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1:在家里的时候,你必须经常修禅,例如早上坐禅一小时,晚上睡前再坐禅一小时,以便在身心方面都能习惯于坐禅。如果有一些世俗的事需要办,你应该在禅修营之前或之后办。如果在禅修的时候一直想着那些事,你就无法全心全意地修禅,也无法培育深厚的定力。在禅修营期间,你必须暂时把它们置之一旁。应该珍惜且善用这难得的禅修机会,以累积强而有力的禅修波罗蜜。

    问2 :一个平日为工作、事业、家庭琐碎事、婚姻生活而忙碌的人,来此禅修营会获得成就吗?

    佛陀有说过婚姻生活会对禅修有什么影响吗?已婚的人是否也能够修禅修得好?如果能够的话,他是怎么办到的?

    从禅修营回到日常工作岗位时,一切生活的节奏是要快的,不像禅修营里一切是那么的慢与静;所以要如何才能够在工作时保持那平静与安详的心?

    成就了初禅乃至第四禅的五自在之后,如果生活放逸,例如吃、喝、玩、乐、看戏、唱歌、跳舞样样做,或平日工作很忙碌,或身体生病虚弱,但每天都有保持禅定的训练,这样的话禅定是否也会退失呢?为什么?

    答2:在佛陀时代,在舍卫城有七千万个市民,其中五千万个是佛陀的在家圣弟子。在王舍城也有大约五千万个在家圣弟子 。每天早上他们都准备食物供养僧团。午餐后,在家女弟子去寺院听经与修禅,然后在黄昏时回家。在家男弟子则在黄昏时去寺院听经与修禅,直到隔天清晨才回家。他们即是如此尽力地修行佛法,所以在佛陀时代有许多的在家圣弟子。

    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信心的佛弟子,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因为只有圣弟子才对佛陀拥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你们不应该尝试成为现代的在家佛弟子。你们知道什么是现代的在家佛弟子吗?他们在一星期当中只有几小时是忠实的佛弟子,尤其是在星期日供僧与听经的时候。但在多数时候,他们却是电视、音乐、电影、报纸、购物、谈天等的忠实弟子。请告诉我,你们要做哪一类的忠实弟子?

    要同时享受欲乐及保持深厚的定力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对欲乐的贪欲是阻碍定力的五盖之一。如果真的想要成就或保持禅定的话,就必须舍弃对欲乐的贪欲。不要以自己的烦恼作为没有时间修行的借口。事实上这对你们来说是有害的,因为你们的恶业不会接受这种借口,而可能在下一世把你们拖到恶道里。你们想不想去恶道呢?

    如果要在禅修方面有成就的话,你们应该长时间修禅。三几个星期的禅修时间是非常短的,你们不应期望会获得什么大成就。我明白你们在家人很忙,也有许多问题。既然你们这么多人在世俗的生活当中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就让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出家吧!

    问3:如果在家人也能够证悟涅盘,为什么佛陀还要成立比丘及比丘尼僧团?

    答3:在家人的生活非常忙碌,有许多的责任。他必须工作及照顾妻子儿女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要善于持守清净的五戒也不容易,更别说是培育深厚的定力及敏锐的观智以便证悟涅盘。佛陀时代的在家人拥有足够的波罗蜜,所以能够证悟涅盘,但是现在的在家众就不容易证悟涅盘了。因此佛陀成立比丘与比丘尼僧团,以便那些有心想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行佛法的人,可以离俗出家来修行。

    成立比丘与比丘尼僧团的另一个用意是为了保存佛陀传下来的三个层次教法,即教理、实修及体证。要完全精通佛教圣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众多在家居士当中,只有少数几位能够学习一部份的圣典,然而有许多比丘能够精通圣典。只要佛教圣典还存在,未来的人就能够依照它们来培育定力及观智,乃至证悟涅盘。

    问4:我感觉似乎很多禅修者都有强烈的我慢心,是否学禅容易使人增长我慢心?该如何降伏这种自认为坐得比别人好而生起的我慢心?

