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学传心录
编辑者 钱乐天 郭中元 孙桐轩
修订说明
《医学传心录》原是中医大夫钱乐天生前所得的秘本,原书写于清道光年间,封面上载有〃上海刘一仁〃五字,从内容看,似是刘一仁所著。一九五四年曾由原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定名《中医捷径》内部出版,作为中医会员的学习材料,一九五八年原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筹备处责成我们进行整理,并以原名《医学传心录》正式出版。
本书内容为诊脉、汤头、本草、证治等。文多赋体歌决,简明扼要,便于诵记。其理论引证以经典为主,兼顾历代名家之长。取材简短,能使读者提纲挈领。但原本因传抄之故,差错很多,我们将论述引证,与原著进行了校对。书中古僻字句,或代以通俗字句,或加注解。汤头歌诀中的药名,用小字作了旁注。时方药味与原方有出入者,恐系作者临床经验,一律末加修改。有方无歌者,则补以汤头歌。当时我们虽然做了上述一些工作,但过于强调了保持原貌,对一些不妥的节段,末予删改。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目前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群众运动正蓬勃发展,为了便于广大医务人员学习参考,这次修订时,我们对一些不妥的节段,又作了一些删改,不便删改者,附加了按语。同时,对一九五八年版本的注释、按语,也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但是,因为原作者受其阶级地位、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有些观点,读者需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地接受,作为临床和研究工作参考。我们由于受水平所限,修订工作也难免有错误之处,望读者予以指正。编者
写在卷首
一、先将抄本传心录一册(共计八十七章)开首十三章先读熟。
用药传心赋一篇,读之药性大概便知矣。
治病主要诀一篇,读之即知每病主药。
引经药二行,盖百病各有经络,药材众多,非所引药,则众药无所依归,反致生害,譬如同众拜客,无人作引,终不能入其室中,所谓无针不引线也。
诊脉传心诀,读之则知脉之名体,轻重缓急虚实表里。
诊脉总要一条,读之举手按脉,即知其病症矣。
三部总看一条,读之则知三部相同之脉,便知犯何病症矣。
发言须当理一条,读之则知问病之法。
汤头歌要旨五章共五条,如脉息略明,病状已得,药性初知,而不知古人一定之方,随时加减,是舍绳墨而意裁曲直,弃权衡而手揣轻重,终于错谬,盖古人定方,必先诊脉,知系何脏腑何经络之病,即应用何经络之药,每方必有主药、辅助药、调和药以配合,而药味中一经炮炙,便尔更变原性,或方中之药,各有相犯相忌相助,岂可乱用,故必斟酌尽善,始定成方,以为加减,垂示后学,以为准绳,若使药性不熟,不知加减,诊脉而后,举目茫然,不知作何立方也。
病因赋一章最妙,人犯病症,一经外现,茫然不知其病因何而得,亦不知何脏腑何经络受伤,倘看脉后,人问因何而得,系何脏腑经络所致,如何答应,此篇一熟,一见便知,不独医人,而自己倘觉有病,亦知其何因,庶不为庸医所害耳。
以上自诊脉传心诀至病因赋,不过十三章,数日可熟,以下七十四章,皆以病因赋内每一句为题,分病原治法成为一章。其用药汤头犹恐人不能记忆,将一方各药练成五言绝句,亦甚便易;如能熟知更妙,或不能熟,常常读之,自能入腹。
药有三百余味,此本分寒热温平四种,共计一百四十六味,虽缺半未全,而首面上之药亦可足用,间有药性不能尽列,而药性之大概已具。
古人精义,为医学大纲,系属秘本,并无坊刻,熟此一本,给人诊治,不致错谬矣。
二、再看《图注难经脉诀》一部,计四小薄本。
医之一道,必先详知脉理,脏腑经络,五行生克,此书专讲脉络,其中有图、有注解,惟诊脉入式歌、五脏歌、七表八里九道、下指诊脉歌皆七言绝句,读之为妙。其余常读,便顺口入腹,至内中卷三一本,《难经》有细注,可与第一卷《难经·图》,两本摊于案上对看自明。
按:《图法难经脉诀》唯心的东西较多。不如参考《濒湖脉学》或《金鉴.脉诀》。
三、再看汪讱蓭《本草备要》一部,四五薄本,专讲药性,后面附有《汤头歌诀》一薄本,方共三百有零,分为二十门,每一汤头仅数句,亦必须熟读。至于古方,岂能个个讲明,只就《伤寒》坏病内最难措手之方选四五个,以参悟其用药之方,则不烦而心得矣。
四、再看汪讱蓭所注《医方集解》一部,专载古人陈方,讲明古人因病立方,用药精义,而且分明补益、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日、痈疡、经产、救急,共二十二门。凡补益等名目下,各有细注,而各方亦有细注,虽不必读,不可不静心三复细看也。
至脉与所现之症侯,有相合者,为脉症相合,照〃汤头〃加减立方自易。至有脉如此,而所现之症如彼,是为脉症不符,凡脉与症不符者,病多难治。盖究不知所患何症,未便冒昧以投药,或舍脉从症,舍症从脉,必有依据,故此《医方集解》一部,不可不细玩也。
左手脉三部,心、肝、肾为脏。小肠、胆、膀脏为腑。脏属阴、腑属阳,此谓三阴三阳。
右手脉三部,肺、脾、命门为脏。大肠、胃、三焦为腑。
诊脉须将二三四指甲剪去,盖人之指尖最灵,指尖直督向下,按之则脉中动静虚实,无微不到。若用三指平按脉上,则不得脉中之细微矣。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
①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脉主病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沉寒积痛微①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③缘积聚热相攻,结④为阴寒有所积,动⑤为惊悸血崩淋,牢⑥为寒痛木乘牌,代⑦为正气已飘离,细⑧是精枯形瘦极。
…
①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且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诊脉总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
