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见大象,就会吓得跳进水里,不敢站在筏子上。”于是,亚历山大采用偷渡
的办法。他把部队分成几部分,让他们在河岸上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行进,以
引起波鲁斯的注意;而亚历山大本人则带领一部分兵力乘机侦察,寻找可以
突破的渡口。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又命令部队从四面八方运来大量粮食物资,
堆积在希达斯皮斯河边营地,以此给波鲁斯一个错觉:马其顿军队被夏季洪
水阻隔,正忙着搬运粮食,无法渡河,准备长期驻扎,大概要等到冬季河水
下落时再渡河。就在波鲁斯作出错误判断时,亚历山大秘密行动,利用皮筏
侦察河川,最后终于在离希腊军营上游约17英里的拐角处找到目标,拐角对
面河中有一个小岛,那里林木森森,人迹罕见,便于渡河。为保证渡河成功,
亚历山大想出了一条妙计:夜晚来临后,他命令骑兵在河岸上故意高喊杀声,
来回奔跑,把河岸上搞得越乱越好,同时又命人点起熊熊篝火,设岗传令,
仿佛要立马渡河一般。波鲁斯看到这一情景,信以为真,急忙带领部队,赶
着大象,随着亚历山大兵的喊声来回跟着奔跑,以阻止马其顿军过河。过了
好一会儿,波鲁斯才知中计,于是不再跟着折腾,也因此而放松警惕,只派
哨兵沿岸监视。趁此功夫,亚历山大开始渡河。他把3千骑兵,8千步兵留
在营地,以稳住对方,也作为后备力量,支援或接替渡河部队。另以5千骑
兵、1万步兵组成突击渡河队伍,在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下开拔到渡河点,然
后分别登上船筏,驶向对岸。
快到岸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印度哨兵发觉了一切,消息很快传到波
鲁斯那里,波鲁斯没有料到对方会如此神速地偷渡成功。但此时此刻,波鲁
斯并未弄清马其顿军的真正作战意图,对方是真正的主动出击还是佯攻?他
一时难以定夺。最后,波鲁斯派遣自己的儿子率2千骑兵和120辆战车前往
迎击亚历山大军。
就在波鲁斯迟疑不决之时,马其顿军已很快作好战斗准备。在波鲁斯之
子赶来之前,亚历山大已把最后一批部队运过了河。接着,亚历山大派弓箭
手攻击波鲁斯的儿子所率部队,随后自己又亲率骑兵大部队猛冲向印度军,
波鲁斯之子和400名印度兵战死,其余战车和车上的各小队士兵连忙撤退,
但因道路泥泞,车辆难于运转,很快被马其顿俘获。
逃兵很快回到波鲁斯那里,波鲁斯听了他们的汇报之后才恍然大悟,后
悔自己一时的犹豫不决所造成的损失。此刻他下定决心,与亚历山大一决雌
雄。他留下几头大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自己则亲率4000骑兵、300辆战
车、200头大象和精锐步兵约3万人朝亚历山大开去。队伍很快来到一片平
坦而坚硬的沙地 (有学者认为,此地乃加尔里平原,现在的地名是塞瓦尔村
和巴克拉尔村),停止前进,扎下营地,并布下阵来。“最前线布置一列大
象,每隔大约十来丈摆一头,以便在整条步兵防线之前再形成一条防线,这
①
样到处都可以吓唬亚历山大的骑兵。”并在对方的重装部队前进时,使之遭
受大象的冲击与践踏。“大象后面部署的是步兵,处于第二线。实际上这些
步兵纵队或多或少填补了大象之间的空隙。”此外,波鲁斯又在其“两翼部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167、169 页。
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797 年版,第173 页。
… Page 132…
署了步兵,甚至延伸到大象防线以外。在两翼的步兵之外又部署了骑兵,骑
