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闻。至晋,羊祜为车骑将军、荆州诸军事,加开府如同三司之仪,累年谦让,
不辟士,不备僚属。及始有所命辟士,未到而卒,不得除署。後当阳侯杜元凯表
哀其家无子嗣,官无命士,请更议之。诏不许)。江左亦多有之(梁沈约为侍中、
右光禄大夫,徐勉为约请三司之仪,武帝不许。又邵陵王纶为平南将军,胡州刺
史王茂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并同三司之仪)。後魏亦有之。普泰初,
特以尔朱世隆为仪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齐亦有仪同三司者(任城王氵皆等诸王
多为之。氵皆,户皆反);又有开府仪同三司及仪同三司。後周建德四年,改开
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仍增置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又改仪同三司为仪同
大将军,仍增置上仪同大将军。隋文帝并以为散官。又诸卫各置开府(左勋卫开
府,右翊一开府、二开府、三开府、四开府,及武卫、武侯、领军、东宫领兵开
府准此),府置开府一人。又有仪同府。仪同以下置员与开府同。初,开府仪同
三司为四品散实官,至炀帝又改为从一品,同汉、魏之制,位次三公。唐武德七
年,改上开府仪同三司为上轻车都尉,开府仪同三司为轻车都尉,仪同三司为骑
都尉。後又以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开元以前旧例,开府、特进虽不带职事,
皆给俸禄,得与朝会,班列依本品之次,皆崇官盛德、罢剧就者居之(天宝六
载正月制:“内外文武五品以上官,父、祖资荫者,其所用荫,宜同子孙用荫之
例。”)。
    宋制,祖宗时以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皆谓之使相,
以待勋贤故老及宰相久次罢政者。随其旧职,或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大藩,通谓
之使相。故事,宰相去位,例进官一等,或易东宫三少,惟赵普以开国旧臣在相
位久,故以使相罢,盖异恩也。其後吕夷简、王钦若罢相,皆以为例。元丰新官
制,始改为开府仪同三司。旧制,敕出中书门下,故事之大者使相系衔。至是皆
南省奉行,则开府不预矣。八年,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韩绛为开府仪同三司、
判大名府。元五年,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充
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自崇宁五年,司空、左仆射蔡京为开府仪同三司、
安远军节度使、中泰一宫使。其後,故相而除则有刘正夫、余深,前执政则有蔡
攸、梁子美,外戚则有向宗回、宗良、郑绅、钱景臻,殿帅则有高俅,内侍则有
童贯、梁师成,名器至此轻矣。绍兴後,吕颐浩、韩世忠皆以开府仪同三司除少
保。
    按:《三朝国史·职官志》叙《元丰寄禄新格》,以阶易官,为开府仪同三
司即旧使相。然使相者是以侍中、中书令、平章事加节度使之谓也。自唐至宋皆
有之,而事体微不同。唐则多以同平章事加节度使之立勋劳而久任者,盖将而宠
以相之名也。宋则多以节度使加平章事之有德望而罢政者,盖相而宠以将之名也。
合而言之,盖位兼将相,品极文武之称。今既曰以开府仪同三司易使相矣,然韩
绛为开府而复加以镇江之节,文彦博为开府而复加以护国、山南之节,蔡师为开
府而复加以安远之节,则是且为开府,且为使相,而使相之名未尝废矣。又况神
宗更官制之本意,实以三省、寺、监之官无职掌为非,遂欲易而正之。如改左、
右仆射为特进,则遂以仆射为宰相之职。改左、右丞为光禄大夫,则遂以左、右
丞为执政之职。今节度使之在宋,其无职掌与开府仪同三司一也,何须以开府易
之。况有开府之後,宰相之除节度使,元未尝废乎。窃疑开府仪同三司特专以易
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而於使相、节度使无预。张演著《职官记》,
叙元丰新官而并著旧官,於开府仪同三司之下,只注旧官云中书令、侍中、同中
书门下平章,而不言使相,虽与《史·志》不合,似为得之。
    ◎特进
    汉制,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下。故成都侯王
商以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如将军是也。後汉皇后父兄率为特进侯,朝
会位次三公(《隋志》曰:“特进,旧位从公。光武以邓禹列侯就第,特进奉朝
请。是特进引见之称,无官定体也。”)。而窦笃进位特进,得举吏,见礼依三
