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吗?因为人在大部分的时问,是没有这些心思和行为的。”
    “聚落主!你们那位大师,在世间阐扬他的见解,以凡夫的见、闻、觉、知

151 修四无量心,对治不善念

152 远尘离垢法眼净

去思惟、自说自话,随自身的知见所及,为弟子说这种论调:‘常常杀生的人,将
堕入地狱;常常行窃、邪淫、妄语的人,也一样将堕入地狱。’如果他的弟子相
信他所说的,而说:‘我的大师确知其所知、确见其所见,为信靠他的弟子论说:
多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的人,将往生地狱。我如果多存杀生、偷盗、邪淫、
妄语之心,日后将堕入地狱;但我仅少时存心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所以不
会堕入地狱。’他有了这种知见,故不知恶报将至,既不舍弃这种知见,也对这
些恶业不思厌离,对这些恶行更不知悔改,所以于未来世,仍随自己的业识习性
流转,不离杀、盗、邪淫、妄语的行为。”
    “这种人,因受错误的知见影响,而不知出离种种恶行,因此心不能了然自
在,所以心不得解脱,更没有知见解脱的智慧;由于心不得解脱、也没有知见解
脱的智慧,而生起毁谤圣贤的妄想邪见。因为持邪见的缘故,不离邪行,将致使
他在身坏命终时,趣生地狱。”
    “所以,聚落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杀、盗、邪淫、妄语,是造成
众生烦恼的因缘,此因缘又形成烦恼的业行,互相增生回向而无止尽。”
    “聚落主!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
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世间弘法时,常常责备众生不该有杀生、偷盗、邪淫
、妄语等身、口、意的行为,赞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的众生。我常以
此来教导弟子们,让他们乐于净化心念、信受奉持,而说:‘我大师确知其所知、
确见其所见,呵责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的行为,赞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淫、不妄语。而我从以往至今,因自己愚痴无慧,缘无明,而行杀生,因为这个
缘故,现在自我忏悔、呵责。’虽然不能立刻完全停止这些行为,但因常自检讨
忏悔、自呵责,故将于未来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身、口、意的行为。
也就是说,虽然不能无时无刻觉察自己身、口、意的行为,但能时时反省忏悔,
所以于未来世,得以出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身、口、意行为。”
    “如此,终能成就心解脱、慧解脱;因为有心解脱、慧解脱的体验,就不会
去毁谤贤圣,正见成就。因为持正见的缘故,得以远离杀、盗、邪淫、妄语等欲

153 修四无量心,对治不善念

154 远尘离垢法眼净

恶不善法,易得清净心,日复必能往生天界。”
    “如以上所说,聚落主!众生若行杀、盗、邪淫、妄语,便无法出离烦恼;
众生若离杀、盗、邪淫、妄语,便能得到清净。所以,众生业识引生烦恼或是清
净,是有因有缘的。”
    “聚落主!多闻圣弟子,应如此的修习,时时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将杀心
减到最低,让慈悲的心量增广。如果生起杀心,应警觉、自呵责,且要忏悔改过。”
    “若时时无杀心、害念,内心平和,没有怨忽、憎恨,心因此而生随喜;因
随喜心,而生欢喜;因心生欢喜,而身心轻安;因身心轻安,故心得离欲的清净
之乐;因心得离欲的清净之乐,就会很自然的入于正定之中。”
    “心得正定时,圣弟子让心浸润在慈悲里,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心量渐
次广大,充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四维、上下,遍布世间,以慈心包容一
切,平等对待世间万法。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修习、多修习慈无
量心,使心量增广充满十方,而得慈心无量所带来的正定。”
    那时,世尊以指甲抓少量泥土,问刀师氏聚落主:“聚落主!你认为如何?我
指甲里的泥土多,还是大地的泥土多?”
    聚落主禀告佛陀说:“世尊指甲里的泥土只有一点点,大地的泥土无数无量
。”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修习、多修习慈无量心,由亲、至疏、至普缘众生,无
怨、无嫉、无恚、无诤,慈心无量的功德如大地之土,而杀心所引生的业报却如
指甲上的泥土,根本无法减损、或限制慈心无量所产生的功德。”
    “就像以慈心对治杀心一般,以悲心对治偷盗,以喜心对治邪淫,以舍心对
治妄语。修习、多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功德与由一时的欲恶不善念
所形成的恶业相比,有如大地土比甲上土,根本没得比!”
    世尊演说此法时,刀师氏聚落主远离,尘垢,得法眼清净。
    聚落主见到万法的实相,从万法中得到启示,念念明觉,知其法次法向,不
再随着世间万法而轮转,离断所有怀疑、迷惑,这些皆非他力所成就,而是于正

