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胆汤
温胆汤二陈①,竹茹枳实增,病后不能睡,虚烦即安宁。
①二陈:即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当归四逆汤
当归通草甘草桂枝芍药细辛大枣内有久寒加生姜、吴茱萸。
三黄石膏扬
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麻黄豆鼓石膏。
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
消斑青黛饮
青黛栀子黄连犀角知母元参生地石膏柴胡人参甘草姜枣。
回阳急救汤
回阳急救用六君,(肉)桂附(子)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羌活冲和汤(即九味羌活汤见17页)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重用芍药)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丹溪曰: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皆相似者,名曰瘟疫病也。其病初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不恶风寒,治以人参败毒散表之、小柴胡汤和解之;里症见者,以大柴胡汤下之。
人参败毒散
败毒散(人)参(茯)苓,前(胡)羌(活)柴(胡)独(活)增,桔(梗)(川)芎甘(草)枳壳,薄荷生姜应。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川)芎(细)辛(白)芷(甘)草防(风),苍(术)(黄)芩生地入,温热病相当。
芩连消毒散
芩连消毒散,甘(草)桔(梗)射(干)(川)芎防(风),(连)翘柴(胡)荆(芥)(白)芷(枳)壳。咽痛大头方。
冰解散
冰解散最良。汗下兼行方,桂心甘(草)白芍,(黄)芩麻(黄)共大黄。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的正常气候,当气候反常,夏应热而反凉,冬应寒而反温,这叫四时不正之气。当天气反常之时,凡衣著起居,不能与气候相适应者,患病多相似。但无〃沿门閤户〃传染情况者,不能叫疫。疾者〃皆相染易〃,指传染流行的情况。此篇命题为瘟疫病,所举九味羌活等方,多辛温表散药,对天气暴寒之外感为宜,以之统治瘟疫则多有不当,读者当参考《瘟疫明辨》、《寒温条辨》、《温病条辨》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庶不致误。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东垣①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治宜升浮而助阳也,补中益气汤。内伤脾胃:有饥饿损伤,有饮食过伤,有服峻剂之药以致内伤,种种不同,治法亦异。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八味,不足症堪尝。
…
①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间真定人(即河北省正定县)。是张元素弟子。治病以脾胃为重。著有《兰室秘藏》、《脾胃论》。。。。。等。
加味平胃散
平胃散(神)曲(麦)芽,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山查并草果,一服即宽肠。
葛花解酲①汤
解酲汤茯苓,青(皮)(干)姜白术陈(皮),(木)香砂(仁)(人)参(神)曲(豆)蔻,泽泻葛(花)猪苓。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发热之病,今人谓之四时伤寒,绝不知其出入之理。夫冬时伤寒,乃寒邪自外而入,故用麻黄、桂枝发汗之重剂。春夏发热之症,其由冬时感寒,偶不及发,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湿病,至夏变为热病,其邪自内而出,故用羌活、前胡解表之轻剂。若夫春夏秋三时之间,感冒非时暴寒,又宜疏表利气之剂,如香苏饮、参苏饮、十神汤之类。
十神汤
十神汤葛根,(川)芎(白)芷(赤)芍(紫)苏陈(皮),麻(黄)升(麻)香附(炙)(甘)草,感冒与时行。
参苏饮
参苏饮二陈②,枳(壳)桔(梗)葛(根)前(胡)(木)香,四时痰嗽药,无汗用之良。
①酲:cheng1(音成)。酒醒以后,头昏脑胀。
②二陈:即二陈汤。
香苏饮见15页
按:伤寒与温热病的基本区别,在于有无内热潜伏。伤寒系单为寒邪所伤,邪自外而渐次及内。故初起恶寒重而发热轻,口皆不渴,绝无内热之象。治宜辛温解表,使邪从汗解而愈。温病系热邪潜伏;蕴蓄已久,每兼外感之诱因而发。初起即发热或微有恶寒,多数口渴,湿热并重者,口虽不渴,但思食凉物,甚则脉数舌绛,必有一派内热之象。治宜辛凉解表或辛凉透邪,大忌辛温之品。本篇方剂未出辛温范畴,羌活前胡等品并不适用于温热病。读者应参考《时病论》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②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
…
①《时病论》:清、雷丰(少逸)著。是一部专门阐述时令病的书籍。
