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珠的远方-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玻璃一样洁净透明的语言和内容上的自由想象,他的小说充满诗意,像民间传说一样美好,又有淡淡的宗教情感和温和的哲学况味。
  小说中的那些人物,住在原始的地方,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有着和大自然一样纯净的心,你会觉得他们既是真实的存在于西藏的人,又像是模糊的梦幻中的人,因此你会觉得自己的阅读像在梦中骑着白马飞翔。有不少作家都称自己的写作是一种飞翔,但读者并没有感觉到。徐东的写作才是真正的飞翔,他自己飞翔,也让读者飞翔。这种飞翔的感觉,除了语言的灵动清纯和想象力的自如游动造成的效果,恐怕还在于小说写了一些自由自在的人,他们不是没有羁绊,但是他们想离开家就走了,想去远方就去了,想爱谁就爱了,尘世中的问题不是问题,想做什么才是问题。人是可以这样生活的吗?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东在《拉姆的歌声》中,表达了人希望自由生活的理想,他是把这种理想灌溉进小说的旱地中了,用小说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显然比用散文和诗歌直抒胸意要艰难,但徐东在他的小说中,既实现了写作技术层面上的理想,也寄予了生活的理想。这种自如的双重表达令人赞叹。
  现在流行的小说,大都是用平庸的语言,述说一个光滑或者在编织能力上勉为其难的故事,其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故事的那种离奇远甚于编造,作家真正应该做的事是写出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灵品质,徐东正是这样一个有追求的作家,用童话般的语言,写出人物生命内部的事,用清明的语言写出生活固有的模糊性。有时候,我会去图书馆阅览室乱翻那些没有人看的文学期刊,我自己的拙作也时常出现在那上面,我看大多数的小说都是相似的,内容差不多,语言也差不多。我坐在冷硬的板凳上发呆:如何让自己的小说与众多的小说有所区别呢?我却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实践,现在,我相信徐东的小说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很容易被认出的,因为想象。我们的读者当然需要通过小说中低矮细碎的生活,来体认自己的生活,找到理解的共鸣和快意,但是更需要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来引导阅读的品位,提高心灵的品性。固然文学的表达都是想象,但多数人的想象只在低空,徐东的想象是高空的遨游,自由空间更为壮阔,你只要抬头就会一眼找到他。

  创作谈:想象的西藏(17)

  我明白了,徐东所以能让自己飞翔,也让读者飞翔,是因为他心存理想,没有杂质,心中有一个无法忘却的远方。徐东是一个清醒的创作者,不是生活琐事的记录者。因为有远方这样一个更大的空间,清醒的徐东又是淡定的,自信的。昆德拉说过,短篇小说应属于大作范畴,与长篇小说是一样的。徐东的这组小说,理应是大作。在未来,在远方,他必定会通过更多更成功的大作,传达他认为的存在的美好。
  作家曲从俊:虽然拜读过多遍了,但每次读过的感觉都会不一样。每次看到它还要再读一遍。毋庸置疑,《欧珠的远方》是一篇很好的短篇小说,有神性,语言独特新颖,有着哲学的元素。著名作家王安忆曾说过,好的短篇小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写的,也不是每个人能写得满意的,写出好的短篇小说也需要机缘。因此,个人认为,这篇小说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也算是一篇可遇而不可求的小说。
  作家徯晗:徐东在用心抚摸文字,是一个让我少见的,真正珍视文字、爱文字,且与文字建立了通感的人。好久没有读过这么耳目一新的东西。他的文字静美、悠远、雅致,天籁一般,这是心不乱的表现。这样好,是一个作家最可宝贵的品质。
  作家马季:文如其人,讲的是精髓里的一致,而非表象。徐东特殊一些,他由表及里都是一致的。确切地讲,徐东保持了自己最朴素的特征;关键是保持了心灵的洁净。这是一个小说家很珍贵的禀赋,谓之珍贵,是因为其不易觉察却极易丢失。我和徐东有过一段朝夕相处的日子,见证了他由《大风歌》到西藏系列的发展过程,我相信那些文字不仅仅是小说,也是他生命的形态,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我相信小说所需要的“真实”,在那里得到了再现。
