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护说:“不必担心,我的金象无人能夺走。”

    父子俩骑着金象,一起去见阿阇世王。到了王宫门口,门人进去通报,阿阇世王命令他们乘象进宫。象护父子乘着金象进入宫内,下象跪拜之后,又向国王问讯请安。国王很高兴,叫他们就座之后,命人端上饮食,就这样粗略地说了几句。不久,象护父子即将告辞离去时,阿阇世王说:“象护,你走吧,象就留在这里。”象护也没有伤心,他很高兴地留下金象,徒步走出王宫。

    没过多久,金象忽然隐身地中,又从地下踊出门外,象护仍然骑着金象回家去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又想:阿阇世王是个无道暴君,他的刑罚根本不讲道理,我可能会因为这头象而被他残害。现在佛在世间饶益众生,我不如出家去修梵行。于是,他向父母请求出家,父母同意之后,他就骑象来到祇洹精舍,顶礼世尊之后,表白心愿。佛开许他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成为沙门。”佛为他开示四谛法,他当即证得阿罗汉果。

    每次,他和比丘们在林间树下思惟修道时,金象也是与他形影不离,于是成为一大新闻。舍卫国人听说象护有一头金象,都好奇地前来观看,结果弄得吵闹不堪,妨碍比丘们行道。比丘们便将此事反映给佛陀。佛告诉象护:“这头金象使得人心愦闹,你赶紧将它驱走吧。”

    象护说:“我早就想让它走,但它始终不肯走。”

    佛告诉他:“你可以说:‘我生死已尽,不需要你了’,这样连说三次,它就会自然消失。”

    象护如是而说,金象便隐入地中。

    当时,比丘们觉得此事稀奇,就请问世尊:“象护比丘过去修过何种福德,在何种福田中种植善根,所以获得这样巨大的果报?”

    佛说:“众生在三宝福田中种植微少善根,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果报。那是在过去迦叶佛的时代,当时人寿两万岁,佛教化完毕后趣入涅槃。佛的灵骨分布各地,人们建造了许多塔庙供奉这些灵骨。当时有一座塔,塔中供奉着菩萨从兜率天乘象入母胎的塑像,象身已有些剥落、破损。有一人右绕佛塔时,看见象身破损,他心想:菩萨所乘之象现在损坏了,这不好,我应当把它修补好。于是取泥修补象身,又用雌黄涂上色彩。修复之后,他心中发愿:以此功德愿我将来常常尊贵,财富受用不缺。因此,他命终之后,转生天上,天寿穷尽,又下生人间,常常都是受生在尊贵富乐的家庭,相貌也很端正,超出常人,更稀奇的是,恒时都有金象随时侍卫着他。

    当时修补象身的人,就是今天的象护。因为他修补象身,从此天上人间受用自然,而且他以恭敬心供奉三宝,所以今天能值遇我而受我教化,心垢消尽,很快即证得阿罗汉果。”

    象护前世只是在几小时中,对泥塑的菩萨坐骑象身做了一些修补与发愿,以此换来的果报却极为广大——多生多世出身尊贵,生活富裕安乐,相貌庄严,并有金象恒时侍卫。由此可见,内业的增长远远超过外种的增长。了知此理之后,谁不愿在心田之中播下善业种子呢?

    庚三、金天因缘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一位长者十分富裕,拥有无数的财宝。长者生了一个男孩,身体是金色,让人看了非常悦意。长者很高兴,请来很多相士占卜吉凶。相士们见到这孩子的相特别殊好,气质超凡,就为他取名为金天。金天不但长得奇特,福报也非常深厚:他出生当天,家里忽然出现一口井水,深度和宽度分别都是八尺。这口井很奇特,井水能满足众人的心愿,想要衣服,就能捞出衣服,想要食品,就能捞出食品,而且随意就能捞出金银财宝来,是这样一口如意井。

    金天长大之后才华出众,知识又渊博,深得长者的喜爱。长者考虑他的婚事时,心想:我的孩子既聪明又英俊,无人可比,一定要选一位容貌姿色出类拔萃,并且身体也是金色的名门闺秀才足以匹配。于是,他招募了一些商人,四处挑选媳妇。

    所谓无巧不成书。当时阎波国有位长者,他的女儿叫金光明。这个女孩也是美丽非凡、光彩照人,在她出生时,家中也自然出现八尺水井,也能从井里随心所欲捞出衣服、饮食、珍宝。

    女孩长大之后,父亲也想:我女儿这样美丽,是妙绝的人物,如果要嫁人,对方的容貌必须和我女儿的容貌光彩班配。这时,姑娘的名声远播,传到了舍卫国。金天的名声也为女方耳闻。这两位长者都很欢喜,互相上门求婚。举行婚礼时,金天家摆设了宴席,请佛和僧众应供。

