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芙蓉-2006年第5期-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灼痛地在传统思维、伦理观念和道德依存层面上引发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刘先国总是试图寻找着某种和解的话语姿态;用“调停”式的叙事策略;来妥善地解决他所精心营构的审美世界。他习惯于选择生活的真实作为叙事的重要参照;将所有的叙事智慧统领于经验的认知层面;以事无巨细的方式来展示新的历史之重或生命之重。乡村给了他愤世嫉俗与温情善良的一面;也给了他浪漫而忧伤的审美经验。所有的叙事均隐藏在白描里; 不动声色;却有着难以言表的伤痛和悲哀。《祖坟的秘密》,就是这种悲哀的代表:世代以来跪拜的荣光,竟然不是自己的祖坟。这种残酷的发现居然还是通过不谙世事的儿子不经意间指认出来的,真是莫大的讽刺。虽然可悲,虽然错误,但既然家人能够在此得到慰藉,又何必要戳穿他们的信仰呢?因此,文章的结尾,作者的温情恰到好处:“我不敢把真相告诉大家。这一共同血缘的象征,刘家人虔诚地崇拜和跪拜了几十代,几百年,我没必要去摧毁他们的信念。人人都想有一个值得炫耀的血统,毁坏这种幻想是多么残酷。只要传统和精神在,坟茔里躺着的人是谁并不要紧。” 
  刘先国自称是“挤进城的农民”,因为他毕竟已在城市中生活了二十余年,这样一个时间段足以更改或磨灭一个人的任何乡村经验。但是,在刘先国那里,乡村经验犹如一块坚硬的木刻,它总是硬硬地存在于繁闹的城市生活中,照着他的灵魂,以及他那份通过血汗打拼出来的足以令他家人和故土亲朋都为之骄傲的事业。这份事业的取得除了他个人的天资和勤奋外,还与大山和故土给予他的养分有关。他是一个懂得回报的人,这就决定他的创作不是应景式的追赶怀旧的时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内省,是追念和感激,即便是曾经有过的创痛也要显示忧伤而不绝望的精神。在这样一种精神下,刘先国有关家园文化的乡村记忆便不是绵软而是坚硬。喝酒,吃饭,热热闹闹,临走,还要带上家里的土产。这些原本都是平常的事情,在作家笔下却是如此的温馨和动人。双亲不在了,大哥自觉地承担起“父亲不在,长兄为父”的美德,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大哥》)不仅如此,在刘先国看来,城里很热闹,可那是别人的热闹,自己的热闹要靠亲人和亲情来支撑,没有这些,就没有意义。试想:有谁日复一日在家门口盼望着疲惫的自己从外面归来?这种望眼欲穿的情愫真如故乡那茂密的水稻一样厚实啊! 
  就这样,刘先国所有关于乡村经验的近距离体验,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远距离的冥想来实现的,一面是城市的繁华,一面是乡村的苍凉。这就构成了他文本的张力,它凝聚了太多的力量之美,感动的,记忆的,碎片的或者完整的,都是他个体生命的一部分,都是城市生活赖以扎根的基石。这样的作品在撼人心腑的同时,也使另一些人的精神失重。 
  文学评论家张柠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诗是柔软、温情、单纯、犹豫;历史是坚硬、无情、污秽、决绝。当人向自然发出第一声赞叹时,诗就诞生了。那时,历史尚未开始。而历史的过程,就是人的声音变异的过程,人性复杂地扭曲化的过程……诗比历史更永久!” 
  刘先国的诗性叙事也在温情、单纯中行进,但他决不柔软和犹豫,他总是直接从土地中汲取灵感,站在拥有土地的劳动者一边,站在故土野地的亲人一边,站在弱者一边,满怀感激和敬意:“从此,蔡家湾少了一道醒目的标志,像缺了门牙的老人,再也说不清话。那棵朽木树蔸,那堆土坯,就像长在美丽山村乳房上丑陋的疮疤,每次见过,都引起我的伤痛。/但,在我心中,我的亲娘依然是那么健旺,郁郁青青,活灵活现。她给予我的慰藉,必将滋养我的终生。”(《亲娘枫树》)他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的乡村经验,源于那片永不褪色的土地,以及作者那孜孜以求的生命之美。正是因为这一立场,消费时代的我们终于读到了刘先国那些不俗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乡村之诗。 
  2006年7月24日于岳麓山下抱虚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