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晃枧任瑁桥佑智∏墒抢盍揖剿亟缓谜撸谑歉辖舾嫠呃盍揖@盍揖蠢⑴患樱⒖探铋某钦倮囱党猓涣夏悄孀泳估碇逼车鼗刈斓溃骸澳闾茫姨坏茫俊崩盍揖背∑盟挡怀龌袄础!   �
    这件事过后没多久,某日李烈钧在家看书,突有房地产业者前来察看李宅情形,并丈量土地面积。李烈钧问他们在做什么,对方答称是此屋主人李槟城要出售房子,所以特来勘察。李烈钧闻言大怒,厉声表示自己才是此宅主人,并叫他们立刻离开。    
    此后,他对李槟城深恶痛绝,终于登报声明与其脱离父子关系。    
    1936年的圣诞节,西安事变和平落幕,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到南京,随即遭到软禁。几天后,国民政府组织高等军事法庭,委派李烈钧为审判长,开庭审判张学良。    
    在审判的过程中,张学良义正辞严的态度与爱国救民的情操令李烈钧印象深刻,他深知张学良的挟持之举并非出于私心,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团结抗日。然而,审判结束后,蒋介石并未依当初的承诺赦免张学良,而是用另一种形式,即表面赦免张学良十年有期徒刑,但“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实际等于将他软禁起来,剥夺其人身自由。    
    由于李烈钧与张作霖父子颇有往来,面对这样的结果,他深表不满,私底下曾抱怨说:“那简直是演戏,我不过是奉命扮演这幕戏的主角而已。”    
    李烈钧(1882—1946)    
    字协和,江西宁武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江西武备学堂,后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历任江西都督、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大元帅府总参谋长、江西省的附文席等职,为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张继:事先印好一迭情书

    张继    
    老革命家、曾任国史馆馆长的张继,与夫人崔震华情爱甚笃。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与吴敬恒、李石曾等赴法国办《新世纪周刊》,住在巴黎郊区。其时崔震华每月都会寄好几封深情款款的信给他,但他接到信以后,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印一迭名信片,上有收信人姓名地址,内文则仅五个字:“你好吗?我好。”此后每接妻子来函,就寄出名信片一张。    
    《民报》发行人张继居正听说他的这项作法后,特作七绝一首咏说:    
    海天通道路漫漫,欲写相思下笔难。    
    印版文章先制就,凭君传语报平安。    
    张继与林森私交甚笃,常常互相拜访。某次他到上海,顺便探望林森,但对方恰巧不在家,只好留下一张纸条致意。次日,他收到一张林森所写的小笺,上头字句饶富趣味:“公临我不获,罪甚罪甚,返寓见留言,喜极喜极!覆草请速来,勿却勿却!入夜谋一醉,乐乎乐乎!”    
    张继读后觉得很有意思,随手提笔回复说:“来沪先造府,唐突唐突!坐了冷皮凳,不快不快!既约我小饮,算数算数!勿作再亡羊,至祷至祷!”    
    张继有一次应邀到清华大学演讲,失言被轰。    
    原来他在演讲中称赞清华校舍富丽堂皇,同时为清华未培养出第一流人才而婉惜。    
    不料他话语一落,马上有位学生站起来表示:“您所说的人才,若指的是党棍、官僚或特务,那清华的确没培养。但若谈专门人才,则清华毕业的有桥梁专家茅以升、气象专家竺可桢等,较之别的大学并不逊色。而且,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墓园,也是由清华毕业同学设计的。”    
    张继闻言面红耳赤,赶紧向在场的学生们郑重道歉。    
    张继(1882—1947)    
    原名溥,号溥泉,参加反清革命后,改名继,取“恒久”之意,河北沧县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赴日留学,后加入同盟会,任《民报》发行人兼主编。民国建立后,历任参议院议长、国民党宣传部长、驻日代表、监察委员等职。致力于反清宣传及司法、监察、史料编纂、文献整理等。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冯玉祥:飞机没有乌鸦拉屎准

