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
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
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
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
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
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
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
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于受
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 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
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谓触集是想集,如是想
集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
何想患如实知?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
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
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
何行味如实知?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
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
221 五种如实知
…
222 远离烦恼得自在
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
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
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
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
实知?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离欲
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说彼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
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
在,是名苦边。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
识受阴。我对此五受阴,有五种如实知:对色的现象、色如何聚集、色的滋味
贪着是什么、色的祸患、色贪如何出离如实知。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的
现象如实知,对识是如何聚集的、识的滋味贪着是什么、识的祸患、识如何出
离如实知。”
“何谓色的现象如实知?诸所有色,皆四大(地、水、火、风)及四大因
缘和合而成的物质现象,其本质都是虚伪不实、无可抓取、无常、变易、生灭
的,如是对色如实知。何谓色集如实知?对色的现象生喜爱、抓取、黏着,这
叫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何谓色味如实知?对色的滋味生喜乐贪着,这叫色
223 五种如实知
…
224 远离烦恼得自在
味,如是对色的滋味如实知。何谓色患如实知?因色的本质是无常、苦、变易
不定、不牢靠,若于其中有抓有取,便会衍生种种烦恼与苦迫,故名色患,如
是色患如实知。何谓色离如实知?对于色的种种现象警觉,不起任何贪欲,调
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叫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何谓受的现象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
触生受、身触细滑生受、意触法生受,这就叫受,如是对受如实知。何谓受集
如实知?由根、尘、识三者和合生触、生受,所以触集是受集,因无明触生喜
贪、抓取故受集,如是对受集如实知。何谓受味如实知?因对六受身的感受,
心生喜乐染着,是名受味,如是对受味如实知。何谓受患如实知?因受的本质
是无常、苦、变易、生生灭灭的,若于其中有抓有取,就会带来种种的烦恼,
所以叫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何谓受离如实知?清楚知道受的本质,对六受
身的种种现象警觉,不生欲贪,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即是受离,
如是受离如实知。”
“何谓想的现象如实知?有六想身。哪六种呢?眼触色生想、耳听声生想、
鼻嗅香生想、舌尝味生想、身触细滑生想、意触法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
知。何谓想集如实知?由根、尘、识和合生触、生想,所以触集是想集,因无
明触而有各种喜乐贪着,如是想集如实知。何谓想味如实知?于六根触境时,
因缘生诸乐想,此即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何谓想患如实知?想的本质是无
常、苦、变易不定,不可抓取,因无明想而衍生种种烦恼,故名想患,如是想
患如实知。何谓想离如实知?清楚知道想的本质,对六想身的种种现象警觉,
不起任何欲贪,如实知想集、想味、想患,生厌离欲,因而能调伏欲贪、断除
欲贪、超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何谓行的现象如实知?有六思身:眼触色生思,耳、鼻、舌、身、意触
声、香、味、触、法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何谓行集如实知?由根、
尘、识和合生触,而有种种身、口、意的冲动,故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
知。何谓行味如实知?因无明触,因缘生诸喜思、乐念、贪着,此即行味,如
225 五种如实知
…
226 远离烦恼得自在
是行味如实知。何谓行患如实知?行的本质是无常、苦、变易、磨灭的,若于
此有爱、有贪、有抓、有取、有染着,就会带来种种的苦迫、恼患,故名行患,
如是行患如实知。何谓行离如实知?清清楚楚知道行的本质,对六思身的种种
现象警觉,不生欲贪,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即是行离,如是行
离如实知。”
“何谓识的现象如实知?有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
是名为六识身,如是识如实知。何谓识集如实知?就是六根触六尘之后,生见、
闻、嗅、味、觉、思的分别作用,因无明欲贪而形成种种抓取、累积与覆盖,
也就是众生的身心现象,称之为名色。故名色集是识集因无明、行、识而生
的名色,在触境时生起种种的喜贪、爱取,如是识集如实知。何谓识味如实知?
