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人味第二部分一笑逍遥
笑着的女人,美。然而,笑美了的女人却难得见。
女人向来眼明心细,看任何东西都能挑出瑕疵,做任何事情都力求精致。对于笑的观察与理解,女人也绝不粗心、绝不含糊。换句话说,笑与笑容是纳入了女人规划设计之中的大项目。笑可以规划,可以设计,关于这个事实,不少女人是从报章书本上了解的。起初,这是掌握在以演戏为生的女人手里的秘密,女艺人最喜欢也最擅长这套东西。现在,这已经不
是什么秘密了,多数女人都晓得笑是可以规划设计的,同样,也懂得如何练习才能使自己笑得更接近于设计图样。现在的问题其实仅仅是,练习还要秘密进行,依旧不宜大张旗鼓。
我们说,先规划先设计而后发笑,来得总也不会比自然发笑那般爽快,依照设计图样摆出来的笑,免不了给人以掺了假的感觉。或许,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只是偶尔领略某个女人那别致的笑容时,非但辨别不清其是在真笑还是在假笑,说不定,还可能被女人这般笑容迷惑得闭目难眠。但是,当我们与那女人接触的时间一久,对其标志性笑容见得多了,我们的感觉器官自然会变得麻木,一点点地麻木,个别男人的感觉则还可能朝着与其最初的美妙感觉截然相反的方向走,而且,这一转变来得快而强烈,也就是说,有些男人可能会对女人这张经久不变的笑脸产生厌烦情绪。为什么?结论很简单,男人一般都不大喜欢程式化的东西。尽管女人笑得极其符合标准,笑得没有丝毫毛病,但是,男人随心所欲惯了、无拘无束惯了,所以,很难接受女人的这种缺少了随意性、缺少了自主性的笑,准确地说,很难长时间地接受。
男人喜欢看女人笑,勤奋的男人更是不惜代价地从身边搜罗笑料、制造笑料以促使女人笑。在我看来,女人一个都不傻,任何女人都知道男人喜欢看其笑脸,都知道满脸庄严模样的女人难以令男人为之发烧发狂。然而,不少女人却还没有精明到能够摸透男人欣赏口味的程度,不少女人搞不清男人对其笑容不是总有反应总有呼应的原因。应该承认,女人通常会笑得胆子越来越小,越笑也就越规规矩矩。或许,正是因为女人感觉到男人很是在意其笑容,所以,女人反倒对自己的笑有了担心,担心自己开怀一笑时的容颜不比往常。的确,女人的这种担心有时是现实的,男人确有背地里这样子品评女人的,比如,男人聚在一起为助谈兴,偶尔会提及某某女人一笑时的仪态、唇形、齿状、牙花或眼角泛起的那几道皱纹。但是,事实上这情景并不是经常有的。总的来看,还是女人禁不起别人对其形象的议论,甚至禁不起别人对其他女人的形象的议论。笑得不美还不如不笑,这也许就是女人对其笑容进行一番规划设计的缘由。当然,这想法也合情合理。
到底是不依设计的笑笑得好还是依设计而笑笑得好,这一点完全要取决于女人自己的判断。我相信,有品尝到甜头的,也有觉得收效不明显的。至于后者在做什么,我们实在没办法臆断,是时不时地摆弄姿容以苦觅最为得体的笑,还是已经放弃了曾经的追求。关于品尝到甜头的女人在做什么,我倒是略有耳闻。时至今日,这其中的一部分女人已经由己而他,又在为别人的笑而操心了,也就是说,笑得好的女人以自己的观感来为其所喜欢的男人设计笑。应该说,女人就是有这样的特点,心不甘。女人愿意为其所喜欢的男人的笑而分心、而担忧、而絮絮叨叨。其执着者,对于男人的笑要求很高,常常劝告那些笑起来不美的男人不可随随便便地笑。这样的事情,恐怕不止一例两例。应该承认,这是女人的一片纯正好心,里面没有假。然而,这却让男人无所适从,试想,若是想笑而又不能随便笑,久而久之,男人怕是要被约束得不会笑了。其实,男人求的只是逍遥。笑得开怀便是逍遥,仅就这一点看,女人远不如男人。女人的顾忌太多,顾忌笑的时机与姿态,顾忌外人的品评。真不知道女人的这些顾忌到底是缘自对传统美的认识还是缘自对时尚美的认识,在我看来,女人只管设计好、习练好自己的笑,男人的事情还是交给男人自己去做比较好。
人离不开笑,更需要真切的笑。无论是开怀的大笑、醉人的微笑、无羁的狂笑,也无论是笑弯了腰、笑痛了胃、笑红了脸、笑起了褶、笑出了泪,都值得体验,都不该有所顾忌。从春笑到秋,从少笑到老,尔后再从老笑到少,那才逍遥。
女人味第二部分凿井耕田以为饮食
——为雷子人硕士毕业展而作