    答4:定力及观智只能暂时镇伏我慢,只有阿罗汉道智才能根除我慢。因此,只要一位禅修者还没有证悟阿罗汉道智,他就还有我慢。如果你真的想要降伏我慢,就应该精进地修行直到证悟阿罗汉道智。

    问5:禅师开示中曾提及:禅修本身只有利益、没有危险,有危险的是禅修后生起的骄慢和执取。请问禅师:禅修者要如何独自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以及如何令其不生?

    答5:如果他能够修行名业处的话,就能很容易地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即使还没有修到名业处,也不难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因为那是很明显的。举例而言,假如有个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瞧不起那些还没有证得禅那的人,那就是生起了骄慢心。只要生起了想比较谁厉害的心,例如「他好过我;我好过他;他跟我不相上下」,那也就是生起了骄慢心。

    在巴利圣典中有一则关于骄慢的故事:有一次阿那律尊者问舍利弗尊者说:「我能够以一个天眼神通心照见一千个世界,但为何还不能获得解脱?」舍利弗尊者答道:「当你说『我能够以一个天眼神通心照见一千个世界』时,那就是骄慢。当你说『为何还不能获得解脱』的时候,那就是掉举。」听了舍利弗尊者的回答之后,阿那律尊者终于明白骄慢及掉举是他趣向解脱的障碍。

    为了去除骄慢及执取,能够修行观禅的禅修者应当观照一切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由于观智透视该三相的力量,他就能够渐渐地去除对诸行的常想、乐想及我想,而减弱了骄慢及执取。当他通过修行观禅证得阿罗汉道时,该圣道就会完全根除一切烦恼,令其永远不再生起。

    对于还没有修到观禅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如理思惟降伏骄慢及执取,可以思惟:「骄慢及执取对我们有害无益,会导致我们下一世投生到四恶道里去,所以千万别骄傲及执取,以免害了自己。」或「在究竟上,世上无一物值得我们感到骄傲及去执取,那为何还要骄傲及执取?」等等。通过如理思惟,我们会看到骄傲及执取的危险性而舍弃它们。

    问6:如何在拥有诸多内外障碍的禅修过程中仍然屡败屡战,毫不放弃?

    答6:你必须对佛、法、僧有坚定的信心。你必须相信佛陀所说的生死轮回是事实。即使在这一生中你造了许多的善业,但是只要还没有证悟涅盘,你就必须不断地生死轮回,遭受生、老、病、死等痛苦。而且只要你所造的恶业在任何一世临终时成熟,你就会堕入恶道,甚至是堕入地狱,遭受极端恐怖的痛苦。

    在《中部.愚人智者经》里,佛陀向诸比丘说:

    「造身语意恶行的愚人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即会堕入恶道、苦趣,甚至是堕入地狱。

    如果要正确地形容某件事为『这是人们完全不希望、不愿与不要的』,那即是地狱。而地狱可怕的程度强得难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说到这里时,有位比丘问世尊道:「世尊是否可以给个譬喻?」

    世尊答道:「可以的,比丘。诸比丘,假设有些人捉到了强盗,把他带至国王面前,说:『陛下,这里有个强盗。请陛下指示要给他什么惩罚。』国王就说道:『你们在早上时用鎗刺戳他一百下。』于是那些人就在早上用鎗刺戳他一百下。然而,在中午时,国王问:『那个人怎么样了?』──『陛下,他还活着。』当时国王就说:『你们在中午时再用鎗刺戳他一百下。』那些人就在中午用鎗刺戳他一百下。然而,在傍晚时,国王问:『那个人怎么样了?』──『陛下,他还活着。』当时国王就说:『你们在傍晚时再用鎗刺戳他一百下。』那些人就在傍晚用鎗刺戳他一百下。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那人是否会由于被鎗刺戳三百下而感到痛苦?」

    「世尊,别说是三百下,即使那人只是被人用鎗刺戳一下,他也会感到痛苦。」

    当时,世尊拾起一块有如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头,问诸比丘道:「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是由如来拾起、与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头比较大,还是作为众山之王的喜玛拉雅山比较大?」

