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春秋 之一齐楚崛起-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商朝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做成了忠臣纪念馆;让闳夭碚高王子比干的坟墓 
,表彰他的忠贞;命令南宫适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 这一切措施都表明武王要反商纣之道而行之,给受商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商人。  
 
  周公以前,人们认为,国王的权力是来自上天的授意,王权神授,天生就该是天子,再坏也不能反抗。 
但是,周公提出了新的政治观念,“以德配天”。认为天命要求国王要有道德,有德才能承受天命,无德则是违背天命 
。商纣王残暴无德,因此已失去天命。周朝因为有德承受天命。虽然这仍有王权神授的思想,但却加上了一个条件,就 
是做国王要有德行。只有怜民、爱民的国王才叫有德的国王,才能承受天命。老天爷是不会让一个无德的人,代表他行 使权力的。 
这一解释了不得,神权思想开始瓦解,中国开始进入了无神论社会。   
  周公除了自己坚持德治之外,还将自己的理念传输给后人。 
在还政成王之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 逸、游玩和田猎。 
儿子伯禽去鲁国做国君,临走前,周公这样叮嘱:“你知道做君王的道理吗?凡是处在尊贵地位的人必须尊重臣民,他 
们才会顺从君王的美德来规劝进谏;必须打开无所避讳的大门,谦让安静地依靠臣民。对于进谏的人,不要阻止他们, 
不要吓唬他们,要广泛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才能选择到合理的内容。” 这是什么?言论自由啊。   
  周公以德治国的理论,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儒家。 今天我们常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这都是来自周公的思想。   
   ——依法治国的始祖   
  周公治国,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国历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公务员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礼乐制度等等,他曾经先后亲自写下《无逸》 
、《康诰》、《酒诰》、《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指导成王以及诸侯的治国方略。 
周公为周朝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猎制度等,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譬如至今我们把婚礼称为“行周公之礼”,因为最早的婚礼礼仪那是周公给设计的。再譬如汶川地震七天之后定为全国 哀悼日,那是因为周公当初确定“天子逝世后停丧七天”。 
甚至周公还制定环境保护法,据《逸周书?大聚解第三十》记载,“周公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桑',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土] (而)不失 
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 
周公根据大禹时期就有的各种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周朝的环境保护法,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开始重新启用休渔期的办法, 与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应该惭愧。 
正因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后世有了许多附会,许多行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定为周公,什么算命的、看风水的 、茶道的、办婚礼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 
荀子称周公的制度在于“以类分”。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第70节: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5)         
   ——中华哲学的缔造者   
  《周易》是中华哲学的精髓,那么《周易》是谁的杰作?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 另一种说法,《周易》就是周公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周易》的集大成者就是周公,这一点毫无疑问。 
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道德经中的阴阳哲学,辩证思想,来源于周易,而非老 子的创造。 
《韩非子》里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 
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 
精盛,人君重战其率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如此辩证的思维,在三千年前的地球上,绝对是 独步的。 
从周公开始,由于中国人不是很迷信神,更不是一神教,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为神打 
仗屠杀的事情,避免了西方两千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罪恶。周公让中国人早在三千年前就进入了人文社会。 
我们研究中华哲学,研究国学,却不知道周公,不尊崇周公,那不是叶公好龙是什么?   