公。自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逊位,拜特进,
加散骑常侍,无馀官,故给吏卒车服。其馀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列其班位而
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晋惠帝元康中定令,特进位次诸公,在开府、骠骑上,
冠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俸日四斛。太康三年,始赐春
绢五十疋、秋绢五十疋、绵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八顷,田驺八人。立夏
後不及田者,食俸一年。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给安车黑
耳,驾御一人,辂车施耳後户一乘),无章绶。齐时位从公,陈因之。後魏、北
齐用人皆以旧德就者居之。隋文帝为散官,不理事。炀帝即位,废特进官。唐
为文散官(馀见《开府门》)。
    宋制,左、右仆射为宰相官,元丰更官制,乃以特进换之。时王安石独改特
进。至政和後,薛昂带观文殿学士,位特进;白时中以门下侍郎带特进,皆失旧
制。继绍圣改金紫光禄大夫,今後特进非宰相不除。
    ◎光禄大夫以下
    秦时,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大夫(《汉志》曰:
“夫者,扶也,肤也。《诗》曰‘殷士肤敏,灌将于京’。明当以其肌肤知能侍
君父也。”),银章青绶。掌议论,属光禄勋。门外特施行马,以旌别之。无常
事,唯顾问应对,诏命所使,无员。後汉光禄大夫三人,凡诸国嗣王之丧则掌吊,
多以为拜假赠之使及监护丧事。魏氏以来无员,转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
其诸公告老,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魏文帝以杨彪为光禄大夫,
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杨彪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及晋受命,置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而光禄大夫如故,加金章紫绶,并
与卿同。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并禄赐、班位、吏卒皆与
特进同。复以为优崇之制,而诸公逊位不复加之。其以为加官者,唯假章绶、禄
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或更拜上公,或以本封食公禄。其诸卿尹
中朝大官年老致事及内外之职如此者,前後甚众。由是或因得开府,或进加金章
紫绶,又复以为礼赠之官。本已有卿官者不复重给,其馀皆假。其假银章青绶者,
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泰始中,唯太子詹事杨珧加给事中、光禄大夫。加兵
之制,诸所供给依三品将军(晋宣帝子平原王拜光禄大夫,加侍中,特假金章
紫绶,班次三司)。其馀自如旧制,终武、惠、孝怀三世(食俸日三斛。太康二
年,始给春绢五十匹、秋绢百匹。惠帝元康元年,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置
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宋氏因之。齐左、右光禄大夫皆据
旧齿位从公,开府置佐吏如公,年重加亲信二十人。魏、晋以来无员。以左右光
禄大夫、光禄大夫皆银章青绶,其重者诏加金章紫绶,则谓之金紫光禄大夫。其
重者既有金紫之号,故谓本光禄为银青光禄大夫(晋时王翘之为银青光禄大夫)。
乐安任遐为光禄,就王晏乞一片金,晏乃启转为金紫是也。犹属光禄勋。梁又有
左、右金紫光禄大夫视吏部尚书,左、右光禄大夫视诸曹,并养老病。陈因之。
自晋以後,多为兼官。後魏有光禄大夫,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北齐皆以旧德就
者居之,与特进同。後周有左右金紫、左右银青四光禄大夫。隋有光禄大夫、
左右光禄大夫,皆为散官,不理事。唐初犹有左、右之名,贞观以後唯曰光禄大
夫、金紫光禄、银青光禄,并为文散官(按前代光禄大夫始加金章紫绶及银章青
绶者,并尊崇之,皆在光禄之上。後魏定令误,遂因仍不改)。
    宋元丰更官制,以金紫光禄大夫换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换五部尚书(时
