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炮兵是可怕的东西。”韦伯斯特说道,“上帝啊,我恨它。”
101空降师公共关系办公室广泛宣传了这次行动,用典型的战时套话说道:“温特斯的命令不得不是而且确实是打刺刀冲锋战。由于这一勇敢的命令,党卫军的两个连遭到惨重打击,找不到任何机会发动原定在此时发动的进攻,被迫撤退。”
就德军363师当天拂晓在奥菲犹斯登向506团的左翼发起的主要进攻而言,大堤上发生的小规模行动恐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德军党卫军的两个连毫无阻碍地占领了大堤南侧的话,那么他们将会在辛克上校将注意力集中在奥菲犹斯登的时候,袭击团指挥所。
辛克很是满意。他签署了将军令,嘉奖E连1排在战斗中的勇敢精神。在描述了刺刀冲锋战之后,他写道:“通过这次对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发起勇敢进攻和灵活运用战术,该排给敌人造成惨重伤亡,并且挫败了敌人从后翼攻击营指挥所的企图。”
刺刀冲锋战几天之后,辛克上校来看望温特斯。“让你带一个营你觉得怎么样?”他问道,暗示他正在考虑让温特斯接任2营副营长。(奥里弗。霍顿少校在10月5日的奥菲犹斯登战斗中牺牲了。)
温特斯今年26岁,任上尉和连长才三个月,他深吸了一口气,回答道:“报告长官,我知道在战场上我能率领一个营。作战我并不担心,我担心的是行政管理,我从未有过行政管理的经验。”
“不用担心,”辛克安慰他道,“这一块我会担持的。”10月9日,他任命温特斯为2营副营长。
接替温特斯任E连连长的人并不称职。他来自另外一个营。二等兵拉尔夫。斯塔福德这样挖苦道:“他真的搞得一团糟。他不但不知道怎么做,而且也不想学着去做。他卧床睡觉,从不巡查,坐享其成。”不久他就被撤换。
其他来接替的军官也不合格。克里斯坦森说起其中一个,“犹豫不决是他的中间名。……打仗的时候他的头脑完全没有方向,而且死脑筋。倒是我们排里的这些军士们取而代之,把活儿给干了;他倒是从来不抱怨,因为他知道在压力下他指挥起来力不从心。”
关于在奴南战斗中的一个排长的情况,韦伯斯特写道:“激战中我从未见到他的人影。他从未上过前线。他未能履行自己的责任;排里的老战士从来没有原谅过他。因为作为士兵,如果在关键时刻失职已经很是糟糕,但是作为一名指挥,应该身先士卒,如果失职则是不可原谅的。”
马拉其讲述道:“在战斗中,瓜奈若严厉批评了一位逃避危险的军官,告诉他应该率领全排战士……人们后来在一个医护站看见了这位军官,手被子弹击穿,被怀疑是其自己所为。”
军官是新的,新战士又没有达到原来托科阿营地训练标准,加上不断受到敌人炮火的轰击,以及夜间侦察的危险,所有这些都让E连付出了代价。这些情况使得局势恶化。
根据保罗。富塞尔的观点,一个战斗员要经历两个理性化认知阶段--一是危险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二是如果我不加小心,危险就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另外还要经历一个“精确判断阶段:事情将发生在我身上,只有我不在场(前线)才能避免事情的发生。”有些人永远得不出这样的判断;而另外一些人,他们会立刻想到。前线步枪连的成员一旦产生这样的判断,那么他就几乎不可能再待在前线,尽心尽责。他的动机必须是内在的。战友情谊是迄今最强有力的动因--从积极意义来看,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伙伴倒下;从消极的层面来看,就是在自己最热爱和最尊敬的人面前不能表现成一个懦夫。纪律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纪律依赖于惩罚,而军队所能给一个战士的惩罚莫过于派他上前线了。
原因之一就是格伦。格雷所称的散兵坑里的“专制现在时”。“过去”和更重要的“将来”都不存在。他解释说,“在前线的散兵坑里比在安全的家里有更多思考的时间,有更多的孤独,时间并不是用时钟和日历来测量的,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对于冒着枪林弹雨已经达到极限的士兵来说,哪怕是最恐怖的部队监牢看上去也是诱人的。重要的是要活过下一分钟。
