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
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尊者二十亿耳说是法时,大师心悦;诸多闻梵行者,闻尊者二十亿耳所说,
皆大欢喜。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说法,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去,不久,告诸比丘:“善心解脱者,应如是记说。如
二十亿耳,以智记说,亦不自举,亦不下他,正说其义,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
义而自称叹得过人法,自取损减。”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那时,尊者二十亿耳(输屡那)住在耆阇崛山(灵鹫山),精勤不辍地修习三
十七道品。一时,他独自安静地禅修思惟,心起此念:“在世尊教导下精勤修习的
闻法弟子中,我是其中之一,但我到现在还未能灭尽、解脱所有的烦恼。我是一
个社会名流的子弟,拥有很多财富,我现在宁可还俗去享受五欲(色、声、香、
味、触)之乐,广行布施以累积福德。”
那时,世尊知道二十亿耳起了这样的念头,就告诉一名比丘:“你去二十亿耳
住的地方,告诉他:‘世尊叫你来’。”
那比丘奉世尊的指令,来到二十亿耳住处,告诉他:“世尊叫你过去。”
二十亿耳听到大师传唤,即刻来到世尊住所,稽首礼足后,退站一旁。
那时,世尊问二十亿耳:“你独自安静地禅修思惟时,真的生起这样的念头:
‘在世尊教导下精勤修习的闻法弟子中,我是其中之一,但到现在还未能灭尽、
解脱所有的烦恼。我是一个社会名流的子弟,拥有很多财富,我宁可还俗去享受
159 修行如调弦
160 守护六根如来禅
五欲之乐,广行布施只求累积福德’?”
那时,二十亿耳心头一震:“世尊已经知道我心里的想法。”顿时又惊又怕,
毛发直竖,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我确实这样想过。”
佛陀告诉二十亿耳: “我现在问你,你照实回答。二十亿耳!你未出家前,是
否很会弹琴?”
答言:“是的,世尊!我很会弹琴。”
又问:“你觉得如何?弹琴时,如果把琴弦调得很紧,能弹出微妙、平和、优
雅的声音吗?”
答言:“不能,世尊!”
又问:“你觉得如何?如果把琴弦调得很松,有办法让它发出微妙、平和、优
雅的声音吗?”
答言:“不能,世尊!”
又问:“你觉得如何?把琴弦调得恰到好处,不松也不紧,才能发出微妙、平
和、优雅的声音吧?”
答言:“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二十亿耳:“修行和弹琴的道理一样,精进太过、要求太急,就会增
加自己的掉举、悔恨;精进不够、要求太少,就会使人懈怠懒惰。所以,你应当
在闻、思、修各方面平等修习,摄受自己的身、口、意行,莫染着贪瞋痴慢疑、
莫放逸六入处、莫取着六尘外相!”
那时,二十亿耳听闻佛陀说法,领受教诲,心生欢喜,作礼而去。
那时,二十亿耳谨记世尊告诉他弹琴的道理,独自静处禅修思惟,如佛陀所
开示的教法,不急不缓地修习多修习,直到灭尽所有的烦恼,心意识完全解脱、
寂静,成就阿罗汉果。
那时,二十亿耳成就阿罗汉,内心明觉、遍满解脱的喜乐,兴起这样的念头:
“我现在应当去问候世尊。”
那时,二十亿耳来到世尊住所,稽首礼足,退坐一旁,禀告佛陀:“世尊!我
161 修行如调弦
162 守护六根如来禅
遵行世尊教诲,于世尊正法中成就阿罗汉,灭尽所有的烦恼,应该作的修行都已
经作了,已经舍离我慢、我所的重担,得到真正的利益,灭尽所有的贪、瞋、痴、
慢、疑的结使,心意识明觉、坚定、不退转,完全解脱。就在此刻,六处完全解
脱。哪六处呢?离舍贪欲心解脱、离舍瞋恚心解脱、远离利养心解脱、灭尽爱喜
心解脱、断诸取着心解脱、三昧明觉(正知正念)心解脱。”
“世尊!如果有人,因稍许正信心,而妄言已经离舍贪欲心解脱,这是与实
相不相应的;要贪、瞋、痴都灭尽,才是真正离舍贪欲心解脱。
若又有人,稍稍持戒,而妄言已经离舍瞋恚心解脱,这也是与实相不相应的;
要贪、瞋、痴都灭尽,才是真正离舍瞋恚心解脱。
若又有人,只是随顺修行,远离利养,而妄言已经依远离而心解脱,这也是
与实相不相应的;要贪、瞋、痴都灭尽,才是真正依远离得心解脱。
贪爱、瞋恚、愚痴无明都灭尽了,才是离断爱喜,才是离断取着,才是一心
明觉、正智正念、心解脱。
就像这样!世尊!如果诸比丘未证得阿罗汉境界,尚未灭尽所有的烦恼,于
这六处就不得解脱。”
“又如果比丘尚在学习阶段,尚未证得念念明觉而乐于趋向涅槃境界,一心
向学,此时修习多修习,持守戒律成就学戒,守护六根成就学根,不久的将来,
应当能够灭尽烦恼,心意识清净、寂灭、解脱,自知自证:不会再受有续的冲动
的影响,而在各种现象中轮转不休了;就在这时,成就无学戒,成就无学诸根,
心意识明觉、坚固、不动摇,寂静、涅槃。
譬如婴儿蒙昧幼小,仰卧床上,此时成就孩童的所有根器、习性;尔后慢慢
长大,成就成年人的所有根器、习性。尚在学习阶段的修行人也是这样,一步一
步、按部就班地修习,从未得涅槃乐,到成就念念明觉的无学戒、无学诸根的涅
槃境界。纵使眼根触色尘而有种种意识分别,却不会阻碍心解脱、慧解脱,因为