  作家千里烟:小说家对幸福的感觉及视觉与别人不同。比如鲜花,常人看到的可能是它的色泽、闻到的可能仅仅是它的香味。小说家则不是,他看到的是它的肉体和线条,想到的是它在野外生长时的青涩年华,甚至它旁边的狗尾巴草。小说家通常忽略新鲜,他带着时间飞跑,让鲜花瞬间枯萎,揉皱的丝绸一样,攒在一起,如一些陈年往事。徐东就是这样一个小说家。徐东是我的同事和朋友,我的办公桌在他对面,有时,他吸烟时会飘过来一缕缕烟雾。我们很少说话。我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好小说需要在沉默中产生。而更多时候,虽然他坐在我对面,我却觉得他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也许,是因为他和他的西藏吧。徐东的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让我对生活、对文学、对远方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因为这种敬畏之情,所以,我变得异常寡淡。我想,我需要学习徐东,像他那样低下自己曾经高傲的头颅。自省。曾经在西藏当过兵的徐东又回到家乡、回到繁华的都市,但是,遥远的雪山和清澈的湖泊已经融进他的血液,他像大山一样强壮,像湖泊一样澄明。
  朋友刘磊君:很多时候徐东好像是在有意地逃避现实,个人的存在与现实之间形成了紧张的关系,他对现实生活的诸多不满,使他热爱虚构。如果说逃避现实是为了保持新鲜而稚嫩的心灵的话,如果说保持新鲜而稚嫩心灵是为了保持想象能力的话,那么逃避现实而付出的代价是值的,一个伟大的写作者需要保持孩子般的新鲜而稚嫩的心灵和想象能力。徐东的小说画面感非常强烈,他在试图营造一种现实世界以外的精神图景。徐东的小说打上了当代人精神的烙印,他把当代人的精神形态通过他的小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我想这是徐东小说成功的地方。
  作家王棵:我和徐东太熟了,熟到叫我用简短几句话概括他这个人都为难的地步,所以我挑第一时间蹿到我脑子里的意思说。表里如一这个词用在徐东身上,再恰当不过。他将内心的纯净、质朴、直白、忧伤、执着,不打折地输送到他的言行与文章里。如今,通常没人敢奢望会遇到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徐东的纯粹难免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多数人对世道人心多少是警惕的,他这般至纯和真性情,近乎脱俗,也会令少许试图关心他的人对他望而却步。有段时间,我发觉徐东的文章里总是重复一些抽象度很高的词:生命、美好、爱,我按自己的趣味理解,在写作中反复运用这些宏大词汇,是忌讳,但认真想过之后,我觉得先前那样去想是没有体会到徐东的写作境界,道理很简单,徐东的文章,特别是小说,是直面精神的,那些词义所指,恰是我们精神世界里最具玩味的重要内容,而关于精神生活,徐东本人可能最关心的正是生命的秘密、美好的获得、爱的诞生,事实是,徐东选用了一种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切入了他写作观的核心。徐东的小说、随笔,一切文字我都喜欢看,原因在于他的文字给我带来的共鸣。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看过他一篇文章后,坐在电脑上愣半天神,我觉得,少有人能如此痛快地直陈我们精神生活中的孤独和伤感。在小说创作上,徐东比我走得远,比很多小说家都走得远,我是说他对小说这种文体的思考。徐东是真正将自己融于文字的人,在这个时代,他这种忘我的创作精神每每令我肃然起敬。作为徐东的朋友,我衷心希望他作为写作者的价值被尽快发现,希望他生命完善,永远能感受到美好,被大爱包围。

  创作谈:想象的西藏(18)

