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蚬之属是也。阴气多血,足主血之物,即地锦、石血之属是也。岭气多瘴,足主瘴之物,即
常山、盐麸、涪醋之属是也。石气多毒,足主毒之物,即犀角、麝香、羚羊角之属是也。水
气多痢,足主痢之物,即黄连、黄柏之属是也。野气多蛊,足主蛊之物,即 荷、茜根之属
是也。沙气多狐,足主短狐之物,即 、 之属是也。大略如此,各随所生,中央气交
,兼有诸病,故医人之疗,亦随方之能;若易地而居,即致乖舛矣。故古方或多补养,或多
导泄,或众味,或单行。补养即去风,导泄即去气,众味则贵要,单行乃贫下。岂前贤之偏
有所好,或复用不遂其宜耳。
卷第一
补注所引书传
属性:《补注本草》所引书传∶内医书十六家,援据最多。今取撰人名氏,及略述义例,附于
末卷
《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六年,诏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
王
、吴复圭、王光 、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详校诸本,仍取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颇有刊
正别名及增益品目,马志为之注解,仍命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翰林学士卢多逊等刊定,
凡二十卷。御制序,镂板于国子监。)
《开宝重定本草》∶(开宝七年,诏以新定本草所释药类,或有未允。又命刘翰、马志等
重
详定,颇有增损,仍命翰林学士李 、知制诰王 、扈蒙等重看详,凡神农所说,以白字别
之;名医所传,即以墨字。并目录,共二十一卷。)
《唐新修本草》∶(唐·司空英国公李绩等奉敕修。初,陶隐居因《神农本经》三卷,增
修
为七卷。显庆中,监门府长史苏恭表请修定,因命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尚药奉御许孝崇与
苏恭等二十二人重广定为二十卷,今谓之《唐本草》。)
《蜀重广英公本草》∶(伪蜀·翰林学士韩保升等,与诸医工取《唐本草》并图经相参校,
更加删定,稍增注释,孟昶自为序。凡二十卷,今谓之《蜀本草》。)
《吴氏本草》∶(魏·广陵人吴普撰。普,华佗弟子,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
唐
为详
《药总诀》∶(梁·陶隐居撰,论次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
凡二卷。一本题云《药像 诀》不着撰人名氏,文本并相类。)
《药性论》∶(不着撰人名氏,集众药品类,分其性味、君臣、主病之效,凡四卷。一本
题曰∶陶隐居撰。然所记药性、功状,与本草有相戾者,疑非隐居所为。)
《药对》∶(北齐·尚书令、西阳王徐之才撰。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
及
《食疗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为二百二十七
条,
《本草拾遗》(唐开元中,京兆府三原县尉陈藏器撰。以《神农本经》虽有陶、苏补集
之说
《四声本草》∶(唐·兰陵处士,萧炳撰。取本草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
凡五卷。前进士王收撰序。)
《删繁本草》∶(唐·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杨损之撰。以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
看检,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为五卷。不着年代,疑开元后人。)
《本草性事类》∶(京兆医工杜善方撰。不详何代人,以本草药名随类解释,删去重复,
又附以诸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共一卷。)
《南海药谱》∶(不着撰人名氏,杂记南方药所产郡县,及疗疾之验,颇无伦次。似唐末
人所作,凡二卷。)
《食性本草》(为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陈士良撰。以古有食医之官,因食养以治百
病,
取《神农本经》洎陶隐居、苏恭、孟诜、陈藏器诸药,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己说;又载食
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集贤殿学士徐锴为之序。)
《日华子诸家本草》∶(国初开宝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
草
卷第一
林枢密重广本草图经序
属性: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兵之形易见,善用者,能以其所以
杀者
生人。药之性难穷,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杀人。吁!可畏哉!寒、热、温、凉,辛、
甘
《囊中》、《千金》之所传,《外台》之所秘,其为方,不知其几何。由是言之,则非独察
脉、用方之为难,而辨药最其难者。金石之珍,草木之怪,飞潜动植之广且众也。风气不同
,南北不通,或非中国之所有,或人力之所不可到,乃欲真伪无逃于指掌之间,则本草、图
经二者,何可须臾离也。世所传,曰《神农氏本草》三卷,梁·陶隐居离以为七,唐·苏恭
、
李绩之徒,又附益为二十卷,别图药形以为经,其书略备矣。开宝中,太祖皇帝命卢多逊等
,考验得失,增药尤多,号为《开宝本草》。仁宗皇帝嘉 初,又使掌禹锡、林亿、苏颂、
张洞为之补注,因唐图经别为绘画,复增药至千有余种。于是收拾遗逸,订正讹缪,刊在有
司,布之天下,其为寿养生人之术,无一不具。然世之医者,习故守陋,妄意穿凿,操数汤
剂,幸而数中,自谓足以应无穷之病;诘其论说,则漠然不知。顾本草与图经,殆虚文耳。
况偏州下邑,虽有愿见者,何所售之。阆中陈氏子承,少好学,尤喜于医,该通诸家之说,
尝患二书传者不博,而学人不兼有也;乃合为一,又附以古今论说,与己所见闻,列为二十
三卷,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书着其说,图见其形,一启帙而两得之。不待至
乎殊方绝域,山巅水涯,而品类万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谈与地者,观于职方,阅战具者之
入武库也。承之先世为将相,欧阳子所谓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孙。少孤,奉其母江淮间,闭
门蔬食以为养,君子称其孝。间有奇疾,众医愕眙,不知所出,承徐察其脉,曰∶当投某剂
,某刻良愈,无不然者。然则承之学,虽出于图书,而精识超绝兹二者,又安能域之哉?鬼
