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赖耶识,《解深密经》、《入楞伽经》各一处说阿赖耶识,及大众部阿笈摩。十理者,即:一、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二、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三、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四、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五、契经说寿、暖、识三者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不应有。六、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七、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八、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九、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十、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见《成唯识论》卷三、卷四。
【五部大论】传说在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于中印度阿瑜陀国阿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论师说五部大论,此五部大部论即:一、《瑜伽师地论》:凡百卷,唐代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中土未译。三、《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唐代波罗颇密多罗译。四、《辨中边论》:一卷,唐代玄奘译。五、《金刚般若论》: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五阴】即五蕴之旧译,参阅‘五蕴’条。
【五阴炽盛苦】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所载。参阅‘八苦’条。
【五钝使】五利使的对称,两者合称十使。即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贪、嗔、痴、慢四种,是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迟钝,故谓之钝使。疑是对四谛真理所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合称五钝使。见《成唯识论》卷六。
【五遍行心所】唯识宗所立五位百法的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此五心所具四种一切:一、一切性,遍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之心而起,故谓一切性。二、一切地,遍于三界九地或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等三地而起,故谓一切地。三、一切时。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谓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其他心所无一具有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称为遍行。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五义平等】心王与心所互相对应作用——即王所相应,共有五种意义,即:一、所依平等: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眼根,此乃两者依于相等的事物。二、所缘平等:指心王与心所所取的对象平等。三、行相平等:指心王、心所中显现之对象的形态平等。四、时平等:心王与心所同时作用,故称时平等。五、事平等:心王与心所作用时,乃一个心王与同一种类之心所起作用,并非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心王或心所。亦有主张除去行相平等,而说四义平等者。见《俱舍论》卷四。
【五种因力】地、水、火、风四大种为能造四大,有五种因力,依此五种因力能造作种种色法,故称为能造四大。此五种因力是:生因,生因又名起因,谓四大种,能带诸色同时生起,若离大种,色不得起。二、依因:依因又称转因,《瑜伽师地论》载:‘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谓若舍开大种,诸所造色,无有转于别处的功能。三、立因:此又称随转因,大种若有变异,造色亦随之变异。《唯识了义灯》曰:‘安立因者,谓此造色与大种同安危,大转坏时,造色亦坏。’四、持因:持因又称住因,谓由诸大种所造色,相似相续而生,是由大种持令不绝故。五、养因:养因亦称长因,谓由大种养其所造之色,令之增长。以上五因,四大种(能造四大)全皆具有,所造四大则无。
【五种性】又作五种性、五种种性。唯识宗立论,谓一切众生之机类,有先天具足五种不同的性质与素性,此系由阿赖耶识中本有的种子所决定,而无法改变者,故立五性各别之说。此五性即:一、声闻乘种性: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二、独觉乘种性: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声闻、独觉二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之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入无余依涅槃。以其不具成佛种子,决定不能成佛。三、菩萨乘种性:乃具有可证佛果的无漏种子者。以法尔具有生、法二空之无漏种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入无住处涅槃,而证大觉极果。四、不定种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无漏种子者。由无漏种子之差别,而于前三乘之种性尚未决定其性的机类,以其修持过程而决定其所证的果位——阿罗汉、辟支佛、以至于大觉佛果。五、无种性:这类有情,法尔不具无漏种子,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不能解脱生死。然其虽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但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可得人天之善果。此又称无性阐提。
