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佛陀解释正业:

    「诸比丘,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诸比丘,这称为正业。」

    有两种正业,即世间正业与出世间正业。当你戒除杀生、偷盗、邪淫时,正业就生起,这是世间正业。当你证悟涅盘时,你的道智会彻底灭除能造成邪业的不善法,因此正业自然就存在,这是出世间正业。

    接着佛陀开示正命:

    「诸比丘,什么是正命呢?在此,诸比丘,圣弟子舍离邪命而以正当的方法谋生,诸比丘,这称为正命。」

    有两种正命,即世间正命与出世间正命。当你以正当方式谋生时,正命就生起,这是世间正命。当你证悟涅盘时,你的道智会彻底灭除能造成邪命的不善法,因此正命自然就存在,这是出世间正命。

    接着佛陀开示正精进:

    「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呢?在此,诸比丘,比丘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降伏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使已经生起的善法持续、不衰退、增长、广大、成就圆满。诸比丘,这称为正精进。」

    什么是「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呢?在你这一生中不可能没有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例如在这一生中你都没有杀过人,那么杀人对你而言就是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在这一生中,你可能还没有享受过某些感官欲乐,那么由于那些感官欲乐而生起的烦恼对你而言就是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你应当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换句话说,你应当修行八圣道分,亦即修行戒、定、慧三学。

    当你能专注安般似相而证得初禅乃至第四禅时,透视安般似相的智慧是正见;为了透视安般似相而作的努力是正精进,该正精进与正见同时存在。那时,在之前生起的不善法已被降伏。

    当你转修观禅,透视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时,了知三相的智慧是正见;将心投入三相的心理现象是正思惟;为了要了知三相而作的努力是正精进。那时,在之前生起的不善法也已被降伏。

    若能如此修行止禅与观禅,就可以说你是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降伏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法。

    如此继续修行,终有一天你会证悟涅盘,那时道智与果智会以涅盘为目标而生起。了知涅盘的智慧是正见;将心投入涅盘的是正思惟;为了透视涅盘而作的努力是正精进。对你现在而言,这些是你尚未生起的善法。

    如果你持续不断地修行一直到证悟阿罗汉道果,我们就可以说你是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使已经生起的善法持续、不衰退、增长、广大、成就圆满。这些是四种正精进。

    接着佛陀开示正念:

    「诸比丘,什么是正念呢?在此,诸比丘,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受为受,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心为心,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法为法,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诸比丘,这称为正念。」

    身、受、心、法是观智的目标,正念能取得这些目标,然后观智能如实地了知它们,因此在你修行观禅时,正念与观智一直是同时存在的。在这里,观智也称为正知,精进就是热诚,因此佛陀开示说:「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

    接着佛陀开示正定:

    「诸比丘,什么是正定呢?在此,诸比丘,比丘远离爱欲,远离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具有寻、伺及由远离而生之喜、乐的初禅。平息了寻、伺之后,借着获得内在的清净与一心,他进入并安住于没有寻、伺,但具有由定而生之喜、乐的第二禅。舍离了喜之后,他保持舍心,具备正念与正知,如此他以身 感受快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此快乐是安住于舍心与正念者所感受的。』他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由于舍离了苦与乐及先前灭除了喜与忧,他进入并安住于超越苦乐及由舍与正念净化的第四禅。诸比丘,这称为正定。」

    有两种正定,即世间正定与出世间正定。在本经中佛陀开示说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是正定;这里的第四禅也包括无**定在内。当你转修观禅,观照身、受、心、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时,专注于这三相的定也是正定。这些是世间的正定。

    修行到观智成熟时,你就能证悟涅盘。如果你在观照欲界法或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涅盘,你的道智称为初禅的道智,因为此道智中包含五禅支。如果你在观照第二禅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涅盘,你的道智称为第二禅的道智。如果你在观照第三禅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涅盘,你的道智称为第三禅的道智。如果你在观照第四禅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涅盘,你的道智称为第四禅的道智。与这些道智同时存在的定称为出世间正定。

    目前有些人对通过修行止禅而培育的正定有所误解:它们说如果禅修者修行止禅,就很可能会发疯或堕入邪道。很难明白为什么他们这么武断,竟然漠视乃至排斥佛陀于《大念处经》及其它许多部经中对正定非常明确的诠释,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及第四禅。大家应当谨记,它们是正定,不是邪定,除非佛陀讲妄语;因此在这里我要解释禅定的五项利益,如此做不是要批评任何人,而只是实行比丘澄清佛陀教法的责任。

    禅定有五项利益:第一项利益是「现法乐住」(dkha…viharan,即今生的安乐住处。已经证悟阿罗汉果的人有时也修行止禅而后入定。他们的禅那并不能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成就或造成任何未来的投生,因为他们已经断尽烦恼,应作皆办,达到生死轮回的终点。他们入定只是为了得到今生的安乐住处而已。关于这点,我想要问大家:指责阿罗汉享受佛陀所赞叹的这项利益是明智的吗?

