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意三国-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不利。益州既然已经安定,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便是以益州为主,在没有进一步取得关中之前,这成都便是我们的首府。若是这样的话,我想今后中央的官员便绝不能以益州的派系为主。平衡,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很重要的。 
    恩,这是我忽略了。却是应该如此啊。李晟闻言了解的点了点头。取了益州之后,尽管没有任何的说明,也还不曾上尊号之类,但李晟和他手下几个主要将军们的想法,确实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汉朝统治下的地方军阀往割据一方的国主治下的转变。李晟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样的转变究竟是好是坏。他只知道,取得了益州之后的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可以比原来在荆州、交州之时开放许多至少在拟定官员名号和设立政府组织结构上,可以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可以放开手大干一场啊。哈哈,我是不是可以消想一下把后世的某些制度给运用到这个时代来呢?就像我以前曾经所看的小说中的那样庞统离去了,莫名得有了些兴奋的李晟不经意的想起了以前的事情,想起了还在那个时代的种种。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自从来到这儿之后,他一直都很忙,忙于学习,忙于生存,忙于获得高位,忙于扩张自己的势力,除了记忆中有关三国的种种因为在自己不断的回想之下,而变得明晰之外。对于其他的,尤其是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生活滋味,李晟却是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就连所谓的小说一词,他也很少想起。 
    累,但是很精彩!这就是李晟对这几年生活的感觉。 
    收回四散飘遥的思绪,该做的事情,李晟还是要做的。正如他自己所想的那样,他必须在孔明到来之前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以后这个立足于益州、荆南,交州之地的王国的行政制度了。 
    用什么制度好呢?李晟想着。他原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加一个网络写手的身份而已,到了这东汉之后又跟随司马徽、庞德公学了这么些年的经典,至多也算是一个儒者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比起他所阅读的小说里的其他人或许还有不如,但他自己却是十分庆幸,自己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带着后世的思想去争霸天下。 
    这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像小说中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虚妄。因此你所要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进行,你必须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对比。并在开拓的同时进行妥协,进行引导。如果,你不想引起大规模的叛乱的话,那你就不能将一切都推翻从来。李晟暗自告诫自己,脑中的想法慢慢的开始形成起来。 
    建立一个国家首纫妨⒌谋闶撬闹贫取烤故怯镁髦苹故敲裰髦疲吭谡庖桓鑫侍馍希铌墒呛廖薇a舻难窳司髦啤c挥斜鸬奈侍猓本妥罨镜囊坏闼故敲靼椎模蔷褪恰爸贫缺匦胗肷嗥鹾稀!币院撼缃竦乃侥苡妹裰髦疲芨闶裁匆榛嶂嗟亩髀穑磕羌蛑笔浅短浮:撼缃竦亩潦槿嘶旧隙际浅錾碛谑兰业刂饕幻牛淙黄渲胁环嫘奈耍嗟娜艘谰墒俏搜矍暗囊荒度值兀怂歉髯缘睦嫒テ床摹h绻阉矫裰饕胗谄渲校亲詈罂赡芑岢鱿值木褪钦庑┮悦裰髦懈罹葜盗恕1暇拐庑┤嗽诟髯缘南缋锒加涤泻艽蟮氖屏鞘蔷辉敢庾约旱氖屏槐鹑怂址傅模绕涫窃诖蠹叶计狡阶那榭鱿隆?br》 
