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7-石室秘录-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而咽喉有水道之通,始上可输挽,下易运化。然而肾中无火,则釜底无薪,又何以蒸腐水 
谷乎。此肾寒而脾亦寒,脾寒不能化,必上涌于胃,而胃不肯受,则涌而上吐矣。方用定胃汤∶熟 
地三两,山茱萸二两,肉桂三钱,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而吐止,十剂而病全愈。此治朝入暮吐, 
暮服朝吐者也。倘食下即吐,又不可用肉桂。加麦冬一两,北五味子一钱,亦未尝不效应如 
响。盖二方全是大补肾中之水火,而不去治胃,胜于治胃也。 
失血之症,有从口鼻出者,有从九窍出者、有从手足皮毛之孔而出者,症似各异。吾有一方, 
可统治之,名收血汤。熟地二两,生地一两,荆芥一钱,三七根末三钱,当归一两,黄 一两,水煎 
服。此方补血而不专补血,妙在兼补气也;止血而不专止血,妙在能引经也。血既归经,气又生血,自 
然火不沸腾,相安无事,何至有上中下之乱行哉。故无论各症用之而皆效也。 
癫痫之症,多因气虚有痰,一时如暴风疾雨,猝然而倒,口吐白沫,作牛羊马声。种种不同,治之 
不得法,往往有死者。吾今留一方,名祛痰定癫汤。人参三钱,白术五钱,白芍五钱,茯神三钱,甘 
草一钱,附子一片,半夏三钱,陈皮一钱,菖蒲一钱,水煎服。此方参、术,茯、芍,皆健脾平 
肝之圣药;陈皮、半夏、甘草,不过消痰和中∶妙在用附子、菖蒲、以起心之迷,引各药直入心窍之 
中,心清则痰自散, 
而癫痫自除矣。既不耗气,又能开窍,安有死法哉。 
中邪遇鬼,亦阳气之衰也。阳气不衰,则阴气不能中人,况鬼祟乎。惟阳气衰微,而后阴鬼来 
犯,治之又何可不补其正气哉。倘或止治痰以逐邪,而不加意于元阳之峻补,则气益虚而邪且不 
肯轻退,反致死亡之速矣。我今传一方,名扶正辟邪丹。人参一两,当归一两,茯苓五钱,白术二 
两,菖蒲一钱,半夏三钱,白芥子三钱,丹参五钱,皂角刺五分,山羊血五分,附子一钱,水煎服。 
此方山羊血、皂角刺,开关之圣药也∶半夏、白芥子,消痰之神剂也。然不多用人参各补药,以回 
阳补气,必不能起死回生。大约用此方,一剂便觉鬼去,二剂而痰消人健矣。 
中恶之症,乃中毒瓦斯也,犯之亦不能救。如犯蛇毒之气,与各虫之毒瓦斯也,其症肚胀腹大,气满 
口喘,身如燥裂而不可忍之状,大便闭结,小便黄赤,甚则阴头胀大,疼痛欲死。此等症必须消毒, 
不可骤用补剂,犯则杀人。吾今酌定奇方,治之最效而且最神,名解恶神丹。金银花三两,生甘草 
三钱,白矾五钱,白芷三钱,水煎服。此方解恶而不伤气,化毒于无形,实有妙用。火约中恶之症,服 
吾方不须二剂,便可庆生全也。 
晕眩似乎小症,然而大病皆起于晕眩。眼目一时昏花,卒致猝倒而不可救者,比比也。故世人一 
犯晕眩之症,治之不可不早。吾今传一奇方,名防眩汤。人参三钱,白术一两,当归一两,熟地一两, 
川芎五钱,白芍一两,山茱萸五钱,半夏三钱,天麻二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单治气血之 
虚,不治头目之晕。盖气血足则阴阳和,阴阳和则邪火散,又何虑晕眩之杀人哉。多服数剂,受益无 
穷,不可见一二剂不能收功,便弃之而不用也。 
呕吐之症,一时而来,亦小症也。然而倾胃而出,必伤胃气,胃气一伤,多致不救。其症有火 
有寒,火吐宜清火而不可降火,寒吐宜祛寒而不可降寒。盖降火则火引入脾而流入于大肠,必变为 
便血之症;降寒则寒引入肾而流入于膀胱,必变为遗溺之症矣。我今酌定二方。一治火吐,名清火止吐 
汤。茯苓一两,人参二钱,砂仁三粒,黄连三钱,水煎服。此方解火退热则呕吐自止,妙在茯苓分 
消火势,引火缓行于下,而非峻祛于下也;尤妙人参以扶胃气,则胃土自能克水,不必止吐,吐自定 
也;况又有砂仁之止呕乎,所以一剂而吐,止耳。一治寒吐,名散寒止呕汤。白术二两,人参五钱,附 
子一钱,干姜一钱,丁香三分,水煎服。此方散寒而仍用补脾健土之药。则寒不能上越。而亦不 
