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小的无分微尘,我们都始终无法找到一个所谓的“我”。这种抉择方式,与麦彭仁波切所著的《观住轮番净心法》中“血肉骨骼髓及脂,皮脏诸根与支分,便溺虫发指甲等,所有不净之诸物。地等诸界之聚合,各各复分多种类,彼等所有存在法,究竟析至微尘性。一一次第分辨时,观思何者可生贪,除此零散不净物,所谓之身别无余”的剖析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既然在现实生活中都找不到所谓的“我”,在合眼朦胧、进入梦境之时,所谓的我又怎么可能存在呢?由此可见,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仅由此偈,顺治皇帝剖析人生、探讨无我的见地之深入也足可见其一斑。

    抉择人无我,还有数之不尽的诀窍,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这方面的佛学专著。

    不如不来亦不去,

    也无欢喜也无悲。

    不如既不来也不去,这样就既没有当初的欢喜,也没有后来的悲哀了。

    虽然在胜义谛中,众生既没有来也没有去,既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寂灭离戏之法。《中论》开篇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

    但是,在世俗名言中,因为前世业力的牵引,因为无明的染污,任何凡夫众生都别无选择地要有来有去,要流转轮回,要承受苦苦、变苦以及行苦的困扰。其中所谓的“变苦”,就是指因前面的欢乐,而引发出后面的忧伤,在快乐当中隐藏着悲哀的一种痛苦。六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道歌,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变苦:“如果没有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没有相知,怎会有着相思的熬煎?”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自以为甜蜜的经历,比如饱餐了一顿美味佳肴,结识了一位有缘知己,度过了一夜美好良宵,感受了一段黄粱美梦……但在短暂的幸福之后,等待自己的却往往是数目惊人的账单,知己好友的背叛,相聚之后的分离,梦醒之后的怅然……而以前的一切欢乐,都只能变成一种回忆。由此可见,变苦的确是任何一位流落尘世的凡夫都无法逃避的痛苦。

    尽管顺治皇帝在此也流露出不愿流落人世、不愿承受世间喜怒哀伤的念头,但是,除非是来去自在的菩萨,那又另当别论。除此之外,作为被业力绳索捆缚的凡夫,又怎能做到不来不去、不喜不忧呢?千百年以来,无论外道的苦行者,还是科学的探索者,有不少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没有任何一个佛教之外的学科或者宗教找到了从根本上斩断轮回源泉的有效方法。

    只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彻底摆脱轮回的光明大道:要想真正地不来不去,要想真正地不喜不忧,就必须消灭无明。正是以无明为因,才会导致后来的行、识、名色、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就是令众生流转轮回、承受痛苦的十二缘起。只有通过修持证悟空性,让轮回之因的无明彻底化为乌有,才能灭除后面紧跟而至的一系列程序,打碎十二缘起的链条,让轮回的现象不再重演,这就是十二缘起的还灭。

    顺治皇帝在此偈中,通过自己不情愿投生轮回的厌离之情,向我们揭示出红尘世间的无可奈何,也间接地引出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不来不去、不喜不忧的唯一途径,就是抛却尘世,修持无上菩提!

    悲欢离合多劳意,

    何日清闲谁得知?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多么地消磨人的意志啊!又有谁能知道,在何年何月,我才能得到一份清闲呢?

    三界六道,犹如熊熊烈火盛燃的炭坑。且不论惨不忍闻的地狱之苦、饥渴难耐的饿鬼之苦、受役遭戕的旁生之苦,即使转世于六道之中堪称善趣的人道,也不能逃离“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不欲临、求不得”的人生八苦,不能躲避悲欢离合的折磨煎熬。