    冯玉祥    
    某天晚上,冯玉祥亲自查营,结果发现一位站岗的哨兵,抱着枪在睡觉。    
    冯玉祥回忆录冯玉祥见状十分生气,便把对方叫醒,准备打他一顿军棍。    
    开打前,冯玉祥先把他训了一顿,说“玉不琢,不成器”。训完后,他要那哨兵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睡眼惺忪的哨兵,在迷迷糊糊中,竟把那句话听成“遇不着,不生气”。于是胡乱解释说:“总司令遇不着我,就不生气了。”    
    冯玉祥闻言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军棍也免打了。中原大战开打前,吴敬恒(吴稚晖)发一通电报给冯玉祥,劝他屏息干戈,共同努力建设国家。冯玉祥读后回复了一封措辞尖锐、阴损至极的电文给他,当时还曾传诵一时。原文为:    
    南京吴稚晖先生:顷接先生元电,回环读之,不觉哑然失笑。假如玉祥不自度量,复先生一电,文曰:“革命数十年的老少年吴稚晖先生,不言党了,不言革命了,亦不言真理是非了。苍髯老贼,皓首匹夫,变节为一人之走狗,立志不问民众之疾苦,如此行为,死后何面目见先总理于地下乎?”岂不太不好看乎?    
    中原大战期间,中央军出动空军助战,西北军第四路军樊钟秀部见飞机俯冲炸射,惊恐万状。冯玉祥为安定军心,便将他们集合起来训话。    
    只见冯玉祥问众人:“空中飞机多还是乌鸦多?”    
    众人回答:“乌鸦多。”    
    冯玉祥点点头,再问:“然则乌鸦拉屎时掉到你们头上没有?”    
    众人异口同声答道:“没有。”    
    冯玉祥于是告诉他们:“所以说,飞机投弹时,能命中的机会就更少了,大家不必害怕。”    
    众人觉得总司令讲得有理,皆欢喜散去。次日全军开进时,适逢空军来轰炸,大家想到前一天冯玉祥所讲的话,都不躲避,结果弹落处伤亡惨重,总指挥樊钟秀也遭炸死。名相士彭涵锋见过冯玉祥后,对他有极深刻的观察与认识。他拿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作比喻,说冯玉祥这个人是“貌似刘备,才如孙权,而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只袁绍耳”!    
    冯玉祥(1882—1948)    
    字焕章,安徽巢县人。清末入淮军当兵,后投北洋军。民国建立后,一度在袁世凯麾下任职,后因反对其称帝而倒戈,继又讨伐阴谋复辟的张勋。1924年冯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并将清逊帝溥仪赶出故宫。其后他加入国民党,改所部为国民军。1928年起举兵反蒋。“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国共内战。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冯自由:因喜欢孔明而参加革命

