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冰心传 作者:肖凤-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有十八世纪田野风味的山中别墅里。白岭是一座既雄伟又妩媚的山峰,处处有湖,湖山相衬,十分美丽。这座别墅就建立在山岭之上。远近无人,屋后就是茂密的树林。屋前屋后,都有嶙峋的怪石,环境十分幽静。K教授正是要让冰心体会一下,真正新英格兰的农家生活方式,该是什么样子。这所房子里,有着砖砌的壁炉和立在地上的油灯,有粗糙的陶器,桌上摆着采来的野花,黄昏时要自己提着罐子去取牛乳,采摘葚果来佐餐。这一切,都使冰心想起了她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芝罘。

  冰心住在这幽静美丽的白岭山间别墅里,继续给小朋友们写信,描述她在大洋彼岸见到了的,千姿百态的异国风光,并给他们讲述美洲红人酋长戚叩落亚的故事。

  之后,冰心又到了太平洋之滨的伍岛。她在这里,又一次地亲近了大海。她不仅在海湾里荡小舟,而且还乘大船出海遨游。有一次,她与15名游伴乘船去海上聚餐,知道她是航海家的女儿的B博士,笑着请她坐到船尾去,充当舵手,而且跟她开玩笑说:试试看,你身上是否流着航海家的血。在大家的微笑注目之下,她真的坐到了船尾,而且接过了舵轮,这时候,她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职业,和父亲的生活。当由她掌舵的大船,驶过了波流汹涌的水域、终于抵达了岸边,大家停舟登岸之后,游伴们都笑着向冰心举手致敬,称她为船主,称她为航海家的女儿。

  1925年的年初,冰心又回到了慰冰湖边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住进了娜安辟迦楼,继续她的学业。

  这一年的11月19日的黄昏,她坐在娜安辟迦楼的房间里,写了一篇探索人生意义的小说《剧后》。一位正当妙龄的女郎安娜,在表演莎士比亚的剧作时,扮演朱丽叶,由于她的美丽、才华,使她的观众们倾倒、迷醉。她把自己的惊才绝艳献给人群,人群则回报给她以鲜花、掌声和狂热的崇拜。然而,当她从幸福的陶醉中解脱了出来,自照着镜中可爱的形象,冷静地一想:原来绝艳的躯体和迷人的爱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在时间这个可怕的黑影的笼罩之下,一切都会急骤地消失,绝艳的躯体就会变成“一架白骨嶙峋的骷髅”,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忠贞爱情也会随之埋葬于地下。冰心通过这篇小说,想要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切属于尘世之上的美貌、爱情和荣誉都是暂时的,而只有那“冰轮般停在窗外,映入镜里,正做了她顶上的圆光”的“树影后西斜的月光”,只有这美妙无穷的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这一年的年底,12月12日,冰心又写了一篇短诗《相思》。这是一首十分含蓄的诗作,诗人没有写明她思念的是谁——是她万里之外的母亲、父亲和弟弟们呢(过去,她在写作思念他们的文字的时候,总是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还是她于两年前结识的那位同在美国求学的青年学者呢?诗人没有明说,读者也看不出来。冰心在诗中这样写道: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这一年的感恩节,她还在旅行途中的车上,写成了一篇小说《姑姑》。她自己称这篇小说为“戏作”。写的是一个十九岁的纯洁青年,单恋上了一个十八岁的姑娘——他的同学的姑姑由于痴情,而使自己处处被动,甚至闹出了种种笑话的故事。冰心绝少爱情题材的作品,正如郁达夫所说:“她的写异性爱的文字不多,写自己的两性间的苦闷的地方独少的原因,一半原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在那里束缚她,但一半也因为她的思想纯洁,把她的爱宇宙化了秘密化了的缘故。”①冰心笔下的这个十九岁的青年“他”,虽然有些笨拙的举动,但是他的感情的纯洁和真挚,思想的纯朴和天真,却使读者非常喜欢他,理解他。相反地,那个年纪轻轻,却为人虚伪的“姑姑”,她的思想的浅薄,以及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利用别人的纯洁的情感而差遣人、捉弄人的作风,相比之下,就显得格外地做作。尤其是,这位姑姑竟然找了一个学问比谁都不如的有钱有势的“绣花枕”作丈夫,其认识之浅薄,就可见一斑了。所以说,虽然这是一篇戏作,但因为作品必定会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冰心生活态度之严肃,也能够从这篇“戏作”中看出一点儿来。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美国的风景是美妙的,美国的朋友是友好的。但是,做为一个中国留学生,一个中国青年,一个中国女性,一个中国作家,她并不留恋属于异国的山水、建筑和舒适的生活,她清醒地认识到:“我不是一个乐而忘返的人,此间纵是地上的乐园,我却仍是‘在客’。”①当她在银湾的黑岭和乔治湖旅游的时候,她就想念自己童年时的家——芝罘;当她在雄伟、妩媚的白岭别墅里消夏的时候,看到英格兰人古朴的乡居生活方式,也立刻想到了在芝罘的见闻。她有时一面弹琴看书,一面却回味着和弟弟们在一起傻顽痴笑的日子,一面独自在森林中散步,一面就希望着身旁能够有自己的弟弟们同行奔走。她就在这种思乡情绪的伴随之下,度过了三年的留学生涯,以《论李清照的词》为题,通过了研究院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①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十》

