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这样的思惟:‘我去拿一些草木,编排成筏,手脚并用努力精进,克服浚急的流
水,渡到对岸。’拿定主意后,就检拾草木,在岸边编排成筏,然后手脚并用,
努力向前,截流横渡,安全划到对岸。这位士夫就这样,避开了四毒蛇、五拔刀
怨、六内恶贼,也得以脱离空村群贼的毒手,度过浚流,远离此岸种种恐怖,到
达对岸得到安稳快乐。”
“比丘!我说这个譬喻,当为你们解说它的含义。
竹笼:譬如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以及四大元素所构造的精血
之体,藉由许多食物来滋养维持,它必须经常沐浴以清除代谢出来的污垢,它必
须藉由衣物保暖以免受寒暑的侵袭,它是无常变异、会变坏、危脆不堪的物质现
象。
毒蛇:譬如四大元素地、水、火、风等物质成分。地的物质成分如果失
调(不足或过度),会使得色身坏死,或是接近坏死;水、火、风等物质成分如果
失调,也一样会使色身变坏或死亡。
五拔刀怨:譬如色、受、想、行、识五受阴。如果不知道它们是无常、空、
非我、非我所、不相在,反而对各种现象产生执着,就会产生贪、瞋、痴的心念,
杀害慧命。
六内贼:譬如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种爱喜。本来六根、六尘都只
是无常变异的现象而已,因心识对六尘产生爱喜,而生烦恼。
空村:譬如六内入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善男子!观察眼
根的本质,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因缘所构造,它是无常、会变坏的物质
现象;而产生分别作用的眼识,也是无常、虚幻不实的现象。耳根、鼻根、舌根、
身根、意根,同样是无常、会变坏、虚幻不实的现象。
197 箧毒蛇譬经
198 守护六根如来禅
空村群贼:譬如外六入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对喜欢的
色产生贪爱、对不喜欢的色产生排斥,因而产生各种烦恼,为色所害。耳、鼻、
舌、身、意,也都因为对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香、味、触、法,产生贪爱或排斥,
因而生起各种烦恼,为它们所害。
浚流:譬如四流欲贪流、有续流、知见流、无明流。欲贪、有续的冲动、
不正确的知见、以及无明,都有强大的拉力,把众生拉进欲望之流,通向苦海。
河:譬如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众生,之所
以轮回不断,在贪爱的大河中载浮载沉,是因为不能断除贪爱的缘故。因为贪爱,
所以轮回不休。
此岸多恐怖:譬如有身。没有修证成阿罗汉,就一定会在三界受生,而产生
相应的身见与我见。因为有身见以及我见,而在五受阴、内六入处、外六入处中,
产生欲望、贪爱等无明抓取,故带来种种烦恼苦迫。
彼岸清凉安乐:譬如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断除了一切贪爱、没有任何抓
取、没有有续的冲动、在任何境界都不随转、自由自在的状态,所以清凉安乐。
筏:譬如八正道。渡河的工具是筏。越渡轮回痛苦的大河,就是藉由八正道
这个工具来完成的。八正道是以缘起法、苦集灭道四圣谛等正知见为基础,建立
正志指引修道的方向。在修道时,以正业、正语、正命展开正向的生命经验,努
力精进不放逸(正方便),在每一个触境、每一个片刻观无常,依远离、依离欲、
依灭、向于舍,念念明觉(正念),并以此修正定。
手足方便截流横渡者:譬如有人随时都很努力、很警觉地在每一个触境时,
对治欲贪流、有续流、知见流、无明流的拉力趋力,一心朝向解脱界而精进修道。
到彼岸婆罗门住处:譬如如来、应供、等正觉。到达了对岸那种身、口、意
行都已经完全清净无染的觉者所住的地方,就是像如来、应供、等正觉那样,心
意识完全明觉、不动的境界。”
“比丘!以上全部的说法,你们都听到了。我本着慈悲心,安慰你们这些弟
子,我能够为你们做的,只是开示悟入和教导修道的方法,我现在已经全都告诉
199 箧毒蛇譬经
200 守护六根如来禅
你们了,你们应该尽可能的努力去自己修、自己证,解脱自己!在无人的树下、
清净的房会内,铺草为座,或是在露地、丘冢间,这些远离世间尘嚣的僻静处所
坐禅,有止有观地精勤思惟,戒慎警觉不放逸,以免将来后悔错失此业报身给你
修证的机会。这就是我对你们教授的修道方法。”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廿八篇】
见五欲如火坑
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见五欲犹如火坑。
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着,不永覆心;
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
行处、住处逆防闭已,随其行处、住处,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201 见五欲如火坑
202 守护六根如来禅
'经文' 印顺本入处相应二一三经、大正本一一七三经、佛光版二六七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啖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
知见,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着,不永
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行处、住处逆防闭已,随其行处、住处,
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云何名为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多闻
圣弟子,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多
