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室取凉,才逾户限,霹雳下而妇殒矣。皆日,宿业也。或疑其所孕有异。既而知其幼丧母,其叔母抚之至长,已而叔父母相继殁,遗子女各一,是尝赞其父收叔田产而虐其子女至死者也。皆曰,是宜勉。”
“顺天李小亭言,城于峪某甲事后母以孝闻,亦好行善事,中年家益裕,有子矣,忽为雷殛。皆以为雷误击。一邻叟慨然曰,雷岂有误哉,此事舍余无知之者,今不须复秘矣。(据叟所述则某甲少时曾以计推后母所生的幼弟入井中,故雷殛之于三十年后,又申明其理由云:“所以至今日而后殛之者,或其祖若父不应绝嗣,俟其有子欤,雷岂有误哉。于是众疑始释,同声称天道不爽,”又《乙志》卷二有类似的话,虽然不是雷打: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云,钱塘潮八月十八日临安民俗大半出观。绍兴十年秋……潮至汹涌异常,桥坏压溺死数百人,既而死者家来号位收敛,道路指言其人尽平日不逞辈也。同治中南江浮侨亦觏此变。桥以铁索连巨舶为之,维系巩固,往来者日千万人,视犹庄逢焉。其年四月望郡人赛五都神会,赴江东当过桥,行人及止桥上观者不啻千余,桥霉中断,巨舶或漂失或倾覆,死者强半……徐柳泉师为余言,是为夷粤燹后一小劫,幸免刀兵而卒罹此厄,虽未遍识其人,然所知中称自好者固未有与焉。印之潜氏所记,可知天道不爽。”又《丙志》卷二记钱西箴述广州风灾火灾,其第二则有云:
“学使署有韩文公洞,在仪门之外,大门之内,岁以六月演剧柯中。道光中剧场灾,死者数千人,得脱者仅三人,其一为优伶,方戴面具跳魁罡,从面具眼孔中窥见满场坐客皆有铁索连锁其足,知必有大变,因托疾而出。一为妓女,正坐对起火处,遥见板隙火光荧然,思避之而坐在最上层,纤回而下恐不及,近坐有捷径隔阐干不可越,适有卖瓜子者在阑外,急呼之,告以腹痛欲绝,情负之归,谢不能,则卸一金腕阑畀之曰,以买余命,隔阑飞上其肩,促其疾奔而出,卖瓜子者亦因之得脱。”孙君又论之日:
“三人之褐脱乃倡优居其二,以优人所见铁索连锁,知冥冥中必有主之者,岂数千人者皆有夙业故紫之使不得去歇。优既不在此数,遂使之窥见此异,而坐下火光亦独一不在此数之妓女见之,又适有不在此数之卖瓜子者引缘而同出于难,异哉。然之三人者必有可以不死之道在,有知之者云卖瓜子者事婿母孝,则余二人虽贱其必有大善亦可以类推而知。”
我不惮烦地抄录这些话,是很有理由的,因为这可以算是代表的阴谴说也。这里所说不但是冥冥中必有主之者,而且大道不爽,雷或是火风都是决无误的,所以死者一,定是该死,即使当初大家看他是好人,死后也总必发见什么隐恶,证明是宜殛,翻过来说,不死者也必有可以不死之道在,必有大善无疑。这种歪曲的论法全无是非之心,说得迁远一点,这于人心世道实在很有妨害,我很不喜欢低级的报应说的缘故一部分即在于此。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卷三有一则云:
“人怀不良之心者俗谚辄曰黑心当被雷击,而蚕豆花开时闻雷则不实,亦以花心黑也。此固天地间不可解之理,然以物例人,乃知谚语非妄,人可不知所惧哉。”尤其说得离奇,这在民俗学上固不失为最为珍奇的一条资料,若是读书人著书立说,将以信今传后,而所言如此,岂不可长太息乎。
阴谴说——我们姑且以雷殛恶人当作代表,何以在笔记书中那么猖撅,这是极重要也极有趣的问题,虽然不容易解决。中国文人当然是儒家,不知什么时候几乎全然沙门教(不是佛教)化了,方士思想的侵入原也早有,但是现今这种情形我想还是近五百年的事,即如《阴骘文·感应篇》的发达正在明朝,笔记里也是明清最厉害的讲报应,以前总还要好一点。查《太平御览》卷十三雷与霹雳下,自《列女后传》李叔卿事后有《异苑》等数条,说雷击恶人事,《太平广记》卷三九三以下三卷均说雷;其第一条亦是李叔卿事,题云《列女传》,故此类记事可知自晋已有,但似不如后代之多而详备。又《论衡》卷六《雷虚篇》云:
