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忌讳吉庆、保惜、我见、众生见、好说奇特、骄慢、掉举等现象。这些邪见,
圣弟子已全部断尽,因为他知见一切诸法随缘起灭,无常、变易、无我、无我
所、不相在,念念明觉,所以能断除身见,也就断尽了众邪见的根本,如同斩
除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
“诸比丘!什么是见证真理的圣弟子,断尽以上众邪见,于未来世永不复
起呢?愚痴无闻凡夫,见色身是我,或是我的,或我在色身中,或色身在我中;
或见受、想、行、识是我,或是我的,或我在其中,或受、想、行、识在我之
中。”
“如何见色是我?于一切入处,遍作地的观察思惟而得正受,观察后,作
这样的思惟:地就是我,我就是地,我和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像地一样。
或于一切入处,就水、火、风、青、黄、赤、白而遍处观察思惟,一一见是我,
是名色即是我。”
“如何见色异(不是)我?若是见受、或想、或行、或识是我,不见色是
357 见四圣谛
…
358 远离烦恼得自在
我,而是我的,这就是见色异我。”
“如何见我中色?就是见受、或想、或行、或识是我,色在其中,是名我
中色。”
“如何见色中我?就是见受、或想、或行、或识是我,就在色身中,并且
偏满整个色身,是名色中我。”
“如何见受是我?就是在六受身中,见受即是我。根、尘、识和合生触,
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受身,于此六受身,一一见是我。是名受是我。”
“如何见受异(不是)我?若是见色、或想、或行、或识是我,不见受是
我,而是我的,是名受异我。”
“如何见我中受?若是见色、或想、或行、或识是我,受在其中,是谓我
中受。”
“如何见受中我?若是见色、或想、或行、或识是我,就在感受中,并且
偏满六受身,是名受中我。”
“如何见想是我?就是在六想身中,见想即是我。根、尘、识和合生触,
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想身,于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是名想即是
我。”
“如何见想异(不是)我?若是见色、或受、或行、或识是我,不见想是
我,而是我的,是名想异我。”
“如何见我中想?若是见色、或受、或行、或识是我,想在其中,是谓我
中想。”
“如何见想中我?若是见色、或受、或行、或识是我,就在想法中,并且
偏满六想身,是名想中我。”
“如何见行即是我?就是在六思身中,见行即是我。根、尘、识和合生触,
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思身,于此六思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行即是
我。”
“如何见行异(不是)我?若是见色、或受、或想、或识是我,不见行是
359 见四圣谛
…
360 远离烦恼得自在
我,而是我的,是名行异我。”
“如何见我中行?若是见色、或受、或想、或识是我,行在其中,是谓我
中行。”
“如何见行中我?若是见色、或受、或想、或识是我,就在行中,并且偏
满六思身,是名行中我。”
“如何见识即是我?就是在六识身中,见识即是我。于眼、耳、鼻、舌、
身、意等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
“如何见识异(不是)我?若是见色、或受、或想、或行是我,不见识是
我,而是我的,是名识异我。”
“如何见我中识?若是见色、或受、或想、或行是我,识在其中,是谓我
中识。”
“什么是识中我?若是见色、或受、或想、或行是我,就在意识中,并且
偏满六识身,是名识中我。”
“多闻圣弟子,知见苦、集、灭、道四圣谛,见证生命的实相,念念清净
明觉,断除以上各种邪见,于未来世永不复生。”
“对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
好、若丑,若远、若近,这些一再累积聚集的现象,应作如是观察,一切无常、
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该贪爱、乐着、摄受心住,抓取不舍。受、
想、行、识的情形,也是这样。”
“作这样的观察和了解,把心安住在正知正念,对于世间万法不再愚昧无
知。复精勤修习,远离懈怠,住不放逸,远离欲贪,心生喜乐,进而身心轻安,
于善、不善法,同样不抓不取,一切平等舍离,住于寂静。精勤修习四念处、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
永离诸恶。可知,诸欲恶不善法,非不能消熔,亦非不能归于寂灭。”
“于是,诸欲恶不善法,灭而不起,直到灭尽;减而不增,直到减尽;断
而不生,直到断尽;欲贪不生、不抓取、不染着,念念趣向于舍,自觉涅槃:
361 见四圣谛
…
362 远离烦恼得自在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舍利弗说是法时,有六十个比丘烦恼断尽,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由旬;印度计里程之单位,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
等四种说法,言四十里者居多。
2 见谛;谛,指真理。见谛,即见证世间真相,为苦、集、灭、道四圣谛。
3 地一切入处正受:即“十遍处定”之一。十遍处定,乃就地、水、火、
风、青、黄、赤、白、空、识而遍处观察,为古印度当时修行者为了入
定所用的一种方法。
4 白即是我,我即是白:原本“白”均作“行”,依印顺本改。
正受,即禅定。
363 见四圣谛
远尘离垢法眼净(2)
【目录】
001 《书序》得法眼净,离三恶道
