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书岁月 作者:姚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财富的认知,也直接和金钱开始挂钩。工作室的模式,是一场典型的资本体系的运作,在这场运作中,信仰共和制的大仲马,扮演了一个剥削者的角色。 
  如果你是一个写作者,当时代在你面前展开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是愿意做毕生平淡身后扬名的卡夫卡,还是纸醉金迷手段卑劣的大仲马?或者,你只是一个一辈子活在期望中的马凯? 
  四,决斗   
  在大仲马晚年的回忆录中,1806年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仲马的父亲仲马将军去世了。当时,大仲马4岁。表姐婉转地告诉他,父亲被上帝带走了。年幼的仲马拿起父亲的两把枪,一言不发地往楼上走。他说:〃我要到天上去,我要找上帝决斗,他杀死了爸爸。〃 
  这是大仲马一生中第一次决斗。   
  如果你注意到的话,你会发现,大仲马是带着两把枪去找上帝的。如果你还有能力联想的话,你会想起来基度山伯爵和马瑟夫子爵的决斗中,只求一死的基度山根本没带枪。而他的公证人也没觉得这是个问题,随即向决斗的另一方索要枪支,而且肯定对方会带两把枪来。在稍后的情节里,马瑟夫中将打算找基度山复仇的时候,是用军用大衣包裹着两把长剑找上门来的,而且〃直到我们之中死了一个才罢休〃。 
  带两件武器,战死为止。这样的决斗,似乎充满了坚定不移和深仇大恨。谁要是在决斗的重要关头,推托没带武器,或者武器不趁手,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既然是决斗,就等于有一个人要倒下,公证人先生们都在边上看着呢! 
  如果在今天,你和一个人发生冲突,决定单挑解决问题。那么周围的群众,基本上都是不怀好意地处在劝解状态。他们希望你打,又被道德良心所拘束,想做个好人。于是,事件最终变成一场闹剧。劝解人数多的一方,总是比较吃亏。因为当对方在只有一两个人拉架的情况下,很容易挣脱出来,上前多踹上两脚。 
  这样的决斗,实在让人有些泄气。相比之下,基度山生活的时代,就很照顾这种决斗的观赏性和公平性。   
  和基度山决斗的马瑟夫子爵,带来了好几个公证人。小报主编提香就是其中之一,那天他带了好几把枪,为了保证决斗的顺利完成;夏多·勒诺先生在决斗之前,曾经详细地教授过马瑟夫子爵,如何进行决斗,所以当马瑟夫骑马而来的时候,他非常生气显然,夏多·勒诺先生肯定是一位决斗高手;当马瑟夫决定不再和基度山决斗的时候,公证人之一的狄布雷先生,认为这很不成体统,〃要是我的家庭里发生十次亚尼纳事件,我就认为自己只有一种义务,而那就是决斗十次。〃 
  显然,这帮法国上层人物,不愿意自己只是吃饱喝足之后贵妇人身边的陪衬,还要适当地表现一下,自己还是雄性动物。因此,在他们眼里,决斗成为一种文明和消遣,且对待的态度极端认真。     
  在我们的想象中,决斗是有一些风情的。在金庸或者古龙的世界里,往往是两位高手则定日期,写下战书,于某处名山大川一决高低。君子一诺值千金,公证人这种角色,几乎是多余的。当日一战,必定更改武林局面,影响天下大势,在后世广为流传。这样的决斗,是不多见的,谁要是亲眼目睹,绝对是三生有幸。 
  但欧洲人显然不懂这种风情。据说,从1588年到1608年,20年间仅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决斗中丧命,平均每天1。1个人死亡。这个数字很容易让那些以巴黎和普罗旺斯为荣的中国小资觉得难堪,世界上最温柔浪漫的男人们,居然整日泡在血性和无聊之中,一点刺激就小狗一样跳起来咬人。 