155 修四无量心,对治不善念

156 远尘离垢法眼净

法律中自见实相,调伏烦恼而得无所畏惧。
    这时候,聚落主从座起,整衣服,右膝着地,合掌禀告佛陀:“我已知度生死
轮回的法要,世尊!我已超越凡夫知见,世尊!我从现在起,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尽形寿做一名净信的优婆塞。”
    “世尊!譬如有人欲燃油灯以求光明,却取马尾作为灯心,再怎么用力吹,
也不能将油灯点燃,一切徒劳无功,灯火终究不亮,所以也无法照明。我就是这
样。本来想要开启智慧,以明生命的实相,却遇上不明事理的愚痴尼揵子,愚痴
地向他学习,和愚痴的习性相应、和合、共呜,徒然劳苦身心,依然无明缠身、
不得明觉智慧。在世尊这里,我已见到实相,所以,我现在再次归依佛、法、僧。”
    “从今以后,我对于尼揵子愚痴、不善巧、不明察的观念,不再信靠、敬仰、
爱乐、顾念,将远离这些愚痴妄见。所以,我今再三慎重的皈依佛、皈依法、皈
依僧,尽形寿做一名自净心意、住不放逸、守诸根门的优婆塞。”
    这时,刀师氏聚落主听闻佛陀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提要'作意慈悲喜舍入正定

    本经中,佛陀首先导正刀师氏聚落主的错误知见,指出并非多行杀、盗、邪
淫、妄语等恶业,才会有恶报。若持此邪见,不离不悔,身坏命终,又生恶趣。
    其次,对于自己所犯恶行,应该知惭知愧,知非即舍。悔过,是修行的基本,
没有惭愧心,定会自欺欺人。悔责不善的身口意行,当下就能转念善向、守护六
根。一再作意,总有一天能离断欲恶不善法。犯过,即自我呵责、忏悔、舍离;
再犯,同样自我呵责、忏悔、舍离。自己或他人能这样做到,就值得赞叹。修行
本来就不是从一百分开始的,而是透过持戒,远离欲恶不善法,从负数慢慢加分
到正数。
    佛陀教导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对治杀、盗、邪淫、妄语之心。
    第一,从修习慈心观入手,以慈心作意而进入慈心正定。经文中所述的过程,
是用七觉支的修行法,进入慈无量心:

157 修四无量心,对治不善念

158 远尘离垢法眼净

一、念觉支:于身、受、心、法四念处,正知摄念,知有三世果报,应布施、
    持戒,累积生天福德,杀生又受恶业,故应远离。
二、择法觉支:择善法、舍非法。先降伏贪瞋痴,再做慈心转化,以慈心对治杀
    心。
三、精进觉支:以“四正断”断不善法、长养善法(一)已起杀心令断,再起再
    断(断断)。(二)摄护六根,未起杀心令不起(律仪断)。向未起慈心令生起,
    守护不令退失(随护断)。(三)已起慈心多修习,增益增长,至无量无边(修断)。
四、喜觉支:以正知正念调伏烦恼、贪忧,心无瞋恚想,见众生自在,则心生随
    喜。随喜已,生欢喜。法喜充满,回向众生。
五、猗息觉支:慈心充满,止息不善念而得轻安。
六、定觉支:身心轻安后,得乐受,舍乐受后,心得定。
七、舍觉支:于以上过程中,不离“三依一向” 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
    于舍,至完全舍离杀心。
    进入慈心正定后,以慈心照向一方、二方……乃至东、西、南、北、东北、
东南、西北、西南、上、下,以慈心被覆一切世间、十方众生,入慈心无量。
    第二,悲心作意、喜心作意、舍心作意,亦如上述。
    以慈、悲、喜、舍的心念,来转化自己的欲恶不善念,转烦恼为清净,自知
自证有一分正念则有一分解脱,俱足正见,精进修行,又可自证心解脱、慧解脱。
    刀师氏聚落主闻佛说已,三度归依:第一度归依,是因为见法,于佛、法、
僧、戒净信不疑。第二度归依,是知非即舍,决心不再与愚痴界和合、相应。第
三度归依,对于尼揵子愚痴、不善的身口意行,完全远离,即起亲近良福田,善
趣善向,自净其心,转向与清净界相应。
    天下无事,不知收摄六根、守护心念,就会生事!警觉到自己有不好的心念
升起时,当下忏悔、转化,心就归于平静了。否则,就是愚痴。愚痴的人必与愚
痴界相应,陷在各种诤见、系缚中,苦就没完没了!