007 第 一 章 苦集灭道,转法轮
023 第 二 章 正观五阴,见法见如来
041 第 三 章 法法相依,从此岸到彼岸
057 第 四 章 苦乐因缘生,正念不随转
073 第 五 章 见法离见诤,无诤心解脱
091 第 六 章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121 第 七 章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145 第 八 章 修四无量心,对治不善念
161 第 九 章 当修真实禅,悉伏诸想
171 第 十 章 见缘起法,知苦离苦
185 第十一章 有依当断,离慢清净
199 第十二章 离断五盖,行八正道
209 第十三章 生死存亡相,因缘和合生
227 第十四章 瞋恚为毒本,杀瞋得无忧
239 第十五章 伏诸憍慢心,正智善解脱
249 第十六章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261 第十七章 众生之苦,以爱欲为本
275 第十八章 离于两边,行八正道
291 第十九章 供三火灭三火,正见求福
311 第二十章 布施善调心,正命自安乐
321 第廿一章 正智心解脱,觉悟离睡眠
333 第廿二章 得闻正法,大福利
351 第廿三章 不得八正道,无沙门果
…
《书序》
得法眼净,离三恶道
这是一本佛在世时,在家、出家、外道、男、女各类人等,在各种不同的
生命处境中,听闻佛陀的教法而开悟的专书。若你有因缘得以翻阅本书,请用
心阅读、体验,切勿让难得的法缘空过。若能敬心阅读全书,纵不见法,至少
也会有正知见,必将裨益无穷尽的生命旅程,减损堕恶道的因缘。
开悟,是无论走在正法中,或是浸在相似佛法里的学佛人,都想要获得的
体验。特别是流行台湾的相似佛法,标榜所谓“即刻开悟”、“明心见性”、“见
性成佛”等悟境名相,更让流转于滚滚红尘、满腹贪瞋痴而抓取不断、以致痛
苦不断的世间人,心向往之。
开悟,的确是美好的体验 当下顿断所有的烦恼与疑惑,识无所住。而
1 书序
…
2 远尘离垢法眼净
流行中的相似佛法,特别是与“般若宗”有关的经论、或是南宋之前少数大禅
师的经论语录,也往往能对“专心致志”的读者,产生策进、驱迫心意识的思
维极限,使刹那间跃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解悟之境。
但这毕竟只是刹时间的体验,如电光火石,若无法住智为基础,或悟后不
知如何修行 守护六根、修不放逸,纵有十次、百次的解悟经验,因不知如
何转化心意识的品质与取角,仍然如同凡夫而未入法流。
真正佛陀的教法,根本不是自称“大乘”的经论之教、更非禅宗的参禅之
法,而是正观五阴无常、契入“苦、集、灭、道”的正思惟,当下明觉而“见
法、知法、得法、入法”,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开法眼,得见如来清净,当然就是“开悟”。且入此悟境是依无常观、正思
惟而契入,因此法住智充满,知法次法向而亲证涅槃,当然既明心又见性
明觉心意识运作之生灭流转,正见诸相流转生灭、无常变异之非我、非我所、
不相在,当体即空,不取不着,而自证如来清净法界。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自知,诸大乘论师或高明之禅宗大师高谈的“一心三
观(假、空、中)”,远不及“无常观”如实、妥当、受用既如实照见心意
识取着流转之世间生灭,又同时正见“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于修行上又“有
道有迹”,若能念念明觉,则可时时自知自证。
而中国历代之判教者,以论师之知见为知见,不以佛之知见为知见,不知
不见佛法之“初、中、后善”、不知不见佛法之“法法相依、法法相润、从此岸
到彼岸”,却以凡夫知见妄加“判教”,胡乱割裂佛陀开示众生使悟入“佛知见”
之完整教法,继之后来者迭相附丽,积非成是,致正法隐没。
至于流行台湾之相似佛法,续其末流,以赶经、拜忏、念咒、盖庙为能事,
非法占用国土、放生致放死、政教联手邪枉人民,种种愚痴行、恶邪见,实令
人不忍闻问。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也就是有因有缘有报,要明辨法与
非法,又当先远离欲恶不善法。否则,纵耗尽三千尺牍、遍读三千经论,若不
3 书序
…
4 远尘离垢法眼净
见法,依然不明究里。若得见法,于正法律心得无畏,纵然不知不识“大乘”
经教、禅宗、密宗之为何物,佛说此人得一果须陀洹,“七往人天,究竟苦边”。
本书之诞生于此国土世间,当然是希望有助于显扬正法,以利学佛人之见
法、得法,“减损阿修罗众、增益天人众”。至于破邪说,只是随笔带到,其实
是徒增议论的无聊习性。因为,要能分辨“法与非法”,除了自见法外,完全是
人云亦云。这种大事因缘,当然只能是“循业发现”,言说议论其实助益不大。
所以,还是只有感谢,感谢佛陀、及戮力于正法修行与流布的三世十方众
生,也感谢种种相似佛法及外道知见的众生,让我们知非即舍,有因有缘有报
得入法流。
本书是“分享杂阿含经”系列的第二本:闻示悟入佛知见,收录《杂阿含
经》中有关见法的经文共廿三篇(另有六篇已编在“分享杂阿含经”系列一:
《远离烦恼得自在》一书),编辑架构分四部分:一、经文部分,选自印顺长老
编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一书,于标点部分略作调整。二、读经笔记部分,是
明和讲堂师生共同的研读心得,由负责的同学具名撰写。三、提要部分,集结
自课堂上的关演与讨论,由本书主编张碧华小姐执笔整理,希望有助于读者对
法义的思惟。四、注释部分,有些参考佛光大辞典的注解,有些则是我们研读
的心得,提供读者参考。
再者,本书的编排是有设计的,我们建议读者至少一次,依编订的次序阅
读完全书,必能获益匪浅。
感谢明和讲堂全体同学于闻、思、修上的共同努力,促成这样的大事因缘;