    必须把舵用力束缚起来,让它往一个方向走。李晟如此想着,映入他脑海之中供他选择的自然就只有君主制了:这是一种用强权来捍卫的制度,一旦确立。那身为上位者的主君自然必须担当更多的责任。这是李晟想要也必须要接受的事情,也是最为让他手下的臣子们认可的。 
    对于他们来说,所以要追随李晟,其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能够在李晟这个主公之下确立属于自己的功业。深受所谓君臣纲常教育出来的他们,首先抱有的就是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之下,即使你明白这告诉他们已经可以自主了,他们也决计不会答应的。因为这是违反了他们的认知,违反了这个天下的规矩。 
    既然选择君主制,那么摆在李晟面前的就有三个选项:独裁君主制,官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依旧是没有任何疑惑的,李晟迅速的选择了官僚君主制。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眼下唯一的抉择:做一个独裁者是不错。一呼而百应,一令而万人亡,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这样没有任何约束的权利是十分危险也十分累人的。独裁就以为这独夫,所有人都是你奴隶,这样做下去,也实在太无聊了。pass!李晟这样想着重重的摇了摇头,随即又想起了所谓的君主立宪制。这也是李晟所不愿意做的:假君主,真民主!这便是李晟对这君主立宪的评价。虽然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所能够控制的时候最好在慢慢的岁月中过渡到这个君主立宪的制度之下,但他依旧明白自己眼下却是不能选择这个制度的:君主的权威需要保障。在眼下,我需要的是忠心为自己办事的臣子,而不是和我唱反调的贵族。因此我只能选择官僚君主制,让大臣与我共治天下。当然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某些君主立宪制中能够借用的法令还是可以借用的。这便是李晟最后的想法。 
    就李晟所知道的而言,世上将官僚君主制发展的最好的就是中国人,从秦朝开始一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清朝,中国的制度始终不变的是所谓的官僚君主制,即所谓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的局面。 
    既然官僚君主制在中国有这么长的生命力,而汉朝本身也是官僚君主制的政体,那么李晟选择官僚君主制,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麻烦。眼下,他所做的,似乎就是确定在官僚君主制之下的官员组织制度。 
    想要确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似乎应该尽量的往后的年代去追寻,而不应该往前看。虽然李晟自己也很看重秦代的重法,并已经确定自己今后所建立的国家也是要以法为主,但在政府组织机构上李晟和以前所读过的那些小说中的主角一样都打算运用后代显得更为成熟的三省六部制,确切的说是对三省六部制进行改良的制度。 
    当然在使用这样的制度之前有几点是需要确立的。首先就是军政分离制度。李晟打算把武将系统和文官系统分开,把军队的军政系统和军令系统分开。武将的作战指挥完全归军政系统管理,文官不得插手于期间。而武将升迁这样的人事,以及军队的武装,军队粮草的布置等后勤事宜,则有文官领导的军政系统负责。当然为了防止出现什么麻烦的事情,李晟也规定了军令系统里的文官也必须是在军队相关部门任职一段时间之后方可。 
    军令系统就叫参谋省,军政系统就叫参军省吧。李晟如此想道:到时候在参谋省下设立陆军、海军、国防三部,在参军省下设立后勤、装备、宪兵三部,这里便是军队的两省六部了。他随手从身边的案几上取过一张白纸,刷刷的在上头把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军队大体框架便是如此,那政务方面呢?他努力的回忆其,他所知的三省六部制的有关内容。 
    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职责算是十分明确了。而六部则是根据现有的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改进而来,被称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附于尚书省之下的。 