因识而生喜乐染着,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何谓识患如实知?识的本质
是无常、苦、变易、磨灭的,若于此有爱、有贪、有抓、有取、有染着,就会
带来种种的苦迫、恼患,故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何谓识离如实知?清清
楚楚知道识的本质,对六识身的种种现象警觉,不生欲贪,调伏欲贪、断除欲
贪、超越欲贪,这即是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比丘!如果沙门、婆罗门,如实知见色的本质及其集、灭、味、患、离,
而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着于色,对色产生厌离、朝向离欲,这就称之为正
确的知见趣向。若有正确的知见趣向,我说他就入法流了。受、想、行、识,
也是这样。”
“若沙门、婆罗门,如实知见色的本质及其集、灭、味、患、离,就能对
色生厌离、远离欲贪,不起各种欲贪烦恼,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则心能纯
净满全;心得纯净满全,就能确立明觉清净的身、口、意行;确立清净明觉的
身、口、意行,就能远离喜贪、抓取,不生烦恼,而得自在,这就是苦的边际
了。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227 五种如实知
…
228 远离烦恼得自在
'29' 俱解脱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
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229 俱解脱
…
230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五四、大正本四二、佛光版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
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
“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
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
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
知。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灭如实知?爱
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
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
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
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
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
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
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
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
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
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
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
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
231 俱解脱
…
232 远离烦恼得自在
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
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
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
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
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
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
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
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
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
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
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
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
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
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
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是名识离如实知。”
“比丘!是名七处善。”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1、入,正方
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
“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3 俱解脱
…
234 远离烦恼得自在
'读经笔记'
我曾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有七处善(从七个善巧的面向,如实逐一观察
五受阴)、三种观义(观察思惟五阴、六界、六触入处三种界面的义理),若能如
实知见、如实修证,即能断除所有烦恼,得心解脱、慧解脱,当下自知自作证:
我从此不再于五阴当中有所贪着、抓取,已灭除了会生起烦恼的因;清静的梵行
已经建立;对于佛法的教示,都已知、已做、已证,完全确信贪、瞋、痴不再生
起;心意识已完全明觉、坚固、不退转,自知不再有有续的冲动,不会在六道之
中轮回不休了。”
“什么是比丘的七种善巧呢?就是如实地知道色的现象、色之所以会聚集
产生的因、色是如何灭除的、灭除色的方法、色的滋味、色所造成的过患、色是
如何出离的,都要如实地知道。同样地,受……。想……。行……。识、
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也都要如实知。”
“什么是色如实知?一切的色,皆是地、水、火、风四大及四大因缘和合所
造,这就是色的本质,如是,色如实知。什么是色集如实知?因为对色有爱喜,
故抓取,色因而聚集起来,如是,色集如实知。什么是色灭如实知呢?灭除了对
于色的爱喜、抓取,色就不再聚集,色即灭,如是,色灭如实知。什么是色灭的
方法如实知呢?也就是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正定,依住于此八正道,修习清净的身、口、意行,能使六根收摄,不起贪爱,
此即色灭的方法,如是,色灭的方法如实知。什么是色味如实知呢?对色触境因
缘生相,顾念相的滋味产生爱着,这就是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什么是色患
如实知呢?色的现象是因缘和合而成,无常、变易不定、不牢靠,若有欲贪、抓
取,必因求不得而产生种种烦恼与过患,这就是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什么
是色离如实知呢?如实知色的本质、聚集、灭除、滋味、恼患,是无常、苦、变
235 俱解脱
…
236 远离烦恼得自在
易不定,自然对色生厌离心,进而调伏欲贪,断欲贪,不抓取,不再有有续的冲
动,就能超越欲贪而出离自在,此即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什么是受如实知呢?有六种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六尘
接触而生的感受,谓六受身,是因缘和合、无常、变易不定的,这就是受的本质,
如是,受如实知。什么是受集如实知呢?触集就是受集,因对那接触而生的感受,
产生贪爱、黏着,受因而聚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什么是受灭如实知呢?触灭
就是受灭,对于接触所生的感受,不贪、不着,每一触境皆为明触,不起渴爱,
故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什么是受灭的方法如实知呢?就是八正道:正见乃
至正定,依住于八正道的修习,心意识清净,六根清净,故所有的触境,都是明
触、不贪、不着,是触灭故受灭,如是,受灭的方法如实知。什么是受味如实知
呢?六根触境因缘生诸喜乐,此即受的滋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什么是受患如
实知呢?因为受的本质无常、苦、变易不定,若有抓取,就会带来种种的烦恼与
过患,即为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什么是受离如实知呢?如实知受的本质、
聚集、灭除、滋味、恼患,是无常、苦、变易不定,故于受生厌离心,进而调伏
欲贪,断欲贪,最后超越欲贪而出离自在,此即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什么是想如实知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境,产生对色、
声、香、味、触、法的六种想,谓六想身,是因缘和合、无常、变易不定,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