格雷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战士拼命收藏纪念品的原因。在布雷库特庄园,马拉其冲向一个正遭到机枪扫射的一块田地,去捡一把他认为是被打死的德国兵留下的鲁格尔手枪。在荷兰,10月5日,韦伯斯特拖着瘸腿返回后方的时候,在德军88炮火的射击中,他在一块空地上发现了“一件德国迷彩披风,这是一个理想的纪念品。”他停下来,“将其捡起”。格雷解释了这种现象:“主要来讲,纪念品似乎能给战士的未来以某种保证,它们象征超越了残酷现实的一种承诺,即他或许能够活下来。”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除了生存,几乎不可能想到其他任何事情,这也正好解释了与拼命搜寻纪念品相反的一种现象--对待自己财物的随意态度,对金钱的冷漠态度。“在极端危险的战役中,”格雷写道,“战士比平民更清楚,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可以替代的,而生命不能。”
不能替代的东西是战友的尊重,但是对一个新入伍的战士来说,新来乍到,谈不上战友情谊,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坚守岗位。格雷讲述了一个逃兵的故事,1944年11月,他在法国的一个树林中发现了他。小伙子来自宾州山区,习惯于野营,在林中已待了几个星期,打算一直待到战争结束。“我所认识的、和我一道训练的人要么战死,要么调走了,”逃兵解释道,“我孤独……炮弹似乎总是越来越近,我受不了。”他祈求格雷放他一马。格雷拒绝了,说必须将他上交,但是承诺他不会受到惩罚。这个战士说他心里明白;他痛苦地预言,“他们”肯定会再将他送回前线--格雷将他带去之后,他果真被送到了前线。
在前线,不仅内务卫生与礼仪礼节的纪律失效,就连命令也可以置之不理,因为在有死亡危险的地方没有监督。“老兵们从痛苦的经历中学会了独立,学会了自己做出决定。”韦伯斯特在受伤后不久给父母的信中写道:“一次,我们的中尉命令我们的班长带领8名弟兄端掉正在对一小队滑翔机开火的几门防空火炮。就凭我们拿着步枪的9个人跟空地两用的88炮和40毫米口径的高炮干仗!中士口中称是,(原文中此处文字被删除)凭着自己的判断,他救了我们的命,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一个新手将会鲁莽行事的。还是这名中尉后来命令两名侦察兵进入德军阵地,但是他们更了解形势,也(原文中此处文字被删除)。”
老兵们尽力帮助新来的兵,不过,他们也尽量不去问他们姓甚名谁,因为他们认为新兵很快就会牺牲。并不是这些老兵对新兵没有同情心。“我们的新兵,”韦伯斯特给他的父母写道,“他们刚满18岁,征兵入伍,但是太过年轻气盛,把他们送上战场似乎是一种犯罪。我们伞兵部队挑选的是军队中最优秀的人,但是对一个从未离开过家或学校的年轻人来说,来这里本身就是一种悲惨的命运。”
1944年6月6日以前,E连没有一个参加过战斗,但是到10月的时候,6月5日晚从英格兰起飞的在荷兰仍然活着的所有成员,都经历了两次战斗跳伞和两次战役。很多人受过伤;一些伤员从医院不辞而别来到荷兰。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热爱打仗,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回E连参加战争,他们将会被和陌生人一道送上战场,而在欧洲战场上,步枪手的惟一出路就是阵亡,或是掉胳膊断腿的重伤。如果说他们一定得打仗的话,那他们倒是铁了心要与自己的战友并肩作战。
新兵们很少能够达到这个层次的认同感。另外,军队在加速训练为战场提供人员,新兵的素质已经达不到原来托科阿营地集训出来的水平。在威格海尔,韦伯斯特看到一名叫马科斯的新兵“哼哼唧唧地紧抓他的右手”。
“救命!救命!来人救命啊!”
“怎么啦?还有哪儿受伤了吗?”
“没有,没有。好疼啊!”
“为什么不站起来跑?”