    生际必死、积际必尽、聚际必散、堆际必倒、高际必堕,描绘了世间层出不穷的不如人意。相依骨肉,天各一方;互憎冤家,狭路相逢,道出了人生不可逆转的万般无奈。日到中天,就必然趋于西落;月至圆满,必将会逐渐亏缺。连名扬古今、才华横溢的苏轼都禁不住哀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台湾诗人席慕容也禁不住抱怨:“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世事尘劳,无休无止;你死我活,冤冤不解。热衷名利之人,有谁甘愿抽身世外、恒处卑位?追求财禄之徒,有谁能够唾弃钱帛、视金如粪?争夺疆域之士,有谁宁肯铸剑为锄、息事宁人?所有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不愿舍弃,那么,世人朝思暮想的那种“静闻钟鼓响,闲对白云村”的清闲,也只能遥遥无期了。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牵无挂得安闲。

    世间的人们是难以与出家人相比的,因为他们无牵无挂,所以能拥有一份安乐与清闲。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身处世间,就难免会为纷繁琐碎之世事所困扰,被日益泛滥之**所牵引。朝廷命官有恐失乌纱的担忧;黎民百姓有惧怕饥寒的顾虑;大亨巨贾们昼夜盘算着吞并对手的计谋;小商小贩们时刻算计着蝇头小利的进项;即使初涉世间的学童,都不得不为升学赶考而悬梁刺股、目不窥园……

    “劳生唯有僧无事,若悟真乘老更闲。”普天之下的芸芸苍生,只有出家僧人才能做到闲静无事,如果能了悟真如实相,就能越发任运自如、海阔天空。因为出家人抛却了世间的功名利禄、情爱天伦,安分守贫、清心寡欲,才能如行云一般飘逸,似流水一般舒缓。

    “住也无求去也闲,飘然到处是家山。”正是因为出家僧人的无拘无束、无欲无求,才能拥有白眼世事沉浮、笑对人生起落的安闲心境。“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的说法,也形象贴切地形容了出家人随意简朴、不受物役、不为境累的心态。

    南朝梁慧皎的《高僧传》中云:“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般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晔哗之色,不与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痛饮山涧清流、咏颂般若之音,即使公子王孙的官袍、山珍海味的美馔、铿锵悦耳的仙乐、光彩华丽的容貌,也决不与之交换。这段斩钉截铁的道白,也一语道破了出家人安贫乐道、悠闲自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口中吃着清淡平和的美味佳肴,身上时常穿着“百衲衣”。

    因为袈裟是以多块零碎布片缝缀而成,直领敞袖,穿着时覆住左膊,掩于右掖,另在右肩下拖一圆环,用以扣搭,所以又称 “百衲衣”。现在多用来形容缀满补丁的僧衣。

    出家人每天品尝着延年益寿滋补美颜的蔬菜瓜果、大豆蛋白,既没有伤害他众性命的业债,也没有肉食毒素的侵扰。这种草衣木食的世外闲人生涯,的确是给个神仙也不愿交换的美差。

    虽然在节衣缩食、物资匮乏的年代,“身穿的确良,口啖回锅肉”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梦想。但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随着化纤织物地位的一落千丈,随着肉食危害的逐渐曝光,在崇尚回归大自然的现代社会,布衣素食又成了时尚的标志。君不见,有多少时髦青年,身着缀满补丁的“百衲衣”招摇过市;有多少社会名流以茹素戒杀的行为,博得了民众的拥护。

    只有清和素净的天然之味,才能培植孕育出“和光同尘,遁迹市廛”、“雪夜煨芋谈禅”的心境,才能体味感受到“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山窗听雪敲竹”的场景。要陶冶心胸,必须具有宁静淡泊的心态;要脱离物累,必须具有高洁超然的品格;要明见心性,必须具有清澈沉寂的意境。如果能具备清高的意趣,远大的志量,贫贱岂能移?富贵岂能淫?威武岂能屈?