    应供之后,佛为长者夫妇、金天夫妇广演妙法。长者全家心开意解,证得初果。世尊回到精舍之后,金天和金光明一起向父母请求出家,他们出家后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金天夫妇往昔造过何种善业,以致出生以来便能具足财富,身体金色,端正第一,又有井水能随欲出生一切,请佛为我们解说。”

    佛说:“那是过去九十一劫的远古时代,当时有毗婆尸佛出世。佛灭度后留下了教法,持法的比丘们四处游行教化。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村落,当地的人民、豪贤、长者都前来供养衣食等。有一对夫妇生活很贫困,丈夫心想:先父在世时,家中积满了财宝,那种富裕真是难以形容。今天我却穷得只能坐卧在草蓐上,衣服不能遮体,连一升米也没有,日子太苦了。从前家中那么富裕,财宝无量,却不能值遇贤圣僧;今日有缘值遇圣众,却又无钱供养。想到这里,他不禁悲伤地流下眼泪,泪水正好滴在妻子手上。

    妻子便问:‘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为何这样难过?’

    他说:‘你不知道吗?今天有僧众来了,贤者、居士们都争着供养。我们家穷,连一升米也没有,如果现在不和僧众结善缘,今生已穷,来世将会更穷。我想到这里就不禁流泪。’

    妻子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丈夫说:‘如果没有财物,单凭一片心意,还是不能满愿的。’

    妻子就提醒他:“你不妨找一找家里过去的旧物品,如果能找到一点,正好可以用来供养。”

    丈夫就在旧物堆里到处寻找,结果找到一枚金钱。夫妻俩就用一个新瓶子,装满净水,将金钱放到水瓶里,又将妻子的一面明镜盖在上面,然后拿到僧众的住所,诚心地供养僧众。僧众接受以后,各各取水洗钵,有的取水饮用。夫妻俩因为供养僧众,内心充满了喜悦。做福之后,夫妻俩生病去世,一起转生忉利天。”

    佛对阿难说:“当时以一瓶净水供养僧众的穷夫妻,就是今天的金天夫妇。由于前世以一枚金钱、一瓶净水和一面明镜供养僧众,所以感得九十一劫当中,世世容貌端正,身体金色。又因为他们当时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如今能脱离生死,证得阿罗汉果。阿难,你要知道,一切福德不可不做,像这个穷人,以少量供养,便获得了无量福报。”

    通过以上公案,如果能对“业增长广大之理”产生定解,谁不乐意行善呢?发现有这样一条规律后,最愚笨的人也会发愿:尽未来际行持善法!因为善的回报太大了。这些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都源自对业果的胜解。

    戊三、以胜解信成就殊胜之理

    此处,宗大师引用《海龙王请问经》的教证。我们首先解释论文,再看根本意义是什么。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在尸罗、轨则、净命、正见这四者之中,后者正见尚未亏损、前三者未能圆满清净而稍有亏损的人,经中说将会转生龙中。

    “尸罗”:未被杀盗淫妄等自性罪染污的戒律。

    “轨则”:对行走等威仪路、穿着法衣等所作事以及读诵等善品加行处,成就轨则,对此等应当如是行,就依此而行。由于这样行持,随顺世间而不被世间讥毁,随顺毗奈耶而不被善士呵责。

    “净命”:未被五种邪命染污的正命。

    “正见”: 相信轮涅因果等的正见,而非持无轮回、无涅槃、无因果的无因生或非因生等邪见。

    《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

    经中,海龙王向世尊提问说:“劫初时,我也曾经住在大海之中,那时拘留孙如来出现在世间,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的数量都在减少,我也减少了许多眷属。但是现在情况不同,大海中的诸龙、龙子、龙女,都是数目无量,多得测不到边际。世尊,为什么劫初和现在有这样大的反差呢?”

    以下世尊解释这种情况的缘由。

    “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世尊说:‘龙王,假如有人在佛的教法中出家,而不能清净圆满尸罗,对于轨则、净命、尸罗有所亏损,不能圆满,但是见很正直,没有亏损,这些出家人将来就不会转生有情地狱,而是死后生于龙族。’”

    下面是讲古佛教法之中,堕为龙身的在家出家四众弟子的数量,以及从龙趣死后将会转生人天,毕竟获得涅槃。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这段大义有二:一、由于亏损轨则、净命、尸罗而堕落为龙;二、由于正见未失坏,故能重新转生人天,并且毕竟以此而般涅槃。

    有人想:这些四众弟子行为不清净、毁犯戒律,应当堕入地狱,为什么还能受生龙中,并且从龙趣死后获得人天之身呢?