心意识明觉、坚固,内心收敛修行,无止尽地修习,不取不着,善巧精进解脱,
只观察现象的生灭乃至无常,而无所取着。
163 修行如调弦
164 守护六根如来禅
如耳根识别声尘、鼻根识别香尘、舌根识别味尘、身根识别触尘、意根识别
法尘,也不会阻碍心解脱、慧解脱,因为心意识明觉、坚固,内心收敛修行,无
止尽地修习,不取不着,善巧精进解脱,只观察现象的生灭,而无所取着。
譬如小村庄靠近大石山,大石不会崩断、不会损坏、不会穿透,一向厚实坚
密,即使四面八方大风(譬如‘得失、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吹袭,也
不能动摇、穿透大石。成就无学的阿罗汉亦是这样,眼根识别色尘,乃至意根识
别法尘,也不会阻碍心解脱、慧解脱,因为心意识明觉、坚固,内心收敛修行,
无止尽地修习,不取不着,善巧精进解脱,只观察现象的生灭,而无所取着。”
那时,二十亿耳说偈,再次阐述他的心得:
“离舍贪欲心解脱,离舍瞋恚心解脱,远离利养心解脱,则贪爱永尽灭无余,
断诸取着心解脱,三昧明觉,正知正念。
知晓六触入处显相的生生灭灭,就于当下明觉、寂灭解脱;心意识明觉、寂
灭解脱,意识的妄想分别就止息了,所有应作的清净梵行都已经修习了,更不会
再受有续的冲动所骚扰而为之轮转不休。
犹如大石山,四面八方的风也不能吹动它。于六根触六尘时,对于色、声、
香、味、触、法的喜好、厌恶,念念明觉,心意识不随转、不动摇、明觉、坚固、
安住于寂静涅槃,仔细观察世间现象的生灭、无常。”
尊者二十亿耳说此法时,世尊满心喜悦;所有多闻经法、修习清净梵行的出
家人,听闻二十亿耳所说的法,皆大欢喜。
那时,尊者二十亿耳听闻佛陀开示法义后,内心明觉、解脱、喜乐,作礼而
去。
世尊知道二十亿耳已离去,不久,就告诉诸比丘:“精进修行、善巧于心意识
解脱的人,正应该如是发表他的修行心得。如二十亿耳这样,以智慧来记说他的
心得,不自我标榜,也不贬抑他人,正确地演说其义理,不像倨傲骄慢的人,不
得正确的义理,而妄自称叹得到超越别人的法,那就是自取减损修行的功德了。”
165 修行如调弦
166 守护六根如来禅
【第廿四篇】
爱为缝紩(ㄓˋ)
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
习近爱已,彼彼所得身缘,转增长出生。
于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167 爱为缝紩
168 守护六根如来禅
'经文' 印顺本入处相应二0四经、大正本一一六四经、佛光版二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论:“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
勒所问:
‘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着,
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
无有烦恼锁,超出缝紩忧。’
诸尊!此有何义?云何边?云何二边?云何为中?云何为缝紩?云何思以智
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有一答言:“六内入处是一边,六外入处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习于
爱者,得彼彼因身,渐转增长出生。于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
了,作苦边,脱于苦。”
复有说言:“过去世是一边,未来世是二边,现在世名为中,爱为缝紩。习近
此爱,彼彼所因身,渐转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乐受者是一边,苦受者是二边,不苦不乐是其中,爱为缝紩。习
近此爱,彼彼所得自身,渐转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有者是一边,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如是广说,乃至
脱苦。”
复有说言:“身者是一边,身集是二边,爱为缝紩;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我等一切所说不同,所谓向来种种异说,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
余之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我等应往具问世尊,如世尊所说,我等奉
持。”
尔时,众多比丘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诸比丘
集于讲堂,作如是言:‘于世尊所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所谓二边……乃
169 爱为缝紩
170 守护六根如来禅
至脱苦。’有人说言:‘内六入处是说一边,外六入处是说二边,受是其中,爱为
缝紩。’……如前广说,悉不决定,今日故来请问世尊,具问斯义,我等所说谁
得其义?”