宰相王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上以久不进官,因改官制,乃特授银青光禄
大夫),光禄大夫换尚书左、右丞。
    宣奉大夫、正奉大夫二阶,古无之,宋大观新置。
    正议大夫,隋散官,盖取秦大夫掌论议之义,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正议大夫换六部侍郎,并作一等。时议以为宰执贪进官作
此,盖故事丞郎作四转,今乃减作两转耳。
    通奉大夫,古无此阶,宋大观新置。
    通议大夫,隋散官,义与正议同,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通议大夫换给事中。
    太中大夫,秦官,亦掌议论,汉因之(哀帝初立,御史大夫王嘉奏曰:“苏
令发起为盗,欲遣大夫使。时见大夫无可使者,召屋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
今诸大夫有才者甚少,宜预畜养也。”)。後汉置二十人(张湛拜太中大夫,居
中东门候舍,故人号为“中东门君”。又隗嚣广置职位以自高,郑兴止之曰:
“夫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置也。”胡广云:“谏议、
光禄、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於古礼皆天子之下大夫、列国之上卿。”)。
魏以来无员。晋视中丞、吏部,绛朝服,进贤一梁冠,介帻。太始末,诏除王览
为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梁、北齐、唐皆因之。
    宋元丰官制行,以太中大夫换谏议大夫。神宗以寄禄官等级减少,遂以太中
大夫为宰相官,故蔡确时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换太中大夫,及拜相则依
前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遂为定制。其後,又以太中大夫以上
为侍从官(元丰中,自太中大夫至金紫止六阶,昔之五部尚书,今为一官,六部
侍郎为一官,是十一官并为两官矣。左右丞、左右谏议亦并四官为两官,其後增
置通奉、正奉、宣奉三阶。自太中大夫以上,惟宰执、侍从得迁)。
    中大夫,秦官,汉武改为光禄大夫,自後无闻。北齐有之。唐又置(龙朔二
年七月制:“诸王嫡子封郡王者,出身从四品下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中大夫换秘书监,而殿中监本一等,其时偶阙任殿中监者,
故只着秘书监。神宗以太中大夫为宰相官,故初除执政只授中大夫。是时拜翰林
学士蒲宗孟、王安礼为左、右丞,二公寄禄官皆未至大夫,只除中大夫守之。
    中奉大夫,古无此阶,宋大观新置。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後汉因之,复置三十人。(《汉官》曰:“光武中兴
置。”)
    魏、晋无员。齐、梁视黄门侍郎,品服冠帻与太中同。陈及唐皆有之。
    朝议大夫,隋置散官,以取汉诸大夫得上奉朝议为名。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议大夫换左右司郎中(侍从)、太常少卿(馆职)、光
禄少卿(出身荫补。又元丰中,自朝议至中大夫凡三阶,後增至中奉、奉直大夫
两阶。盖祖宗旧制,有出身人自郎中三迁至秘书监,荫补人自郎中五迁至秘书监。
今增置奉直、中奉,而有出身人不迁中散、奉直,犹旧制也。侍从官在祖宗时,
自郎中再迁即为谏议大夫,是以朝议大夫径迁太中大夫,今亦迁中奉大夫,非旧
制也)。朝议大夫以上系卿、监。
    奉直大夫,古无此阶,宋大观新置。
    朝请大夫,隋置散官,取汉将军、公卿年高德重者,以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
之义。唐因之(龙朔置,诸王众子封郡公者,出身从五品上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请大夫换前行郎中。
    朝散大夫,隋置散官,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散大夫换中行郎中。
    朝奉大夫,古无此阶。宋元丰更官制,以朝奉大夫换後行郎中(《官制旧典》
云:“故事,若各曹谓兵、刑、工部也,及司封、司勋、度支、金部、祠部、主
客,虽转正郎,亦不呼郎中,只称其曹名,以示其出常调也。自改大夫,更无别
异。且古大夫犹今之执政、侍从也,《书》所谓‘日宣三德’者是焉。《曲礼》
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也’。由此观之,岂宜换授庶僚耶?在汉、晋,
只有光禄太中大夫、中散大夫为侍从官,当论思献纳之任。至隋、唐增名作阶,
己非所宜。今乃易少卿、监、郎中,是轻其名器也。”)。朝奉大夫以上系正郎。