兵之间还部署了战车”。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也部署好军队,采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战术。“决
定不从中央突破敌阵,因为那里有一排大象摆在最前面,方阵也以密集队形
②
部署在大象的间隙中。”亚历山大深知骑兵是自己的优势,于是准备率骑兵
从左右两翼夹击波鲁斯,由他自己和大将科那斯及德米特里亚分别指挥左右
两路骑兵。接着又命令部将塞琉古、安提格尼斯和陶郎带领步兵方阵,等待
骑兵将敌军步兵主力和骑兵打乱之时,立即出击。
双方兵力部署完毕且已作好战斗准备。希腊军先发制人,亚历山大命令
马上弓箭手约1千人向敌军左翼猛冲,并且齐放排箭,迅速打乱对方,亚历
山大趁此率军飞奔敌人左翼,给予猛烈打击,大将科那斯也依令行动。印度
军不得不将骑兵改为双重队形,波鲁斯连忙抽出其中数量最大、战斗力最强
的那一部分骑兵对抗亚历山大,另再派一部分迂回对付科那斯,印军由此打
乱了阵势和部署。亚历山大趁印军骑兵后转时,连忙发动对正面敌人的攻击,
迫使印军急忙向自己的大象靠拢,而印度象倌则驱赶大象前去阻止亚历山大
骑兵。马其顿方阵兵立即向赶象者投掷标枪,随即包围大象,向大象投枪射
箭,大象被挤到一个狭窄范围,又无人驾驭,被刺激得胡乱冲撞,践踏破坏,
使处于大象四周狭窄地带的印度骑兵受害不小。而马其顿兵则在大象冲来时
撤退,大象逃跑时追击。后来,大象精疲力竭后,狂吼着慢慢后撤,亚历山
大立即率骑兵包围上去,再令步兵把盾牌连接起来互相靠拢,形成极其密集
的队形,一齐攻击印军。波鲁斯虽亲率骑兵英勇作战,且身先士卒,奔驰在
战场上,但终究敌不过亚历山大的强大军队。最后,印度骑兵除极少数逃脱
外,在希腊方阵的进攻下全军覆没。印度步兵也在四面八方遭受伤亡。据统
计,此战下来,“印度步兵死亡近2万,骑兵约3000,战车全部被毁”,幸
存的战象全部被俘获。波鲁斯的两个儿子、当地的总督以及不少指挥官均被
①
打死。而亚历山大的队伍则损失极小,战死约80名步兵、200多名骑兵 。
波鲁斯本人在战斗中右肩受伤,不得不向后撤退。亚历山大派早已归顺
的印度首领太克西利斯劝降波鲁斯,波鲁斯一口回绝,被带至亚历山大面前,
仍旧无屈服之意,反要求对方象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他。亚历山大非常欣赏波
鲁斯的英勇不屈,更重要的是,印度河流域地域广阔且复杂,亚历山大无法
且无力统治,因此将波鲁斯的王国主权还给波鲁斯,甚至把比他原来国土更
大的地区也划给了他,以此争取人心,减少抵抗。
希达斯皮斯战役的一大特点是利用大象作战,这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
一次象战。在战斗中,波鲁斯消极防御,部署失当,听任对方采取攻势,而
马其顿军队则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亚历山大善于调动敌人,佯动惑敌,
使对方放松警惕,松懈斗志,再作迂回行动,避敌之长,击敌之短,骑兵与
步兵协同作战,使对方的阵脚大乱,高大凶猛的大象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威
力,反而伤害了自己人。在波鲁斯之后,布阵战法一般已不再使用,它逐渐
被机动灵活的战术所取代。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174 页。
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176 页。
… Page 133…
4。塞琉古王国的入侵
亚历山大在希达斯皮斯河战役之后继续东征,向东部的几条印度河支流
进军。当大军行至最后一条支流——希发西斯河后,因水土不服,各种疾病
流行,士兵厌战甚至暴动,亚历山大不得不撤军后退,打道回国。公元前325
年,亚历山大回到新都巴比伦,结束东征。离开印度前,将其所征服的印度
河流域交给两个傀儡管辖,另设总督和马其顿驻军监管。