    李晟并不打算向明清的那些皇帝一样,把三省废除,而让六部自己对自己负责。因为他觉得如果把三省给废止的话,那三省的很多职责都必须由自己一人来担待。这姑且不论自己究竟能不能胜任呢,只要想想这些事情都一股脑儿的往自己头上堆那也是足够烦人。 
    因此李晟所想的对三省六部制尽行修改,便是在将三省六部归于一个组织名下,曰:政事堂。在政事堂之下设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职责也与历史上三省的职责差不多,但也略有些小变化:将中书省扩编,直接招收尚书省门下的精炼官员入主,以为内阁,利用这些这些人为君主出谋划策;门下省依旧负责政令的复审,但在审议政令之可行性的同时还需要对政令的花费进行评估,并于每一年设定当年的各项预算;尚书省则是作为政令的具体执行部门,其下所属子部较历史上有所区别分为:吏部、民部、商部、农部、工部、兵部、学部、外事部和警部这八个部门。其中,吏部掌管官员任命,人事调动之责;民部负责户口统计,行政区域,税收的厘定规划;商部自然就负责全国的商事;农部掌理农田水利的建设,粮食的征收等与农业有关的事情;工部则征管全国工匠的登记,并负责全国作坊的建设,技术的钻研等等,兵部负责新兵的征召和老兵的安置等问题,学部掌理全国的教育,并在以后制定科考的险关事宜;外事部负责与其他势力的交往,民族关系的调整等事务;而警部则负责全国治安的管理,囚犯的缉捕等。 
    哈,三省六部给我改成三省八部。虽然这样一来人员是增加许多,但很多事情也变得更加细致化,自然也更容易不让人去人浮于事了。李晟想着,手中却写个不停。他是一边想一边写,同时也是在一边写,一边想:独立了军队、独立了行政,接下来应该就是要独立监察和立法了。立法的部门就叫禁中省吧,负责全国法律的制定;而监察的部门则不应该改变他的名称则称为御史台。恩,就把这白衣归于御史台之下,并增加风闻、都言两部好了。这样由风闻负责国内民生的调查,都言负责官吏行为的监察,白衣则用来对付国外的一些事情。 
    想了许多,李晟到此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他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些,仔细的回想了一下不禁又有些苦恼:这一套制度,可是把三省六部改得有点不曾模样了。或许以后不会再有三省六部这个称呼,而应该说是六省一台十四部了。真是够复杂的了。我还真想不出这以后的官员级别怎么厘定呢。想着,李晟头痛的拍了拍脑袋最终放弃下来:算了,先把这个留着吧。等孔明来了以后再说。他站起身子,用力的扭动了下自己那因为僵坐了许久而有些直呆身子,这才发现屋外已是一片的昏暗:原来已是晚上了啊。呵,我在不知不觉中居然独坐了一个下午。 
    想到这里李晟觉得自己的肚子有些饿了。他正待唤人上前给自己准备一些晚餐呢。突然听闻下人来报:主公,二位主母已是准备好了夜宴,正等着主公您呢 
    哦?两位都在等我?李晟眼睛一亮,似乎看到了自己今晚的光明不停。     
第八卷三分 第七章 立法论政 
    庞统被李晟派往荆州了,随之而来的是孔明要往益州而来消息。李晟的这一道命令,可谓是让益州的那些降官们原本安下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在解决了官职的问题之后,谁都晓得接下来要确定的便是国法家规之类的制度问题。究竟是保留刘璋时代的旧法呢?还是确定一套新法?这新法究竟是宽,还是松。这其中的区别无疑会影响到众人的利益。因此,早在李晟入主成都还没分派官职的时候便有许多人找上庞统,向他询问这有关的种种问题,向他打探这法规的宽严度。那时候,庞统也不知道李晟所想之度究竟在哪里,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说,言语将隐隐透露出来的那种向往着宽松的说法,却是让众人着实的松了一口气。他们都认为李晟的法规肯定是由庞统来负责拟定,既然庞统都向往宽松了,那么这法规就算再严也严不到哪里去。他们由此而放下心来。 
    但,情况似乎在一瞬间就有了变化。庞统被李晟派往荆州以替换诸葛亮。这一道命令无疑是说明了李晟打算用诸葛亮来制定法规。这诸葛亮是什么人呢?他的个性如何?他对法度的看法怎样?李晟主公突然把庞统,调走是不是知道了我们找庞统军师询问法度的消息?是不是主公并不赞成宽法呢?一连串的问号挂在众人的心间,让他们忐忑不安起来。 
    请主公迅速拟订益州的国法忐忑不安的感觉总是让人觉得难受,于是有几个大胆的官员便直接求见李晟,向他提出了这个意见。 
    这个嘛李晟犹疑了一下,却是重重摇了摇头:对于这事情我不太熟悉。所以一时间也拿不出什么章程来,你们还想像按照益州原来的法律来办吧。至于新法,我准备等孔明过来之后再拟订。反正这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再等等吧 
