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异性的尸体不适合用来修行止禅的不净观呢?因为专注尸体为不净而达到近行定时,内心所见尸体的影像会转变成美丽的似相,而不再是难看的影像。似相看起来就像一个人吃饱之后躺在那里熟睡一样。如果对异性的尸体修行不净观,那时禅修者内心可能会生起贪欲。因此对于男性禅修者而言,女性尸体是不恰当的;对于女性禅修者而言,男性尸体是不恰当的。如此了知适当或不适当称为适宜正知。

    第三种正知是行处正知。具备有益正知与适宜正知的比丘在托钵途中专注三十八种业处中的一种,如此就是在修习行处正知。

    在南传教法中,止禅有四十种业处(修行法门)。然而,为什么在这里注释只说三十八种业处呢?因为注释将四十种业处里的光明遍与白遍合为一种,限定虚空遍与空无边处定合为一种,所以成为三十八种。

    注释在解释行处正知时只谈到止禅而已。然而,若你能修行观禅,那么你也可以在前去托钵与返回时都修行观禅。为什么注释只以止禅来解释行处正知?因为第四种正知(不痴正知)就是指观禅而言,所以在行处正知里只论及止禅而已。

    要明了行处正知,必须了解下列的四种人:

    ˙ 第一种比丘在前去托钵的路上保持专注于禅修的业处,但是在返回时没有专注于业处。

    ˙ 第二种比丘前去托钵时没有专注于业处,返回时才专注于业处。

    ˙ 第三种比丘前去与返回时都没有专注于业处。

    ˙ 第四种比丘前去与返回时都专注于业处。他就是履行「往返任务」(gata…pacchagata…vatta)的人。

    这四种比丘当中的第一种是如此生活的:白天时,他借着坐禅及行禅来使自己的心免离五盖。晚间时,在初夜与后夜也同样借着坐禅及行禅来使自己的心免离五盖。他只在中夜的时间睡眠。

    注释讲到这位比丘能使自己的心免离五盖。如何才能使心免离五盖呢?如果你有系统地修行安般念,定力提升到相当程度时禅相就会出现在你鼻孔的出口处。如果能持续专注于禅相一小时以上,它会变成像棉花一般的白色。如果每次静坐都能如此持续专注,连续保持好几天,它会变成像天上明星一般透明的似相。若能持续地专注于似相,就能达到近行定。在近行定时五禅支还不够强。定力再提升时,五禅支的力量会变得很强,能持续维持定力更长的时间,那时的定称为安止定或禅那。在近行定与安止定时五盖都暂时不生起,那就是使心免离五盖。这位比丘就是透过近行定或安止定来使自己的心免离五盖。

    他能在整个白天、初夜与后夜总共二十小时里都精进修行,借着坐禅与行禅来使自己的心免离五盖。他只在中夜睡眠四个小时。由于如此的勇猛精进,所以他能够证悟道果。大家也应学习这样的典范,精进修行。

    清晨的时刻,他履行对佛塔与菩提树的任务──打扫等工作。然后给菩提树浇水,加满饮用的水与清洗的水,并且执行对戒师与教授师的任务。之后他照料自己身体的需要──洗脸等事,然后进入自己的住处禅修。

    到了托钵的时间,他从座位上起身乃至拿取衣钵的时候,都一直将禅修业处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离开住处时也是一心专注于禅修业处。

    止禅业处可分为两类:

    一、 应用业处(parihariya…kamm或称为根本业处(mula…kamm:即禅修者经常修行的法门。他以此法门作为修行观禅的定力基础。

    二、 一切处业处(sabbatthaka…kamm:即所有禅修者都应当修行以便避免危难的法门。

    在我们这次禅修营里,有些禅修者修行安般念作为根本业处,有些则修行四界分别观。至于一切处业处则包括四种法门,即:(一)佛随念、(二)死随念、(三)不净观、(四)慈心观。佛随念就是忆念佛陀的德行或特质。修行佛随念可以提升信心、使心清净以及避免危险。死随念可以去除修行时生起的懒惰、懈怠,激发悚惧感、警惕心。不净观可分为外在尸体的不净观与内在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观,这两种不净观都能去除贪欲。慈心观可以去除瞋恨,并且能避免遭受危难。这四种业处能保护禅修者免遭内外的危难,是每位禅修者都应当修行的,所以称它们为一切处业处或四护卫禅。