  大仲马的小说里,也把这股风气发挥得淋漓尽致。达达尼昂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分别和阿多斯、阿拉密斯、波尔朵斯三个人定下了决斗之约,打算像赶场子一样分赴各个场合,一点没有经济头脑和数学逻辑。而三个火枪手也好不到哪里去。自己决斗还没开始,就定下决斗之后去做别人的公证人,谁也没把自己可能死亡受伤计算进去。 
  但是如果我们眼光放得稍微远一些,你会发现整个欧洲都显得胡操大办和不解风情,许多著名人物也夹裹其中,一路吵吵嚷嚷走上决斗之路。1837年,从20岁开始就参加决斗的普希金终于死在了对方枪下,时年38岁。在此之前,他前后卷入了十几次决斗。普希金最后决斗的原因始终不明。有人怀疑是对手勾引他的老婆,有人怀疑是沙皇故意设下陷阱。4年后,持阴谋论并声称〃尽快力求一死〃的莱蒙托夫终于如愿以偿,死在决斗场上,年龄还没过三十。列宁称赞的〃达到最伟大思想家水平〃的赫尔岑,由于别人追求他的妻子,打算决斗寻求尊严。但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赫尔岑,显然与众不同。在几经考虑之后,他打算在伦敦组办一个声讨对手的公断会,邀请当时避祸伦敦的名流共同参与,用理性和道德来谴责对手。但雨果、马志尼、路易·布朗、赖德律·洛兰、科苏特等人都不愿参加。最终暴力干掉了理性,赫尔岑未能参加决斗,失去了男人的尊严。 
  关于决斗的方式,各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法国规定,没有公证人到场,不算决斗。所用武器可以是长剑或者手枪;意大利和西班牙决斗者青睐长剑,奥匈帝国喜欢军刀。俄国则以手枪为主,双方背靠背走开数十步,抓阄决定由谁放第一枪。如果是深仇大恨,可以选择更近的距离,保证开枪足以干掉对方。 
  1834 年10 
月,大仲马与戏剧《奈尔塔》的合作者,弗雷德里克·加雅代进行了一场决斗。决斗原因,是因为这出戏剧的署名权问题。当时四名证人对这场决斗作了简要的记录:   
  时间:1834 年10 月17 日下午2 时3 刻   
  地点:文森树林   
  内容简要:在我们起草了第一份备忘录以后,两位对手被带到相距50 步远的地方,他们将相对前进,直到相距15 
步为止。加雅代先生首先到达界线,第一个开枪;仲马先生第二个开枪;全未击中。仲马先生声明不愿到此罢休,要求继续战斗,直到分出死活。加雅代先生表示接受。但证人们拒绝再装子弹。仲马先生建议以剑继续战斗,加雅代先生的证人拒绝。 
  从整个决斗的过程来看,似乎是两人面对面,从相距50步的地方开始相互走近。在路途上,另有两条相距15步的界线,谁先到达界线就可以开枪。遗憾的是,枪法精准的大仲马和加雅代都没有击中。从公证人的表现来看,他们似乎都不太赞成这场决斗,因此不愿意再继续下去。而两人决斗者也遵守礼仪,没有自己主动填装子弹。 
  最终,这场决斗由加雅代首先示好,与1861年同意大仲马的共同署名权。此时,距离那场令人遗憾的决斗,已经过了27年。   
  决斗,像希特勒的征服欲,雅各宾的正义感,日本人的大国梦和约翰逊的生殖器,在痛苦和挣扎中寻求快感。即便最优秀的大脑和最缜密的思维,也难以摆脱这个整个欧洲男性维持尊严的噩梦。当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这样顶尖的人物也涉足其中的时候,你还能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成年人危险的游戏?     
  就在加雅代向大仲马示好的这一年6月。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一起拜访了诗人费特。个人生活未必检点的屠格涅夫无意间谈起,他的私生女正在学习行善布施,给穷人缝补衣裳。坐在他对面的,是从情欲中艰苦挣扎出来,极度痛恨女人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随口说了一句:〃我认为,一个姑娘穿戴得漂漂亮亮,坐在那里修补又脏又臭的破衣裳,不过是装模作样地演戏罢了。〃于是,两个世界上最顶尖的头脑,开始在书信和日记中尖刻粗暴,最终导致托尔斯泰下了战书:决斗! 