敢下行,势不得不从脐,中而外遁也。一剂亦即奏功如响。 
泻症,乃水泻也。寒泻宜治,火泻难医、往往有一日一夜泻至数百遍者,倾肠而出,完谷不化, 
粪门肿痛,泻下如火之热,此亦百千人一病也。然无方救之,必致立亡。我今酌定二方,名截泻 
汤。薏仁二两,车前子一两,人参三钱,白芍二两,黄连三钱,茯苓五钱,甘草二钱,山药一两,肉 
桂三分,水煎服。一剂而泻减半,再剂而泻止。神方也。愈后用六君子汤调治。此等症因火盛之极,挟 
水谷之味,一直下行,不及传导,所以完谷而出也。若认作脾气之虚,以止塞之,则火益旺而势益 
急,我乘其势而利导之,则水气分消,火势自散,所以奏功能神。 
喘症与短气不同,喘乃外感,短气乃内伤也。短气之症,状似乎喘而非喘也。喘必抬肩,喉中作水 
鸡之声;短气则不然,喘不抬肩,喉中微微有息耳。若短气之症,乃火虚也,作实喘治之立死矣。盖短 
气乃肾气虚耗,气冲于上焦,壅塞 
于肺经,症似有余而实不尽。方用归气定喘汤。人参二两,牛膝三钱,麦冬一两,熟地二两,山茱萸 
五钱,北五味一钱。枸杞子二钱,胡桃一个,破故纸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气少平,二剂而喘可定,三 
剂而气自平矣。此方妙在用人参之多,下达气原,以挽回于无何有之乡。其余纯是补肾补肺之妙 
品,子母相生,水气自旺,水旺则火自安于故宅,而不上冲于咽门。此治短气之法,实有异于治外感之 
喘症也。 
喘症不同,有虚喘,有实喘。实喘看其症若重而实轻。用黄芩二钱,麦冬三钱,甘草五分,柴胡一 
钱,苏叶一钱,山豆根一钱,半夏一钱,乌药一钱,水煎服。一剂喘止,不必再服也。然实症之喘,气 
大急,喉必作声,肩必抬起,非若虚喘,气少急而喉无声,肩不抬也。虚喘乃肾气大虚,脾气又复 
将绝,故奔冲而上,欲绝尚未绝也。方用救绝止喘汤∶人参一两,山茱萸三钱,熟地一两,牛膝一钱, 
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白芥子三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喘止,十剂全愈。此病实死症也,幸几微 
之气,流连于上下之间,若用凉药以平火,是速其亡也;然用桂、附以补火,亦速其亡。盖气将绝 
之时,宜缓续而不宜骤续,譬如炉中火绝,止存星星之火,宜用薪炭引之,若遽投之以硫黄之类,反灭 
其火矣。更以寒温之物动之,鲜有生气矣。方中妙在一派补肾补肺之药,与人参同用,则直入于至阴 
之中,而生其气,肾气生而脾气亦生,自能接续于无何有之乡。况人参又上生肺,以助肾之母。子母相 
生,更能救绝也。 
消渴之症,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 
下之消也。吾有一方最奇,名合治汤。熟地三两,山茱萸二两,麦冬二两,车前子五钱,元参一两, 
水煎服。日日饮之,三消自愈。此 
方补肾而加清火之味,似乎有肾火者宜之,不知消症非火不成也,我补水而少去火,以分消水湿之 
气,则火从膀胱而出,而真气仍存,所以消症易平也,又何必加桂、附之多事哉。惟久消之后,下体 
寒冷之甚者,本方加肉桂二钱,亦附应异常。倘不遵吾分两,妄意增减,亦速之死而已,安望其有生 
哉。消渴之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倘用泻火止渴之药,愈消其阴,必至更助其 
火,有渴甚而死者矣。治法必须补肾中之水,水足而火自消。然而此火非实火也,实火可以寒消,虚火 
必须火引,又须补肾中之火,火温于命门,下热而上热顿除矣。方用引火升阴汤。元参二两,肉桂 
二钱,山茱萸四钱;熟地一两,麦冬一两,北五味子二钱,巴戟天五钱,水煎服。此方火补肾中之 
水,兼温命门之火,引火归原而水气自消,正不必止渴而渴自除,不必治消而消自愈也。 
梦遗之症,久则玉关不闭;精尽而亡矣。世人往往用涩精之药,所以不救。倘于未曾太甚之时,大用 
补精补气之药,何至于此。我有奇方传世。芡实一两,山药一两,莲子五钱,茯神二钱,炒枣仁三钱,人 