    回答: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者之中,以正见最为根本。这些四众弟子之所以不堕地狱而转生为龙,并且能够重得善趣、趣入涅槃,原因就是对圣教的胜解信没有退失。虽然行为上有许多染污,但因为他们没有退失对圣教的胜解信,心里不会想:业因果都是邪说,我不再信佛教,我不再皈依佛教。所以能够不堕地狱而转生龙中。作为凡夫,行持要像圣者那样清净无暇,的确很困难,但只要对圣教,特别是对业果决定之相,心无怀疑,以这种胜解信之力,便能不转生地狱,而且从龙中死后,一定会转生人天。除了某些趣入大乘的有情另当别论之外,这些人将来都会在贤劫诸佛的教法之中获得涅槃。

    由此可以体会见的重要:见如果不坏,一定会获得人天身,而且毕竟能获得涅槃,所以这个正见如同命根。人最怕的,就是丧失正见。比如:一个人虽然在外相上做得很好,但他心中却认为圣教是邪说、无有因果,这就很可怕。虽然以世间标准来看,他是政坛领袖、文艺天才或成功人士,但如果心中不信业果,以此邪见力,乃至邪见未消除之间,他是不可能趣入善趣的。这样正反一对比,我们就能明白:一切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对圣教的正见。

    我们的行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错乱、染污,一日之中不知不觉造集那么多黑业,根子就是无明,也就是对业果不认识、很糊涂。一切行为的根源是自心,如果自心对业果正见不能决定,身口意的行为便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相反,若能再再思惟业果,对业果的认识能日渐清晰、决定,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行为的转变。

    戊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我们可以做一次民意调查,选项只有两项:第一是物质享受、地位、荣誉、爱情等,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能否获得这些,会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安乐与痛苦。第二是黑白二业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微细黑白二业将会造成极为广大的苦乐。如果人们普遍选择第一项,那就可以断定人们的行为取向,一定是对这些法非常用心、努力地追求,而对业的取舍漠不关心。对现代人来说,由于缺少对业果的深刻思惟,导致人们内心和行为,大多是按第一种方式转动。由此也可以看到见解与行为的密切关系,所以论中教导我们:对微细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先要不断思惟,待生起坚固定解之后,再转入励力修善断恶当中。方法是先转变见解,再转变行为,对此应有悟性。

    实际上,黑白业不是与我们无关,而是关系密切,从未分离过,就像身体无论到何处,影子就跟随到何处,同样,我们的心在哪里,业就在那里。而且,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造业的第一刻开始,它便在相续中如滚雪球一般地辗转增长。等到业成熟而爆发时,已是无可遮止,会显现极为广大的苦乐。

    业本来是这样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而我们却总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是很严重的无明病。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当对黑白诸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尽快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对微小善业也要尽力圆满,对微小罪业也要努力断除,只有这样做,才有获得善趣的希望。以前,自己对小罪也许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小善也很不重视,但这并不说明自己的见解行持很高,反而是一种业果愚的表现。现在认识上发生转变之后,应该把这些恶相改掉。既已学佛,就要效仿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为,不能放纵。我们举几则大德的公案来说明:

    在汉地丛林的库房门上,常会贴有一副对联:“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其中有两段谨慎因果的千古佳话。当年,杨歧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到了夜间看经书时,禅师自己买油,不敢私自取用常住的油。宝寿,是洞山自宝禅师的别号,禅师也是在五祖戒会下作监院。一次,五祖戒得了寒病,需用生姜和红糖熬膏,以备常时服用。侍者到库房求这两件药,监院说:“常住公物怎么可以私用?拿钱来买。”戒禅师就叫侍者拿钱去买,而且觉得和这个人很投合。后来洞山住持缺人,有人请戒禅师推荐一人,戒禅师说:“卖生姜汉可以。”

    民国印光大师初出家时,见到这副对联和沙弥戒中所说盗用常住财物的果报,心中非常恐惧。以后,他担任库头整理甜食时,即便手上粘到糖的气味,也不敢以舌舔食,只是用纸揩拭而已。

    弘一大师是位大书法家,向他求墨宝的人很多。一次,一位弟子寄给他一卷宣纸,请他写字。他写完后,不知如何处理剩余的宣纸,但还是谨慎地写信询问,可见大师行持的谨严。

    以上都是了知微恶能生大苦之后谨慎防护的典范,希望道友们依此行持。

    戊五、以教证说明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这一颂告诉我们:善恶业不是与自己无关,而是具有最切身的关系,就像鸟在空中飞翔,鸟影始终随着鸟儿一起飞行。同样,做了善行或恶行,这个业不会空耗,它始终是随着我们一起转的。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这两颂是以比喻显示有无善业的两种去向。人生只有善恶两条路,没有中间路线,无善业的下场,一定是在恶趣中受苦,作善业必然趣向善趣,这是以法性力决定的。所以,人不能活在幻想当中,只有日日努力行善才不会落空。了达这一点,就会在心中决定:人生除了行善之外,没有第二条正道。

    譬如:坐自驾车旅游,如果资金雄厚,一路都会很舒适方便。车在半路上抛锚了,只要打个手机,保修公司马上就来,而且可以住高级宾馆,享受美味佳肴,没有半点苦恼。为什么能这样?就是因为有资金。假如资金缺乏,就很苦恼,简直寸步难行。同理,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行善,便是积累资粮,等到资粮深厚时,就能显现善趣安乐。所以,励力行善比赚钱更重要。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