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
“云何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譬
如近一聚落边,有深坑满中盛火,无有烟焰。时,有士夫不愚、不痴,聪明、黠
慧,乐乐、厌苦,乐生、恶死。彼作是念:‘此有火坑,满中盛火,我若堕中,必
死无疑,于彼生远、思远、欲远。’如是,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
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若行处、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世间贪忧、恶不
善法不漏其心。”
“譬如聚落边,有捺林,多诸棘刺。时,有士夫入于林中,有所营作。入林
中已,前后、左右、上下,尽有棘刺。尔时,士夫正念而行,正念来去,正念明
目,正念端视,正念屈身。所以者何?莫令利刺伤坏身故。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
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执其心,正念安
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观察。所以者何?莫令利刺伤圣法律。”
“云何利刺伤圣法律?谓可意爱念之色,是名利刺伤圣法律。云何是可意爱
念之色伤圣法律?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生爱念,长养欲乐;耳识声,鼻识香,
舌识味,身识触,生爱念,长养欲乐,是名可爱念色伤圣法律。是名多闻圣弟子,
所行处、所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
203 见五欲如火坑
204 守护六根如来禅
“或时多闻圣弟子,失于正念,生恶不善觉,长养欲、长养恚、长养痴。是
钝根多闻圣弟子,虽起集、灭以欲覆心,譬如铁丸烧令极热,以少水洒,寻即干
消。如是多闻圣弟子钝根,生念寻灭。”
“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行,如是住,若王、大臣,若亲族,往诣其所,请
以俸禄,语言:‘男子!何用剃发,执持瓦器,身着袈裟,家家乞食为?不如安慰,
服五欲乐,行施作福!’云何,比丘!多闻圣弟子,国王、大臣、诸亲、檀越,
请以俸禄,彼当还戒、退减以不?”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
实知见故,见火坑譬五欲,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行处、住处,
逆防、逆知,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若复为国王、大臣、亲族请
以俸禄,还戒、退减,无有是处。”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彼多闻圣弟子,其心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
于远离,向于离欲,向于涅槃寂静舍离,乐于涅槃,于有漏处寂灭清凉。若为国
王、长者、亲族所请,还戒、退减者,无有是处,余得大苦。譬如恒河,长夜临
趣、流注、浚输东方,多众断截,欲令临趣、流注、浚输西方,宁能得不?”
答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恒水长夜流注东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
彼诸大众徒辛苦耳。”
“如是,多闻圣弟子,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乃至欲令退减,
无有是处,徒辛苦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拘啖弥国瞿师罗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多闻圣弟子,在一切苦的现象当中,对苦的生起、
205 见五欲如火坑
206 守护六根如来禅
聚集,苦的灭,苦的滋味,苦的过患,苦的出离如实的知道、看到,就看到对色、
声、香、味、触五种现象的欲贪如同火坑,因为欲贪的作用,使得六根和六尘紧
紧系缚在一起,爱染、抓取、有续的冲动不断,轮回不休,产生大苦。
这样观察到五欲的作用之后,自然远离五欲,对于五欲就不会永远有贪取、
爱喜、顾念、染着而覆盖心意识;如果进一步知道欲贪生起的地方、住着的地方
是在六根触境,就当事先防护、先行警觉,于六根触境时正念觉察。则世间贪欲、
忧恼、恶不善法,就不会对其心意识造成干扰和破漏。”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在一切苦的现象当中,如实知见苦的集、灭、味、患、
离?
多闻圣弟子,知道六根以及六根对外接触时产生的觉受、想法、意思冲动,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灭、变易不定、无法被主宰、不可抓取。如果不知或者不愿
意接受无常,一定会产生苦,这是苦的本质。
苦的集:因为我执的缘故,产生贪爱、抓取,于是在无常的现象当中,不断
的追逐或排斥,在得与失的纠缠当中轮转,苦因此产生、聚集。
苦的灭:当经验到苦时,观察当下的六根状态,那时一定有贪爱、抓取,而
那个贪爱、抓取都不恒常、不可得,如果停止贪爱、抓取时,苦就灭了。
苦灭的状态(灭苦的方法):在六根触境时,正观一切现象无常,如实接受,
安住于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所有的苦渐渐减少,最后完全灭尽。
对这些现象,如果都能如实知见,就叫做:多闻圣弟子,在一切苦的现象当
中,如实知见苦的集、灭、味、患、离。”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看到五欲如同火坑,有了这样的观察之后,世间的贪
欲、忧恼、恶不善法,就不会永远覆盖心意识?