    冯自由    
    元老革命家冯自由,十四岁即加入孙中山所领导的兴中会。他在大作《革命逸史》一书中,自述其加盟革命的经过时表示:“当横滨兴中会成立时,余年甫十四耳。兴中会成立后约一星期,某日中山(孙文)、少白(陈少白)、士良(郑士良)三先生在余家午膳,余侍末座。中山先生询余好读何书。余曰:‘好读小说。’南京政府剪辫子运动中山先生曰:‘好读哪部小说?’余曰:‘《三国演义》。’中山先生曰:‘《三国演义》人物汝最喜欢何人?’余曰:‘孔明。’中山先生笑曰:‘汝知喜欢孔明,即是明白古今顺道之理。我等之兴中会便是汉朝之刘备、诸葛亮。今之满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马懿。我等之起兵驱逐满洲,即如孔明之六出祁山也。’因谓余父曰:‘令郎能熟读《三国演义》,何不令其入会?’余父遂命余填写誓约。此余以童年加盟革命党之原因也。”    
    提起清朝的装束,就会让人联想到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辫子。由于它是满洲人的独特发式,与汉人束发挽髻大不相同,因此在清初,“剃发留辫”就成为“降虏不降虏”的象征,许多民族意识浓厚的汉族官吏、文士,宁可断头,也不留辫。    
    到了清末,革命党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脑后那根辫子,自然也成为“反清不反清”的象征了。那么,究竟是谁首先告别清朝,剪掉了中国的第一根辫子呢?    
    关于这点,冯自由表示,最先剪掉辫子的,是他的父亲冯镜如。当时冯镜如在日本的横滨开一家印刷厂“文经活版所”。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多旅日华侨返国避难,直到《马关条约》签订完成,才陆续回到日本。由于冯镜如担心回去后会被日本人轻视、欺负,所以干脆剪辫易服,自报为香港人,并请求英国领事保护他的印刷厂。    
    后来,冯自由加入兴中会,做了孙中山的秘书。据他回忆,孙中山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于横滨冯家割断辫子的。    
    冯自由(1882—1958)    
    原名懋龙,字建华,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十四岁时在横滨加入兴中会,因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更名为“自由”。曾先后策划多次武装起义,任总统府机要秘书等职。1925年后反对国共合作。曾任《大同日报》、《中国日报》编辑、主笔,著有《革命逸史》等书,作品甚丰。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阎锡山:不喝家里以外的水

    阎锡山    
    阎锡山有一次谈到年龄与健康状况时,说:“人的身体到五十岁时,会觉得一年不如一年;六十岁时,就一月不如一月;七十岁时,是一日不如一日;而到了八十岁,就一时不如一时了。”    
    冯玉祥、蒋介石和阎锡山    
    阎锡山统治山西时,将省内新修的同蒲铁路轨距改成窄轨,而原有的正太线也跟着做了调整。特别设计的省内窄轨火车,其车轮能宽窄伸缩自如,除在山西省境的铁路上行驶外,在省外的标准轨上也能行驶。而他省火车,则因车轮无法伸缩调整,因此进不了山西。    
    阎锡山之所以处心积虑修这种“阎氏铁路”,主要目的是战争时可运兵外出,若情势发展于己不利,则可迅速将火车拉返山西,并让敌人无法进来。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反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发起中原大战。随后,他们举行所谓的“扩大会议”,拟在北平另成立国民政府,推选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邹鲁、唐绍仪、张学良为委员,而以阎锡山为主席。    
    阎锡山于1930年9月9日上午9时9分就职,典礼庄严隆重。当时有人对他说:“您就职时间有五个‘9’字,这是‘九五之尊’的意思。”他听了十分高兴。    
    不过后来出现第六个“九”字,即他这个“主席”只当了九天,因张学良通电拥护中央,东北军入关抄阎、冯的后路,让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扩大会议只好草草收场。    
    阎锡山小气,凡事也很小心。    
    他自二十九岁开始,担任山西省督军。鉴于早年在打天下时树敌太多,怕中了别人的暗算,所以他的厨师从不换人,喝的水也从家里带出来,不随便喝外头的水。    
    为了喝水方便,数十年中,他身边都有位副官,专门替他背水瓶。    
    阎锡山(1883—1960)    
    字百川,山西五台人。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事爆发后,被推举为山西都督,从此长期主政山西。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期间,属于投机派。1949年,逃往台湾。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苏曼殊:拔下金牙换糖果吃