   ——礼仪之邦的礼仪创造者   
  中国人今天的文化和礼仪,是周公创立的。周公倡导“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仅以法制国,也 
要以德治国,而且特别重视以德治国。他认为如果人民都养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就会自律,就会减少犯罪。而培养人 
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就要通过各种礼仪来教化人民。因此周公在晚年,制定了很多中国人的礼仪制度,这些风俗习惯保 留至今。 
我们婚丧嫁娶的很多风俗,都来自于周公的创制。是周公让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成了礼仪之邦。而当时的西方社会仍 是原始社会,野蛮社会。 
我们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也正是周公所倡导的。   
   ——治理国家的强人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没有人比得上周公。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但是,该狠的时候决不手软,该出击的时候决不犹豫。 
灭了商朝,周公把纣王的儿子武公禄父封在了殷墟,抚慰商朝遗民。但是派了哥哥管叔和弟弟蔡叔监视他,算是软硬两 手同时具备。 
后来武公禄父和管叔造反,周公毫不手软,坚决杀掉。而跟从管叔造反的蔡叔被宽大处理,等到蔡叔的儿子胡有所表现 
时候,又把他封在了蔡,算是对兄弟的友爱,能不杀的坚决不杀。杀了禄父,却把纣王的弟弟微子启封在了宋,给商朝 留下香火,仁至义尽。 
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采取先弱后强,先小后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灭掉了奄(今山东曲 
阜)等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平叛扩张两不误,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后来毛泽东确立的农村包围城 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战略战术,也是来自周公。 
仁德可以使用,但是不能无限度使用,主动权始终要攥在自己的手中。 
对于殷商遗民,周公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而美国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学会。一方面,周公对殷商遗民怀柔,另 
一方面,则是坚决拆散他们。一部分西迁到镐京,一部分东迁到洛邑,一部分被派去了鲁国(六姓),一部分被派去了 
晋国(十姓),一部分被派去卫国(七姓)、一部分被派去齐国。在分拆之后,殷商遗民已经无法构成合力,另一方面 
,他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安居乐业,谁还想再回到万恶的旧社会? 封建制度则是周公的另一项划时代的举措。 
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 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 
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 
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 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第71节: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6)         
   ——鞠躬尽瘁   
  当儿子伯禽去鲁国当国君的时候,周公说了一段千古闻名的话,原话如此:“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 
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小 
心谨慎,生怕失去贤能之人。我洗头发的时候,如有贤士来到就把头发握干去见他,洗一次头,往往要握干好几次;吃 
饭的时候,因为贤士来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见他们,一顿饭往往要分成好几次吃。你到了鲁国,不过是 个小诸侯,可不能骄傲啊!” 
曹操所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从这里来的。   
  《说苑》记载,周公每隔一段时间会派出十二个人,三个人为一个小分队,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寻访贤人,视察 民间疾苦,之后回来向他报告。 
当诸侯来到中央朝拜的时候,周公就会把他们那地方的得失好恶告诉他们,这让诸侯感到震惊和畏惧,而百姓听说了, 
都会感到高兴和看到希望。于是,天下诸侯都想方设法施行德政,百姓则安居乐业,《诗经》为此写道:“柔远能迩, 以定我王。”   
   ——周公主义   
  按照我们固有的评价体系,最早的基础的东西是主义,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是思想,而具体的做法是理论。譬如我们说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华文化中,能够站在最高端俯视后人的无疑就是周公,所以,我们把周公的治国思想、哲学理论和设立的各种制度合 称为周公主义。 伟大的周公,伟大的周公主义。 
周公之后,将他的主义全面发扬光大的是管仲,因此我们把管仲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制度称为管子思想;而在管仲之后, 
又有了老子、孔子、荀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达到学说的水准,也就是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等,孙子、商 鞅、韩非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称为理论。 
周公主义——管子思想——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孙子学说——诸子理论,中华文化的脉络实际上是非常清 
楚的。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框架已经牢牢地搭建起来,后人们不过是在这个框架里拆拆补补而已,不是吗? 没有周公,行吗?   
  周公说了许多,就此打住罢。 陕西咸阳歧山周原,有周公庙。山东曲阜,有周公庙。但是,周公的香火实在令人汗颜,即便去磕头烧香的,多半也是 求签算命之徒。 
《易经》里面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五千年不衰 
的民族,就是因为祖宗的德厚,能庇荫到如今。可惜的是,我们对祖宗实在是太怠慢了。 
日本人喜欢参拜靖国神社,并且常常因此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并不可怕,可 
怕的是我们自己连祖先都不参拜,连我们的至圣周公都不知道,我们是一群数典忘祖之徒。 
韩国人喜欢抢我们的文化,甚至想抢我们的祖宗,这也令我们愤慨。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了吗? 
