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蹋狡腥郾榧扑粗逍远嘉蕖6⒆匀晃奚蹋狡腥垡浪鹬罘ń晕蛟邓H⒒罂辔奚蹋肿鞣衬湛喙肝奚獭F腥ぶ罘ㄖ敌晕嫒绶ㄐ裕沧∮谖尬挥胍磺性尤鞠嘤Γ咀约啪病!冻晌ㄊ堵凼黾恰肪砭旁兀骸匝镌疲巳淘诓煌说兀闯醯匾讶ァ⒅と允保么巳病!
【三无性】这是系针对遍计所执等三自性而说的,此又称为三无自性性、三种无性。即就遍、依、圆三性,而论各无自性之义。一、相无性,又称相无自性性,是针对遍计所执性而立。因为遍计所执性为‘情有理无’之法,迷情之上虽是有,唯不过是当情所现的假相,譬如空华,于理而言,体、相俱无,故称相无性。二、生无性,又称生无自性性,是针对依他起性而立。因为依他诸法乃托众缘而生,无定实之性,譬如幻事,故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又称胜义无自性性、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乃针对圆成实性而立。以上见《解深密经》卷二所载。此外,《唯识三十颂》有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参阅‘三自性’条。
【三无漏根】指三种不受染污、不起烦恼的无漏根,属二十二根的后三根。此三无漏根,是以意、乐、喜、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为体而立,以其有增上之力用,能产生无漏清净之圣法,故称为根。此三无漏根为:一、未知当知根,属见道位,此位之人无始以来未曾闻四谛真理,欲知彼真如谛理,遂修习地前方便解行,故称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又作欲知未知根。属修道位,即已知四谛真理,并已断除迷理之惑,但为断除迷事之惑,进而观四谛之理,清楚了知四谛之境,故称已知根。三、具知根,乃具有洞知四谛理的无学位,以其已断诸烦恼,一切所作具办,故其九根称为具知根。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
【三无漏学】指戒、定、慧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有烦恼、垢染),在圣者之身则为无漏(无烦恼、清净)。故谓圣者之三学为三无漏学。
【三量】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量是认识、知识,也是测量的准绳。如以斗量米,以尺量布,以至于以秤量物。唯识学立有三量,是明心识所具的量度。在我人的心识活动中,能认识的作用是识,所认识的对象是境,在此能认识与所认识之间,心识是能量,所认识之境是所量,此能量与所量之间,有识量的生起。如贩布者不用尺量,则不知布的长度,吾人心识认识外境,如果没有心识的计虑量度,则不知此境是黑是白,是圆是方,可见识量在认识作用上的重要性。以能量量所量,所得之果曰量果。识之量度有三种,随因的不同,其果亦有差别。此三量为:一、现量:现量是能缘之心,量所缘之境时,不起分别计度所获之量果。但现量之境,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一者是现在,以简别于过去或未来。二者心识认识的对象必须要显现出来,亦即必须是现行位之法,在种子位不能成为现量。三者现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识与所量之境,都是明白现前,和合俱有。二、比量:心识所量度的对象,没有呈现在前,但可藉著知识经验,推测比度而获致量果。如见山下有烟,推知该处有火;见墙外有双角,推知墙外有牛。三、非量: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即是于所缘之境,以错觉之心错为分别所获致之量果,如见绳以为是蛇,见骡误认为马,都属于非量。
八识缘境,前五识量度之境,是根尘相对的而生识的直接感觉,此时无分别心,不杂名言,所以是现量。例如眼识缘色,唯缘青黄赤白四实色,不缘长短方圆之假色、及取舍伸屈之形色。但当五俱意识生起,有了分别,就堕入比量或非量了。第六识通于三量,在五俱意识初起刹那,也是现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别,即是比量或非量。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执为自我,唯是非量。第八识缘根身、器界、种子,唯是现量。
【三解脱门】指得解脱到涅槃的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三门。一、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见《俱舍论卷》二十八。
【三业】业为造作、行为,行为有身、语、意三行,此三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称为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二、 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两舌、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三、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