【五种唯识】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于《大乘法苑义林章》中,以五种六门赅摄一切经论中的唯识,此五种唯识是:一、境唯识:这是就经义中,以境来明唯识之义者。如《阿毗达磨经》谓:人、天、鬼、畜生四类有情,同见一河水,人之所见为河水,天之所见为庄严宝地,鱼之所见为其宅窟,而鬼之所见则是脓河猛火。各随其感,而所见不同,是故境非真实,唯识所现。二、教唯识:此指经论中所说的唯识教义,如《华严经》说:‘三界唯心’。《解深密经》谓:‘识所缘,唯识所现。’以及《楞严经》云:‘诸法皆不离心’。《维摩诘经》云:‘有情随心垢净’等,皆是教唯识。三、理唯识:此指经论中所成立的唯识之理,如《唯识三十颂》所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以成立唯识之理;及‘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以此成立识变之理,此称为理唯识。四、行唯识:此指经论中所阐明唯识之行者。行即修行,以修行对治有漏习气,伏断惑障,转染成净,成大觉果。修行之道,在于三慧、三学、四寻思观、四如实智,以及六度万行,皆行所摄,此为行唯识。五、果唯识:此指经论中阐述佛果之妙胜境界者。此果有通有别,通则诠三乘圣果,别则显佛不共功德。经论中所说的转识成智,证得菩提与涅槃,即是行唯识修得的圣果。以上五种唯识,以教唯识为总体之能诠,而余四种唯识则为所诠的别义。
【五境】又名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五法,指为五根所取的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的五种境界。即: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等五境。若加上意根对象的法境,则为六境。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如同尘埃,故又称五尘。
【五蕴】是世间五类现象的总称。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条件集合而成的。而五蕴,即是构成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五项因素。这五类因素则为色、受、想、行、识,总称为五蕴。五蕴即:一、色蕴,泛指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亦包括我人的身体。二、受蕴:我人的感受作用,感觉或单纯的感情。三、想蕴:我人的思想、概念,或心中浮现的形象,或表象作用。四、行蕴:行是造作,也包括我人的意志、意念及行为。亦指受、想以外,心识的一般作用。五、识蕴:识是认识作用,此在唯识学上称为了别作用。
【五识】即五种心识。唯识宗立八心王,前五识为眼、耳、鼻、舌、身,这是有情的五种感觉器官,是依于眼等五根,而生出的五种认识作用。这五识是:一、眼识: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二、 耳识: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三、鼻识: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四、舌识: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五、身识: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五识王所相应】前五识是心王,心王生起,必有心所相应。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各各有三十四个,即《八识规矩颂》中所称:‘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也就是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各各有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中随烦恼心所二个,大随烦恼心所八个,及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心所,共为三十四个。
【五识所依】识之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识之生起有四种依,若缺任何一种,五识则不生起,此四种依为:一、同境依:谓依于眼、耳、鼻、舌、身、五色根,此五根与五识共取现境,曰同境依。二、分别依:谓依于第六识,前五识任何一识生起,意识与之同时生起,与前五识同缘色、声等境,而生起了解分别作用,曰分别依。三、染净依:谓依于第七识,第七识与‘四烦恼常俱’,是染污识,前五识亦由此识染污而成有漏。前五识本来无染,但以无始以来受第七识影响,亦成有漏,故此第七识是染净依。四、根本依:谓依于第八识,第八识是根本识,前五识依第八识而得生起,故以第八识为根本依。
【五识料简】作为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识,是五种感觉器官,它依于色根,缘于色境,分析其特性如下:一、前五识所依之根,有浮尘根与净色根之别。浮尘根(又名扶尘根,亦名扶根尘)是外根,为我人视力可见的眼睛、耳朵、鼻舌头、身体。这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其作用是扶助内根,为内根依托处。净色根又名胜义根,此为发识取境处。二、前五识缘境,唯缘性境,不缘假法。三、前五识缘境,俱是现量,不起计度分别。四、前五识俱有间断,视缘具缘不具而定。五、前五识俱通三性,三性者,指善、不善、无记而言。
【五识得名】前五识的名称,有随根立名和随境立名两种意义:一、随根立名,随所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名。二、随境立名:是随其所缘之境,而立能缘的识名。前五识所缘之境,是色、声、香、味、触、五境,以其了别的尘境,而立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之名。
【五识缘境】五识缘境,各不相同,眼识所缘者为色境,耳识所缘者为声境,鼻识所缘者为香境,舌识所缘者为味境,身识所缘者为触境。见‘五境’条。
