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一件糟糕的事”;李四光有个绰号叫“破裤子教授”。在生活上考虑多了,在事业上考虑就少了:有志者都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
牛顿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并且向她求了婚。有一次,他们外出散步,牛顿含情脉脉地拉着姑娘的手。可是,他的思想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正在研究着的疑难问题。像做梦似的,他下意识地把对方的手指当作通烟斗的通条,直往他的烟斗里塞这位姑娘疼得大叫不已,莫名其妙地看着牛顿。牛顿这才醒悟过来,痛心地向姑娘道歉说。“啊。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这事不行了。看来,我是该一辈子打光棍。”
尽管姑娘宽恕了牛顿,但是却不能理解他,爱情终究成了泡影。科学上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涌向牛顿的脑海,他整个的身心都集中在科学事业上,所以终身未娶。
爱因斯坦有一种奇妙的自我隔绝的本领。在家里他常左手抱着孩子,右手做着计算,孩子的啼哭声和他哄孩子的声音仿佛属于另一个世界。在他自己的那个世界里,唯有的声音是分子。原子、光量子、空间、时间、以太。
有人问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儿子:“你父亲认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回答说:“在我父亲眼中没有所谓最大的成就,只要他正在做什么,那就是他最重要的事,不论他是在指挥乐队还是在剥一只桔子。”
不难看出,全神贯注是他成功的秘诀。
· 学无止境
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胀破脑袋。孰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n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第二篇 高效做事的习惯Lesson1 习惯一:不断学习(4)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是圣人,也有短处,但明智之人一旦知道自己特长何在,便善加以运用,使其掩盖了自己的短处。
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个孩子用泥土围了一座城,坐在里面玩耍。“你看见马车过来为什么不躲开呀?”孔子问孩子。“自古到今,只有车子躲开城,哪有城躲车子的道理?”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马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叫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轮子?……”“您老人家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用人拾的轿子没有轮子……”孔子一连提了十几个问题,都难不住孩子。“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不对!鱼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也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鸣叫,它们的脖子长吗?……”
孔子佩服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好拱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说完,孔子就驾着车绕道走了。
学习是你改变自己的关键所在。只有学了,你才懂得运用,也才会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的一生。
· 戒骄戒躁有方
独立品人间百态,风景这边独好———做人还是“活”的好!
一位中学老师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个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后来他借着玩足球而变得开朗起来。原来,这位同学的环境很差,缺课又多,当然成绩不会进步,因而使得他非常自卑。他上学常常迟到,放学后也常常流连于校园里,而后才拖着蹒跚的步伐回家。有一天,一位体育老师在校园里碰见他说:“看到你无所事事,你过来跟着我练球好啦!”老师说着,马上把球投过去。从此以后,这个少年就热衷于足球运动,接着他也恢复了爽朗性格。
从上述的例子里,我们发现在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中,隐藏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能使人从不安或失意中稳定下来。因为在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固定的规则和惯例,而且,其目标很具体而又清晰地摆在眼前。这种行为并非将来能否有成绩,成绩能否进步,或能否获得信赖抽象之物,所以精神容易集中,散乱的心思也容易归一。
例如学习射箭也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想射中中间的红心,就必须聚精会神于一点上。同样地任何竞技活动,它们眼前都摆着一个具体的目标或敌人。在书法、舞蹈里,也有具体的形象表示样本,那些学习小提琴的孩童,他们上课之后,也立刻能发挥惊人的集中力,因为他们就要登台表演了。
如果你和自己都不能好好相处的话,还能期望别人什么呢?
很多人都害怕孤独。他们不知道自我创造的后果,所以犯了极大的错误——认定自己绝对不能孤单。他们每一次尽量让自己避免孤单的时候,都让自己再度感受到恐惧的侵袭。恐惧什么呢?就像有人说的,“我单位一个人的时候,简直觉得自己一无可取。”
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喜欢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在电话中聊上半天,或偶尔探问人家的私事,或在别人忙的时候坚持要去看他。或在团体里太注意自己,好像怕别人会看漏了你或忘记你似的。你可能会要求别人帮你做一点小事,以确定别人真的喜欢你。很多人都这么做,结果却愈来愈不喜欢自己,别人也觉得他不成熟。无法自处,往往使你显得有点幼稚。
如果你能享受独处的时刻,那么你找朋友的意图将完全出之于真心,而非软弱。你打电话给朋友约他吃晚饭,只因为你想看他,而不是因为你无法忍受一个人单独吃饭。你的朋友会觉得你真心地喜欢他、看重他,而不是只想依赖他。你将变得更可爱——对那些想找个真心朋友,而不是找个比他更脆弱的朋友的人而言。
练习一个人自处。如果你已经习惯和别人一起的话,刚开始打破这个习惯可能会使你觉得不舒服。如果你觉得不愉快的话,就探测自己的感觉。你为什么一直盼望电话铃响呢?你是否担心自己和某人的关系?你是不是厌烦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可以找点事做做——以克服独处时的恐惧。但不要觉得独处的时候,一定得做点有“建设性”的事情,才能掩饰单独一人的怪异行为。
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点机会会——譬如一个月里找一两个下午独处,你将更能享受独处的乐趣。
· 学会接受现实
正如杨柳承受风雨,水适于一切容器一样,我们也要承受一切不可逆转的事实。
人生之路充满了许多未知未卜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改变一定的条件而使之转化;另一类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我们付出何种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当我们面对后者时,就得认定事实,作出积极乐观的反应,这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
小时候的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北密苏里州一间荒芜的老木屋里的阁楼上玩耍。当我从阁楼爬下来的时候,先在窗栏上站了一会,然后往下跳。我左手的食指上带着一个戒指。当我跳下的时候,那个戒指钩住了一根钉子,把我的整根手指拉脱了。
几年之前,在纽约市中心一家办公大楼里开运货电梯的人。他的左手齐腕都截断了。他少了那只手是否觉得难过,他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只有在穿针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情来。”
如果有必要,我们差不多都能接受任何一种情况,使自己适应,然后就整个忘了它。我常常想起刻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间15世纪的古老教堂的废墟上的一行字——“事情是这样,就别无他样。”
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它们既然是这样,就不可能是别的样子。但我们也可以有所选择,可以把它们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或者用忧虑来毁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最后可能会弄得精神崩溃。
威廉·詹姆斯说过:“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他说,“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南的伊莉莎白·康尼,却经过很多困难才学到这一点。下面是一封她最近写给我的信:
