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
    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
    “何所不知?”
    “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
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受、
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生灭法·
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不知。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
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
    又问:“何所知?”
    “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
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
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
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
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3,各闻所说,展转随喜4,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69 知者为明

70 远离烦恼得自在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同在耆阇崛山修行。
    时,尊者拘絺罗下午时分从禅坐中起来,去拜访尊者舍利弗,见面后互相问
安,互相赞叹、鼓舞使心娱悦后,摩诃拘絺罗退坐一处。
    这时,尊者摩诃拘絺罗告诉舍利弗:“想请问你一些事情,不知道是否有空
为我解说?”
    舍利弗说:“随你所问,我知道的一定为你解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什么是无明?谁有这无明?”
    舍利弗回答:“无明就是不知,不知就是无明。”
    又问舍利弗:“到底是不知道什么?”
    舍利弗回答:“就是对五阴是无常变易、磨灭败坏、因缘生灭的现象,不能
如实知见。摩诃拘絺罗!如果对于五阴的现象,不能如实知见、不能如实见证、
没有念念明觉、愚痴、覆盖、不明觉,就叫做无明。有以上这些现象的人,就
叫做有无明。”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说:“什么是明?谁有这明?”
    舍利弗回答说:“摩诃拘絺罗!明就是知,知就叫明。”
    又问舍利弗说:“到底是知道什么呢?”
    舍利弗说:“就是对五阴是无常变易、磨灭败坏、因缘生灭的现象,能如实
知见。拘絺罗!如果对于五阴的现象,如实知见、如实见证、清楚明白、有警
觉、有智慧、念念明觉,就叫做明。能成就这种现象的人,就叫做有明。”
    当时,这二位追求正道的修行人,听闻、思惟彼此的说法见解后,相互随
喜,从座位起身,各自回到自己的处所。

71 知者为明

远离烦恼得自在72 

'注释'

1 摩诃拘絺罗:佛弟子,得四辩才,为触难答对第一比丘。
2 晡时:下午三时至五时。
3 正士:追求正道、远离迷执邪见、正见法理的人。
4 随喜: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10' 念念明觉
   欲求无间等法,当精勤思惟:
   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
   无常、苦、空、非我。

73 念念明觉

74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四二、大正本二五九、佛光版三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
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如病、
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
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
惟: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
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
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
: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
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
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罗!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
: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

75 念念明觉

76 远离烦恼得自在

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
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
故。”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同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修行。
    摩诃拘絺罗下午从禅坐起身,去拜访舍利弗,彼此问安,互相赞叹、鼓舞使
心娱悦后,于一旁坐下。
    当时,摩诃拘絺罗告诉舍利弗:“我有问题要请教你,你有空暇回答我吗?”
    舍利弗说:“你请问,我知道的,一定会回答你。”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如果比丘尚未证得念念明觉,而想要证得此一境界,
要如何精进修习?当思惟什么法?”
    舍利弗说:“如果比丘尚未证得念念明觉的境界,而想要证得此一境界者,
应当如此精勤思惟:五受阴如病(像带来苦患的疾病)、如痈(像长了毒疮)、如
刺(若无法满足欲贪,即如芒刺在背,坐立难安)、如杀(求不得的匮乏感,如
刀取人身命),无常(是生灭之法,变易不定)、苦(抓取不着,怨憎会、爱别离,
恼苦随之)、空(一切现象都只是心意识的显相,因缘和合,无实质)、非我(一
切现象都不是我、没有我)。为什么呢?如实看待五受阴,是要证得初果者,应
该思惟、明觉的地方。如果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便能从凡夫地入流,断
身见、戒取、疑三结,证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是修行成就的一果,七次往返人、

77 念念明觉

78 远离烦恼得自在

天,即可得阿罗汉果)。”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证得须陀洹果复,想要证得斯陀含果者,应当思
惟什么法?”
    舍利弗说:“拘絺罗!已证得须陀洹果后,想要证得斯陀含果者,也应当如
此精勤思惟: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什么
呢?如实看待五受阴,是要证得二果者,应该思惟、明觉的地方。如果比丘于此
五受阴,精勤思惟,便能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转薄,证得斯陀含果(斯
陀含是修行成就的二果,一次往返人、天,即可得阿罗汉果)。”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证得斯陀含果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者,应当思
惟什么法?”
    舍利弗说:“拘絺罗!证得斯陀含果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者,应当继续如
此精勤思惟: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什么
呢?如实看持五受阴,是要证得三果者,应该思惟、明觉的地方。如果比丘于此
五受阴,精勤思惟,便能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等五下分结,证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是修行成就的三果,不会再于欲界受生,但未断除微细我慢)。”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证得阿那含果后,想要证得阿罗汉果者,应当思
惟什么法?”
    舍利弗说:“拘絺罗!证得阿那含果后,想要证得阿罗汉果者,应当继续如
此精勤思惟: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什么
呢?如实看待五受阴,是想要证得四果者,应该思惟、明觉的地方。如果比丘于
此五受阴的现象,精勤思惟,便能断我慢,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修行成就的
四果,身见、戒取、疑、贪、瞋、痴永断,烦恼永尽),成为一个完全觉醒的生
命状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证得阿罗汉果后,应当继续思惟什么法?”
    舍利弗说:“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也继续思惟: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
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什么呢?因为思惟此法,而得前所未得、证前所

79 念念明觉

80 远离烦恼得自在

未证,故乐于安住此明觉之中。”
    那时,这二位求正道的修行人,闻思彼此的说法后,欢喜而去!