    禅定的第二项利益是「观禅的利益」(vip。如果禅修者证得了禅那,他就能以该禅那作为修行观禅的基础。禅那能产生强盛的智慧之光。在一切光明当中,智慧之光是最强盛、最有益的。依靠智慧之光,你能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并且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从而证悟圣道,因此八圣道分当中有正定这一项。

    如果你同意八圣道分是通向涅盘的唯一道路,那么为了证悟涅盘,你就应该培育正定。有人可能会辩说有些阿罗汉是干观行阿罗汉(sukkhavipassaka arahant即纯观行阿罗汉),他们并没有达到禅那。然而要成为干观行阿罗汉的人也必须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达到近行定,该定力也能产生明亮的智慧之光。在智慧之光的帮助下,他们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以及观照这些行法为无常、苦、无我。这种由定力产生的智慧之光对干观行者而言是必要的,因此如果你想修行真正的观禅,就必须具备这种智慧之光。佛陀教导修行止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修行观禅。大家想一想,指责他人为了此目的而修行止禅是明智的吗?

    禅定的第三项利益是「增上生利益」(bhava… visesavahan,即得到投生于梵天界的果报。如果禅修者能将禅那维持到临死时,那么死后他就能投生梵天界。然而我们教导修行止禅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这只是一个可能性而已。

    如果有学圣者凭借禅那而投生于梵天界,他们就不会再投生到欲界,而将在梵天界解脱生死轮回,因此禅定对未证圣果者及已证圣果者都有很大的利益。

    禅定的第四项利益是「神通的利益」(abhibban。如果能以十四种方式来精通十遍与八定,具备充分波罗蜜的人就有可能修成一种或多种神通。

    禅定的第五项利益是「寂灭的利益」(nirodhan,即成就灭尽定(nirmapatti)的利益。成就八定的阿那含与阿罗汉都能入灭尽定。要入灭尽定必须先入初禅,出定后观照初禅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入第二禅,出定后观照第二禅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入识无边处定,出定后观照识无边处定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入无所有处定,出定后发四个愿,接着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一、二个剎那之后即进入灭尽定。在灭尽定中,心与心生色法都暂时不生起。如果他们入灭尽定七天,那么在那七天当中心与心生色法都不生起,唯有业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生起。请问指责入灭尽定的阿那含与阿罗汉是明智的吗?

    这些是禅定的五项利益。

    接着佛陀为这一节经文作结论说:

    「诸比丘,这称为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佛陀继续开示说: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

    在这个阶段,你应当只观照苦谛,换句话说就是只观照身、受、心、法。如何观照它们呢?前面已经解释过许多次:首先你必须培育定力,其次必须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直到能照见色聚及分析色聚里的究竟色法,这些修行法都是身念处;然后在你观照究竟名法时,如果从受开始,注重在观照受,则是受念处;如果从识开始,注重在观照识,则是心念处;如果从触开始,注重在观照触,则是法念处;如果你观照五蕴、十二处等,那也是法念处。然后应当观照内外的名色法。

    接着佛陀开示下一个阶段:

    「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阶段,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接着佛陀开示说:

    「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阶段包括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接着佛陀开示道智的阶段: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

    道智了知涅盘(即灭谛),而道智心识剎那里的八圣道分就是道谛。

    接着佛陀为这节经文作结论:

    「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回目录 修行念处的成果(satipbhavanan

    「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年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七年,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六年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六年,诸比丘……

    不用说五年,诸比丘……

    不用说四年,诸比丘……

    不用说三年,诸比丘……

    不用说二年,诸比丘……

    不用说一年,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个月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七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六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五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四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三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二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一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半个月,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天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这就是为什么说:『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诸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愉悦与欢喜。

    佛陀在本经中所说的七天至七年时限乃是针对五根力量中等之人而言;若是慧根敏锐之人,例如舍利弗尊者那位金匠出身的弟子,则能于早上听闻佛陀指导,而在傍晚就证悟阿罗汉果;若是慧根迟钝之人,例如摩诃尸婆尊者,那么就需要超过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证悟阿罗汉果。

    注释里说,佛陀开示完《大念处经》之后,有三万名比丘证得阿罗汉果。因此大家应当激起坚定的信心,为了就在今生证悟涅盘而勇猛精进地修行。

    愿大家早日证悟涅盘;愿正法久住。

    回目录 大心材喻经

    ropam

    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上,这是提婆达多才离开不久的时候 。谈到提婆达多,世尊对诸比丘说:

    「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它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他变得沉迷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树枝与树叶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3。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他变得沉迷于那戒行的成就,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外树皮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4。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戒行的成就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它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他变得沉迷于那定力的成就,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