【三业假实】身、语、意三业,在唯识学上有假、实之分。身、语二业有假实二种,意业唯为实之一种。即:身业之假法:为取舍伸屈等身形之表色,此摄于十二处的色处中。语业之假法:为音声之屈曲,此摄于十二处的声处中。意业唯实无假。
【三摩地】梵语 samadhi,为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的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见《成唯识论》卷五。
【三摩泗多】梵语 samahita,意译等引、胜定,指由定力所引生的身心安和平等。《成唯识论述记》卷六载,三摩呬多唯限于定而不通于散;然广通有心、无心,而以有漏、无漏的五蕴功德为其体性。等引之地可包含: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五现见三摩地等四种。故知等引(三摩呬多)之范围实较等至(三摩地)一词为广。
【三种成就】指唯识宗所说的种子、自在、现行三法。成就为‘得’之异名。有情之身中为色、心诸法所属,他身及非情等为己受用之物者,皆由自识所变,故称为得。唯识家就有情可成之诸法假立三种成就,即:一、种子成就,指一切见修所断的烦恼、任运而起的诸无记法,及生得善等所有种子的未受损害而存在者,此又分二种,即一者体成就,真体永不损害;二者功能成就,其功能作用不须对治。二、自在成就,指须藉由加行所生之善法,及工巧处、变化心、威仪等三无记之一分加行力所成者。此种子可任运自在,故称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指一切法之现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法之通于有漏、无漏、善、不善、无记等。见《成唯识论》卷一。
【三种退屈】菩萨修唯识行,在资粮位所生起的三种退屈心情,是:一、菩提广大退屈,修唯识行者,闻得无上菩提,广大深远,而生退屈之心。二、万行难修退屈,修行者以六度万行,修之甚难,而生退屈之心。三、转依难证退屈,修行者以二转依妙果甚难证得,而生退屈之心。参阅‘三不退屈’条。
【三种假】《成唯识论》卷八载︰假有三种,曰聚集假、相续假、分位假。一、聚集假,如瓶、钵、有情等,是由多种成分聚集而成,故但所成是假。二、相续假,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只有因果,是相续性,依多法多时而立一假法。三、分位假,如不相应行是分位性,所以是假。
【三种习气】指名言、我执、有支三种习气。由现行气分熏习所成者,称为习气。即:一、名言习气,乃依名言熏习所成有为法的各别亲因缘种子。此复有二:一者表义名言,能诠释义理的音声差别。二者显境名言,能了别境界之心、心所法。二、我执习气,由我执熏习而成,令有情等起自他差别的种子。此复有二:一者俱生我执,通于六、七二识,除二乘无学、八地以上之菩萨、如来以外,余皆有此熏习。二者分别我执,唯限于第六识,系于异生之资粮位所生起者。三、有支习气,乃依有支熏习所成,异熟果成为善恶差别的业种。此复有二:一者有漏善,能招可爱果报之业者。二者诸不善,能招非爱果报之业者。有支习气,即以与第六识之思心所相应的善恶为增上缘,而助长异熟无记之名言种子,令生当来之果。名言种子为第六识的思种子,有诠显自义、了别境界之功能;依之,熏习自身五蕴之种子,而为自他差别之理由,生成我执习气,互为循环,以成有漏、有为、自他、善恶等诸法。见《成唯识论》卷八。
【三慧】指闻思修三慧,为简择事理的三种精神作用。修唯识行,在修三学、六度之前,要先由三慧修起。此三慧为:一、闻所成慧:自善师友或善知识处、闻经典的教法,所得的知见和智慧。二、思所成慧:以闻知的教法,如理思维而得的知见和智慧。三、修所成慧:修习禅定而生的智慧。
【三学】这是修行者所必须修习的三种修持,即一者戒学,二者定学,三者慧学。全称为戒定慧三学。一、增上戒学,又作戒学。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二、增上定学,又作定学,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三、增上慧学,又作慧学。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以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见《大乘义章》卷十。
【三类境】这是唯识宗的教义,即将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境的境,一般说来,是感官与心识所认识的对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缘虑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境又称六尘,这即是我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但在唯识学上,不以此客观世界是识外实有之境,而是八识变现的相分。唯识家以八识变现尘境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三类境。原来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而一切识,皆为能变。八识变现的方式有两类,一是因缘变,一是分别变。