与此同时,印度东部的恒河流域基本上统一于摩揭陀的难陀王朝之下,
北部印度则仍旧动荡混乱,起义不断。这时,孔雀家族的旃陀罗笈多乘机崛
起,他在募集一支军队后,就“号召印度人拥护他的新统治”。或说他“鼓
动印度人推翻那时的政府”,此后又“与亚历山大的地方官作战,打得很激
①
烈”。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进而推翻难陀王朝,
在华氏城建立孔雀王朝,开创了一个新帝国。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死去,其部将之间发生长时间的
争战。亚历山大的部将之一塞琉古很快成为巴比伦的主人,但他并不就此满
足,他逐渐将他的王国从地中海扩展到印度河,甚至想重新占领河东各省,
而孔雀王朝此时在印度西北方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张。因此,塞琉古与旃陀罗
笈多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前305年,塞琉古侵入印度。关于此次战争,经过情况不详。据有
的史书记载,大体情况是这样的:旃陀罗笈多称王建新朝之后,许多诸侯并
不愿意顺服。塞琉古利用诸侯对旃陀罗笈多的不满情绪,开始进兵印度,曾
几次大败印度王,并因而获得了“胜利者”的称号。但是,西方的局势对塞
琉古不利,为了与希腊其他部将争夺权力和地盘,塞琉古不得不放弃与旃陀
罗笈多的战争,并同印度王缔结了和约。根据双方的协议,塞琉古将一部分
领土转让给旃陀罗笈多,包括阿里亚 (赫拉特)、阿拉乔西亚 (坎大哈)、
吉德罗西亚(俾路支)和巴罗班尼萨台(喀布尔);而旃陀罗笈多则以500
头战象相送,以答谢塞琉古的让步。麦伽斯梯尼作为希腊使节派驻孔雀王朝,
他在华氏城居住多年,写有关于印度的书籍。此书原文已经散失,但其断片
在其他古代作家的作品中尚能见到。显然这次和约对印度王有利。之后,马
其顿驻军撤离印度,北印度被旃陀罗笈多统一。
① '印度' R ·C·马宗达、H ·C·赖乔杜里、卡利金卡尔·达塔: 《高级印度史》上,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106 页。
… Page 134…
5。羯陵伽战争
羯陵伽战争指公元前262年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征服羯陵伽王国
的战争。
旃陀罗笈多的继承人是其儿子宾头沙罗。宾头沙罗保留了他父亲原有的
帝国,并且继续与希腊的西方各国保持友好往来。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的儿子即后来的阿育王继承王位,成为孔雀王
朝的第三代国王。即位后的阿育王立即着手对外扩张,进行了无数次的征战。
据碑文记载,阿育王在举行正式的登极典礼 (公元前269年)后第8年,进
行过一次征服羯陵伽的战争。这次战争规模巨大,是孔雀帝国时代最有影响
的一次对外侵略战争。
阿育王即位之后,印度南北已基本统一,只有南部海上的羯陵伽和另几
个小国还不在王朝统治之下。因此,阿育王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一定要征服羯
陵伽,使印度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羯陵伽原本是难陀王朝的一部分,难陀王朝被灭亡后,羯陵伽声言独立,
因此,大概在月护王时代它便已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了。羯陵伽王国拥有一支
庞大的军队,实力雄厚,阿育王的征战曾遇到很大麻烦。为了攻下这个堡垒,
阿育王派出10万名步兵、500万骑兵、400辆战车和500头战象,渡海登上
羯陵伽的国土。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不到一天,羯陵伽便损失惨重,阵亡