②《温热经纬》:是清、王士雄(盂英)辑叶香□(上山下严)、薛生白、余师愚等各家有关温病论述的一部温热病专著,选材颇精,注释按语亦多卓见。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千金方》载中风大法有四:一日偏枯,谓半身不遂也;一日风痱,谓身无痛,四肢不收也;一曰风懿,谓奄忽不知人也;一曰风痹,类风状也。刘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①,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②,心神昏冒③,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丹溪曰……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发明论》曰:中风之症,有中腑、中藏、中血脉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面如土色,脉浮而恶风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藏者多滞九窍,或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④、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藏,其治多难。中血脉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汤以发其表,调以通圣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则从三化汤以攻其里。然汗下又不可太过,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卫;亡阴则损其营,此又不可不慎也。
①将息失宜:《河间六书》指〃……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而言。
②热气拂郁:热气不得放散。
③昏冒:神识昏迷,不省人事。
④目瞀:目不明。
如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涩①,此邪中于经络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补血以养筋。……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者,先用皂荚末拈纸条烧烟冲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难治。随用吐痰方,将皂荚末五分、白矾五分为细木,姜汁水调。探吐后,服导痰汤。半身不遂名曰瘫痪,大抵多是痰涎流注,初起急治则可,久则痰火郁结,用药少效。口眼歪斜无他症者,用白附子、僵蚕、全蝎(俱生用)等分为末,每次酒服二钱(名牵正散)。又方:用蓖麻子肉一两、冰片三分,共捣为膏(名改容膏)寒月加姜、附子各一钱。如左歪则敷其右,右歪则敷其左。或以鳝鱼血、冰片敷之皆效。中风舌强不语,用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钱,冰片、牛黄各三分,为细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之,将药蜜水调擦舌本。中风口噤不开,宜用马梅肉擦其牙关,牙关酸软,则易开矣。或用藜芦末稍加麝香,每用五分,水调,灌入鼻内,吐之。
①蹇:jian3(音检)。蹇涩:舌强言语不清。
小续命汤
续命桂(枝)麻(黄)(人)参,(川)芎防(风)附子(黄)芩,杏仁甘(草)(白)芍(防)己,风中血脉寻。
附: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穹杏仁
防风通圣散
通圣散荆(芥)防(风),(连)翘麻(黄)(甘)草薄(荷)当(归),栀(子)(黄)芩(川)芎桔(梗)(白)术,(石)膏(白)芍滑(石)(芒)硝(大)黄。
三化汤
即小承气汤加羌活
大秦艽汤
大秦艽八珍(汤),去(人)参加(细)辛(黄)芩,(羌独)二活(石)膏(白)芷防(风),祛风兼养阴。
导痰汤见7页
羌活愈风汤
羌活独活防风防己柴胡前胡麻黄细辛白芷菊花薄荷叶秦艽蔓荆子当归川穹熟地炙草黄芪枳壳地骨皮人参知母枸杞子杜仲炭姜半夏(各二两)官桂(一两)茯苓黄芩(各三两)生地苍术石膏芍药(各四两)以上诸药,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
按:中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往往系脑溢血引起。实践证明,取嚏、催吐,都易使病情恶化。故古书虽有用取嚏通关,探吐导痰治疗本病的记载,但令人已少用之。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破伤风症,或跌打损伤,风乘隙而客之;或疮疡久不合口,风邪乘间而袭之;或用热汤淋洗、或用艾火灸之,其汤火之气,亦与风邪无异。其症寒热兼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死在旦夕甚可畏也。脉浮无力太阳也,汗之而愈。脉长有力阳明也,下之而愈。脉浮而弦小少阳也,和解之而愈。若传变入里,无法治矣。
羌活防风汤。
羌活防风汤,(川)穹(甘)草藁本当(归),细辛(地)榆白芍,在表服之康。
玉真散
用防风、南星,等分为末。先以药敷于患处,然后用温酒调服二钱。又治疯狗咬伤。
按:近年来,各地用五虎追风汤随证加减治疗破伤风,疗效颇佳,可参考试用。
五虎追风汤
蝉衣(一两)天麻(三钱)南星(三钱)全蝎(三钱)僵蚕(三钱)朱砂(五分)(研细冲服)加水适量,煎好后,兑入黄酒一至二两,温服。服后五心出汗为良好现象。
中暑有动静之异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张洁古①曰;动而得之为中暍②,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日中劳役而得者谓之中暍,避暑于深堂而得者,谓之中暑。中暍之病,其因劳役于外,日光曝其皮肤,热气入于鼻窍,肺经受伤,其症身热头疼、洒然毛耸③、微寒、口开齿燥、舌苔、烦渴,治宜人参石膏知母汤。其由安处家庭,行走闾巷,蓦④然郁热熏蒸,口吸暑气,心包络受伤,其症烦渴自汗、面垢脉虚,或腹疼吐泻,或呕哕燥闷,重则昏不知人,治宜香薷饮。
…
①张洁古:名元素,金、易州人(即河北省易县)。著有《珍珠囊引经佐使》、《病机气宜保命集》、《脏腑标本药式》、《医余启源》及《洁古家珍》等书。
②暍:he4(音贺)。中暍:中热。亦即中暑。
③耸:song3。高突的意思。如耸直。
④蓦:mo4(音末)。突然。
人参石膏知母汤
石膏知母甘草人参粳米
香薷饮