  1926年的7月,她象三年前离开祖国时那样,又登上了“约克逊号”邮轮,不过这次不是去国,而是再一次远渡重洋,投向祖国与亲人的怀抱了。

  她的行李箱里,装着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的毕业证书和文学硕士证书,还装着一封厚厚的长达六页的信——这是吴文藻向冰心正式求婚的信件,请冰心带回祖国,呈报给她的双亲,请求得到谢葆璋夫妇的批准。

  轮船愈是挨近祖国的土地,冰心愈是激动不已。当7月27日的黎明,轮船已经驶入黄海的时候,海上已能望见中国船只的帆影,冰心这时再也无法入睡,她望着东方的朝霞,盼望着与母亲和亲人们的团聚。“我俯在圆窗上看满月西落,紫光欲退,而东方天际的明霞,又已报我以天光的消息!母亲,为了你,万里归来的女儿,都觉得这些国外也常常看见的残月朝辉,这时却都予我以极浓烈的慕恋的情意”。①

  等到黄昏到来的时候,“约克逊号”邮船终于徐徐地驶进了黄浦江口。这时候,学成归国的冰心,激动地走到甲板上,紧紧地抱柱而立,“迎着江上吹面不寒的和风,我心中只掩映着母亲的慈颜,三年之别,我并不曾改,我仍是三年前母亲的娇儿”。②

  她在上海稍稍休息了几天,因为天热,因为看不惯上海摩登女士们的服装,尤其是因为思母心切,就又于8月3日登车北上,急不可耐地投向母亲的怀抱了!

  北京的蔚蓝的高空,白白的云朵,绿色的杨柳枝条,粉红色的夹竹桃,都使冰心感到格外亲切。当然,还有与更加亲爱的母亲,父亲,弟弟们的重逢,更使冰心欣喜异常。她快乐地对小朋友们宣告:“我回家了!这‘回家’两字中我迸出了感谢与欢欣之泪!”③

  

  ①②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八》

  ③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九》

  到家以后,冰心就于这一个月的月底,8月31日,完成了她《寄小读者》的第二十九篇通讯。为这部在以后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儿童文学著作,暂时地画了一个句号。

  

  






冰心传第七章 返国






第七章 返国

  我的脚已踏着了祖国的田野,我心中

  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八》

  北京的夏末秋初,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这时,天空显得极其高远,又蔚蓝,又辽阔。而夏末秋初的燕园,也正处于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时刻,——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和楼群,以及蜿蜒曲折的小径,在一片蓝天的映衬之下,显得轮廓分外鲜明;苍翠的树木及绿茸茸的草皮中间,点缀着迟开的花朵:金色的矢菊,紫色的藤萝,淡紫色的、白色的以及各种各样颜色的大朵菊花,还有点点滴滴或一簇一簇的色彩鲜艳的不知名的花朵;而在这一片深绿、浅绿和姹紫嫣红的包围之中,更有一洼清澈的湖水衬托着秋景,使得这所美丽的校园,显得极其宁静、清幽。