“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屋室,时犯杀人。世俗以为击折树木坏败屋室者天取龙,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吁矣。世无愚智莫谓不然,推人道以论之,虚妄之言也。”又云:
“图书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霄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世又信之,莫谓不然,如复原之,虚妄之象也。”由此可见人有阴过被雷击死之说在后汉时已很通行,不过所谓阴过到底是些什么就不大清楚了,难道只是以不洁食人这一项么。这里我们可以注意的是王仲任老先生他自己便压根儿都不相信,他说:
“建武四年夏六月雷击杀会稽靳专日食(案此四字不可解,《太平御览》引作郭县二字)羊五头皆死,夫羊何阴过而天杀之。”《御览》引桓谭《新论》有云:
“天下有鹤鸟,郡国皆食之,三辅俗独不敢取之,取或雷霹雳起。原夫天不独左彼而右此,其杀取时适与雷遇耳。”意见亦相似。王桓二君去今且千九百年矣,而有此等卓识,我们岂能爱今人而薄古人哉。王仲任又不相信雷公的那形状,他说:
“钟鼓无所悬着,雷公之足无所蹈履,安得而为雷……雷公头不悬于天,足不蹈于地,安能为雷公。飞者皆有翼,物无翼而飞谓之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如雷公与仙人同,宜复着翼。使雷公不飞,图雷家言其飞,非也,使实飞,不为着翼,又非也。”这条唯理论者的驳议似乎被采纳了,后来画雷公的多给他加上了两扇大肉翅,明谢在杭在《五杂诅》卷一中云:
“雷之形人常有见之者,大约似雌鸡,肉翅,其响乃两翅奋扑声也。”谢生在王后至少相隔一千五百年了,而确信雷公形如母鸡,令人想起《封神传》上所画的雷震子。《乡言解颐》五卷,瓮斋老人著,但知是宝坻县人姓李,有道光己酉序,卷一天部第九篇曰雷,文颇佳:
“《易说卦》,震为霄为长子。乡人雷公爷之称或原于此乎。然雷公之名其来久矣,《素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于知医道乎?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焉。又药中有雷丸雷矢也。梨园中演剧,雷公状如力士,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国史补》,雷州春夏多雷,霄公秋冬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兔。其日雷闻百里,则本乎震惊百里也。曰雷击三世,见诸说部者甚多。《左传》曰,震电冯怒,又曰,畏之如雷霆。故发怒申饬人者曰雷,受之者遂曰被他雷了一顿。晋顾催之凭重桓温,温死,人间哭状,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故见小孩子号哭无泪者曰干打雷不下雨。曰打头雷,仲春之月雷乃发声也。曰收雷了,仲秋之月雷始收声也。宴会中有雷令,手中握钱,第一猜着者曰劈雷,自己落实者曰闷雷。至于乡人闻小考之信则曰,又要雷同了,不知作何解。”我所见中国书中讲雷的,要算这篇小文最是有风趣了。
这里我连带地想起的是日本的关于雷公的事情。民间有一句俗语云,地震打雷火灾老人家。意思是说顶可怕的四样东西,可见他们也是很怕雷的,可是不知怎的对于雷公毫不尊敬,正如并不崇把火神一样。我查日本的类书就没有看见雷击不孝于这类的纪事,虽然史上不乏有人被雷震死,都只当作一种天灾,有如现时的触电,不去附会上道德的意义。在文学美术上雷公却时时出现,可是不大庄严,或者反多存喜剧色彩。十四世纪的“狂言”里便有一篇《雷公》,说他从天上失足跌下来,闪坏了腰,动弹不得,请一位过路的庸医打了几针,大惊小怪的叫痛不迭,总算医好了,才能飞回天上去。