兵士5千人,还有许多的战车、战马、大象、伞盖、金钱、谷物、妇女和牲
畜被阿育王俘获。羯陵伽的军民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使阿育王的军队伤亡
不少。最后,阿育王决定用火攻。一夜之间,羯陵伽国的都城化为灰烬,顽
强抵抗者全被残酷地杀害,并斩首示众。
据阿育王的第13号石刻诏谕得知,此战中,羯陵伽有“15万人被俘,
①
10万人被杀,死亡者又超出此数的许多倍。” 羯陵伽国王被捕获,但表现
十分英勇,他宁死不屈,大骂阿育王,最后在囚禁中自尽身亡。羯陵伽被征
服之后,阿育王派出一名由皇室充任的总督进行统治,首府在托萨利。此外
还设立两名属下长官分别管理南北两部。从此,阿育王完成了孔雀帝国的大
业,除半岛极南端 (至迈索尔)一部分地区外,整个南亚次大陆基本纳入孔
雀帝国的版图。这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以后,孔雀帝国进入极盛时期。
羯陵伽之战是阿育王生平事业的转折点,并对印度历史及整个东方世界
产生了深远的后果。羯陵伽战役中无数人被杀,特别是羯陵伽国王的自尽,
使阿育王的良心受到责备。他深深感到:武力能征服国土,却不能征服人心。
于是,他下令停止杀戮和进攻,迅速撤回军队,并开始靠佛法来收服人心,
以虔诚感化替代弓矢征服。
① 恩·克·辛哈、阿·克·班纳吉:《印度通史》第1 册,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134 页。
… Page 135…
6。沙摩陀罗·笈多的出征 (公元320年~380年)
在阿育王的后继者们统治时期,孔雀帝国每况愈下,日益衰弱。到公元
前187年,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被其将军沙弥多罗杀死,孔雀帝国就此灭亡。
以后,印度又处于分裂状态,在西北部不断遭受外族入侵,直至公元4世纪
在东部印度兴起笈多帝国,印度重又实现大体统一。笈多王朝最伟大的国王
要数沙摩陀罗·笈多,他是其父旃陀罗·笈多在其众多的儿子中间选拔出来
的最适当的继承者。据载,旃陀罗·笈多“召开了一次顾问和王族成员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王子沙摩陀罗·笈多被正式指定为笈多王朝王位继承人。”①
沙摩陀罗·笈多继位之后,竭尽全力进行征战,力求达到全印度的统一。
有位名叫哈里逊纳的诗人写有大量的颂词赞美沙摩陀罗·笈多,这便是著名
的阿拉哈巴石柱铭文,其中保存了这位国王征略的详细记载。
根据阿拉哈巴石柱铭文的记载,沙摩陀罗·笈多首先进攻邻近王国以开
拓疆土。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北方邦和中印度、西南孟加拉的一部分地区被
他征服,这些地区的许多统治者归顺了他,他们是鲁陀罗提婆、马蒂拉、纳
加达塔、旃陀罗伐曼、甘那帕蒂·纳伽、纳伽逊纳、阿奇尤塔、南迪、巴拉
伐曼等等。
沙摩陀罗·笈多并不满足于对北印度的征服,之后他又率军开始了浩浩
荡荡的南征,将中央邦的东部和南部、奥德萨和德干的东部海岸直到建志广
大地区征服。不少南方统治者败在他的手下,其中有拘萨罗的摩西陀、摩诃
坎多罗的毗耶格罗罗阇、考腊拉的曼多罗阇、科塔腊的斯婆密陀罗、皮希塔
帕腊的摩亨陀罗吉里、伊兰达帕拉的达摩那、建志的毗湿奴哥帕、阿凡穆克
多的尼罗罗阇、文吉的哈斯蒂伐曼、帕拉卡的乌格腊逊纳、提婆罗士多罗的
鸠毗罗、库斯撤拉普罗的丹那杰亚等。然而,沙摩陀罗·笈多并没有吞并这
些王公的领土,只是使其归顺自己而已。有人推测,沙摩陀罗·笈多所以要
并吞恒河流域和印度的领土,而对南印度“却始终满足于获胜而已,并不吞
并败者的领土”,这大概是因为“他理解到了从遥远的东北根据地控制南印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