作画不算艰难,也谈不上辛苦。艰难与辛苦的东西皆在画外。
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全无掩饰。自古艺术家及其作品独树一帜,大抵都遵循了这样的规律。这里,最要紧的恐怕是暗含于其中的“情思”二字。绘画作品若不抒情,
画家点染水墨的意义便不大。抽毫作画,情思非得发自心髓不可,否则,落在纸面上的便只会徒具形貌而难以凝聚真神。
古诗所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说的是寻常百姓之劳作。其实,画家作画有如农圃凿井耕田,既是为了充实自己,也是为了惠泽他人。然而,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画界里,尚有不少凿井百丈而不及泉者。入此一列者,心境、处境想必最苦。我以为,问题还不在于其做不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在于其情思不是动之于肺腑。情不真切,就势必要外加粉饰,而一旦如此,且不论其露出马脚会招致一些非议,最糟糕的还是他自己更难回头了,惯性使然。应该说,这是我们审视画家及其作品时很看重的一点。另外一点,我们必须判别清楚画家的作品里到底有多少别具一格的神采。客观地看,大凡抬脚迈入艺术门槛者,便注定要在个性张扬之路上走下去,摆脱不掉对于其他个性张扬者敬畏情怀的人难有作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在这里是不会有出路的。说得明确一点儿就是,过于看重或崇拜大师技艺风格方面的东西,无益于个人的成熟,更无益于艺术整体的发展,有道是:“厕丽玉于瓦石,殖芳芷于败兰,纵善,亦他人之眉目,非己之功也,况不善乎?”这话说得或许使人听了不快,但却值得琢磨再三。
画家能不能令旁观者眼前一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平日里在此两点上的修行。换个角度说,透过其作品,我们不难感觉其用力之所在。我以为,气力用得是地方,用得明明白白,作画本身就不艰难,也不辛苦。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做才不会白费气力。
古来文人最怕沦落为“盲瞽”与“陆沉”,也就是:知今不知古,知古不知今。古今这个概念,谁来解释都一样,无论如何它也不可能将人引入歧途。惟有这个“知”字的指向却牵缠着大局。很多人正是被这个字诱惑得“小有所志,大有所忘。”无疑,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流于庸俗,即便是可造之材,也终究不会成大器。面对古今之人、古今之事、古今之理,我们的着眼点或许应放在意识、理念、品性、格调、境界等方面。而且,搜寻范围也不应仅仅局限在古今绘画艺术领域。因为,绘画艺术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尽管这门艺术令人陶醉,但是,身为艺术家却不可如此看问题,视野必须不断地超越。不然,我们就真的一醉不醒,那时,我们在外人眼里也将是个贪睡的人。至于与艺术作品相关的表面知识,诸如哪幅画出自谁的手,运用的笔法是哪类,甲乙丙丁之间的风格异同或师承关系等等,不知也罢,没什么大碍。当然,了解多一些也未可厚非,只是无需刻意追逐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自己别把自己的手脚捆绑结实就好。
《中庸》有言: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可见,“知”字背后,玄秘无限。我想,子人对此或早已了然,无需赘言。在此,只想附带说一句:艺术家遇情思未至时,不妨于庭院里独坐,抱一盏老酒,对半卷残经,聊借诗酒以养疏慵。在我看来,如此,收获的东西或许远不止一掬。
女人味第二部分香飘人醉(1)
男人最好喝酒,因为,酒香能够令男人感觉很是提精神。男人对女人的迷恋与追求、品味以及感悟,很有些像是男人对酒的态度。