  到了后来,屠格涅夫开始反省,首先道歉。托尔斯泰也去信示好。但据说,两位巨匠真正的复交,是16年以后的事情。   
  上战场前总是亲自带瓶毒药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青年时期决斗不断,仅在大学时期就与人决斗了27次。只要对手成功一次,德意志的历史将被重写;创建了数学重要分支群论的数学家伽罗华,与人争风吃醋,因为〃一个下流风骚的女人〃,在决斗中死亡。据说,在决斗前夜,这位21岁的青年人奋笔疾书,完成了群论的最后记录。否则,〃一代代数学家将忙活几百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在一次婚宴中,与人发生了争执,最终决定用剑解决争端,结果被削掉了大半个鼻子。他从此对医学和炼金术感上了兴趣,自己用合金制作了一个逼真的假鼻子,用胶粘在脸上。不过他需要随身携带一个装胶的小盒子,随时给鼻子上胶。 
  决斗风还传到了政界,大仲马时代,因为政见不合,政客们会像今天台湾〃立法院〃里那样,通过决斗一决高低。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理乔治斯·克列孟梭都是决斗高手。即便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林肯总统,也差一点卷入一场决斗。 
  从君主到小民,从高手到无赖,从文人到政客,几乎每一个人,都被决斗之风席卷而上。当时代最优秀的大脑和最高贵的外套都参与其中的时候,有谁能够避免厄运,脱身而出? 
  他们的眼光或许可以超越时代,但躯壳永远生在其中。而有的时候,卑贱的躯壳,可以改变一切。   
  到了网络时代,美女和俊男开始大行其道,异装癖成了一种时尚。   
  谁也弄不清楚这幅图里的美女究竟是谁,或许,她是米莱蒂。为了一时高兴,穿上火枪手的衣服时尚一回。这也没什么,因为她是法国女人。   
  至于这款网络游戏《火枪手》里的俊男,除了手上的火枪还可能产生一些联系之外,就很难说得清楚什么了。   
  所谓的经典读物,大抵很难避免遭遇这样的厄运。因为〃经典〃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时髦用语。   
  五,放荡   
  达达尼昂的情妇是波那雪太太,房东的妻子;波尔朵斯的情妇是一位人老珠黄的诉讼代理人夫人;一心想做修士的阿拉米斯的情妇是谢弗勒斯夫人,除了阿拉米斯之外,她还有几个情人;法国皇后安娜的情夫是英国的白金汉公爵;邓格拉司夫人的情夫是狄布雷先生,部长秘书……在大仲马的小说世界里,情夫和情妇组成了一道奇妙的风景,让人深刻地怀疑,在这道风景之后,究竟弥漫着怎样的淫声浪语和肉欲合欢。 
  当阿尔培·马瑟夫子爵第一次来到意大利的时候,他竟然为了意大利妇人的不解风情而感到羞愧,她们忠实于自己的丈夫,让阿尔培深刻地感到,自己这样的一等一的风流人物,竟然没能在意大利出现什么艳事,实在有失尊严。为了挽回尊严,他甚至愿意冒充成一个农村小子,去勾引参加狂欢节的农妇。 
  这是一个充满肉欲和恬不知耻的时代。当他们把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送上断头台的时候,皇后和瑞典情人阿克塞尔德·费森的情事上升到叛国的高度。但私下里,他们却盛传风骚放荡的皇后如何美貌。拿破仑的时代匆匆而过,路易十八回来了,男人的精力再次回到女人身上。 
  在大仲马还只是奥尔良公爵府的小文书的时候,他就在和自己的邻居,一位女裁缝同居了。这个女裁缝叫卡特琳娜·拉贝,他们同居的唯一结果,是生了一个日后叫做〃小仲马〃的孩子。小仲马出生的时候,大仲马才22岁。    
  我们前面说过,亚历山大·大仲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对自己的期望,也永远不是一个缝纫女工的丈夫那么简单。终大仲马一生,他对卡特琳娜·拉贝所付出的唯一负责任的行为,就是签订了一张鬼鬼祟祟的认子书,承认小仲马是他的儿子。 
  〃亚历山大·仲马致公证人若望·巴蒂斯特·英洛   
  先生:   
  我愿通过送上供您研究的这份文件,承认1824 年7 月27 日在意大利人广场区政府登记的一个男孩,登记名为亚历山大,母为拉贝夫人,父亲不详。   
  我愿承认这个孩子,而不让其母得知此事。我认为这是可能的。   
  我的姓名是:亚历山大·仲马·达维·德·拉帕耶特,住大学街25 号。务请以最快速度办妥此事。我深怕我心爱的这个孩子被别人夺走。〃   