    五湖四海为上客,

    逍遥佛殿任君嘻。

    无论走遍五湖四海,出家人都是最尊贵的上宾。如果能做到了无牵挂,逍遥自在,则可以任凭你在佛殿中随意嬉笑。

    因为出家人唾弃了世间的功名利禄,或者隐迹潜踪,过着枕山栖石、吟风弄月,犹如鸢飞鱼跃般的生活;或者云游四海,过着浪迹天涯、处处为家,恰似行云流水般的岁月;或者寄身禅房,过着暮鼓晨钟、六根清净,如同清风明月般的日子。

    “五湖四海尽曾游,自在纵横不系舟。”“寄迹五湖外,萍逢四海间。”从这些禅诗的字里行间,无不随意自在地向我们勾勒出云游僧人飘逸出世的道骨仙风。

    有一点需要提醒诸位,以上说法都是针对身心获得自在、境界高深的成就者而言的。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以云游参学为名而东奔西荡、四处游走。

    在出家人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以修习寂止胜观、生发无漏智慧为主的“坐”还是最重要的。要知道,除了少数利根之人以外,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切以修所证之功德妙用,都是从定而发的。如果离开了修养身心的禅定,又怎么能够获得身心的自在呢?

    正如五代时期的招庆省冹λ疲骸八耐悄谧龋宦松硇慕ヌ谷弧!比绻硇拿挥械执锾谷蛔匀纭⒊良耪咳坏木辰纾衷趺茨苊娑酝饩橙缛绮欢⑿娜缰顾兀苛诹偌米诰僮闱嶂氐姆谘羯普鸯Χ家⊥坊文缘爻牛骸氨栈桡价牛肿!备慰龀跞敕鹈胖四兀恐慌略谠庥龇兹恍种饩呈保η啡敝烁疚薮诱莆兆∽约旱呐1巧钪罩荒鼙煌饩城W疟亲幼摺V劣凇凹词固侄ド闲ɑ墼裁髦詹皇А钡募岫ㄒ庵荆透俏薮犹钙鹆恕

    至于“逍遥佛殿任君嘻”的说法,也是指因为出家人抛却了世间红尘的牵绊,所以能逍遥自在地在佛殿中闻思修行,使心田得以蒙受佛法甘露的滋润,自然是法喜充满、愉悦舒心。而不是指薄地凡夫可以将圣洁庄严的佛殿当作恣意逍遥、任随嬉戏之地。

    所以,在没有证达万法平等之前,切不可逾越轨范、肆意放荡,做出践踏佛殿、亵渎三宝、蹂躏佛门的疯癫行为来。要知道,无知的无畏与彻悟的无畏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如果不谨慎地加以取舍,只怕有一天不幸因此而惨堕地狱,自己还浑然不知,那就是再可怜不过的事情了!

    莫道僧家容易做,

    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

    也搭如来三顶衣。

    不要以为出家是轻而易举之事,所有能享受出家福果的人,都是因为在多生累劫中积累培植了不可估量的菩提善根,才能获得现世的出家因缘。即使没有证达阿罗汉的果位,也能披搭起如来所传之三衣。

    《大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菩萨本生鬘论》中也云:“出家之利,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

    虽然出家具有如此巨大的意义,但能够哪怕在一刹那间生起出家之念的世间人,也是微乎其微的。即使生起了偶尔的出离之心,但其中的大多数人也会因为业力的制掣而无法出家。人身难得,以此难得人身出家修行,就更是难上其难。只有在生生世世中积累栽种了不可思议的菩提妙种,才有可能获得出家的机会。出家人的崇高地位,即使梵天帝释、转轮之王也无法企及。因此,我们千万不要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辜负了这至尊至贵的僧袍。

    但是,据说在世间很多小说电影的描绘中,时常会有这样的一幕:在某人生意受创、婚姻失败、家破人亡的时候,就会在众人怜悯的目光中,声泪俱下地宣布:“我要出家了!”最终的结局,却常常是主人公卧薪尝胆之后的东山再起,历经艰辛之后的皆大欢喜,劳燕分飞之后的鸳梦重温……这些错误荒唐的诱导在世间人的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出家只是一种如同儿戏般的、暂时的逃避现实。至于出家人济世救难、度脱众生的神圣形象,已经很难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但是,圣洁庄严的寺院丛林,不是情感受挫的抚慰地,不是阻挡怨敌的避难所,更不是重出江湖的练兵场。《十轮经》云:“出家僧相,乃秽恶世间清净幢相。”出家人沅茝澧兰般高洁的清净形象,是容不得愚昧无知之人去随便玷污、任意糟踏的。作为有智之人,应当发自内心地对出家人生起崇敬之情。

    《围炉夜话》中云:“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如果能生出真实无伪的出脱三界牢笼的出离心,以及救度众生于轮回坑坎的菩提心,能够严守清净无垢的戒律,纵然不是三毒永尽的阿罗汉,也有披搭起如来三衣,成为三界供养之境的不可掠夺之权利。

    兔走鸟飞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江山一局棋!