臾区、岐伯远矣,吾不得而知也。其视秦越人、淳于仓公、华佗辈为何如?识者当能知之。
元七年四月朔。左朝请大夫充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
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公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长乐林希序
卷第一
雷公炮炙论序
属性:若夫世人使药,岂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宁分相制。只如 毛(今盐草也。)沾溺,
立销班
肿之毒;象胆挥粘,乃知药有情异。 鱼插树,立便干枯;用狗涂之,(以犬胆灌之,插鱼
处,立如故也。)却当荣盛。无名(无名异,形似玉柳石,又如锻石味别。)止楚,截指而似
去甲毛。圣石开盲,明目而如云离日。当归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头止血,尾破血
。)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据。弊 淡卤,(常使者甑中 ,能淡盐味。)如酒沾交。(今蜜枳
缴枝,又云交加枝。)铁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经鹤粪,化作尘飞。 见橘花似髓。断弦折
剑,遇鸾血而如初;(以鸾血炼作胶,粘折处,铁物永不断。)海竭江枯,投游波(燕子是也
。)而立泛。令铅拒火,须仗修天;(今呼为补天石。)如要形坚,岂忘紫背。(有紫背天葵,
如常食葵菜,只是背紫面青,能坚铅形。)留砒住鼎,全赖宗心。(别有宗心草,今呼石竹,
不是食者棕,恐误。其草出 州,生处多虫兽。)雌得芹花,(其草名为立起,其形如芍药,
花色青,可长三尺以来,叶上黄斑色,味苦涩,堪用,煮雌黄立住火。)立便成庚; 遇赤
须,(其草名赤须,今呼为虎须草是,用煮 砂,即生火验。)永留金鼎。水中生火,非
KT髓
而莫能;(海中有兽名曰KT ,以髓入在油中,其油沾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喷之
即
,勿于屋下收。)长齿生牙赖雄鼠之骨末。(其齿若折,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
折处,齿立生如故。)发眉堕落,涂半夏而立生;(眉发堕落者,以生半夏茎炼之,取涎涂发
落处,立生。目辟眼KT ,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是也。其叶有雄雌,三叶为雄,五叶为
雌
,须使五药者,作末酒浸饮之,其目者正。)脚生肉 , 系菪根;(脚有肉 者,取莨菪根
,于 带上系之,感应永不痛。)囊皱旋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萆 一件服之,永
不夜起也。)体寒腹大,全赖鸬 ;(若患腹大如鼓。米饮调鸬 末服,立枯如故也。)血泛
经过,饮调瓜子。(甜瓜子内仁捣作末,去油,饮调服之,立绝。)咳逆数数,酒服熟雄;(
天雄炮过,以酒调一钱匕服,立定也。)遍体疹风,冷调生侧。(附子傍生者曰侧子,作末,
冷酒服,立瘥也。)肠虚泻痢,须假草零;(捣五倍子作末,以熟水下之,立止也。)久渴心
烦,宜投竹沥,除症去块,全仗硝 ;(硝、 即 砂、硝石二味。于乳钵中研作粉,同锻
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觞,须煎芦朴。(不食者,并饮酒少者,煎逆水芦根并浓朴二味
,汤服。)强筋健骨,须是苁鳝;(苁蓉并鳝鱼二味,作末,以黄精汁丸服之,可力倍常十也
。出《干宁记》宰。)驻色延年,精蒸神锦。(出颜色,服黄精自然汁拌细研神锦,于柳木
甑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颜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知疮所在,口点阴胶;(阴胶即是甑
中气垢,少许于口中,即知脏腑所起,直彻至住处知痛,足可医也。)产后肌浮,甘皮酒服
。(产后肌浮,酒服甘皮,立愈。)口疮舌坼,立愈黄苏。(口疮舌坼,以根黄涂酥炙作末,
含之立瘥。)脑痛欲亡,鼻投硝末;(头痛者,以硝石作末纳鼻中,立止。)心痛欲死,速觅
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也。)如斯百种,是药之功。某忝遇明时,谬看医理;
虽
寻圣法,难可穷微。略陈药饵之功能,岂溺仙人之要术,其制药炮、熬、煮、炙,不能记年
月哉?欲审元由,须看海集。某不量短见,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分为上、中
、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具陈于后∶
凡方云丸如细麻子许者,取重四两鲤鱼目比之。
云大麻子许者,取重六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小豆许者,取重八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大豆许者,取重十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兔蕈(俗云兔屎)许者,取重十二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梧桐子许者,取重十四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弹子许者,取重十六两鲤鱼目比之。
一十五个白珠为准,是一弹丸也。
凡云水一溢、二溢至十溢者,每溢称之,重十二两为度。
凡云一两、一分、一铢者,正用今丝绵称也。勿得将四铢为一分;有误,必所损兼伤药
力。
凡云散,只作散。丸,只作丸。或酒煮,或用醋,或乳煎,一如法则。
凡方炼蜜,每一斤只炼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若火过,并用不得也。
凡膏煎中用脂,先须炼去革膜了,方可用也。
凡修事诸药物等,一一并须专心,勿令交杂,或先熬后煮,或先煮后熬,不得改移,一
根据法
凡修合丸药。用蜜,只用蜜;用饧,只用饧;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必宣泻人也。
卷第一
新添本草衍义序
属性:x通直郎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寇宗 编撰x
卷第一新添本草衍义序
序例上(衍义总序)
属性: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世
之人
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于此。夫草
木
无知,犹假灌溉,矧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