参一钱,水煎服。此方名保精汤。先将汤饮之。后加白糖五钱,拌匀,连渣同服。每日如此,不须十 
日,即止梦不遗矣。方中药味平平,淡而不厌,收功独神者,盖芡实、山药固精添髓,莲子清心止梦, 
茯神、枣仁安魂利水,得人参以运用于无为,不必止梦而梦自无,不必止精而精自断也,又何至于玉关不 
闭,至于夭亡哉。 
痿症不起床席,已成废人者,内火炽盛,以熬干肾水也。苟不补肾,惟图降火,亦无生机。虽治痿独 
取阳明,是胃火不可不降,而肾水尤不可不补也。我今传一奇方,补水于火中,降火于水内,合胃与肾 
而两治之,自然骨髓增添,燔热 
尽散,不治痿而痿自愈。方名降补丹。熟地一两,元参一两。麦冬一两,甘菊花五钱,生地五钱, 
人参三钱,沙参五钱,地骨皮五钱,车前子二钱,水煎服。此方补中有降,降中有补,所以为妙。胃 
火不生,自不耗肾中之阴;肾水既足,自能制胃中之热。两相济而两相成,起痿之方,孰有过于此者 
乎。 
凡人有两足无力,不能起立,而口又健饭,如少忍饥饿,即头面皆热,有咳嗽不已者;此亦痿 
症。乃阳明胃火,上冲于肺金,而肺金为火所逼,不能传清肃之气于下焦,而肾水烁干,骨中髓少,故 
不能起立,而胃火又焚烧,故能食善饥,久则水尽髓干而死矣,可不急泻其胃中之火哉。然而泻火不 
补水,则胃火无所制,未易息也。方用起痿至神汤∶熟地一两,山药一两,元参一两,甘菊花一两,人 
参五钱,白芥子三钱,当归五钱,白芍五钱,神曲二钱,水煎服。一剂火减二剂火退,十剂而痿有 
起色,三十剂可全愈也。此方奇在甘菊花为君,泻阳明之火,而又不损胃气,其余不过补肾水,生肝 
血,健脾气,消痰涎而已。盖治痿以阳明为主,泻阳明然后佐之诸药,自易成功耳。 
痹症虽因风寒湿三者之来,亦因身中元气之虚,邪始得乘虚而入。倘惟攻三者之邪,而不补正 
气,则痹病难痊,必有死亡之祸矣。我今传一方,于补正之中,佐之祛风、祛湿,祛寒之品,则痹症 
易愈也。方名散痹汤。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茯苓一两,柴胡一钱,附子一钱,半夏一钱、陈皮五 
分,水煎服。此方健脾利湿,温经散风,正气不亏而邪气自散,二剂而痹症如失。 
阴蛾之症,乃肾水亏乏,火不能藏于下,乃飞越于上,而喉中关狭,火不得直泄,乃结成蛾, 
似蛾而非蛾也。早晨痛轻,下午痛重,至黄昏而痛更甚,得热则快,得凉则加,其症之重者,滴水不 
能下喉。若作外感阳症治之,用山豆根、芩、连、栀子之类,则痛益甚而关不开,有不尽命而死者矣。 
我今传一方,单补阴虚,用引火归源之法,而痛顿失也。方名化蛾丹。熟地一两,山茱萸一两,附 
子一钱,车前子三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水煎服。此方大补肾之水,不治蛾之痛。壮水则火 
息,引火则痛消,故一剂即可收功,奇绝之法也。 
水臌,满身皆水,按之如泥者是。若不急治水,留于四肢而不得从膀胱出,则变为死症而不可治 
矣。方用决流汤∶牵牛二钱,甘遂二钱,肉桂三分,车前子一两,水煎服。一剂而水流斗余,二剂即 
全愈,断不可与三剂也,与三剂,反杀之矣。盖牵牛、甘遂,最善利水,又加之车前、肉桂,引 
水以入膀胱,但利水而不走气,不使牵牛、甘遂之过猛,利水并走气也,但此二味,毕竟性猛,多服 
伤人元气,故二剂逐水之后,断宜屏绝,须改用五苓散,调理二剂,又用六君子汤以补脾可也。更须忌 
食盐,犯则不救。 
气臌,乃气虚作肿,似水臌而非水臌也。其症一如水臌之状,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从脚 
面肿起,后渐渐肿至上身,于是头面皆肿者有之。此等气臌,必须健脾行气,加利水之药,则可救也。倘 
亦以水臌法治之。是速之死也。我今传一奇方,名消气散。白术一两,薏仁一两,茯苓一两,人 
参一钱,甘草一分,枳壳五分,山药五钱,肉桂一分,车前子一钱,萝卜子一钱,神曲一钱,水煎 
服。日日一剂,初服觉有微碍,久则日觉有效,十剂便觉气渐舒,二十剂而全消, 
三十剂而全愈。此方健脾,而仍是利水之品,故不伤气,奏功虽缓,而起死实妙也。然亦必禁食盐。三 
月后可渐渐少用矣,即秋石亦木可用,必须三月后用之。 