    苏曼殊    
    苏曼殊在日本的时候加入同盟会,后又遁世出家,所作诗文典雅蕴籍,才华横溢,被称为“革命诗僧”。他有《本事诗》一首云:    
    春雨楼头尺八箫,几时回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此诗流传海内外,号称只要有井水处,均能歌“尺八箫”。    
    苏曼殊与他绝世才华并称的,是一些难以置信的奇行怪癖。例如他常一餐连吃四五碗饭,却不知吃的是大米饭;在东京时,他曾一口气吃下五六斤的冰,然后夜里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别人以为他生病了,很替他担心,但他自己则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此外,他极爱甜品,碰到酥糖、八宝饭,常常狼吞虎咽,毫无节制地大吃特吃。他尤其喜欢糖果,想吃而没钱买时,竟不惜取下口中的金牙交换,因而又得了个“糖衣和尚”的称号。    
    苏曼殊任性使气,饮食毫无节度。他与陈去病共住上海国学保存会时,有一次良乡栗子上市,陈去病特地买了一包,让苏曼殊及家人共享。当大家吃完后,苏曼殊觉得不过瘾,自己又跑去买好几大包,回来大吃特吃。结果当夜,他“肚子胀得似要裂开”,整晚无法入睡。    
    又有一次,他在东京的费公直家替人写条幅,吃中饭时,他表示想吃鲍鱼,费公直便命人买一盘回来,他吃后意犹未尽,自己又跑出去买,连吃三大盘才罢休。当夜,他腹痛不止,暴泻整晚,气息奄奄地休息了好几天。    
    1911年春,他从爪哇返国,因身上还有好几百元,于是他将那些钱全都买了糖果带上船。结果,在两星期航程中,他竟把所有的糖果吃完,让同船的人惊诧不已。    
    由于他喜欢暴饮暴食,最后终于被肠胃病夺走了性命,三十五岁就英年逝去。    
    苏曼殊(1884—1918)    
    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其法号,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为旅日华商,母亲是日本人,早年曾参加革命团体青年会。能诗善画,才华洋溢,并精通多种语言,翻译过拜伦、雪莱和雨果的著作,为清末民初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僧。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刘师培:首倡黄帝纪年说

    刘师培    
    清末革命党人为表示自己坚定的反清信念,决定不用清朝年号。然而,没有了清朝年号纪年,想记录日期时,往往觉得很不方便,而“公元”是洋人的产物,借来使用又似乎不恰当。这时,经学大师刘师培提出所谓“黄帝纪元”的纪年法。    
    刘师培自从在上海认识章太炎后,由于两人话语投机,交往频繁,让他从一个汲汲于科举功名的读书人,一变而为激进的革命学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刘师培署名“无畏”,发表一篇名为《黄帝纪年说》的文章,提出废除以帝王纪年的传统方式,改用黄帝纪年,即以传说中黄帝降生的那一年为黄帝纪元元年。刘师培并且表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由于革命党人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进行反清活动,刘师培的这个主张正好可以激发汉族人的生存竞争意识,促进国家复兴,因此后来革命党发行的各类报章杂志,便用“黄帝纪元某某年”来标示日期,直到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仍采用它来纪年。    
    民国成立之后,刘师培思想却转为保守,是积极为袁世凯洪宪帝制铺路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其妻何震,原名何班,早年就读于爱国女社,后来成为极端的女权主义者,甚至不惜与男性为敌。据说她婚后常对刘师培作“河东狮吼”,让刘师培畏妻如虎,人称“惧内泰斗”。    
    某天夜里,刘师培慌慌张张地冲进张继家中,喘息不已,接着,外头传来一阵急促的叩门声。只见刘师培面色惨白,哆嗦着说:“必是我太太来了,怎么办?我非躲起来不可!”说完即冲进卧房,钻入床下。    
    张继开门后,发现是他的一位朋友,就进卧房请刘师培出来。刘师培以为张继在骗他,无论如何都不肯从床底下钻出,最后张继无计可施,只好趴下将他硬拖出来。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饱读经书,因在上海与章太炎交游,遂倾向革命。民国建立后,与章太炎发生龃龉,转而支持袁世凯称帝。1917年经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博通古文经学,精于文字训诂,为民初著名的经学大师。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邵飘萍:因妻妾打架而丧命

    邵飘萍    
    1925年11月22日,奉系大将郭松龄在滦州誓师反奉,让他的老长官张作霖处境危险。此时北京《京报》将交战两军主帅的照片,并排印在报纸上,其中张作霖照片下大书:“马贼头目张作霖”,郭松龄照片下则书:“东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