譬如在一个聚落旁边,有一个深坑,坑中满是大火,火势非常猛烈,但是看
起来并没有明显的烟焰。这时,有一个人,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
苦,乐生、恶死。他这样想:‘这里有个火坑,其中烈火炽盛,我如果跌进去,必
死无疑。对于这个火坑,我应当心生远离、思择远离、欲愿远离。’就像这个譬
207 见五欲如火坑
208 守护六根如来禅
喻,多闻圣弟子看到五欲的作用如同火坑,若有欲贪必然产生大苦,因此远离五
欲的贪爱,那么世间的贪欲、忧恼、恶不善法,就不会一直覆盖他的心意识。
如果在欲贪生起、住着的地方六根触境,正念防护、觉知,那么世间的
贪欲、忧恼、恶不善法,都不会对其心意识造成干扰和破漏。”
“譬如聚落边,有一月捺林,长满了利刺。这时,有人走入林中,在林中工
作。进入林中之后,看到前后、左右、上下,都是利刺。那时,此人正念而行,
正念来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视,正念屈身。为什么呢?为了避免利刺刺伤他的
身体。
多闻圣弟子,也像这个譬喻,如果靠近聚落、城市而住,晨朝着衣持钵,入
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持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观察。为
什么呢?不要让利刺伤害到圣法律。”
“什么是利刺伤害圣法律呢?可爱、喜欢的色相是利刺。因为如果没有正念,
心意识住着色相,此会产生喜贪、抓取,而引生一连串的妄想分别、意思冲动,
所以说利刺伤害圣法律。
什么是可爱、喜欢的色相伤害圣法律呢?是五欲的作用。如果没有正念,眼
见色起妄想分别,产生爱念,长期追逐欲贪之乐;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
触物、意识法,都起妄想分别,产生爱念,长期追逐欲贪之乐。所以,如果没有
正念时,五欲的作用,会使心意识产生干扰,引生邪念、邪见、邪思、邪行,而
破坏圣法律。
所以,多闻圣弟子,在六根触境时,正念防护、觉知,那么世间的贪欲、忧
恼、恶不善法,都不会对其心意识造成干扰和破漏。”
“有时候,多闻圣弟子失去正念,产生不好的觉想,陷入贪欲、瞋恚、无明
的纠缠,这位多闻圣弟子,觉察力尚不敏锐,虽然一直都有苦集、苦灭的经验和
体验,心意识还是会受到欲贪的扰动,譬如铁丸用烈火烧至极热,如果以少许的
水洒于其上,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消失。这位多闻圣弟子虽然心意识尚未达到坚固、
不动摇的境界,他还是能够在产生贪、瞋、痴之后,很快的在触境或在心念生起
209 见五欲如火坑
210 守护六根如来禅
之时觉察到,立即将其灭除。”
“这样的多闻圣弟子,在苦、集、灭、道的经验中修持、安住,如果国王、
大臣、或亲族,去他的住处拜访,以优渥的报酬聘请他,对他说:‘先生!您何必
剃发,持钵,身穿袈裟,家家乞食,过这种出家人的生活呢?不如安心过在家人
的生活,随顺五欲之乐,作布施、福利众人之事以累积福德!’比丘!你们认为
如何?这位多闻圣弟子,被国王、大臣、诸亲族、施主以优渥的报酬邀请,他会
放弃戒行、从修道之路退转吗?”
比丘回答:“不会。为什么呢?多闻圣弟子,在一切苦的现象当中,对苦的集、
灭、味、患、离已经如实的知道,并且体验过了,他看到五欲的作用如同火坑,
一定会造成烦恼苦痛,所以远离。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因此不会一直停留在他的
心意识。在欲贪生起、住着的地方六根触境,都能正念防护、觉知,因此世
间贪忧、恶不善法已经不会对其心意识造成破漏。如果还会答应国王、大臣、亲
族以优渥的报酬来遨请,而放弃戒行、从修道之路退转,是不可能的。”
佛陀告诉诸比丘:“善哉!善哉!这位多闻圣弟子,长期依循正法律修持,经
过不断的经验、体验,其心朝向远离、离欲、灭、舍离清净,已经乐于安处解脱
之道,任何不当的行止生起之后,都能很快的予以灭除清净。如果因为国王、长
者、亲族的邀请,而放弃戒行、从修道之路退转,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又会为
他造成大苦。
譬如恒河,因为自然的因缘以及后来很多的造作,经过很长的时间,已经形
成不可改变的趋势流向东方,众人想要截断恒河,希望改变它的流向,流向西方,
能够成功吗?”
比丘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呢?恒河的水长期以来流向东方,已经形成
不可改变的趋势,想要改变这个强大的趋势、力量,使其流向西方,是不可能的。
那些人只是浪费气力而已,终究是徒劳无功的。”
佛陀说:“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长期依循正法律修持,经过不断的经验、
体验、净化,其心朝向远离、离欲、灭、舍离清净,乐于安处解脱之道,心意识
211 见五欲如火坑
212 守护六根如来禅
已能坚固、不动摇,无论什么原因、再大的诱惑,想要使他从修道之路退转,是
不可能的,那些人只是白费气力罢了!”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廿九篇】
水流大树经
“汝见此恒水中大树流不?”
“此大树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
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大海。”
213 水流大树经
214 守护六根如来禅
'经文' 印顺本入处相应二一四经、大正本一一七四经、佛光版二六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阿毗阇恒水边。
时,有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