159 修四无量心,对治不善念

160 远尘离垢法眼净

【第九章】
当修真实禅,悉伏诸想
    佛言:当修真实禅,莫修强良禅;
    善男子须出离五盖的缠结,无所依止而修习禅定。
    诜陀迦旃延比丘见法,跋迦利比丘得心解脱。

161 当修真实禅,悉伏诸想

162 远尘离垢法眼净

'经文' 印顺本马相应一0经、大正本九二六经、佛光版九一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
    尔时,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
    “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
    “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
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悼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
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
    “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
    “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瞋
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
疑缠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
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
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诜陀!比丘如是修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1、波阇波提2,恭敬合掌,稽
首作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尔时,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时,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风,乃至
觉、观而修禅定?云何比丘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
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
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

163 当修真实禅,悉伏诸想

164 远尘离垢法眼净

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
    “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
    “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
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何所依而禅。’”
    佛说此经时,诀陀迦旅延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跋迦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跋迦利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那梨聚落深谷精会。
    当时,世尊告诉说陀迦拼延:“当修习真实禅,莫修习强良禅。”
    “有一匹强良马,被关在马厩里,它不去思惟自己所应作和不应作的事,只
一味顾念谷草的美味,和欣盼主人的喂养。”
    “如同这匹强良马,一个善男子若不知警觉,任由缠结推动,在贪欲的习性
中流转,不如实知有出离道得以离欲自在、就这样,持续以贪欲心思惟,以致心
随喜贪、爱结驰骋,不舍贪、欲、爱、念、渴;像这样,离不了欲界的纠缠,连
色界的初禅都无法进入,更别奢谈知见清净的正定。至于在瞋恚、睡眠、掉悔、
疑方面,多所浸润不知出离,其情形也如同贪欲一般,不可能求得正定。”
    “诜陀!真生马就不一样了。它同样被绑在马房里,但思惟的绝非好水好草
的美味,而是如何驾车、供主人乘骑之事。”
    “就如同这匹真生马,一个善男子,他不会摄受心住于贪、瞋、睡眠、掉悔、
疑等五盖的缠结,如实知要出离五盖,必须落实八正道,依远离、依离欲、依灭、
向于舍,更不会在五盖的爱缠流转中,妄求正定。”

165 当修真实禅,悉伏诸想

166 远尘离垢法眼净

    “就是这样,诜陀!这样禅修的比丘,他不是依止地来修禅定,也不是依止
水、火、风、空、识、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而修禅定,不是依此世,不是依
他世,不是依日、月、见、闻、觉、识,也不是依有所得心、或有所求心、或随
觉受、或随观想而修禅。”
    “诜陀!比丘这样修习禅定的话,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即会恭敬合
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礼敬大修行人!礼敬最伟大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修习禅定有什么可依止
的。’”
    这时,尊者跋迦利站在佛的复面,执扇扇佛。
    跋迦利对佛陀说:“世尊!二个比丘若不依止前面所说的地、水、火、风、空、
识,乃至觉受、观想来修禅的话,他要如何进入禅定呢?比丘应如何修习禅定,
而能令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礼敬大修行人!礼敬最伟大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修习禅定有什么可依止
的。’?”
    佛陀告诉跋迦利:“比丘于一切入处,若遍作地或水、或火、或风的思惟观察
而得正受,当正观思惟:这些一再生起的现象,只是因缘和合,心意识的显相,
一切无常、苦、空、非我,不应乐着,不应摄受心住,应加以调伏,而离欲贪,
离抓取,心乐清净解脱,得空三昧。如是,于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
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亦当正观思惟:一切想、相,乃心缘起法,生灭无常、
苦、空、无我,而善加调伏、舍离,得以离外相、离内想、离我慢,而知见清净。
也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日、月等光明想而修禅,于根、尘、识三事和合触
所生见、闻、嗅、尝、觉、知,不起若有所得、若有所求、若有觉受、若有观想,
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随缘生灭之法,于一切时,善加调伏,不取、不着、
不住一切想,成就识无所住,直向、趣向涅槃。”
    “跋迦利!能这样修习禅定的比丘,知见一切法悉皆虚伪、无有真实,乃因
缘汇聚而生,当体即空,故不依止地、水、火、风,乃至不依止觉、观而修禅,

167 当修真实禅,悉伏诸想

168 远尘离垢法眼净

是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是一心行舍而修禅。”(三依只是修行的方
向,实乃无依。)
    “跋迦利!比丘能如是修禅定的话,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即恭敬合
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礼敬大修行人!礼敬最伟大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修习禅定有什么可依止
的。’”
    佛说此经时,说陀迦旃延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跋迦利比丘,不生烦恼,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后,跋迦利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提要'修禅定,须无所依住

    佛陀教导修禅定,于本经中指出二重点:首要是出离五盖  贪欲、瞋恚、
睡眠、掉悔、疑的缠缚,善调伏心,离断欲恶不善法。否则,欲求禅定,无有是
处。
    其次,须无所依而修禅定。有所想,即有所依,这些作意,皆是取相。故佛
陀说应“悉伏彼想”,无论至何禅定境界,均以无常观,一心行舍,至无所依、无
所取,安住于无所住的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