    王氏《挥麈录》曰:“更官制後,惟光禄大夫及中散、朝议二大夫分左、右,
增磨勘而已,初非以科第也。元,范忠宣当国,始带左、右,绍圣初罢去,
事见常希古奏疏。大观又置中奉、奉直二大夫,撤中散、朝议左、右字。绍兴初,
编修官杨愿启请再分左、右,自是以出身为重。”
    ◎朝议郎以下
    朝议郎,隋置散官,唐因之(显庆五年制:“郡公出身正六品下叙。”)。
    宋元。
    朝请郎,隋置散官,盖采晋及六朝并有奉朝请为名。唐因之(显庆制:“侯
出身正七品上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请郎换前行员外郎、侍御史。
    朝散郎,隋置散官,唐因之(显庆制:“伯出身正七品下叙;子出身从七品
上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散郎换起居舍人及中行员外郎
    朝奉郎,古无此阶。宋元丰更官制,以朝奉郎换左、右司谏及後行员外郎。
朝奉郎以上系员外郎。
    承议郎,隋有承议郎为散官,唐因之(品与朝议郎同)。
    宋元丰更官制,以承议郎换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
    奉议郎,隋置通议郎为散官(隋文帝於吏部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
给事、承事、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骑、
羽骑八尉,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皆为郎,下皆为尉。散官番直常
出入,使监检。至炀帝皆罢)。唐改通议为奉议郎(显庆制:“县公出身从六品
上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奉议郎换太常、秘书、殿中丞、著作郎。
    通直郎,隋置三十人。盖采晋、宋以来诸官皆有通直,谓官高下而通为宿直
也,因此为名。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通直郎换太子中允、赞善大夫、洗马。自通直郎以上系升
朝官。
    宣教郎。隋置宣德郎为散官,唐因之(品与朝散郎同)。
    宋元丰更官制,以宣德郎换著作佐郎、大理寺丞。政和避宣德门,改为宣
教郎。
    宣义郎。隋有游骑尉为散官,唐改为宣义郎。盖取梁宣义将军之名(显庆制:
“男出身从七品下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宣义郎换光禄卫尉寺、将作监丞。
    给事郎、徵事郎二阶,隋散官,唐因之。
    宋无。
    承事郎,古无此阶。宋元丰更官制,以承事郎换大理评事,为状元及第、宰
相任子之初官。
    承奉郎,隋置散官,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承奉郎换太祝、奉礼郎,执政任子初官。
    承务郎,唐置,盖因隋尚书省三十四司承务郎之名。
    宋元丰更官制,以承务郎换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自承务郎以上系京
官。
    承直郎,古无此阶。宋崇宁定选人七阶,以承直郎换留守、节察判官。
    按:元丰未改官制之先,大率以职为阶官。以宰执言之,如吏部尚书(阶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尚书礼部侍郎(阶官)、参知政事(职)之数是也。
然所谓吏部尚书、礼部侍郎者,未尝专有所系属,治其事则以为职,不治其事则
以为阶官,犹云可也。独选人七阶则皆以幕职令录之属为阶官,而幕职令录则各
有所系属之监司、州县,遂至有以京西路某县令为阶官而为河北路转运司句当公
事者,有以陕西路某军节度判官为阶官而为河东路某州州学教授者,有以无为军
判官为阶官而试秘书省校书郎者,其丛杂可笑尤甚。元丰时未暇革正,至崇宁二
年,刑部尚书邓洵武极言其事,遂以承直郎以下七阶换之。
    儒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前史《儒林传》之义。唐因之。
    宋崇宁初,以儒林郎换节察掌书记、支使,防、团判官。
    文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北齐文林馆徵文学之士以充之义。唐因之。
    宋崇宁初,以文林郎换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
    从事郎,古无此阶。宋崇宁定选阶,以从事郎换防、团推官,监判官。
    从政郎,古无此阶。宋崇宁定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