民间画的“大洋绘”里也有雷公的画,圆眼潦牙,顶有双角,腰里虎皮,正是鬼(oui,恶鬼,非鬼魂)一般的模样,伏身云上,放下一条长绳来,挂着铁锚似的钩,去捞那浮在海水上的一个雷鼓。有名的滑稽小说《东海道中膝栗毛》(膝栗毛意即徒步旅行)后编下记者年朝山进香人的自述,雷公跌坏了在他家里养病,就做了他的女婿,后来一去不返,有雷公朋友来说,又跌到海里去被鲸鱼整个地吞下去了。我们推想这大约是一位假雷公,但由此可知民间讲雷公的笑话本来很多,而做女婿乃是其中最好玩的资料之一,据说还有这种春画,实在可以说是大不敬了。这样的洒脱之趣我最喜欢,因为这里有活力与生意。可惜中国缺少这种精神,只有《太平广记》载狄仁杰事,(《五杂俎》亦转录,)雷公为树所夹,但是救了他有好处,也就成为报应故事了。日本国民更多宗教情绪,而对于雷公多所狎侮,实在却更有亲近之感。中国人重实际的功利,宗教心很淡薄,本来也是一种特点,可是关于水火风雷都充满那些恐怖,所有纪载与说明又都那么惨酷刻薄,正是一种病态心理,即可见精神之不健全。哈理孙女士论希腊神话有云:
“这是希腊的美术家与诗人的职务,来洗除宗教中的恐怖分子。这是我们对于希腊神话作者的最大的负债。”日本庶几有希腊的流风余韵,中国文人则专务创造出野蛮的新的战栗来,使人心愈益麻木萎缩,岂不哀哉。
廿五年五月
(1936年5月作,选自《瓜豆集》)
谈鬼论
三年前我偶然写了两首打油诗,有一联云,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有些老实的朋友见之哗然,以为此刻现在不去奉令喝道,却来谈鬼的故事,岂非没落之尤乎。这话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可是也不能算对。盖诗原非招供,而敝诗又是打油诗也,滑稽之言,不能用了单纯的头脑去求解释。所谓鬼者焉知不是鬼话,所谓蛇者或者乃是蛇足,都可以讲得过去,若一如字直说,那么真是一天十二小时站在十字街头听《聊斋》,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坐在南窗下临《十六帖》,这种解释难免为姚首源所评为痴叔矣。据《东坡事类》卷十二神鬼类引《癸辛杂志》序云:
“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闻者绝倒。”说者以为东坡晚年厌闻时事,强人说鬼,以鬼自晦者也。东坡的这件故事很噙意思,是否以鬼自晦,觉得也颇难说,但是我井无此总则是自己最为清楚的。虽然打油诗的未必即是东坡客之所说,虽然我亦未必如东坡之厌闻时事,但假如问是不是究竟喜欢听人说鬼呢,那么我答应说,是的。人家加要骂我应该从现在骂起,因为我是明白的说出了,以前关于打油诗的话乃是真的或假的看不懂诗句之故也。
话虽如此,其实我是与鬼不大有什么情分的。辽阳刘青园著《常谈》卷一中有一则云:
“鬼神奇迹不止匹夫匹妇言之凿凿,士绅亦尝及之。唯余风尘斯世未能一见,殊不可解。或因才不足以为恶,故无鬼物侵陵,德不足以为着,亦无神灵呵护。平庸坦率,无所短长,眼界固宜如此。”金溪李登斋著《常谈丛录》卷六有“性不见鬼”一则云:
“予生平未尝见鬼形,亦未尝闻鬼声,殆气禀不近于阴耶。记少时偕族人某循鹅塘杨甥家洞堂内,两室相对,晨起某蹩然曰,昨夜鬼叫呜呜不已,声长而亮,甚可畏。予谓是夜行者戏作呼啸耳,某曰,略不似人声,乌有寒夜更深奔走正苦而欢娱如是者,必鬼也。予终不信。越数日予甥杨集益秀才夫妇皆以暴病相继殁,是某所闻者果为世所传勾摄之走无常耶。然予与同堂隔室宿,殊不闻也。郡城内广寿寺前左有大宅,李玉渔庶子传熊故居也,相传其中多鬼,予尝馆寓于此,绝无所闻见。一日李拔生大学偕客来同宿东房,晨起言夜闻鬼叫如鸭,声在壁后呀呷不已,客亦谓中夜拔生以足蹴使醒,听之果有声,拥被起坐,静察之,非虫非鸟,确是鬼鸣。然予亦与之同堂隔室宿,竟寂然不闻,询诸生徒六七人,悉无闻者,用是亦不深信。拔生因述往岁曾以讼事寓此者半年,每至交夜则后堂啼叫声,或如人行步声,器物门壁震响声,无夕不有,甚或若狂恣猖披几难言状。