感谢勉力写作读经笔记的同学,感谢碧华的发心并戳力编辑本书,感谢荣南大
力支持,感谢所有助印者。愿此功德,回向十方众生,早日见法、得法,离苦
得乐,清净自在。
5 书序
…
6 远尘离垢法眼净
【第一章】
苦集灭道,转法轮
佛陀证道后,于波罗柰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向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开演四圣谛。憍陈如等见法。
诸天传唱:“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7 苦集灭道,转法轮
…
8 远尘离垢法眼净
'经文' 印顺本谛相应一经、大正本三七九经、佛光版三七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柰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
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
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
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
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已知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
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
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
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
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
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
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
憍陈如白佛:“已知,世尊!”
复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
拘邻白佛:“已知,善逝!”
9 苦集灭道,转法轮
…
10 远尘离垢法眼净
尊者拘邻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邻。
尊者阿若拘邻知法已,地神举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
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
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问,以义饶益,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1众。”
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2,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身天3,梵天4 乘声唱言:“诸仁者!
世尊于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
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
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世尊于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波罗柰国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那时,世尊告诉五比丘:“要离苦,须先知苦。这苦的真理,是你们前所未闻
的。这世间,是众苦的集合场:生老病死,是苦;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或是和
心爱的人离别,是苦;心有所求却无法得到,是苦;五阴无常、如火炽燃,是苦。
你们要带着正念,好好地思惟这些现象,正思惟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世间
万法只是因缘生灭的现象。如实知苦,便能对于苦感,产生理解、智慧、明了、
觉察。
同样地,这苦集、苦灭、灭苦方法的真理,也是你们前所未闻的,我现在就
为你们说明。苦为什么会形成呢?是因为有无明的贪瞋痴在造作。因为我们对五
阴现象有爱喜,所以有抓取;有抓取,故有有续的冲动;有有续的冲动,所以会
造成生的现象;有生,所以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种种大苦因而聚集起来。不过,
这些烦恼痛苦是可以灭除的,只要如实知五受阴的集、灭、味、患,而离舍喜贪
11 苦集灭道,转法轮
…
12 远尘离垢法眼净
抓取,灭了有续的冲动,心自然寂静涅槃。那么,灭苦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八
正道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如此戒、定、
慧等持,精进修习不放逸,才能解脱生死轮回。
对于我以上所说的苦集、苦灭及灭苦之法这三项真理,你们同样要带着正念,
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