“在美国庆祝陆军在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我接到国防部送来的一封电报,我的侄儿——我最爱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失踪了。过了不久,又来了一封电报,说他已经死了。”“我悲伤得无以复加。在这件悲痛之事发生以前,我一直觉得生命于我多么美好,我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好不容易带大了这个侄儿。在我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现在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然而,我最后收到的竟是两份这样的电报,我的整个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我开始忽视我的工作,忽视我的朋友,我抛开了一切,即冷淡又怨恨。为什么我最爱的侄儿会死?为什么这么个好孩子——还没有开始他的生活——为什么他应该死在战场上?我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我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离开我的家乡,把我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我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封已被我忘了的信——一封从我这个已经死了的侄儿那里寄来的信。信是几年前我母亲去世时他写给我的一封信。‘当然我们都会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说,‘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撑过去的,以你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就能让你撑得过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教我的那些美丽的真理:不论活在哪里,不论我们分离和多么遥远,我永远都会记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第二篇 高效做事的习惯Lesson1 习惯一:不断学习(5)
“我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他似乎就在我的身边,正在和我说话。他好像在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撑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个人的悲伤藏在微笑底上,继续过下去。’”“
于是,我又回去工作。我不再对人冷淡无礼。我一再对我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们;晚上,我参加了成人教育班——要培养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我几乎不敢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种种变化。我不再为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些事悲伤,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快乐——就像我的侄儿要我做到的那样。”
伊莉莎白·康尼学到了我们所有人迟早都要学到的东西——我们必须接受和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这不是很容易学会的一课,就边那些在位的帝王也要常常提醒他们自己这样做。已故乔治五世在他白金汉宫的房里墙上挂着下面的这句话:“教我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为过去的事后悔。”叔本华也是说过:“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很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只有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必要时我们都能忍受灾难和悲剧,甚至战胜它们。我们也许会以为我们办不到,但我们内在的力量却坚强得惊人,只要我们肯加以利用,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已故的布什·塔金顿总是说:“人生加诸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只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没有办法忍受的。”然而,在他60多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低头看着地毯,色彩整个模糊,他无法看清楚地毯的花纹。他去找了一个眼科专家,发现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他的视力在减退,有一只眼睛几乎全瞎了,另一只离瞎也为期不远了。他惟一所怕的事情终于发生在他的身上。塔金顿对这种“所有灾难里最可怕的事”有什么反应呢?他是不是觉得“这下完了,我这一辈子到这里就完了”呢?没有,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还能觉得非常开心,甚至还能善用他的幽默感。以前,浮动的“黑斑”令他很难过,它们会在他眼前游过,遮断了他的视线,可是现在,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的时候,他却会说:“嘿,又是老黑斑爸爸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空,它要到哪里去。”当塔金顿终于完全失明之后,他说:“我发现我能承受我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用5种感官全丧失了,我知道我还能够继续生存在我的思想里,因为我们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看,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生活,不论我们是不是知道这一点。”
塔金顿为了恢复视力,在一年之内接受了12次手术,为他动手术的是当地的眼科医生。他有没有害怕呢?他知道这都是必要的,他知道他没有办法逃避,所以惟一能够减轻他受苦的办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绝在医院里用私人病房,而住进大病房里,和其他的病人在一起。他试着去使大家开心,而在他必须接受好几次手术———他只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大啊,”他说,“多么妙啊,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种技巧,能够为人的眼睛这么纤细的东西动手术了。”
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术和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都会变成神经病了。可是塔金顿说:“我可不愿意把这次经历拿去换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这件事教会他如何接受,这件事使他了解到生命所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这件事也使他领悟富尔顿所说的:“瞎眼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
要是我们因而退缩,或是加以反抗,为它难过,我们也不可能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知道,因为我就试过。
有一次,有拒绝接受我所碰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情况,我做了一件傻事,想去反抗它,结果使我失眠好几夜而痛苦不堪。我让我自己想起所有不愿意想的事情,经过一年这样的自我虐待,我终于接受了我早就知道的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我干了20年放牛的工作,但是从来没有看到哪一条母牛因为草地缺水干枯,天气太冷,或是哪条公牛追上了别的母牛而大为光火。动物都能很平静地面对夜晚、暴风雨和饥饿,所以它们从来不会精神崩溃或者是患胃溃疡,它们也从来不会发疯。
我是不是说,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时候,都应该低声下气呢?不是这样子的,那样就成为缩命论者了。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奋斗;可是当普通常识告诉我们,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那么,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智,让我们不要“左顾右盼,无事自忧”。
商场上的很多名人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大多数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