①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脉六法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心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肝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肾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肺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命门脉)
三部总看歌
三部俱浮肺脏风。恶寒发热鼻难通。沉迟冷积真元惫。弦数猖狂怒气冲。两手紧兮寒与食。二关缓作痹和癃。虚濡微涩阴阳竭,洪滑不堪久病逢
发言须当理
病人问所便(问所便者,问其居处、动静、阴阳、寒热性情之宜也)。如问其为病热,则便于用寒。问其为病寒,则便于用热。尝有居奥室之中、帷幔之内,甚则复以帛蒙首,不言所病,令人诊候,若细问因由,便谓医业不精。既不能望形色、闻声音,又不能问病情,只凭切脉,以决百病之死生,苟非通明之士,何能若是。故医者必须徐徐问其所苦何物,所思何物,所欲何物,所疑何物,年之少长,形之肥瘦,饮食起居若何,二便通塞若何,所发之始与今之方病。病经几日,曾服过何药。妇人室女须问经事若何。产后须问恶露有无多少。小儿但见憎寒壮热,须问曾经发斑疹否。凡诸病痛,须问曾跌扑损伤否。此为大法,务要一一详审,以彼所说,校吾所诊,或同或异,以折衷之,则万全之功,庶可收矣。
引经药
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手足阳明经,白芷升(麻)葛根。肺(白)芷升(麻)葱(白)用。脾升(麻)白芍应。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分经用此药,愈病即通神。
用药传心赋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①。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惊。连翘泻六经之火。菊花明两目之昏。滑石利小便之结滞②。石膏泻胃火之炎蒸。山豆根解热毒而治喉痹。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鳖甲治疟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茵陈治黄疽而利水。香薷治霍乱以清襟。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苦参治发狂痈肿。地榆止血痢血崩。车前子利水以止泻。瓜蒌仁降痰以清襟。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熟地补血而疗损。生地凉血以滋阴。白芍药治腹疼补而收而烦热上除。赤芍药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嗽。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麻黄表寒邪之汗。官桂治冷气之侵。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疼。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而亦调经。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草果消溶宿食。槟榔去积推陈。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锁阳子最止精漏。菟丝子偏固天真。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之屯。紫苏散风寒,子能降气。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五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③。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④。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肾而开心。莪术、三棱消积坚之痞块。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白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半夏治痰燥胃。枳实去积推陈。川芎治头疼之要药。桃仁破瘀血之佳珍。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气而亦调经。杏仁止风寒之嗽。五味敛肺气之升。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疼。紫薇花通经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藁本止头疼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苏血晕而通经。兹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遵循。
既已明于三者⑤,岂不悉举其平。常山使之截疟。阿魏用之消□(病去丙换征)。防己、木瓜除下焦之湿肿。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获神。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冬花止咳,降肺火之升。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青皮伐木。紫菀克金。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牛蒡子清咽喉之不利。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贝母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当苍术。枸杞子明目以生精。鹿角胶补虚而大益。天麻治诸风之掉眩。木通治小便之秘涩。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食。此乃药性之提纲,用作传心之秘术。
…
①言大黄涤除肠道积滞,好象猛将一样。
②结滞:指湿热蓄于下焦以致小便不利。
③葶苈性寒,有苦、甜两种。苦的下泄性急,甜的下泄之性缓。
④茯苓甘平淡,气味俱薄,白的偏于补;赤的偏于利。
⑤三者:指寒、热、温三性。
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