'11' 生法计是我
   譬如士夫手执明镜及净水镜,
   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

81 生法计是我

82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四四、大正本二六一、佛光版三八

    如是我闻:
    一时,尊者阿难1住拘谈弥国瞿师罗园2。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尊者富留那弥多罗尼子3,年少初出家时,常说
深法,作如是言:阿难!生法计4是我,非不生。阿难!云何于生法计是我,
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识生,生是我,非不生。”
    “譬如士夫手执明镜及净水镜,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是故,阿难!
色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如是受、想、行、识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
    “云何,阿难!色是常耶?为无常耶?答曰:无常。”
    “又问: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复计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
    “如是受、想、行、识,为是常耶?为无常耶?答曰:无常。”
    “若无常,是苦耶?答曰;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5圣弟子于中,宁复计我、异我、
相在不?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色、若细,
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
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
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如实观察。如是观者,圣弟子
于色生厌、离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
是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
知不受后有。”
    “诸比丘!当知彼尊者于我有大饶益,我从彼尊者所闻法已,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我从是来,常以此法为四众说,非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出家者说。”

83 生法计是我

84 远离烦恼得自在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尊者阿难在拘谈弥国瞿师罗园。
    那时,尊者阿难告诉诸比丘:“尊者富留那弥多罗尼子,他年轻刚出家的时
候,常说很深妙的法义,曾这样说:阿难!生相时,就会让人产生我见,而不
是在不生相当中产生我见。阿难!何谓生相则我见生,不生相则我见不生呢?
色的现象产生时,会让人认为是我在生相,而觉得有我存在;如果色相不生,
就不会让人有这样的认为。同样地,受、想、行、识的现象产生时,会让人认
为是我在生相,而觉得有我存在;如果受相、想相、行相、识相不生,就不会
让人有这样的认为。”
    “譬如有人手拿明镜及净水镜,照镜子就看到自己的脸,因为镜中有生相,
所以让他产生自我成,认为有我,是我在生相。如果照镜子不会生相,那人便
不会认为有我。所以,阿难!色、受、想、行、识的现象产生时,因为有生相,
我们因而认为有我,是我在生相,而不是在不生相当中产生我见,这就是微细
我慢。”
    “阿难!你认为如何?色的现象是恒常、还是无常?答曰:无常。”
    “又问:若色无常,是苦吗?答曰:是苦。”
    “又问:如果色是无常、苦,是变易不定的现象,圣弟子还会认为色是我、
是我的、是恒常不变的相吗?答曰:不会。”
    “同样地,受、想、行、识的现象,是恒常还是无常?答曰:无常。”
    “若受、想、行、识无常,是苦吗?答曰:是苦。”
    “又问:如果受、想、行、识是无常、苦,是变易不定的现象,多闻圣弟
子还会认为它们是我、是我的、是恒常不变的相吗?答曰:不会。”
    “阿难!所以说,色的现象,仿佛过去、仿佛未来、仿佛现在,仿佛内、
仿佛外,仿佛粗、仿佛细,仿佛好、仿佛丑,仿佛远、仿佛近,一切现象都不

85 生法计是我

86 远离烦恼得自在

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恒常不变的相。同样地,受、想、行、识的现象,仿佛
过去、仿佛未来、仿佛现在,仿佛内、仿佛外,仿佛粗、仿佛细,仿佛好、仿
佛丑,仿佛远、仿佛近,一切现象都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恒常不变的相。
这样如实知见、如实观察。如此修习观察,圣弟子自然对色的现象生起厌离、
离断欲贪、心得解脱:我会生起烦恼的因都已灭尽,清净的身、口、意行已经
建立,心意识已完全明觉、坚固、不动摇,自知自证今后已不会再有有续的冲
动,不会在各种现象中轮转不休了。同样如实知见、如实观察,自然对受、想、
行、识的现象生起厌离、离断欲贪、心得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作,自知不受后有。”
    “诸比丘!要知道尊者富留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从他那里听闻正法后
,远离了世间的尘垢,证得清净法眼。我从此后,常以此法为比丘、比丘尼、
优婆夷、优婆塞等四众说法,而不是为其他的外道、沙门、婆罗门出家众说。”

'注释'

1 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称“多闻第一”。
2 拘谈弥国瞿师罗园:拘谈弥国,位于中印度,为当时十六大国之一。瞿
  师罗园,为瞿师罗长者所建,以奉施佛陀作为精舍之用。
3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亦译富楼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说法、分别义
  理,称“说法第一”。
4 计:认为、计着。
5 多闻:博学多智、多闻持经法。

87 生法计是我

88 远离烦恼得自在

'12' 中道
   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
   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89 中道

90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四五、大正本二六二、佛光版三九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1,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2中,佛般泥洹未久。
    时,长老3阐陀4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李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
已,持户钩5,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
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
法无我,涅槃6寂灭。”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
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
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
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谈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
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