    如果这位比丘的根本业处是佛随念,那么当他走到佛塔时不需将业处暂时放下。但是如果他的根本业处是佛随念以外的业处,那么当他走到佛塔下方,要走上台阶之前应当将业处暂时放下,就像放下拿在手上的物品一样。然后忆念佛陀的功德,因而内心充满喜悦地走上台阶。

    如果那是一个大的佛塔,在他以顺时钟方向绕行佛塔三周之后,应当在四个地方顶礼。如果那是一个小的佛塔,在右绕三周之后他应当在八个地方顶礼。

    礼拜佛塔之后,比丘来到菩提树的地方。他以谦恭的态度礼敬菩提树,就像佛世尊正坐在菩提树下一样。

    如此礼敬佛塔与菩提树之后,他走下台阶,回到刚才暂时放下根本业处的地方,提起业处,覆盖双肩地穿着袈裟然后入村托钵,同时一直将业处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

    村民们看见比丘,说:「我们的尊者来了。」他们走上前来迎接比丘,接过他的钵,领着他到食堂。然后请他坐下,并且供养他稀粥。接着他们为他洗脚,并且在他的脚上涂油。在饭煮熟之前,他们坐在他的面前请教问题或听他开示佛法。即使他们没有要求比丘开示佛法,但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比丘仍然应当为他们讲解佛法,这是比丘的责任。比丘应当以这样的念头开示佛法:「如果我不为他们讲解佛法,还有谁会为他们说法呢?」凡是佛法开示都离不开修行。

    因此,他将禅修的业处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而开示佛法,然后开始用餐,并且一直将业处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离去的时候,虽然他请村民们止步,但是他们仍然送他到村口。村民们回去之后,比丘走上回程。

    比这位比丘先离开村子而在村外用餐的沙弥及年轻比丘们看见这位比丘。他们前来迎接他并且替他拿衣钵。

    据说,古时候比丘们做这项迎接长老的任务时,并不去看长老的脸。他们依照回来的次第而做这项任务,无论回来的是那一位长老,他们只会想着:「这位就是我们的戒师或教授师。」以如此恭敬的态度来迎接长老。

    那些沙弥与年轻比丘们问长老说:「尊者,那些村民是您的什么人?是您父系或母系的亲戚吗?」长老问说:「你们是看到什么事而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回答说:「看到他们对您的热爱与恭敬。」长老比丘说:「诸位贤友,就连父母亲都难以为他们子女做的事情,这些村民都为我们做了。我们的袈裟与钵正是他们供养的。正因为他们,所以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没有恐惧,在饥荒时饮食不缺。再也没有人像他们这般对我们有利益了。」他就这样一面走着,一面习惯性地称赞那些村民。这位比丘就是前去托钵时持续专注于禅修业处,但是返回时没有专注于业处的例子。

    第二种比丘清晨时也像上述的比丘那样执行自己的任务。当他的业生消化之火变得很强烈时,由于饥饿的缘故,他感到极度不舒服。那时他全身出汗而且无法专注于禅修业处,因此他很早就拿了自己的外衣与钵,快速地礼敬佛塔之后,在村里的牛群还未走出牛栏去吃草之前,他就入村去托钵了。得到粥之后,他到食堂去,坐下来喝粥。

    当他才喝了两、三口粥的时候,他体内的业生消化之火就放掉身体的色法,而改去抓取喝进身体的食物。

    那位比丘缓和了饥饿的苦恼,就像一个用一百壶清水沐浴过的人一样轻松。他继续喝剩下的粥时,就一直将禅修业处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他洗钵与洗口之后,就一直在食堂里专注于业处,直到午餐之前。古时候,每个村子里都有许多个食堂,以供比丘用餐。在食堂旁边通常有一间小室供比丘禅坐修行。然后他又到其余的地方去托钵。在食用午餐时乃至返回的路上,他都一直将业处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这位比丘称为在前去托钵时没有专注于业处,而在返回时专注于业处的人。