【不生】阿罗汉译言不生。以毕竟不生于三界五趣中故也。又涅槃之涅,亦言不生,众法常住而无始生也。《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不生不灭】此是‘生灭’的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以表示之。如《般若心经》形容法性,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世间一切存在,其‘无实体’的特性(法性),即不生不灭。
【不生断】三断之一。烦恼尽时,三途恶道之苦果永不生,不生即断灭也。此谓之不生断。
【不可思议】又作不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不可爱】《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云:‘不可爱者:于诸境界、不可乐故。’
【不正知心所】唯识宗所立五十一位心所之一,指误解所观之境的精神作用,为八大随惑之一。不正知能障蔽正知,以毁犯为业,故有败坏戒律的作用。《成唯识论》曰:‘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不同缘意识】不同缘意识,指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且为五识所依,然而以其具有自在攀缘的作用,故可广缘十八界诸法,例如眼识见烟时,意识于同时即缘及火,其作用属于‘比量缘’;又如眼识见绳时,意识于同时即缘及蛇,其作用属于‘非量缘’。
【不共中不共业】四变句之一。如个人身体的内根(胜义根),只供自己所用,他人不共用,曰不共中不共业。参阅‘四变句’条。
【不共中共业】四变句之一。不共中共业者,个人身体的外根(浮尘根),虽是个人所独有,但他人(如夫妻)亦可共同享用,曰不共中共业。参阅‘四变句’条。
【不共相】又作自相,为‘共相’的对称。指一人所感,一人受用之相,如色法中五根等正报。正报的亲因缘种子称为不共相种子,受不共业种子的资助而起现行,即不共之正报。此又分为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二种。如五根中的胜义根,独为自识所依用,不与他人共同受用,故称为不共中不共;五根之扶尘根,虽亦各人有其特殊相异的五根,然与他人共通而受用,故称为不共中共。见《成唯识论》卷二所载。
【不共无明】‘相应无明’之对称。又作独头无明。即与其他贪等本惑不相应而起的无明。在俱舍宗,与贪等十随眠不相应而起的无明,称为不共无明。唯识宗更分不共无明为二:一、恒行不共无明,指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无明。此无明乃一切凡夫无始以来相续不断者,与我见、我爱、我慢三大惑相应,能障碍真义智。二、独行不共无明,指与第六意识相应,然与贪等本惑不相应而独行的无明。独行不共无明复依与忿、恨等随烦恼,而有俱起、不俱起之别,其与随烦恼不俱起者,称为主独行不共无明;反之,与随烦恼俱起者,称为非主独行不共无明。《成唯识论》卷五。
【不共业】为‘共业’的对称。指有情各自依自身所感的善恶业。反之,众生共通的业因称为共业,能感自他共同受用的非有情数之法。其中,关于业之相续,唯识宗立有业种子,就中以不共业所熏之业种子称为不共种子,此种子于阿赖耶识中成熟,由其力变现有情之色根等。见《成唯识论》卷二。
【不共种子】为‘共种子’之对称,又作不共相种子。指能变生一人受用之法的种子。即五根种子。五根的胜义根不通于他人,故为不共中不共;扶尘根则他人亦得受用,为不共中共。其种子亦随之而异。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三。
【不妄语】妄语为十恶业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等,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的虚妄语。不妄语与妄语相反,为十善业之一。参阅‘十善业’条。
【不同缘意识】为同缘意识的对称。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不与前五识同缘一境,而缘其他异境,称不同缘意识。参阅‘二种意识’条。
【不住大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谓断所知障所显现之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的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
【不邪淫】邪淫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业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的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的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而不邪淫为十善业之一。参阅‘十善业’条。
【不定心所】不定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此有四种,曰悔、眠、寻、伺。《成唯识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称不定者,指其于识——八识心王,性——善、恶、无记三性,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都不确定,无法记别,故曰不定。
【不定种性】为唯识宗所立众生五种种性之一。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指由本有无漏种子的差别,而于前三乘的种性尚未决定其性之机类。分为四种:一、菩萨声闻二性不定(具有佛果、罗汉果等二种子者),二、菩萨独觉二性不定(具有佛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三、声闻独觉二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四、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及佛果等三种子者)。
【不和合性】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诸法因缘乖离,不相和合。如冰炭不可同炉,熏莸不可同器。百法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