    尽管兔子飞鸟为生计而东奔西跑,却最终逃不出网罟的困缚、猎枪的袭击。生为有头脑的人,就应当以此为鉴,千万不要为了钻营牟利而费尽心机。百年人生犹如一场梦境,万里江山也只不过是一盘棋而已。

    自然界的动物们往往会有人类所无法理解的习俗——兔子喜欢上蹿下跳、鱼类 偏爱回游产卵 、蜜蜂终身辛勤采蜜、候鸟忙于南北迁徙。

    有位道友曾经给我描述过这样一段细节:我曾看过一部轰动一时、备受赞誉的纪录片——《迁徙的鸟》(或叫《鸟与梦飞行》),全片一百多分钟,全部拍摄的都是各种候鸟往来迁徙的过程。其中有的候鸟在一年当中要飞行上万英里的距离,其中的困苦艰辛不用描述大家也可想而知,更何况跋涉穿越途中不幸遭遇猎人偷袭的境遇?记得当时一起观看影片的好几位道友,都因枪声过后,飞雁坠落、羽毛横飞的情节而唏嘘不已。看完影片以后,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开始为动物们的忙碌辛劳、执著坚持而感慨万分……

    的确,在人类看来,像候鸟这样不畏艰险,将一生的精力都用于疲于奔命实在大可不必;像鱼类一般逆流而上,舍身弃命的回游产卵也的确令人同情;兔子的行为值得嘲笑,蜜蜂的辛劳愚蠢至极。但我们又何曾想到,它们的这些行为,都或是因为前世的习气,或是为了自己与子孙后代的生存繁衍,并不是毫无道理、不可理喻的事情。其实,我们这些自命不凡的人类与这些动物相比,不但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冷眼世态百相,愚昧无知的人们,哪一个没有为了自己的生存、子孙的顺利而奔波劳碌,筹划算计?为了滚滚红尘中的声色犬马,为了过上穷奢极欲的日子,为了争夺颐指气使的权利,人们更是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哪怕前人已经粉身碎骨,仍然有千百万的后人会前赴后继;哪怕已经一败涂地,仍然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卷土重来的机遇……要想细述世人的千种计谋、万种心机,恐怕用三天三夜也无法道尽。总而言之,用“人人总持用机筹”就可以恰到好处地一言以概括。难道这一切,不都是世人的自寻烦恼、庸人自扰吗?

    稍有一点因果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前世今生勤积福报、甘处卑位的垫底,即使打拼得头破血流、精疲力竭,也不可能获得意想中的财富和地位。

    《红楼梦》中八面玲珑、争强好胜的王熙凤,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的典型。古人云:“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千万不要再重蹈王熙凤之流的覆辙了!

    海灯法师因感慨于道教陈抟祖师以睡谢官的行迹,而有“梦短梦长总一沤,先生不识有春秋”的溢美之词。的确如此,无论是夜阑人静的三更短梦,还是人生百年的悠长之梦,都只不过是水中的浮泡、镜中的影像、沙漠的阳焰、奇异的幻术而已。佛经云:“三界兮如幻,六道兮如梦,圣贤出世兮如电,国土犹如水上泡,无常生灭日迁变。”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财色、名利、食睡,都是虚幻不实的东西,如同空中的浮云一般,缥缈不定、无有实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是无常迁流、了不可得的本体。沧海桑田、四大皆空,器情世间的一切万法,都不能超离苦、空、无常、无我的行相,都是如梦如幻的虚无影迹,都像棋盘中的虚构战局。

    沉迷对弈之人,虽然会为棋盘中的调兵遣将,假想中的国土江山而争得面红耳赤;沉醉梦境的人,也会因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