    在佛陀的教法中,像这位比丘一样喝粥之后专注于修行观禅,因而证悟阿罗汉果的比丘有不计其数之多。单就锡兰岛上而言,在每个村子里,没有一个食堂里的座位不是比丘坐下来喝粥之后证悟阿罗汉果的地方。

    大家应当学习这种榜样,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姿势中都精进修行。吃饭时也要以恭敬的心专注于禅修业处。如果你已经能修行观禅而且如此精进修行,那么即使在吃饭时你也可能证悟圣道与圣果。

    第三种比丘生活松散、懈怠,被五盖所束缚,而且放弃一切应当遵守的任务。他在入村托钵时丝毫不记得有所谓禅修业处这一回事。他和不恰当的人为伴而行走与用餐。他内心空洞地走出村子。这样的比丘称为前去与返回时都没有专注于业处的人。

    第四种比丘在前去托钵与返回时从头到尾都一直专注于业处。对于出身良善,希望获得内在提升而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的人,当他们十人、二十人、五十人甚至一百人群居在一起时,他们订立共同遵守的条规如下:「诸位贤友,你们离俗出家并不是因为被债主逼迫,不是因为害怕国王惩罚,也不是因为饥荒时谋生困难等原因,而是因为想要得到解脱。因此,如果你们在行走时生起烦恼,就在行走的当下将烦恼降伏;如果在站立时生起烦恼,就在站立的当下将烦恼降伏;如果在坐着时生起烦恼,就在坐着的当下将烦恼降伏;如果在躺卧时生起烦恼,就在躺卧的当下将烦恼降伏。」

    订立此条规之后,当他们入村托钵时,如果其中一人生起烦恼,他就在行走的当下将烦恼降伏。如何降伏呢?他一心专注于自己的禅修业处,藉此来降伏烦恼。万一办不到,他就会停下来,走在他后面的比丘也会跟着停下来。前面这个人会想:「后面这位比丘知道我心中生起的不善念头,这样的念头是我不应该有的。」于是他责备自己并且修行观禅,因此他达到圣人的境界(ariyabhumi)。

    万一仍然无法降伏烦恼,他就会坐下来。在他后面的比丘也会跟着坐下来。这就是对治烦恼的方法。如果他无法达到圣人的境界,那么在止息烦恼之后,他会一心专注于业处而继续前进。他不会以不专注于业处的心举脚走路;万一那么做了,他就会退回前面开始忘失正念的地方,重新再走。

    如果你正在修行安般念,那么在行、住、坐、卧等每一种姿势当中,你都应当只专注于呼吸。如果忘了专注于呼吸,那么你应当退回到开始忘失正念之处,重新再走。如此你的正念就会增强,定力也会随着增强。定力够强时你就能证得禅那。若能以禅那为基础而精进地修行观禅,你就可能证悟阿罗汉果,解脱生死轮回。

    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重要的。对于《大念处经》中所提到的每一种念处,佛陀都教导说比丘要以热诚、正知、正念来修行。这三项是证悟涅盘的必要因素。大家应当在一切姿势中都保持不断的精进、清明的正知与敏锐的正念。

    另一个值得学习的典范是走廊住者摩诃弗沙长老(Mahaphussa)。据说他履行「往返任务」十九年。当农夫、播种者、打谷者及其它人看见长老以那种方式行走时,他们说:「这位长老走了又停,停了又走。为什么他如此做呢?是否他记不得路?或者他忘了什么东西?」

    长老只是一心专注于修行,履行沙门的任务(即修习戒、定、慧),不在意人们如何谈论。他在二十年内证悟阿罗汉果。

    在长老证悟阿罗汉果那天晚上,住在他经行道一端的天神站在那里,并且由手指放出光明。于是四大天王、帝释天王(Sakka)及娑婆世界主梵天(Brpati)都来侍候长老。森林住者摩诃提舍长老见到光明。隔天他来问摩诃弗沙长老说:「尊者,昨晚你这里有光明,那是什么?」

    为了转移话题,摩诃弗沙长老说:「光明是灯火、珠宝之类的光。」但是摩诃提舍长老再三逼问他说:「你保守着某一项秘密。」最后他只好承认,而将自己的证悟告诉摩诃提舍长老。

    大家应当向这位长老看齐,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修行成果。向别人炫耀是不好的,因为有些人会相信你,有些人不会,因此就会有许多问题发生。所以不应该将自己的修行成果告诉别人,你只能依照佛法而为别人讲解修行的道理而已。

