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解释时是整体地解释,而佛陀说法时则是逐步地说法。他教导在行、住、坐、卧时首先你必须了知究竟名色法与它们近的因缘,还不包括远的因缘。然后佛陀继续开示说: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在自己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近的因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也必须观照外在他人的四威仪中的究竟名色法等,然后必须在一次修行时间里,内在与外在交替地观照。为什么呢?因为只观照内在的名色法不足以使你证悟涅盘;只观照外在的名色法也不足以使你证悟涅盘;若想证悟涅盘,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都必须观照。佛陀继续开示说: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里,你必须修行缘起法以观照远的因缘,即由于前世的无明、爱、取、行、业生起,所以今世的果报五蕴生起。这是观照因缘生。然后也必须观照由于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完全坏灭,所以般涅盘时五蕴完全坏灭。这是观照因缘灭。如此观照因缘生灭之后还必须观照剎那生灭,即五种因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果报五蕴也是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因此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是剎那生灭。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这两种生灭。

    这段经文中包含三种观智,即:

    一、 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观照因果关系的智慧。

    二、 思惟智na bana):观照行法无常、苦、无我本质的智慧。

    三、 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bana):观照行法的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及其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

    当你的生灭随观智成熟时,就可以进一步修行坏灭随观智等等,因此佛陀继续开示如下: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段经文是指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的观智。当你的观智成熟时,四种道智与四种果智会逐步地生起,所以佛陀继续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为什么他能够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呢?因为他的道智能灭除所有的烦恼,所以他能够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一切的五蕴(世间)。

    在这里,修行四威仪的正念及正念的目标(五取蕴)是苦谛;造成今生五取蕴的五种过去因(无明、爱、取、行、业)是集谛;苦谛与集谛这两者都不生起是灭谛;了知苦谛、舍弃集谛及取灭谛为目标的正道是道谛。

    如此精进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达到寂静。这是致力于修行四威仪的比丘证悟阿罗汉果、达到解脱的方法。

    解释了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导四威仪的修行方法之后,我要举出古代的尊者们在四威仪中修行的例证,尤其是阿难尊者的故事。很多人误解阿难尊者修行证果的方法,因此在这里要特别加以解释。

    在佛陀成道后度过第一次雨季安居之后,他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Kapilavatthu)。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离开迦毘罗卫城,途中停留在一个芒果园里休息。有六位释迦族的王子在那个芒果园中跟随佛陀出家,包括阿难尊者在内。从佛陀那里学习禅修的法门之后,他们就前往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度过出家后的第一次雨季安居。那时阿难尊者精进地修行止观,并且就在安居期间证悟初果须陀洹。他是如何证悟的呢?

    阿难尊者精通八定,并且善于修行身至念业处(kayagatasati kamm。什么是身至念业处呢?在《中部.后五十经篇》里的《身至念经》(Kayagatasati中,佛陀教导身至念业处,包括安般念、四威仪、正知、三十二身分、四界分别观、九种坟场观、四种禅那、五神通、依四圣谛而灭除烦恼。因此可知身至念业处并不只是三十二身分而已,也包括其它的修行法门。阿难尊者就是专注于修行身至念业处。他以禅那为基础,进一步观照内外的究竟色法、内外的究竟名法、内外的究竟名色法以及分辨内外的究竟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并且观照名色法的因,也就是修行缘起法以透视因果关系:过去世的五种因造成现在世的五蕴,现在世的五种因造成未来世的五蕴等等。从《长部》的《大因缘经》(Mahani中,我们可以得知阿难尊者精通于观照缘起法。观照缘起法之后,他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在那次雨季安居中,阿难尊者就是如此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

    在《身至念经》中佛陀教导说,如果有系统地修行身至念业处,禅修者可以证得五种世间神通及出世间的四道与四果。要证得神通必须先以十四种方式来精通十遍与八定,因此这些修行法也都包括在身至念业处中。当阿难尊者证悟圣果的观智将要成熟时,他得以听闻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Ven。 Punna Mantaniputta满慈子)说一部简短的经,那即是《相应部》中《蕴品相应》(Khandhavagga Samyutta)的《阿难陀经》。

    在那部经中,富楼那尊者以镜子为譬喻来说法。譬如有人站在镜子前面,他可以清楚地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影像。那个影像是谁呢?我们能否说那个影像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呢?不能。为什么呢?如果那个影像真的是他,那么当镜子移动时,他也会跟着移动。然而事实上,当镜子移动时,那个影像只会消失,不会跟着移动,因此那个影像不是他、他的等等。只是因为有身体与镜子的缘故,所以才有影像暂时出现。同样地,五蕴只是依靠因缘和合的缘故而暂时存在,它们不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