怜香惜玉不只是男人的表象,而是实质,就像男人对酒的嗜好。因此,看明白了男人喝酒的前前后后,很有助于了解男人围着女人转的动机,同时,也有助于分辨男人在女人身上耗尽心力大做文章的结果到底是寻求到了精神上的富有还是只赢得了虚荣。
男人好喝酒,因为男人能从酒里喝出文化来,即便是从不喝酒的人,甚至于厌烦酒的人,也都知道酒里有文化。谈及酒文化,三言两语是扯不清楚的。如果找错了对象,就更扯不清了。狂饮豪酌之徒,喝的是香、辣、柔、烈、兴致和滋润,恐怕没有闲心来过问文化。真酒、假酒都能喝上瘾的人,既能信口道出个一二,也能顺便把假货塞进去。滴酒不沾的人,或许更关注人们笑脸上的酒窝与酒文化之关系,无意之中会鼓捣出几个国际玩笑。寻访个能清晰道出酒文化脉络、酒文化核心的人,实属不易。
依照泛文化论者的观点,酒文化是酿酒、酒器、饮酒的组合文化,包括秘方、工艺、窖藏、酒肆、酒保、酒望、酒池、酒壶、酒盅、酒令、酒歌、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的。其实不然,酿酒、酒器属于工艺制作,称不上是酒文化的构件,将其列入酒文化,有生拉硬扯之嫌。酿酒不比酿醋复杂多少,酒瓶子、酒罐子换个标签,就可以往里面灌醋。酒文化是由喝酒引出来的,而不是由酿酒、吹瓶子、烧罐子引出来的,如果把这些也编入酒文化目录,或许是醉酒后起了贪心。
人对酒的偏爱,酒对人的影响,是酒文化的源泉和动力。由此而形成的传统、规矩、说法、风气、风格,出现的掌故、人物、传说等等,汇聚成的颇具文化气息并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切,就是酒文化的内涵。其间,因地域、民族、性别、年龄、风俗、价值观念存有差异,衍生为不同的酒文化支系。大致可从三方面来探究之:
其一,喝酒时,各有各的喝法。古时之流觞曲水,是以酒会友、借酒抒怀之举,酒香袭人处,无不荡漾着幽雅、高贵、清逸的文人气息,可谓是酒文化的经典之笔。自斟自饮自醉,是另一种喝法。所谓“对吾饮者,惟许明月”,多是那些不妄交接、门无杂宾之士所最爱,凛然而现的是“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的傲骨。
其二,喝酒时,各有各的缘由。有为排忧消愁而饮的。孔北海家居失势时,虽然宾客日满其门,但他却依旧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每叹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很显然,朋友无力为其排遣的忧愁,酣饮却可以将其冲刷得清清淡淡、干干净净。另外,有为舒筋活血、健康长寿而饮的,还有为聚散离合、红白喜事而饮的,也有为超凡脱俗、自我解脱而饮的,等等。
其三,酒前酒后,各有各的事做。汉高祖酒酣唱大风,曹孟德对酒短歌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王羲之醉书兰亭序,李太白举杯邀明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以及史湘云醉眠芍药茵,这些都可以视之为酒文化留给后人的千古谈资。
很可惜,古来的有些景象已不多见。现在的酒桌上,喝酒的名堂越来越多了,内涵却略显单调了,文化味道也快要无影无踪了,人则越喝越走样了。酒会上一片嘈杂声中,细辨之,唯有个“喝”字了得,颇近于“醉亦何足愁”之古风。的确,古往今来的酒文化,大多是被这“喝”字喊出来的,“喝”字不出口,酒文化岂敢粉墨登场。