“他不想这么做。他惊恐不已,只是想躺下呻吟。……说起惊恐很有意思。有些小伙子脚被炸掉了,还是凭着自己的毅力拖着瘸腿来到医护站,而有些,像马科斯这样的,看到流血就吓傻了,拒绝自助。有人说惊恐主要是生理反应,但在我看来它与人的精神态度关系很大。马科斯没有进攻意识,不坚强,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
在经常不断的压力、紧张和极易遭到攻击的情况之下,军官和士兵精神崩溃并不出人意料。出人意料的倒是有这么多的人竟然没有垮掉。
接替温特斯的连长走后,“麋鹿”弗雷德。海利格中尉接管了E连。海利格毕业于美国候补军官学校,在诺曼底(在此被提升为中尉)和荷兰曾经担任直属连的迫击炮排长。早在美国时他就是E连的成员,从一开始温特斯就非常喜欢他。
海利格是一名优秀的军官。他夜间巡哨,本人亲自巡逻侦察。他注重让战士们发挥最大的潜能。跟散兵坑里的队员一样,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弦总是绷得紧紧的。他的连队兵力太过分散,无法阻止德军侦察人员渗透进来,他的脑子里常常会想到,很可能会再发生像10月5日那样规模的突破的危险。他顽强地承担起责任,承担起压力,恪尽职守。
“英国人是谋划大师,”下士沃尔特。戈登说,“我不一定需要他们帮助我从侧翼进攻某个目标,但是我肯定会让他们做好计划,因为他们非常擅长计划。”
他指的是发生在10月22日-23日午夜的“营救”行动。一周以前,被德军俘获的英军第1空降师的奥。多比上校(外号“安海姆的疯子上校”)从德军医院逃脱,游过莱茵河,与辛克上校取得了联系。多比称,有125名英军,大约10名荷兰抵抗战士正遭到德军的搜索,还有5名美国飞行员躲藏在下莱茵河北岸的荷兰地下组织处。他想救回他们,需要帮助。辛克同意合作。因为穿越地点要经过E连的阵地,辛克点名让海利格率领营救侦察队。按照戈登的话说,“我们提供人员,而英军提供想法,我想还有创可贴。按照英国人的标准,可真是公平的交易。”
多比通过电话联系上另一边的荷兰地下组织(不知何故德国人从未将这些电话线切断)。他定下行动在10月22日-23日夜进行。美军第81防空-反坦克营将使用博福斯式高射炮向莱茵河上空发射曳光弹,照亮营救地点,到时荷兰人会将人员带到该地等候营救。为了麻痹德军,消除其怀疑,行动前一连几个夜晚,81营都在午夜发射曳光弹。
行动的当晚,海利格和韦尔什中尉、爱德华。沙姆斯中尉,以及由海利格挑选的17名战士从大堤顺着工程梯下到河边,头一天夜晚已经将英军折叠帆布艇藏在此处。跟往常一样,夜色黑暗,蒙蒙细雨更增加了黑暗。颤抖着的队员们将小船缓缓移到河中。午夜时分,博福斯式高射炮向正北方向发射了数枚曳光弹。荷兰地下组织从河北岸用手电筒画出了代表胜利的V字形。E连开始尽可能悄悄地将小船划向对面。
队员们过河的时候,心里怦怦直跳,但是没有发生事故。他们跃出小艇,向前移动。戈登将机枪放在左侧;然后架起机枪,准备防御进攻。弗朗西斯。梅利特下士将机枪放在右侧。二等兵斯塔福德此时正在帮助队伍与荷兰地下组织取得联系,海利格紧随其后。
斯塔福德悄悄地向前移动。没有枪声,没有照明。这是敌人的地盘,美国人毫不熟悉,而且一片漆黑。“绝对的寂静几乎让我窒息。”斯塔福德回忆道。
斯塔福德小心翼翼地又向前移动了一步。一只大鸟从离他脸不到一英尺的地方飞了起来。“我肯定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斯塔福德回忆说,“我轻轻拔开我的M-1的保险,正准备射击,这时海利格中尉平静地说了声'别着急。'”他们继续向前,很快就见到了英国部队。斯塔福德看见的第一个英兵“拥抱了我,并且把他的红色贝雷帽送给了我,我保存至今。”一个英军准将上前一步,握住海利格的手,夸他是他所见到的长相最好的美国军官。
海利格提议让英军列队上船,叮嘱他们保持安静。但是他们就是憋不住。二等兵莱斯特。哈西记得有一个英军说,“我从没想到见到美国佬我这么高兴。”在河边负责船只的韦尔什中尉听到英国佬们不停地喊着“美国佬,上帝保佑你们,”他被激怒了,告诉他们如果再不闭嘴,大家就统统会丧命。