  作家杨中标:神性写作,是我讥讽那些自命为“上帝的代言人”作家时,胡诌的一个词儿。沿着小说艺术的传统来考察观念艺术的起源,人们总是很自然地将视线集中在对小说不同解读的历史断隙上,并非时间或空间的断隙,而是两种价值和话语的断隙。当小说创作少了精神的桎梏,进入一个开放和开明的时期,这也为少数作家提供了自说自话的可能,他们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几乎超出了历史负载的神话。对所谓真理的寻求和对其作品内核的表述,使他们普遍成为表情严肃的“上帝”。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作品里,无不呈现出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对终极意义幼稚而真诚的自我解读,时时都伴随着他们自己的故弄玄虚。徐东的成功在于他让“一个神”悄然地消退,“另一个神”悄然地出现。我至今仍然记得徐东在《欧珠的远方》中,所表达的那种定然,那种淡泊。他的小说气质是悄然无息的,冷静如水的,却读后让人心颤。读徐东的小说,在观念艺术的表达形式上,我似乎找到了重建小说艺术的新的理由。那些以“上帝的代言人”自居的少数作家,深潜于自我意识之中,被灌注了太多的本能和现实利益的欲望,而真正的生命意识和相关的世界意义,只不过是他们信手拈来的借口。不管这个借口被他们编造得多么充分,“神性写作”的集体逃亡,已经乍隐乍现。他们的作品颓败到不被读者买账的地步——神性烛照世界的最后一缕光亮,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已经黯然失色了。曾经和徐东有过一次交谈。他说:“我是去过西藏的,我在西藏待了三年。我看的山很多,看天空的时候也很多。那里的阳光充足,水清澈。心里有诗的人,在那里随便捡起一块石头都觉得有灵性。”我以为,这是一个对自身异化状况可以猛然惊醒的时刻——“另一个神”的到来。既然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在读者群中并不能滋生出报偿体系,那么,曾经自夸自大的价值体系也就由此坍塌。进而,观念艺术也将在人学的意义上,在心灵的观照下获得了重建。徐东的西藏系列小说,不再是孤悬于人类存在之上的神学圣谕,它是在日常经验中建立的、在当下关注中生效的小说。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一个经验世界,又是一个价值世界,因此我们的观念艺术的空间,也应该是一个弹性极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也将获得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呈现。当然,读徐东的小说,这一切仅仅是开始,结论相信在若干年之后。
  作家易清华:前些年,总是喜欢在网上的一些小说论坛上东看西看,说实话,一年下来,很少从头到尾看囫囵一篇的。心情浮躁是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根本没有看到打动自己的东西。就像福克纳那种大家一样,开头的几句话总是就能够紧紧地把你抓住。而不是靠那种耸人听闻的故事。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是奢望。但是有一天,突然看到了徐东的小说,看了没几行,就一头扎了进去,我就再也没有出来过,老天作证,真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点夸张。特别是他那些写西藏的短篇,仿佛又使我回到了看马原和扎西达娃的时代,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可惜的是,那种时代好像是一去不复返了。于是我便向他约稿,两个写西藏的短篇,都很快在我所在的刊物上发表了。徐东的短篇小说有一种忧郁的气质,通篇弥漫着一种精神上的迷雾,但它同时又是清晰的。在他阴郁的激情中,竟然透着一种含情脉脉的明朗。另外,就是他的叙事,简洁,锋利,有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感觉。当然,仍然有期待,期待有一天,能从他精巧的短制中的读出一种狂野,一种陌生。
  作家徐则臣:在当下,像徐东这样抱着坚定的文学理想不撒手的人已经极为罕见了。他把文学放在生活之上,几年来我看到他为此四处奔波,物质生活降到很低,把高昂的文学的意义时时矗立在自己面前。我敬重任何不愿懈怠的理想主义者,尤其在这样一个被功利和相对主义攻陷的时代里,他们比大熊猫要值得珍惜。他们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想往,是慌乱和平庸生活里的一个个醒目的坐标,不管你秉持的是顽固的发财梦,还是纯粹的文学理想。在我的感觉里,徐东是打算在文学之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他的理想主义和纯粹的追求已经有了近乎偏执的力量,这非常好。有所信有所执从来都是力量的源头。期待徐东偏执到底,路尽头的黑是大有。

  创作谈:想象的西藏(19)