  从美利坚合众国留学归来的冰心,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明媚的季节里,在1926年的夏末秋初,一个新的学年度刚要开始的时候,回到了她的母校,回到了她与之阔别了三年的美丽的燕园的。

  然而,这时候的谢冰心,已经不再是那个才思敏捷、温柔恬静的女高材生,而是一名严肃端庄、为人师表的女助教了。虽然她仍然象三年前离开母校时那样——个子瘦小,聪慧的目光中还是时时流露出纯洁的稚气。

  这个有着瘦小的个子和丰满的面庞的年轻女助教,不仅是她的双亲、她的弟弟、她的家庭的掌上明珠,而且也是她的母校——燕京大学的骄傲。当她在燕大本科读书的时候,她就是《燕大季刊》编辑部国文组的编辑,还是闻名校内、校外、文坛、知识界的青年女作家。当她从本科毕业的时候,她获得了金钥匙的奖赏,又获得了留学生的奖学金。而当她留学归来,在异邦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就又被燕京大学同学会推举为执委常务委员,燕大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中的校友代表。《燕大月刊》编辑部在聘请一些名流学者当顾问时,又把年轻的冰心当作名流,聘为诗歌顾问。《燕京学报》还把助教谢冰心聘为自己刊物的编委,在1927年出版的创刊号上,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是大学者王国维,第二篇文章就是冰心早已脱稿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元代的戏曲》。可见燕京大学对待自己的高材生谢婉莹,给予了多么显赫的荣誉。

  冰心到燕京大学教书以后,冰心的父亲就又南下,迁回了上海,在那里定居了。

  谢葆璋的家位于上海市区西部的徐汇区,是一座三层的小楼房。笔者曾就上海旧居的具体地址一事请教过谢冰心先生。谢冰心先生答复说:她只记得是在徐汇区,当时的法租界内,她父亲的房子,与当时的非租界区(即华界)只隔着一条河,但是具体的路名与门牌号码,已经记不清楚了。①事后,笔者曾专程到上海市徐汇区去寻访。——现在的徐汇区,已是马路展宽,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的景象了,既找不到那条河,也找不到昔日的房子了。

  父亲带领着全家南下之后,就只留下了冰心一个人在北京,住在燕园之中的朗润园里。这是一座大园之中的小园,别有洞天,曲径通幽,安静美丽,很合冰心的口味。虽然仍是想念南方的双亲,和分散在各地、努力求学的弟弟们,还有那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青年学者吴文藻。但是,一个刚刚走入了社会的年轻学者和作家,总要能够独立于家门之外,何况先前已经只身在美国,经受了三年独立生活的锻炼呢。

  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冰心,一生具有谦逊的美德,到了老年之后,这位中外闻名的老前辈,仍然总是自谦地说:“我个人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没有什么‘学’可‘讲’。‘不学’,就是没有学问,如果大家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那是得不到的;‘无术’,就是没有什么技术,如果大家希望听我讲完以后,就能知道怎样写作,而且写得很好,那也是会失望的。”②其实,她在二十六岁的青春年华,就是一位很有修养的青年女性学者了。她生性严肃,恬淡,没有功课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坐在园中之园的书斋里,或者是到校门东南侧的图书馆里去读书,写作;需要上课的时候,就走出图书馆或书斋,到教室里去,到学生中间去,教育他们,指导他们。清晨或傍晚,她也喜欢散散步,沿着曲曲弯弯的柏油小路,流连于湖畔,在绿草地上行走,或是登上低低的小丘,在亭子上的矮凳上小憩。她一边踱步或小憩,就一边细细地思索。

  