    再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现在我面对着一片玻璃门,门上显现出我的影像。如果有人用枪射击我的影像,我是否会死呢?不会。如果那个影像真的是我,那么我应该会死。然而我并不会因为他射击那影像而死,由此可知那个影像不是我。同样的道理,五蕴只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法,它们一生即灭,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也不是你、你的或你的自我。再者,如果五蕴真的是你的,那么五蕴应当会听从你的指挥:你要它们变美丽,它们就会变美丽;要它们变长,它们就会变长;要它们变短,它们就会变短。五蕴能如此听你指挥吗?不能。五蕴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改变,因为它们不是你的。

    接着,富楼那尊者问阿难尊者好几个问题。首先他问说:「阿难,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阿难尊者回答说:「无常的,尊者。」那时,阿难尊者清楚地了知色法的无常本质。他并非不知而假称为知,因为听完那部经之后,阿难尊者就会证悟须陀洹道果,如果他在当时说谎的话,就不可能在听经之后证悟圣果。因此阿难尊者是在清楚地了知色法为无常的情况下才如此回答的。接着富楼那尊者问说:「既然色是无常的,那么它是乐的还是苦的呢?」阿难尊者回答说:「苦的,尊者。」由此可知阿难尊者了知色法的苦本质。富楼那尊者又问:「既然色是无常的、苦的,那么能否说色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不能,尊者。」由此可知阿难尊者了知色法的无我本质。这些问答显示阿难尊者彻底地了知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同样的方式,富楼那尊者又问了受、想、行、识这四蕴,阿难尊者也一一给予了相同的答案。由此可知,当时阿难尊者彻底地了知五蕴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问过这些问题之后,富楼那尊者教导阿难尊者再度修行观禅。他如何教导呢?他说:「贤友阿难,你必须照见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那十一种呢?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低劣的、优胜的、远的、近的。这十一种色蕴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

    阿难尊者当下就依照教导而修行。他能够清楚地观照这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富楼那尊者以同样的方式教导十一种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阿难尊者当下一一地依照教导而观照。如此,他能够清楚地照见这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当富楼那尊者说完这部经时,阿难尊者证得了初果须陀洹,能以须陀洹道智与果智来了知涅盘。

    在这里还有另一个要点:阿难尊者证悟须陀洹果的同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要在证悟圣果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具备五项条件。其中第一项是今生的,其余四项是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得到的。这五项条件是:

    一、证悟(adhigama):他必须在现在佛的教化期中证得某一种圣果。

    二、 通教理(pariyatti):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学习经、律、论三藏。

    三、 问(paripucch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研究注释与讨论疑难之处,藉此清楚地了解三藏。

    四、 闻法(savan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恭敬地听闻佛法,未曾以放逸心听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五、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后四项条件就是波罗蜜。阿难尊者曾经于十万大劫以前在最胜华佛(Padumuttara)的座下修习这样的波罗蜜。因此他并不是在最后一生才修行而已,他已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彻底地观照名色法及缘起法,并且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提升观智达到行舍智的阶段。除了过去的那些波罗蜜之外,在最后一世里他接受佛陀的教导,在三个月的雨季安居期间精进地修行止观,这是他当世的波罗蜜。由于过去与现在这些波罗蜜的缘故,所以他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讲说镜子譬喻的经之后,能够很轻易地证悟须陀洹果。

    他在过去世积聚波罗蜜、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时也履行「往返任务」(gata…pacchagata…vatta)。意思是在他入村托钵及返回的路上都一直专注于修行止禅或观禅。如此说是为了显示他不只在一种姿势修行止观而已,而是在四威仪中都修行止观。阿难尊者不但曾经于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四威仪,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也同样地修行四威仪。他在三个月的雨季安居当中精进修行,然后才证悟须陀洹果。

    证悟须陀洹果之后,他仍然一有机会就精进地修行止观,如此经历了四十四年。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说:有一天阿难尊者与佛陀住在一个森林里。白天的时候,阿难尊者顺逆地观照缘起法。他能够清楚地照见因果关系,并且能观照十二缘起支为无常、苦、无我。在傍晚的时候,他来见佛陀,禀告说:「虽然世尊说缘起法很深奥,但是对我而言,缘起法很容易。」佛陀对他说:「阿难,不要如此说。如果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缘起,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注释者解释《大因缘经》里佛陀的这段话说:「如果不能以观智来了知缘起法,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如果想要解脱生死轮回,你就必须以观智来了知缘起。如何才能以观智了知缘起呢?首先必须培育定力,其次必须观照内外的名色法,然后才能观照缘起法。