  作家劳美:欧珠说,一切在远方,远方更特别。读过徐东的西藏系列小说后,我印象最深是这句话。大概是2004年夏天,新浪原创文学论坛在北京组织了一个聚会,我从天津赶到北京,与应邀而来的十几个作者,围着一张大圆桌,边喝边侃。当时,一头卷发,脸庞白净,身材细高的徐东就坐在我身边,那天,我才知道,这个透着书生气的写小说的年轻人,竟然还当过兵,并且是在西藏。那时徐东的小说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地关注,但北京聚会,我却发现这个细致里透着些沧桑、内敛中流露出一股久远的深邃的青年对小说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便想,这青年本该就是写小说的,并且迟早会写出好小说来。果然,我在后来渐渐读到了他的《独臂的扎西》,《简单的旺堆》,《罗布的风景》,《欧珠的远方》等一系列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背景是古老而遥远的西藏,叙述的语言呈现着灵动的诗意,很多人物都活泛在自己的艺术般的想象之中。这些作品中的每一部皆能构成一幅西藏独有的带着视觉冲击力的风景画面,逼迫着活在世俗里的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视角。读徐东的创作随笔,可以看出,徐东的“想象力”源于三年的军旅生活,对西藏的情感积淀,对小说这一文本独到的深邃理解。事实证明,他的每一部西藏小说里因想象所生发的“艺术真实”都那么令人信服。徐东把无事想做只喜欢想象的欧珠走“远方”时都赋予了足够的“真实”,对自己想象的把握充满自信。或许是徐东太喜欢想象,他常常把“想象力”赋予他作品里的一些人物。正是这样一些超脱了现实的人物成就了徐东的每一部小说作品。徐东在告诉我们,艺术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随时随地的现展出世界的诗意和美好。徐东的西藏小说,每一篇小说的叙述语言都呈现着灵动的诗意,每阅读一遍,都会对这灵动的诗意有一次渐新的感觉,这感觉实在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他终于凭着自己的细致、沧桑、内敛和深邃,给自己的小说插了一双凌空想象的翅膀。
  作家戴斌:读《欧珠的远方》,我觉得欧珠其实是个很有趣的人,老是在寺庙的墙根晒着太阳,手是拿着一个石头,石头拿在手里的时间太长了,已磨得挺光滑。人们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石头晒太阳,他说是怕放下石头后被风吹跑。这很有趣。我看小说,喜欢看一些有趣的细节,看过后便记住了,好久不会忘。因此,在写下这段话时,我也认定了徐东的这个小说,是个有趣的小说。他的小说空灵、辽阔,像石头一样实在,也像石头一样不与不相融,居然就只想起有趣这一说来,可见我有怎么一付肠胃。我觉得我这付肠胃也很有趣。我不知道如果我用“有趣”这两个字,来定论徐东这一系列西藏小说,他会作何感想,但我还要说的是,徐东这个人,也算得上是个有趣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我觉得这可是大真理。这个徐东,单单捡一个石头握在手里,满脸堆笑,心底里装满孩童的狡黠,等着人家上当,赞美说,徐东手里的石头可是个大道理呢!这不有趣吗?不过,说徐东的石头没有道理,也是不准确的。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手里没有石头的人,无不蝇营狗苟,不知所谓,而徐东如此安静地藏在他的羊群中,这就不仅是手里拿着石头了,我看他心里未必就不是装着石头。中国文学为世界贡献了两块石头,一块是孙悟空,一块是贾宝玉。贾宝玉这样的石头,我想徐东未必能写得出,但孙悟空就难说了。这个徐东,胸膛里装着的那块石头,可还是天真未凿呢。
  作家范明:徐东瘦高瘦高的,白白净净,鼻梁上挂着一副眼镜,满斯文的样子,比较腼腆。他说话时慢条斯理的,声音很轻,要竖起耳朵听才听得见他在说什么。他的谈吐中我感觉他是一个侠骨柔肠的人,具备诗人的气质。他的笑容是阳光的,眉头却是忧郁的。徐东在西藏渡过了一段青春花季,一定在心底里刻下了经过洗礼般的圣洁,这种圣洁是他一辈子的财富。为了西藏的记忆,他写了《欧珠的远方》,继而又写了《格列的天空》。这两篇小说似乎都表现出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人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现实总是存在着,时间也在不经意间消磨,永远不会回头。现实给人以激情,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