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忘情去智,恬 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
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则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精之真气,三
焦
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
处
无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
肯行;如此虽有长生之法,人罕专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故
假
以保救之术,辅以蠲 之药,俾有识无识,咸臻寿域。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
》,重定《本草》,别为《图经》。至于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
》
之类,粲然列于书府。今复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兹盖全
圣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浓生,大赉天下;故野无遗逸之药,世无不识之病。然《
本草》二部,其间撰着之人,或执用己私,失于商校,致使学人捡据之间,不得无惑。今则
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
。)隐避不断者伸之,以见其情;(如水自菊下过而水香,鼹鼠溺精坠地而生子。)文简误脱
者证之,以明其义;(如玉泉、石蜜之类。)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本朝
讳,及唐避代宗讳。)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捡用之际,晓然无惑。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
余年,采拾众善,KT 疗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尽。矧疾为圣人所谨,无常不可以
为医
,岂容易言哉!宗 常谓∶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苟知病之虚
实,方之可否,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曷由去道人
陈宿之蛊。(唐·甄立言仕为太常丞,善医术。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
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生张果骈洁
之齿?(唐·张果召见,元宗谓高力士曰∶吾闻饮堇无苦者,奇士也。时天寒,取以饮,三
进
,颓然曰∶非佳酒,乃寝。顷,视齿 缩,顾左右取铁如意,击堕之,藏带中,更出药敷其
龈。良久,齿已生,粲然骈洁,帝益神之。)此书之意,于是乎作。今则编次成书,谨根据二
《经》类例,分门条析,仍衍序例为三卷。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其《神农
本经》、《名医别录》、唐本先附、今附、新补、新定之目,缘《本经》已着目录内,更不
声说,依旧作二十卷,及目录一卷,目之曰《本草衍义》。若博爱卫生之士,志意或同,则
更为诠修以称圣朝好生之德。时政和六年丙申岁记。
本草之名,自黄帝、歧伯始。其《补注·总叙》言,旧说《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
而不
经见。《平帝纪》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此但见本草之
名,终不能断自何代而作。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
名,盖见于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然亦不着本草之名,
皆未臻厥理。尝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
疾。则知本草之名,自黄帝、歧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
,亦无本草之说。是知此书,乃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
之所宜。后之贤智之士,从而和之者,又增广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补注本草》,
称一千八十二种,然一种有分两用者,有三用者,其种字为名字,于义方允。)可谓大备。
然其间注说不尽,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余义,期于必当,非足以发明圣贤之
意,冀有补于缺疑。
夫天地既判,生万物者,唯五气尔。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至于
不可
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
故
其味可用以KT ;热气KT ,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
味可用
以养气。脉KT 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
养筋
。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KT ,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
则弗
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古方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
者,盖寡矣。
夫安药之道,在能保养者得之。况招来和气之药少,攻决之药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
之生
须假保养,无犯和气,以资生命。才失将护,便致病生,苟或处治乖方,旋见颠越。防患须
在闲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
摄养之道,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