所谓因缘变,是能缘的心,任运而起(任由因缘,非由作意筹度,称因缘变),其所变现的相分,是实种所生(不与见分同种生起)。分则变者,是随著心识分别势力而变现(其变现的相分,不是实种所生,是随著见分种子生起)。其所变之境,也就是八识的相分。前五识、第八识的相分,都是因缘变;第六识的独散意识(不包括五俱意识)的相分,和第七识的相分,都是分别变。因缘变所变的相分,是性境;分别变所变的相分,是带质境或独影境。三境是:一、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的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意识之相分等。二、独影境,独是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的虚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等,全属幻影。三、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像者。
【三杂染】染污真性,称为杂染,是一切有漏法的总名。杂染有三种,即:一、烦恼杂染,又作惑杂染。指身见、边见及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二、 业杂染,指由烦恼所生,或以烦恼为助缘所生的一切身语意三业,种种造作,染污真性。三、生杂染,又作苦杂染。因烦恼及业而有生,由此生苦,更有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皆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简单的说:一切有漏法,皆名杂染。杂染分为三类,即烦恼杂染:又称惑杂染,即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的异名。业杂染:指自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生起造作的身语意三业。生杂染:又称苦杂染,依惑及业而受生于三界之苦。以上惑、业、苦三杂染,是有情生死相续的根本。《成唯识论》曰:‘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见《显扬圣教论》卷一。
【三藏伽陀】玄奘大师为了说明三类境的假实,留下了一首偈子,收在《法苑义林二执章》,及《成唯识论枢要》中。偈子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偈子的意思是,性境者,即是实境,指五根、五尘实种子所生的相分境。‘不随心’者,以此根尘相分是实种所生,不能随见分种生。‘独影唯随见’者,指独影境(第六识分别心幻想出的无体相分)是随从见分种生起的,其本身并无别种。‘带质通情本’句,质是本质,有实本质、而又无境之自相,称带质境,这是介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的一种境。‘通情本’者,情是能缘之心,本是所缘之境。也就是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时,此相分之境性质不定,或从属于能缘之心,或从属于所缘之境︰而此相分的种子也不定,或与其本质同种而生,或与见分种同种而生。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第六识分别心缘草绳以为是蛇,都是带质境。‘性种等随应’,是生起根、尘性境的种子,随需要而生起也。
【大千】三千大千世界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
【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中土有三种译本。一为东晋佛陀跋陀罗六十卷华严;二为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华严;三为唐般若译四十卷华严。其中般若所译者,仅为该经的《入法界品》。
【大地法】又称遍大地法。指与一切心相应俱起的十种心识作用。这是俱舍宗七十五法中心所有法的一部分。即:一、受,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非苦非乐受等三种。二、想,想像之义;对境而取差别之相。三、思,造作之义;令心有所造作。四、触,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能有触对。五、欲,缘外境而有所希求。六、慧,对法能有所分别、简择。七、念,对所缘之事铭记不忘。八、作意,警觉之义;能令心警觉。九、胜解,即殊胜之解;对境而产生印可审定之作用。十、三摩地,又作等持、正定,即使心专注一境。此十法遍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之心品而与之相应,故称大法;此大法之依地为心王所有,故称大地法。唯识宗将以上十法分成五遍行、五别境两种,一、五遍行即:作意、触、受、想、思等五法,遍与一切之心、心所相应,故称遍行。二、五别境即欲、胜解、慧、念、三摩地等五法缘各别之境而生,故称别境。见《俱舍论》卷四、《百法明门论》等。
【大乘二种性】修大乘菩萨行,必具足无漏菩提种子,此种子有二种,一为本性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