英军上船了;海利格用交互战术撤回了自己的队员;不一会儿,大家准备好起程。戈登最后一个回到船边,他坐在押后的小艇上,穿越了河流。“有些兴奋,也有些急迫。”他说,他肯定德国人随时都会将他们所有人击沉。但是他们始终未被发现。到凌晨1点30分的时候,全体人员安全抵达河的南岸,越过无人地带来到大堤后面的美军阵地。
第二天,辛克上校签署命令,嘉奖此次行动中的英勇行为。他声称“营救部队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沉着是这次营救成功的主要因素。这次行动组织严密,实施完美,敌人根本不知道受困人员被撤离。
“这支掩护部队的所有成员勇于进攻,勇敢无畏,服从命令,忠于职守,特此予以表彰。他们的名单如下。”
其中包括戈登的名字。我对他说,对于这次危险的行动他主动请缨并且如此出色地完成,他应该感到骄傲,他回答说他成功的惟一原因是海利格选择了他。“这不是一次志愿行动。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不会主动请战,我只是想说我并没有主动请战。”
10月28日,101师的责任区扩大。506团调防到河岸东面,正对安海姆。E连的防线位于德里尔村附近,这样使得E连处于盟军向德国发动进攻的最东端。E连是来接替一支英军部队的。
E连进入新的阵地之后,军士长利普顿和副营长温特斯与英军指挥官交谈起来。英军指挥官说他们能够看见德军四处调兵,并且沿铁路向东在挖战壕。(E连现在位于德里尔村,处于506团的右翼;在这个位置其防线正好形成一个锐角,有一个排面向南,另一个排面向东,还有一个排待命。)
“那么,既然你发现了他们,为什么不开火?”温特斯问道。
“因为我们开火,他们会还击。”
温特斯和利普顿将信将疑地彼此看了看。E连可总是尽力压着德军的头打,一旦抵达前线便采取积极防守战术。
在德里尔村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保持积极的侦察巡逻,炮兵也继续猛力轰击。德军依然凭借占据河北高地的优势,因此白天行动是不可能的。前线的两个排待在散兵坑里。雨几乎下个不停。没有人身上真正干过。胡须没法刮,没有澡洗,没有休息。真是痛苦的生存。
在后方,在指挥所以及更后的地方,条件有所改善。炮兵轰击仍是问题,但能够吃到热饭,还有其他一些补偿。队员们通过收音机收听一个德国宣传播音员“安海姆的安妮”的节目。在播放美国歌曲的间歇,她邀请队员们过河投降,享受舒适生活,直到战争结束。补给人员可以将《美国佬》和《星条旗》等杂志带给队员。101师的新闻日报《袋鼠纪事报》恢复出版。德国人散发一些小册子《为什么为犹太人打仗?》,506团的战俘审讯队也用喇叭向德国军队发出投降邀请。
双方宣传的惟一效果,就是引来一阵大笑。
温特斯干厌了。当副营长“不带劲儿,很不带劲儿。在军队我的最大的乐趣,我所做的最满意的事是当连长。当下级军官很辛苦,要从两方面考虑,考虑自己的战士,也要考虑索贝尔上尉。但是作为连长,却可以施展自己的那点儿才能。我亲自上前线,在现场亲自做出许多关乎我们连队前途利益的决定,并完成每项任务。”
但是作为副营长,“我是个管理者,不用做出任何指挥决定或者类似的东西,只是向连长、向营情报参谋提些建议。”
我说,有些人认为得到这样的机遇是一种解脱。
“我没有这种感觉。”温特斯回答道。
哈里。韦尔什中尉带领的2排的防线面朝东。他的指挥所设在一个谷仓,离铁路大约50米左右,德军在铁路上设有岗哨。他的排兵力下降到了两打。即使他派一半的人担任警戒,那也意味着12个人要负责1,500米的防线任务。间隔200多米设一个岗哨,德军侦察员就很容易在天黑以后渗透进来。他们经常这么做,目的并不是要发动进攻,而是要弄清美国人并没有增加兵力,因为他们也和盟军一样,已经接受了眼下这种静态的局面,他们自己的防线也很脆弱。
有了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