其实,喝酒是否能喝出文化来,现今的酒人并非个个清楚,也不十分重视,嗜酒者看中的或许是,喝酒能喝出财富来。几乎每个贪杯的人,都多少珍藏有酒壶、酒瓶、酒杯、酒囊、酒葫芦之类的酒器,或时而珍玩之,或奉为镇宅之宝。不仅如此,饮酒者还同时拥有一些无形财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手里拎着的那一串不同标牌的帽子,“酒星”、“酒仙”、“酒神”、“酒圣”、“酒博士”、“酒状元”、“酒司令”、“酒罗汉”、“酒金刚”、等等,根据需要和可能,可以任意挑着戴。帽子越大,戴着越舒服。顶着帽子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几句溢美之辞。此时,即便没酒喝,感觉依旧是万般滋润的。一般说来,在酒桌下空谈高论时,总喜欢捡着时尚流行的、大号的往头顶上戴。在酒桌上推杯换盏时,往往又会觉得,戴过的帽子都有点儿旷荡,似乎其尺寸更适合于另外的脑壳。思量一番,暂且借给酒友戴上一会儿,喝完了再收回来,可能反倒透出绅士风度。因而,酒会上经常能见到一组组为酒友精选帽子的镜头。而对于前辈传下来那几顶显得旧了些的帽子,像“酒徒”、“酒癫”、“酒狂”、“酒鬼”之类的,从来没有人情愿戴着它,酒桌上又不便馈赠于人,只好等待合适之时,将这古董歪扣在飘然欲仙的酒友额头。然而,即便是头顶着古旧的帽子,如泥一般瘫软地靠在桌椅板凳之侧,也总显得比一般人威武几分。紫脸、白唇、赤目、青筋,看一眼就自有答案了。
喝酒除了自己得益以外,客观上也可以使别人开阔眼界。举着酒盅的人,给予旁人看的,大多是他的另一层色彩。白脸的小生能喝得接近于纯白,黑脸的汉子能喝得红里透紫,黄脸的大爷道行最深,能喝出墨绿色来。吆喝着敬酒或劝酒的人,话也比平时多得多,讲笑料、吐苦水、泄怨气、谈抱负、叙旧情,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什么人是闲着的,偶尔有个把人不说话,那也是在酝酿情绪呢。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性急的酒客,道罢心里的,就倒胃里的。总之,喝进去的痛快,喝出来的也让它痛快。相形之下,悠着劲儿喝的人,好像就不太仗义了。斟满两盅,先来舒展筋骨;喝完八碗,再去丈量乾坤。此等豪言壮语,非贪杯者不能言。这不是醉话,喝了真酒而糊涂的,喝了假酒而明白的,眉宇之间同样会放射出这般冲天豪气。酒桌上就是如此,古人早有论断,喝酒会使人远离自家的原本。“酒令人远”,“酒正使人自远”,道破了酒对人最根本的影响。的确,多数情况下,喝酒的人是半隐半现的,说的话是半醉半醒的,如同所喝的酒是半真半假的一般。
女人味第二部分香飘人醉(2)
“据床嗒尔,听豪士之谈锋;把盏醒然,看酒人之醉态。”如果连续放映出酒人谈酒、沽酒、斟酒、品酒、敬酒、劝酒、斗酒、醉酒、醒酒等一幕幕画面,是极富观赏性的。无论定格在哪一幅上,耐心地加以琢磨或品评,更将会意味悠长。这些或许并非是酒文化的全部,但却是全豹之一斑。当然,酒文化不仅存在,也需要传承下去,但却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来传承的。古之所谓“一日饮,一日醉,一日病酒”的人,就不适合担此大任。不信邪而非试试不可的话,结果只能是,喝一辈子酒,洗半辈子胃。假定由此类人等来传承酒文化,代
价就太昂贵了。好在这类人为数不多,有能力传承酒文化的,大有人在。
话说回来,女人身上散发的气息,就好似酒的香。
芳菲女人比酒更令人着迷。男人追逐女人的目的不同,男人感悟到的女人气息也不同,自然,男人对女人的热心也就不同。另一方面,男人的态度、言谈、举止也给不同的女人带去了不同的心气与命运,有体味到乐趣而容光焕发的女人,有吃尽了苦头而伤心落泪的女人,还有整天里战战兢兢害怕男人四处张望而又无以制约的女人,等等。应该承认,这就是男人迷恋、感悟、追逐女人所造就出来的文化。
男人对酒有一股豪气,男人对女人也满是这股子豪气,在骨子里。然而,豪气归豪气,酒量归酒量。太过贪杯的话,没有不醉的。醉了,难免不现丑态。依我私见,女人可以欣赏、品味,但,不可贪。《礼记》所谓:君子饮酒也,礼三爵而油油以退。这话说得最好。
女人味第二部分不吃亏
屦醵蘧颥谡鲰莪鲕酴庹眍鼙颦蹙硎鳘媵夔癃簦鞲愍聿鋈卺酃鄹陬馘虢觚醢葚裒殛赍,不认识吧?嘿嘿,你这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这是我从朋友那里看到的一条短信息,出自谁人之手,不祥。始作文者居然能罗列出这么一大串生僻字来与朋友调侃,想必是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