  写这张证明书的时候,大仲马正和另外一个叫做贝尔·克莱勃萨默尔的女人公开同居,并生了一个女儿。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二十出头的大仲马初到巴黎,难免会被裸露的开襟、高耸的胸脯、迷人的大腿所诱惑。即便是托尔斯泰那样一日三省吾身的道德家,年轻的时候也难免干过荒唐事。 
  他反复地在情欲和禁欲之间纠缠,一会儿〃必须有一个女人,色欲使我片刻不得安宁〃,一会是〃可怕的情欲是人体的一种疾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年轻的托尔斯泰甚至去嫖娼,嫖出一身性病。 
  不过,托尔斯泰在放荡的同时,骨子里是深深仇恨女人的。每当他和一个女人交媾之后,日记里都会出现〃淫荡〃、〃可耻〃、〃把我引上歧途〃的字样。   
  而大仲马,则是一个坚定的女性热爱者。只要和他发生关系的女人,不论结果如何,他都负责到底,给予绝对的支持。这也是他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按照好莱坞的理解,大仲马肯定没有遇到自己真正心爱的女人。一个男人,总有一个女人能够让他安静下来。按照这个逻辑,许多大仲马的研究者都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叫做梅拉尼·瓦多尔的女人。 
  大仲马在《回忆录》中写道:   
  〃请读一读《安东尼》吧……我所经受过的痛苦,安东尼会向诸君述说的……安东尼就是我,只是我未曾杀人;阿黛尔就是她,只是她未曾出逃。〃   
  这个〃她〃,就是梅拉尼·瓦多尔,一个军官的妻子。梅拉尼和大仲马的恋爱,符合小文书仲马先生的一切欲望。贵族女子、别人的老婆、文学少妇、沙龙相识、结伴回家、喝茶偷情。恋爱盲目到极点的时候,大仲马甚至想尽办法,拖延梅拉尼丈夫回家的日期。戏剧《安东尼》,正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在《安东尼》脱稿之后,大仲马给梅拉尼·瓦多尔的信中写道:   
  〃我的天使,在《安东尼》中,你可以发现我俩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过这些事情只有我俩知道。因此它对我们并无妨害,公众什么也看不出来,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往事的永恒记录。至于安东尼,我个人认为人们可能认出他来,因为这个疯子太像我了。〃 
  很可惜,好东西从来不会长久。我好像说了很多遍了。《安东尼》还没上映,大仲马就和贝尔·克莱勃萨默尔搞到一起去了。他只用了三周的时间,就把这个业余演员拉上了床,并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交给这个女人。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俗套了。恋爱总是使人犯蠢。处于两段恋爱之间的两个人,实在是蠢得一塌糊涂。梅拉尼知道大仲马的丑事了,开始写信撒泼。仲马先生先是辟谣,然后默认。后来成为诗人的文学少妇梅拉尼,用上了所有世俗女子所能用的全部手段。在当时那个把东方仍然当作神秘和文明的巴黎,梅拉尼的这些手段颇有中国话本色彩。 
  她先是飞鸿传书,情意绵绵地呼唤郎君回头是岸;尔后怒其不争,索要当年所有定情信物;再是心如死水,声称以死殉情;殉情失败,辗转反侧,左右思郎,反复写信恳求复合。 
  当所有手段都不奏效的时候,梅拉尼彻底绝望了。绝望使女人变得现实。用琼瑶的话来说:        
  〃小女孩长大了,经过了生与死的历程,小女孩也会在一瞬间成熟,也会懂得如何去争取自己要的东西,如何去打赢这一仗。〃   
  梅拉尼声称爱情,没有了还是朋友。她要求仲马参加她的沙龙,给她的诗写评论,甚至要求大仲马解决她夫妻分居两地的问题。   
  向来以侠士自居的大仲马一一照办了。   
  不过,梅拉尼的对手,有着〃维纳斯女神一样挺直的鼻子〃的贝尔·克莱勃萨默尔,也不是笑到最后的人。很快,在大仲马和贝尔生了一个女儿之后,就迅速和一个叫做的伊达·费里埃的女演员上了床。从相识到上床,他们只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伊达·费里埃比她的前任更有统治力。同居之后,她讲究奢华,检查大仲马的信件,严密监控仲马和外界的往来,每天吵架两三次,限制贝尔见自己的亲生女儿。 
  这样的手段似乎很奏效,大仲马就像一个受虐狂一样言听计从。从小仲马的母亲,到伊达·费里埃,大仲马勾搭女人的时间越来越短,来的女人管得越来越严,手段也越来越奏效。最终,伊达成为了短暂的仲马夫人,也是唯一一个冠上名作家仲马夫人头衔的女人。 
  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