  ①据谢冰心先生1986年3月17日下午对笔者的谈话。

  ②冰心:《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

  燕京大学位于北京的西郊,远在西直门外,靠近颐和园和圆明园遗址的地方。校园内又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绿树红花,加上最先进的西式设备,给知识分子们提供了极其舒适而又美丽清幽的生活环境。冰心身在这样幽雅的大学校园之内,过着最典型的学者式的生活,表面上看来,一切都是十分美满的。

  然而,校园虽然远离喧闹的城市,但在燕京大学高高的院墙外面,世界却是很不平静的:

  在这一年的春天,冰心返回祖国之前不久,日本帝国主义等八国,为了阻挠中国的国民军在中国的土地上——天津布防,竟然向中国政府发出了强横的通牒,之后又炮击了中国的大沽。面对着日本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爱国的北京大、中学生,又象七年前五四运动时期那样,在3月18日这一天,先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群众大会,之后又整队游行至位于东城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向政府当局请愿,并向日本帝国主义者表示抗议。不料,做为执政府首脑的段祺瑞,竟然命令自己的卫队,向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青年学生开枪,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人,当场饮弹身亡。这个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的现场,就在离谢葆璋家很近的地方。

  除此之外,在1926年这一年,各派封建军阀之间的混战也愈演愈烈。4月份,直、鲁两系军阀,趁段祺瑞被迫辞职的时机,进逼北京。5月份,吴佩孚又企图组阁,却遭到了奉系军阀的反对。下半年,待冰心返回燕京大学之后,国内政局呈现复杂的形势。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北伐战争已经开始,湖北、江西、河南等地已是战火纷飞。10月24日,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举行了武装起义。之后,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产业工人与手工业工人,也相继举行了罢工。9月份,英国太古公司的轮船,因在四川万县境内撞沉了十余只中国民船,被中国的地方当局扣留,此事发生之后,英国停泊在宜昌与重庆的军舰竟然直趋万县,炮击了万县县城,使中国的四千名无辜百姓死在英国海军的炮火之下,因而导致了中国反英运动的爆发。

  这些在北京城里和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的事件、斗争,越过了燕京大学高高的院墙,把火与血的残酷现实,摆在了如冰心这样的知识分子们的面前。这种情景和世态,就不能不影响到冰心的思绪。虽然冰心后来曾经自谦地宣布:1926年回国以后直至1929年,简直没有写出一个字。若有之,恐怕只是一两首诗,如《我爱,归来吧,我爱》,《往事集·自序》等。缘故是因为那时我忙于课务,家又远在上海,假期和空下来的时间,差不多都用在南下北上之中,以及和海外的藻通信里。如今那些信件,还堆在藻的箱底。现在检查数量,觉得那三年之中,我并不是没有创作!”①

  

  ①《冰心全集·自序》

  其实,住在燕园中的冰心,仍在默默地思索。她过去一贯歌颂童心,歌颂善良,歌颂母爱,歌颂大自然,虽然也有过关于“爱”还是“憎”的思索和怅惘,不过那还只是有些踌躇,有些疑惑,因此她在自己的作品中仅仅含蓄地写到了自己的思考。

  但是,到了这时候,随着世事的变化和她本人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思想的逐渐成熟,她的思考也就更加深刻,困惑也就更加明朗了。

  她虽然平时忙于授课,寒暑假忙于到上海探望双亲,生活过得充实而幸福。但是,这个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都适意、幸福的冰心,却又时时感到内心充满了“虚空与寂静”,“迷惘与糊涂”。这种“虚空与寂静”、“迷惘与糊涂”是谁给她造成的呢?——当然都是社会生活给她造成的。她在《往事集·自序》的一开头就这样写道:

  我是一个盲者,

  看不见生命的道途,

  只听凭着竿头的孩子,

  走着跳着的引领,

  一步步的踏入通衢。

  心头有说不出的虚空与寂静,

  心头有说不出的迷惘和糊涂,

  小孩子,你缓一缓脚步,

  让我歇在这凉荫的墙隅。

  她曾经多次歌唱过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爱恋,互助与匡扶;她是多么地希望,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如此地充满了善意。

  她在这首《往事集·自序》中仍然这样地期望:

  人世间只有同情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