    等这国之大事怎么能等呢?他们依旧不肯放松。 
    正是因为是大事,所以才要慎重啊。李晟最后一锤定音下来:事情就这样吧!你们好生回去,按照现有的规章来办,等到新的法规有一个基本草稿了,我自会让你们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讨论的。 
    是,主公众人将李晟如此固执,知道自己最终无法说服李晟,便也只好认命的散去了。当然他们并没有稍停下来,在企盼孔明不是一个严厉的人的心情之下,他们开始拜访李晟军的那些个大将,向他们垂询了解有关孔明的种种信息,以求能让自己在以后同孔明的交往中能做到所谓的知己知彼。这虽然不是战场,但这是官场,其中的勾心斗角似乎比战场来得更激烈一些。 
    对于他们这些人的种种举动,不但有进一步发展了白衣将情况向李晟汇报,更有李晟手下的将军们向李晟抱怨。对于这些大将们来说,这些人不断的就一个问题去询问他们,平凡的向他们拜访求见,也实在够令人心烦的了。 
    既然这样,你们就先克服一下,住到城外的军营里去吧。等孔明来了就好办多了。李晟并不打算制止那些益州官员的行为,只是稍稍的抚慰自己手下的那些大将一番,让他们暂时远离这是非之地。 
    虽然李晟对那些官员说是一切都要等诸葛亮到来以后再说,但在实际上在这个孔明还没到来的当口,李晟对于法律规章的制定工作便已经开始拟定了。他召集了法正、黄权、刘巴等益州之中富有能力的正直官员,让他们以现有的法律进行参考,着手制定新的法律。当然,李晟是知道这新法的制定是没有那么快的事情,因此他们现在所做的不过是了解旧法,发现旧法的问题罢了。真正新法的起草,李晟还是打算等诸葛亮来了以后再说。 
    时间便在众人的企盼下一点一点过去。一个月后,随着一支插着白色旗帜的船队逆江而来,众人等候已久的孔明终于带着荆州的一班大臣,护着李晟的另外两名妻子来到了成都。李晟自是大喜,在大肆操办了一通接风宴会之后,却是二话不说的将孔明、马良、蒯越、蒯良、崔浩等荆州来得重臣们请到州牧府后的一个重兵把守的小院落里,让他们与正在整理旧法的法正、黄权、刘巴等人见了面,随之把自己写得那一份条例给拿了出来,交给他们观看。 
    先把那些个律令放在一边吧。我想我们应该先确定一下我们今后的政府组织了。李晟微笑的说道:尽管这东西在这一两个月内还没法派上用场,但我想也快了。曹操很有可能会称王哦!李晟微笑着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他最后一句是大有深意。 
    曹操称王,那么与曹操作对的其他几个势力,诸如刘备、孙权还有自己也都有称王的可能。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对王国之内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已经是完全可以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这制度一旦确立下来,不但是王国会用到,就连以后称帝也会用到。大汉已经不行了,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一旦出现像曹操这样的强势者称王的局面,那无论是谁都可以想象的出王而帝之局就在眼前。对于这一点,已然被李晟把问题点破了的众人是心知肚明,他也认为眼下确实需要进一步的做绸缪未雨。毕竟如果现在不做准备的话,那到了真的称王的那个时候,再进行准备已是困难了。 
    众人都是聪明人,对李晟的野心和他眼下所能做到的地步多少也有些了解,他自然知道李晟眼下所抛出的这个东西究竟和不合适是否有那个份量:就领土的含金量而言,若曹操算是可以称王的头号人物的话,那自家主公无疑算是可以称王的第二号人物。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拥有了荆南、交州、益州三块地盘的李晟,其领土面积和人口已经完全超越了孙权和刘备,仅在曹操之下。在拥有如此强悍实力的情况下,众人虽然还觉得曹操有些庞大,却也不会认为他是完全不可以战胜的。 
    到时候主公真能建制称王甚至更进一步的话,那我们不是都成了开国功臣了吗?这可是留名青史的好事情啦。应当要卖力才是众人都这样想着,即使是黄权、刘巴、崔浩等对权利比较淡然的人对此也不禁眼睛一亮而兴奋起来。他们都开始专心致志的看起李晟交给他们的东西,开始盘算着自己究竟能在其中担当什么职务来。 
    说实在的李晟所交给他们的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