佛告诸比丘:“汝等所说,皆是善说;我今当为汝等说‘有余经’。我为波罗
延、低舍弥德勒有余经说,谓:‘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
习近爱已,彼彼所得身缘,转增长出生。于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
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就像我所听闻的一样: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有众多比丘聚集在讲堂里,正在热烈讨论。有人说;“各位尊者!世尊
在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中,提到:
‘如果能如实了知二边,而且于二边的中间又无所取着,就是已超越凡夫知
见、习性,战胜贪、瞋、痴,入佛法流的大丈夫。
像这样,对色、声、香、味、触五欲,已没有顾念、喜贪的人,不会再有烦
恼的缠锁,也超越层层叠叠缝织的忧苦,心识无所住着,心得清净解脱。’
诸位尊者!这些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边?什么是二边?什么是中间?什么
是缝织,又缝织些什么?
要如何以智慧来知见一切法的实相?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断尽所应断的爱欲?
如何如实知见一切法,远离爱欲,断尽爱欲,到达苦的边际,超越苦海轮回?”
有人回答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内入处是一边,色、声、香、味、
触、法等六外入处是第二边,感受在中间,是由于二边的因缘和合而生,喜贪爱
乐如针线,把心识和境界紧密的缝织在一起,令心识包裹其中,况溺于缘触所生
171 爱为缝紩
172 守护六根如来禅
之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浸润薰习,执迷不舍,不断长养六受身,缘受生爱,
缘爱生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流转苦海,不
得出离。
若是在此二边因缘际会之时,正知正念,以智慧知见一切法因缘所生,无常、
生灭、无可抓取,是患法、灭法、离欲之法。唯有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
舍;才能远离爱欲、离断爱欲、灭尽爱欲,念念清净,趣向苦海边际,超脱苦海
轮回。”
又有人说:“顾念过去是一边,攀缘未来是二边,在顾念与攀缘中摇动的现在
是中间,爱欲是针线,把心识和境界紧密的缝织在一起。习近此爱,彼彼所因身。
渐转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又有人说:“乐受是一边,苦受是二边,不苦不乐受在中间,爱欲是针线,把
心识和境界紧密的缝织在一起。习近此爱,彼彼所得自身,渐转增长出生,……
乃至脱苦。”
又有人说:“有续的企图心是一边,贪欲是二边,各种感受就在其中产生,爱
欲是针线,把心识和境界紧密的缝织在一起。……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又有人说:“色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识身是一边,贪欲住其中是
二边,爱欲是针线,把心识和境界紧密的缝织在一起。……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又有人说:“我们人言言殊,要从这种种不同的说法中,去清楚了解世尊在波
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中,所阐述关于爱欲带来有余(烦恼)的情形,根本不
可能。我们应该前往拜见世尊,向他详细请教,看世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于是,这些比丘前来拜见世尊,稽首礼足之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
尊!方才我们聚集在讲堂,讨论世尊在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中,有关二边、
缝织、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等诸内涵。有人说:
‘内六入处是一边,外六入处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织。’……等等说法,
不一而足。众人无法抉择,特地前来请教世尊详细的涵义。还有,我们的说法,
哪一种才正确呢?”
173 爱为缝紩
174 守护六根如来禅
佛告诸比丘:“你们的说法都很好,我现在就为大家详细叙述‘有余经’。我
为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讲的有余经是说:‘根、尘触,生识是一边;识对尘的依
住抓取是二边,触集因缘生受是中间,喜、贪、爱、欲是针线,把心识和境界缜
密的缝织在一起,令心识沉溺其中,与触所生之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不断
浸润薰习,彼此长养,相互茁壮。于是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有,缘有生,
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且因此而互相为缘,往来攀缘,彼此长养,
前后转化,于是此识身继续流转六趣,不得苦边!
若是在此二边因缘际会(根、尘触)之时,正知正念,以智慧知见一切法因
缘所生,无常、生灭、无可抓取,是患法、灭法、离欲之法。则依远离、依离欲、
依灭,向于舍,而远离爱欲、离断爱欲、灭尽爱欲,念念清净,则能趣向苦海边
际,超脱苦海轮回。”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廿五篇】
正念离烧燃
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
或观察: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
或受持律仪,守护根门,善摄其心。
175 正念离烧燃
176 守护六根如来禅
'经文' 印顺本入处相应二0五经、大正本一一六五经、佛光版二五九经
如是我闻:
一时,尊者宾头卢住拘啖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婆蹉国王,名优陀延那,诣尊者宾头卢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
一面。婆蹉王优陀延那白尊者宾头卢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尊者宾头卢答言:“大王!大王且问,知者当答。”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
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
心1,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
‘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
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颜貌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