    「世尊,由世尊拾起、与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头和作为众山之王的喜玛拉雅山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喜玛拉雅山的)一部份;那是完全比不上的。」

    「同样地,诸比丘,那人被鎗刺戳三百下而感到的痛苦和地狱里的痛苦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地狱之苦的)一部份;那是完全比不上的。

    在地狱里,狱卒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他的一只手,又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另一只手,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一只脚,又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另一只脚,再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他的肚子。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耗尽,他是不会死的。

    过后,狱卒把他丢在地上,以斧头剥削他。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耗尽,他是不会死的。

    过后,狱卒把他头下脚上地倒置,以平斧剥削他。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耗尽,他是不会死的。

    过后,狱卒把他套在一辆马车,再于烈火燃烧的地上把他拖来拖去。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耗尽,他是不会死的。

    过后,狱卒驱赶他在烈火焚烧的火炭山爬上爬下。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耗尽,他是不会死的。

    过后,狱卒把他头下脚上捉起来,丢进烈火焚烧到火热的金属锅里。他就在沸热的漩涡里被煮着。当他被如此煮着时,有时他被卷上来,有时他被卷下去,有时他被横着卷来卷去。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耗尽,他是不会死的。

    过后,狱卒把他丢进大地狱里。于此,诸比丘,关于大地狱:

    它有四角与四门,每面各有一道门,

    四周墙壁以铁作,盖着一个铁屋顶,

    地上也是以铁造,其中烈火熊熊烧,

    一百由旬是其长,处处遍满是烈火。

    诸比丘,我能够以许多种方法向你们形容地狱。而地狱的痛苦及可怕的程度强得难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在此我想要问你们,如果你们点着一支打火机,用火烧自己一只手指一分钟,你会感到怎么样?是不是很痛苦?现在你们再想一想,在地狱里长期全身被火烧或在金属锅里被煮的滋味又如何?佛陀在经中所说的话并不是想要吓我们,而只是说明事实,以便我们生起强烈的**想要避免陷入那些悲惨之境。

    如果我们对佛陀所说的话有信心,就会产生强烈的善欲要修行,以便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这种善欲即是四种「成就之因」(神足)之中的「欲成就之因」。为什么称之为成就之因?因为它能够为我们排除万难,激起最上等的精进力来修行,不达到解脱的目的绝不停止。而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进力则是另一种成就之因,即「精进成就之因」。除了这两种之外,我们也应该培育另外两种成就之因,即「心成就之因」及「观成就之因」。「心成就之因」是心极度喜爱且投入于佛法。「观成就之因」则是智慧,例如思惟地狱之苦等的智慧。如果要能够屡败屡战、绝不放弃禅修的话,你们就必须具备对佛法僧坚定不移的信心,以及四种成就之因。

    在《中部.愚人智者经》里,佛陀举出一个例子来形容堕入恶道的愚人必须在恶道里受苦多久。他问诸比丘道:

    「假设有人把一个有个洞的轭丢进大海洋里,而东风把它吹向西、西风把它吹向东、北风把它吹向南、南风把它吹向北。又假设有只瞎眼的海龟在每一世纪之末升上海面一次。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那只瞎眼的海龟是否能够把牠的头穿过那个轭的洞?」

    「世尊,在经过很长的时间之后,牠可能办到这一点。」

    「诸比丘,我说那只瞎眼海龟要把牠的头穿过那个轭的洞所花的时间,比愚人在堕入恶道之后,再要投生到人间的时间来得短。为什么呢?因为在恶道并无法可修、无善可修、无善可造、无福可造。在恶道里盛行的是互相残杀及弱肉强食。」

    从佛陀所举的盲龟譬喻里,可知一旦堕入恶道之后,再要获得人身所需经历的时间是长久得难以想象的。在此,让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放逸不修行,随意地享受欲乐几十年,却要换来上万上亿年的痛苦是值得的吗?让我说一个故事来说明那是非常愚蠢的事。