香薷饮厚朴,扁豆黄连撮,中暑腹中疼,吐泻阴阳搏。
十味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甘(草)(木)瓜扁豆,清暑健脾经。
六和汤
六和汤(茯)苓(白)术(人)参,(香)薷藿(香)扁(豆)砂仁,半(夏)甘(草)(木)瓜杏(仁)(厚)朴,霍乱暑伤神。
生脉散
生脉散人参,五味(子)麦冬寻,清心除肺热.补气又生津。
清暑益气汤
益气(汤)(当)归黄(芪)橘(皮),(白苍)二术甘(草)青(皮)(黄)柏,人参麦(冬)(五)味升(麻),葛根神曲泽(泻)。
按:中暑、中暍、中热,名虽不同,实系一症。由于机体的差异,工作于烈日之下,活动过度,湿随汗去,无湿而多热;恣意纳凉,又不活动,湿邪为重,故治法不同。这就是张洁古所说的动而得之、静而得之的区别。香薷饮之用,应以暑症无汗或兼有外感者为宜,自汗者当考虑不用。读者应参考《湿病条辨》暑温伏暑等治法。
受湿有内外之分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内伤而得之者。有居处卑湿,或早行雾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湿履.则湿从外感之者;或恣①饮酒浆,过食生冷,则湿从内伤之者。又一说云:饮食人胃,无非湿也。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输膀腕,无湿气之可留也。脾弱不能运化水谷,亦谓之湿。治湿之法,古人惟以利水为主,亦不可执一,必当因其症而药也。湿气在于皮肤者,宜解表之药,如麻黄、桂枝、防己、苍术、白术之类,譬如六合阴晦②,非雨不晴也。水湿积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攻下之药,如大黄、甘遂、大戟、芫花.牵牛、槟榔之类,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肤筋骨之间,拘牵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温经之药,如干姜、附子、丁香、肉桂之类,譬如太阳在于中天,则阴湿自干也。湿气在于脏腑肌肤之间,微而不甚者,宜健脾燥湿之药,如苍术.白术、厚朴、半夏、木香、桑皮之类,譬如些须③之湿,以灰土浥④之,则湿自干也。湿热在于小腹膀胱之间,或肿,或泻,或小便不通,宜用渗泄之药,如猪苓、泽泻、茯苓、滑石、茵陈、木通、葶苈、车前子、海金砂之类,譬如水溢沟浍⑤,非疏通其窦,则不达也。湿气在于皮肤,宜用胜湿之药,如防风、羌活、独活之类,譬如清风荐爽,湿气自消也。
…
①恣:zi1(音资)。恣饮酒浆:任意的喝酒。
②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叫做六合。六合阴晦:天气阴的很厉害.
③些须:很少的一点。
④浥:yi4(音意)。
⑤浍:kuai4(音桧)。水沟
火有七说
丹溪曰:五行各有一性,惟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命门火也,此火出自先天。又有五志之火:大怒气逆,则火起于肝;悲哀恸中,则火起于肺;醉饱过伤,则火起于脾;房劳过度,则火起于肾;思虑过度,则火起于心。此火出于人为。火之为病,不独在五脏十二经中,凡气有余,莫非火也!诸风眩掉、胁痛、目赤,肝火动也,柴胡、黄连主之。诸痛疮疡、口舌生疮,心火动也,黄连主之。诸湿肿胀、口疮口臭,脾火动也,芍药主之。诸气膹郁①,干咳鼻衄,肺火动也,栀子、黄芩主之。遗精梦泄、赤白便浊,肾火动也,知母主之。目黄、口苦、坐卧不宁,胆火动也,柴胡主之。癃闭淋沥、赤白带浊,小肠火动也,木通主之。牙疼龈宣、颧腮颐肿,胃火动也,石膏主之。舌苔喉痛、便秘不通,大肠火动也,黄芩、大黄主之。小便不利、小腹作痛,膀胱火动也,黄柏主之。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三焦火动也,柴胡、黄芩主之。阳事频举、精溺不止,命门火动也,黄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药,但能泻有余之火耳。又按《玉机微义》论曰:若饮食劳伤,内伤元气,自汗发热,困倦脉大而无力,气口大于人迎或一倍、二倍,为阳虚之症,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芪、人参、甘草之属。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血虚之症,宜滋阴之剂,地黄、天门冬、黄柏、元参、龟板、当归、知母、五味、锁阳、牛膝、虎骨.丸服。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症,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芒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为无根之火,阴虚之症,以壮水之剂治之,如生地、元参之属。若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阳事不举,饮食不进,右尺脉迟细无力,命门无火,则如釜底无薪,当以温热之剂治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为火郁之症,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类。
…
①膹:fen4(音愤)。膹郁:喘急上逆,否塞不通。
痰有十因
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为治痰之药,而不知治痰之本,故痰愈生而病难除也。予也管见,敢以治本之药叙之:夫因风而生痰者,痰唾涎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复花之类。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因湿而生痰者,痰唾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