虫臌,惟小腹作痛,而四肢浮胀,不十分之甚,而色红而带点,如虫蚀之象,眼下无卧蚕微肿之 
形,此是虫臌也,必须杀虫可救。然过于峻逐,未免转伤元气,转利转虚,亦非生之之道。方用消虫神 
奇丹∶雷丸三钱,当归一两,鳖甲一两,醋炙,地栗粉一两,鲜者取汁一茶瓯,神曲三钱,茯苓 
三钱,车前子五钱,白矾三钱,水煎服。一剂即下虫无数,二剂虫尽出无留矣。虫去而臌胀有消,不必 
用三剂也。盖雷丸最善逐虫去秽,而鳖甲、地栗更善化虫于乌有。然虫之生,必有毒结于肠胃之 
间,故又用白矾以消之。诚虑过于峻逐,又佐之当归以生血,新血生而旧瘀去,更佐之茯苓、车 
前,分利其水气,则虫从大便而出,而毒从小便而行,自然病去如扫矣。但此药服二剂后,必须 
服四君、六君汤去甘草,而善为之调理也。 
血臌之症,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血瘀不散,或忧郁而结血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 
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助邪,久则胀,胀则成臌矣。倘以治水法逐 
之,而症犯非水,徒伤元气;倘以治与法始之,而症犯非气。徒增饱满,是愈治愈胀矣。我有奇 
方,妙于逐瘀,名消瘀荡秽汤。水蛭三钱,必须炒黑可用,大约一两炒黑,取末用三钱,当归二两,雷 
丸三钱,红花三钱,枳实三钱,白芍三钱,牛膝三钱,桃仁四十粒,去皮尖捣 
碎,水煎服。一服即下血斗余。再服即血尽而愈。盖血臌之症,惟腹胀如鼓,而四肢手足并无胀 
意,故血去而病即安也。服此方一剂之后,切勿再与二剂,当改用四物汤调理,于补血内加白术、茯 
苓,人参,补气而利水。自然全愈。否则血臌虽痊。恐成干枯之症。 

卷六(数集)
血症
属性:雷公真君曰∶凡人有一时忽吐狂血者,人以为火也,多用寒凉药泻火,乃火愈退而血愈多,或用 
止血药治之而仍不效,此乃血不归经之故,若再以寒凉泻火之药而重泻之,未有不死者矣。当用补气之 
药,而佐之归经之味,不必止而自止矣。方用引血汤∶人参五钱,当归一两,炒黑荆芥三钱,丹皮二 
钱,水煎服。一剂而血无不止。此方妙在不专去补血,反去补气以补血;尤妙在不单去止血,反去行血 
以止血。盖血逢寒则凝滞而不行,逢散则归经而不逆,救死于呼吸之际,此方实有神功也。 
人有大怒而吐血者,或倾盆而出、或冲口而来,一时昏晕,亦生死顷刻也。倘以止血药治之,则气闷 
而不能安;倘以补血药治之,则胸痛而不可受,往往有变症蜂起而毙者,不可不治之得法也。方用解血 
平气汤,白芍二两,当归二两,荆芥炒黑三钱,柴胡八分,红花二钱,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一剂而气舒,二剂而血止,三剂而病全愈。盖怒气伤肝,不能平其气,故致一时吐血,不失去舒气,而 
遽去止血,愈激动肝木之气,气愈旺而血愈吐矣。方中芍药多用之妙,竟去平肝,又能舒气,荆芥、柴胡 
皆引血归经之味,又适是开郁宽胁之剂,所以奏功甚速,而止血实神,全非用 
当归补血之故,当归不过佐芍药以成功耳。 
凡人有血崩不止者,妇人之病居多。亦一时昏晕,或有不知人而死者。此病多起于贪欲,若治之 
不得法,日用止涩之药,未有不轻变重而重变死者。方用安崩汤治之∶人参一两,黄 一两,白术一 
两,三七根末三钱,水煎,调三七根末服之。一剂即止崩,可返危为安也。盖崩血之后,惟气独 
存,不补气而单补血,缓不济事,今亟固其欲绝之气,佐之三七以涩其血,气固而血自不脱也。 

卷六(数集)
腹痛
属性:雷公真君曰∶凡人有腹痛不能忍,按之愈痛,口渴饮冷水则痛止,少顷依然大痛,此火结在 
大小肠,若不急治,亦一时气绝。方用定痛至神汤∶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茯苓一两、白芍五钱,苍 
术三钱,大黄一钱,浓朴一钱,水煎服。此方妙在舒肝经之气,用白芍、甘草和其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