然予居此两载,迄无闻见,且连年夏中俱病甚,恒不安寐,宵深每强出卧堂中炕座上,视广庭月色将尽升檐际,乃复归室,其时旁无一人,亦竟毫无影响。诸小说家所称鬼物虽同地同时而闻见各异者甚多,岂不有所以异者那。若予之强顽,或鬼亦不欲与相接于耳目那。不近阴之说尚未必其的然也。”李书育道光二十八年序,刘书记有道光十八年事,盖时代相同,书名又均称常谈,其不见鬼的性格也相似,可谓巧合。予生也晚,晚于刘李二君总将一百年吧,而秉性愚拙,不能活见鬼,园得附骇昆而成鼎足,殊为光荣之至。小时候读《聊斋》等志异书,特别是《夜谈随录》的影响最大,后来脑子里永远留下了一块恐怖的黑影,但是我是相信神灭论的,也没有领教过鬼的尊容或其玉音,所以鬼之于我可以说是完全无缘的了——听说十王殿上有一块匾,文曰,“你也来了!”这个我想是对那怙恶不俊的人说的。纪晓岚著《滦阳消夏录》卷四有一条云:
“边随园徽君言,有入冥者,见一老儒立庑下,意甚惶遽。一冥吏似是其故人,揖与寒温毕,拱手对之笑曰,先生平日持无鬼论,不知先生今日果是何物。诸鬼皆粲然,老儒蝟缩而已。”《阅微草堂笔记》多设词嘲笑老儒或道学家,颇多快意,此亦其一例,唯因不喜程朱而并并恶无鬼论原是讲不通,于不佞自更无关系,盖不佞非老儒之比,即是死后也总不会变鬼者也。
这样说来,我之与鬼没有什么情分是很显然的了,那么大可干脆分手了事。不过情分虽然没有,兴趣却是有的,所以不信鬼而仍无妨喜说鬼,我觉得这不是不合理的事。我对于鬼的故事有两种立场不同的爱好。一是文艺的,一是历史的。关于第一点,我所要求的是一篇好故事,意思并不要十分新奇,结构也无须怎么复杂,可是文章要写得好,简洁而有力。其内容本来并不以鬼为限,自宇宙以至苍蝇都可以,而鬼自然也就是其中之一。其体裁是,我觉得志怪比传奇为佳,举个例来说,与其取《聊斋志异》的长篇还不如《阅微草堂笔记》的小文,只可惜这里也绝少可以中选的文章,因为里边如有了世道人心的用意,在我便当作是值得红勒帛的一个大暇疵了,四十年前读段柯古的《西阳杂俎》,心甚喜之,至今不变,段君诚不愧为三十六之一,所写散文多可读。《皋记》卷中有一则云:
“临川郡南城县令戴察初买宅于馆娃坊,暇日与弟闲坐厅中,忽听妇人聚笑声或近或远,察颇异之。笑声渐近,忽见妇人数十散在厅前,倏忽不见,如是累日,察不知所为。厅阶前枯梨树大合抱,意其为祥,因伐之。根下有石露如块,掘之转阔,势如做形,乃火上沃醛,凿深五六尺不透。忽见妇人绕坑抵掌大笑,有顷共牵察人坑,投于石上,一家惊惧之际妇人复还大笑,察亦随出。察才出,又失其弟,家人励哭,察独不哭日,他亦甚快活,何用哭也。察至死不肯言其情状,”此外如举人孟不疑,独孤叔牙,虞侯景乙,宣平坊卖油人各条,亦均有意趣。盖古人志怪即以此为目的,后人则以此为手段,优劣之分即见于此,虽文词美富,叙述曲折,勉为时世小说面目,亦无益也。其实宗旨信仰在古人似亦无碍干事,如佛经中不乏可喜的故事短文,近读梁宝唱和尚所编《经律异相》五十卷,常作是想,后之作者气度浅陋,便难追及,只缘面目可憎,以致语言亦复无味,不然单以文字论则此辈士大夫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第二所谓历史的,再明了的说即是民偶学上的兴味。关于这一点我曾经说及几次,如在《河水鬼》,《鬼的生长》,《说鬼》诸文中,都讲过一点儿。《鬼的生长》中云:
“我不信鬼,而喜欢知道鬼的事情,此是一大矛盾也。虽然,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我不懂什么是二气之良能,但鬼为生人喜惧愿望之投影则当不谬也。陶公千古旷达人,其《归园田居》云,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神释》云,应尽便须尽,无复更多虑。在《拟挽歌辞》中则云,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