    尽管阿难尊者一有机会就努力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但是他未能在那四十四年中证得更高的果位。佛陀般涅盘之后,在第一次三藏圣典结集的前一夜,阿难尊者又勇猛精进地修行身至念业处。前面已谈过身至念业处包括安般念、四威仪、正知、四界分别观、三十二身分、九种坟场观等法门 。当天晚上,阿难尊者精进地修行,尤其是行禅。行走的时候应当如何修行呢?应当观照(一)带动的色法、(二)被带动的色法、(三)造成身体动作的心。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造成身体动作的心包括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行走时他观照五蕴、五蕴的因,及观照五蕴与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阿难尊者整夜精进地如此观照。

    由于一心想在隔天三藏结集开始之前证悟阿罗汉果,所以阿难尊者非常精进地修行。但是由于精进根太强,因此他无法达到更高的成就。于是他放松身心,准备躺下来休息一下。在躺下的时候,他仍然观照着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由于他将精进稍微放松,所以精进根与定根达到平衡,结果他在躺下的动作中证悟了阿罗汉果。

    在阿难尊者五根成熟而且平衡的时候,他观照任何一种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都足以证悟阿罗汉果,因为他之前已经有系统地详细观照无数次了。当禅修者有系统地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之后就可以任选某一种行法来专注观照,直到证悟涅盘。例如他可以专注观照任何一种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如此观照时就有可能证悟涅盘。阿难尊者的情况就是如此。

    此外还有摩诃提舍长老(Mahatissa)的故事。有一天,长老在入村托钵的路上遇到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因为与丈夫吵架而离家出走。她在路上遇到摩诃提舍长老,并且故意对长老发出大笑来勾引他。长老听到笑声,就抬头去看,正好看见那女人的牙齿。见到牙齿之后,长老就作意白骨观,因而见到那女人只是全副的白骨。然后他转回来专注于自己的白骨为不净,很快速地达到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他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他就这样在路上证悟了阿罗汉果。为什么他能如此快速地证果呢?因为他已曾修行白骨观很久的时间,白骨观就是他的根本业处。他已曾以白骨观的初禅为基础而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无数次,而且多次达到行舍智。因此在路上遇到那女人时,观照任何一种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都足以使他证悟圣果。

    大家应当效法这两位尊者在四威仪中修行的典范。

    乙、四威仪(iriyap

    接着,佛陀要解释在行、住、坐、卧这四种威仪当中如何培育正念。

    「再者,诸比丘,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他了知:『我正站立着。』坐着时他了知:『我正坐着。』躺着时他了知:『我正躺着。』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他都如实地了知。」

    这是修行四威仪的开始阶段。关于「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这句经文,即使是猪、狗、猫等畜生,当牠们行走时,牠们也了知自己在行走。但是这里所教导的不是这种了知,因为这种了知不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邪见,也不能去除我想,既不是禅修的法门,也不是培育念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在牠们行走时,牠们无法以观智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也无法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然而,此比丘的了知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邪见,也能去除我想,既是禅修的法门,也是培育念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当他行走时,他能以观智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并且能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注释以三个问题加以解释:「谁在行走?行走是谁的?行走为何产生?」这些问题涉及禅修比丘对行走的了知。

    以下是这些问题的说明:谁在行走?没有众生或人在行走。行走是谁的?不是任何众生或任何人的。行走为何产生?由于心理活动而生起风界(风大)的扩散作用,该扩散造成行走。所以比丘了知:当「我要行走」这样的念头生起时,它会产生许多风界特盛的色聚。风界的扩散作用产生身表(kaya vibbatti身体的动作),而使身体向前移动称为行走。

    我要进一步解释:在行走的时候有两种色法,即带动的色法与被带动的色法。「我要行走」这个心能产生许多色聚。一秒钟内有数万亿个心生起,每一个心能产生许多色聚,每一个色聚中都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在这八种当中,风界特别强盛。那个风界产生身表,而依照禅修者的意愿使身体动作。由「我要行走」这个心所产生的色法是带动的色法。

    被带动的色法有四类,即业生色、由其它心产生的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如此,带动的色法与被带动的色法中都有心生色。为什么呢?详细说明如下:只有意门心路过程心才能产生带动的色法;五门心路过程心与有分心不能产生带动的色法,而只能产生被带动的色法。例如在行走的时候,同时你也可以看见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感到触觉。眼、耳、鼻、舌、身这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