    也像黑蔓篷的摩诃那伽长老(Mahanaga)的例子。据说他履行「往返任务」,并且以「我要礼敬世尊的六年艰辛奋斗 」的想法而立定决心,要在七年里只站立与行走。立定此决心是显示适合坚持的姿势,限制自己在这些姿势的人并不拒绝坐着吃饭的姿势,因为在吃饭时及其它类似的情况下,坐姿是适当的。应当了解这里所说的「只」字乃是禁止其它情况的坐姿与卧姿,即对禅修而言不是绝对必要的坐姿与卧姿。当他再度履行「往返任务」十六年之后,他证悟阿罗汉果。

    在这个故事中,摩诃那伽长老在七年的时间里只站立与行走,精进修行,不躺下来睡觉。为什么他能如此精进修行呢?因为他要礼敬世尊六年的艰辛奋斗。大家也应当如此礼敬世尊,精进修行,不要因为几天睡不好觉就感到焦虑或气馁。长老如此勇猛精进地修行七年之后,又再以十六年的时间履行「往返任务」,因此他一直都在精进修行。大家应当以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据说他修行的情况是如此:在入村托钵时,他只在专注于禅修业处时才举起脚走路。如果在不专注于业处时就行走,那么他就会退回来,重新再走。当他走到离村子的距离是村民从村子望出来还分不出他是沙门或牛那么远的时候,他开始穿着袈裟覆盖双肩。用肩上所背水瓶的水洗钵之后,他在嘴里含一口水。为什么他口中要含水呢?因为他心里想:「愿我的心不受到任何干扰,即使是向前来顶礼或布施食物的人说:『愿你长寿!』这样的干扰也没有。」但是若有人问他当天是什么日期或寺院里有多少比丘,他就会吞下那口水,然后回答。如果没有人问到日期等事,那么在离开村子时,他会将水吐在村门口,然后离去。

    从这里可以知道谈话对修行而言是不好的。谈话多了会产生许多妄想,如此定力就会衰退,因而使你无法透视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更无法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所以大家应当效法这位长老的榜样,保持默然,精进修行。

    另外,就像在迦兰巴落处僧寺度过雨季安居的五十位比丘。在阳历七月的月圆日(即将开始安居时),他们订立这项约定:「如果还未证悟阿罗汉果,我们就不互相交谈。」

    这些比丘入村托钵的时候,口中都含着水。当有人问到日期等事时,他们会将水吞下然后回答。否则的话,在离开村子时他们会将水吐在村门口,然后离去。

    那个村子里的人看地上有几口水的痕迹,就知道当天有几位比丘入村来托钵。他们心里想:「是什么缘故这些比丘既不跟我们谈话,彼此也不交谈?一定是他们之间发生争吵所以彼此才不交谈。」于是他们说:「来吧,我们去调解他们,使他们互相原谅!」他们一起来到僧寺。在僧寺里,他们看不到有任何两位比丘聚在一起。在那群村民中有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说:「诸位善人,喜欢争吵的人住的地方不是这个样子。在这里,佛塔与菩提树的平台都打扫得很干净,扫帚排列得很整齐,饮用的水和清洗的水都准备得很妥当。」于是他们就回去了。那个僧寺的比丘们都在三个月内证悟阿罗汉果,然后举行一次清净的自恣。

    如此,就像摩诃那伽长老以及在迦兰巴落处僧寺度过雨季的众比丘一样,第四种比丘只在心专注于禅修业处时才举脚行走。走到接近村子时就在嘴里含一口水。他先观察街道,然后走进没有醉汉、赌徒等不良者闹事,也没有不驯伏的象、马等出没的街道托钵。

    托钵时,他不会像匆忙的人那样快速地行走,因为并没有急速托钵这样的头陀支。相反地,他安详地走,就像行驶在不平路上的水车一样。这是很好的比喻。装满水的水车行驶在不平的路上时必须慢慢行驶;如果行驶稍微快一点的话,水就会溢出来。比丘行走时也是一样,应当安详地慢慢走。依次第地走到每一家门前之后,他等一会儿,以便知道屋主是否想布施食物。接受食物之后,他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