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宗了吗?多少年了,我们的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孔夫子成了孔老二。好的东西, 你不要,别人自然要来抢。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们不仅不能梦见周公,我们甚至连周公是谁都不知道。 愤慨吧,对我们自己愤慨吧。       
第72节:第二十三章 阿哥阿妹情义长(1)           
  第二十三章 阿哥阿妹情义长   
  说完周公,再说说姜太公老爷子。 姜老爷子的故事比较多,譬如姜太公钓鱼等等,这里就省省了。毫无疑问,在周朝灭商朝的过程中,老爷子居功至伟。 
有一段对话要特别说一说,周文王问姜太公怎样治理国家,姜太公说:“能称王的国家百姓富足,能称霸的国家军人富 
足,混日子的国家公务员富足,要完蛋的国家国君富足而百姓贫穷,所以,国富民穷是很危险的。” 听完之后,文王立即把国库里的财富拿出来分给了百姓。 
多么伟大的姜太公啊,多么伟大的论断啊。三千年以后,温家宝总理终于提出来要“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国富民穷,真的很危险。   
  灭商之后,武王将姜太公封到齐国,齐国在营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淄博。 
姜太公治理国家,他没有改变当地的风俗,只是简化了原有的礼节,发展工商业,鼓励养鱼贩盐。于是,齐国周边一带 
国家的百姓都跑到齐国来了。太公只用了三年时间治理好了齐国,而南面的鲁侯伯禽用了五年时间来改造当地的风俗和 
礼节。后来周公知道了齐鲁两国不同的治理方式,长叹:“齐国的方法更得民心啊,看来今后鲁国是要被齐国欺负了。 ” 
由于齐国强盛,召公特地对齐国下令: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隶,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什么意思?说句 
大白话,就是授权齐国可以代替周朝天子征伐任何国家,在“礼仪征伐出自天子”的周朝,这是唯一的一份特权。 
于是,齐国开始名正言顺扩张,首先灭了莱夷,占据胶东半岛,直通大海。之后南征北讨,成为大国。 
姜太公的后代也不少,高、柴、齐、崔、章、吕、卢、许、丁、浦、东郭等姓氏都是姜太公的后人,在此不妨自豪一把 。   
   ——大龄晚婚青年   
  祖宗交代得差不多了,回来接着讲春秋。 鲁国最近一次与齐国联姻是鲁桓公娶了齐僖公的女儿做夫人,前文说过,那个女儿长得范冰冰一般,十分迷人。可是, 
这段婚姻在当时是有些奇怪的,为什么?因为两个人都属于大龄未婚青年。怎么弄成了大龄未婚青年呢?说来话长。 
先说鲁桓公,桓公登基的时候十九岁,登基三年之后向齐国求婚,应该是二十二岁,在那年代,那就是晚婚。 
再说齐僖公的小女儿,长得像范冰冰,才华更是不得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此人称文姜,意思是有文化的姜家的女 
儿。齐僖公原本想把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可是被拒绝了,后来公子忽在隐公八年的时候成亲,也就是说,那时候文 
姜至少十三岁了。而桓公向齐国求婚,那又是六年之后,也就是说,求婚的时候,文姜少说十九岁了,比较合理的估计 
是二十岁到二十四岁之间。女孩子这个年龄,在那个年代也是晚婚了。 正因为是晚婚,所以齐僖公急急忙忙答应,急急忙忙把女儿嫁出去了。   
  有人说了,这么个色艺双绝的美女,怎么半天嫁不出去?说起来,是有原因的。 
首先,由于太色艺双全,老爹一定要给她找个好的,配得上的。人要英俊,还要有能力,还要性格好,还要门当户对。 
找来找去,最满意郑国的公子忽,可是人家还不愿意。除了公子忽,齐僖公没有看得上眼的,挑来挑去,砸手里了。 其次呢?其次是什么?   
   ——兄妹情深   
  早些年的日本、台湾和近些年的韩国电视剧中,动不动弄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把个男女主角爱得死去活来, 
痛不欲生,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他们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太俗,实在太俗,他们实在缺乏想象力。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一段天地惊鬼神泣的爱情故事,而男女主角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男主角名叫诸儿,是齐僖公的大 
儿子。诸儿聪明绝顶,长得十分英俊,更且博学多才。女主角就是文姜,齐僖公的小女儿。诸儿和文姜是同父异母,可 是从小就在一块长大,耳鬓厮磨,十分亲近。 
两个人在一起经常吟诗作对,打打闹闹,搂搂抱抱。怎么说呢,就是春秋版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后来,诸儿眼看着文姜 一天天长大,出落得出水芙蓉一般,免不得起了歹心。 
文姜一开始倒也十分端庄,虽然哥哥总是调戏自己,总是动不动弄些黄段子讲给自己听,自己倒也把持得住。 
可是,公子忽拒绝娶她的消息传来之后,她的心灵受到打击,自尊心受到破坏。在这个时候,诸儿来安慰她,开导她, 然后脱了她的衣服。 
伤心的女人是最容易破罐子破摔的,而在女人伤心的时候来到女人身边的男人,多半都是不怀好意的。 就这样,一段不伦之恋开始了?NO。如果这样,故事就太简单了。 
所以,衣服脱到一半的时候,文姜推开了诸儿的手。 “哥哥,注意影响。”文姜说。 “啊,我只是觉得你太热了。”诸儿辩解。         
第73节:第二十三章 阿哥阿妹情义长(2)         
  那一次事件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