    在迦叶佛时代有四个朋友都是富商的儿子。有一天,他们互相讨论应该做什么事。其中一人说:「我们家中有许多的财富。我们应该怎么用它?如今伟大且慈悲的佛陀四处游方,我们是否应该布施、行善与持戒?」但是没有人同意这个建议。另一人说:「让我们喝酒及吃美味的肉。这将是有益的生活方式。」最后有一人说:「朋友们,我们只有一件事做。没有女人会拒绝跟给她钱的人相好。所以让我们送钱给其它人的妻子,跟她们通奸。」听了这项建议,他们每人都连声赞好。

    从那个时候起的两万年之中,他们不断地送钱给许多漂亮的女人,跟她们通奸。死后他们都堕入阿鼻地狱,在其地遭受极端的痛苦长达两尊佛之间的时间。在那里死后,由于他们的恶业还未消除,他们投生到有六十由旬大的铁锅地狱里。往下沉三万年之后,他们达到锅底,然后再往上浮三万年,他们达到了锅口。他们每人都想要说一首偈,但都只能说出一个音节,即「都」(du)、「沙」(sa)、「那」(na)、「娑」(so),然后一转身又往下沉。

    当时,波斯匿王(Pasenadi)由于正尝试杀死一个男人以夺取他那美丽的妻子而睡不着觉,而在半夜里听到那四声恐怖的声音。他很害怕自己会遭遇灾祸。在妻子玛丽佳皇后(Mallika)建议之下,他去见佛陀,问那些声音是代表什么。

    佛陀就向他解释那四个人的因果,然后诵出他们原本想要说的四首偈子:

    以往我们邪恶地过活,

    拥有的我们不给别人,

    虽然拥有许多的财富,

    却没为自已建立依处。

    我们在此地狱被煮着,

    至今已过了整六万年,

    这痛苦几时才会完呢?

    那是不会有结束的,

    怎么可能会结束呢?

    盼呀望呀不见终期,

    皆因你我都造了恶。

    当我离开了此处,

    投生到人间里时,

    我一定会行布施,

    善持戒律多行善。

    他们四人遇到了迦叶佛的教化期,但却不懂得珍惜,而在堕入地狱时才来后悔,但已经太迟了。如今也有许多人获得难得的人身,而且遇到极难遇到的佛法,但多数都不会珍惜,还是沉迷于享受欲乐。大家是否想要学习那些愚蠢的人呢?

    如果大家不想错失极难遇到的佛法,也不想投生到地狱遭受痛苦,大家就应该培育坚强的信心。大家必须相信,如果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方法修行戒定慧的话,就能够证悟须陀洹道果,永远不再堕入四恶道。而且如果证悟了阿罗汉道果,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以这样的信心作为基础,大家应该激起强而有力的善欲与精进,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修行,直到证悟阿罗汉道果为止。

    祝大家早日证悟阿罗汉果。

    问7:习性是否是造业?

    答7:好习惯是善业,坏习惯则是恶业,但阿罗汉的习惯则属于唯作,不是善业,也不是恶业。

    问8:好的习性是善业,坏的则是恶业,那么老虎捕食弱小的动物岂非不断地造恶业,永受恶报,少有翻身投生善道的机会?

    答8:是的。这是为什么佛陀在《愚人智者经》里说:「在恶道并无法可修、无善可修、无善可造、无福可造。在恶道里盛行的是互相残杀及弱肉强食。」

    所以《法句经注》说地狱是愚人真正的家。当愚人在大地狱里受了很久的苦之后,他们会投生到小地狱里。在那里受了很久的苦之后,他们会投生到另一个小地狱里。如此在地狱里受了很久的苦之后,他们会投生到饿鬼道。又在那里受了很久的苦之后,他们会投生到畜生道。在畜生道里,他们互相残杀,造了许多恶业,死后又堕入地狱里。如此周而复始许多次之后,他们得以投生为人。但由于坏习惯,他们又再造下许多恶业,死后又堕入地狱里。所以我们可以称愚人为地狱的常住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