行论》会不会发财?有人说“会发财”,有人说“不会发财”,但我想不能说“不会发财”,如果你好好学习《入菩萨行论》,好好地发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加持力,想发财也会实现的,因为菩提心能赐予三士道的一切所需,所以依靠菩提心,能够发财,能够治病,不管是心里的病还是身体的病。当然,身体的病最好还是去医院看,至于心里的病,我觉得《入菩萨行论》是最好的良药,尤其是现在的在家人,经常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生活压力和痛苦,对这些人而言,听《入菩萨行论》应该会有很大的收获。听完了这部论,你们可能感觉不管是亲人怨敌,还是工作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