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家姓谱-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过于繁琐,人民就不敢接近你;只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拥护你。”此外,齐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玉芝堂”、“中山堂”、“宝纶堂”、“高阳堂”、“赐砚堂”等。

宗族特征。1、齐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

2、齐姓在唐代时尤为风光。此期出现了齐姓历史上的两位宰相,即齐映、齐抗。两位宰相均出身于官宦世家。且齐映为瀛州高阳人,齐抗为定州义丰人,为齐姓高阳、中山郡望做了很好的注脚。

字辈:某支齐氏字辈:国定天新顺,官清民自安。坤贤乾和少,子孝父心宽。山西齐氏字辈:元国普世昌,德堂建正文。浙江衢州齐氏字辈:宽厚守正,允锡康祥,宏恩敷沛,奕世延长。又续:智仁圣义,中和名扬。湖南沩宁长沙齐氏派语:旧班派语:文之显达,华辅朝章,敦仁垂裕,世业荣光。新班派语:忠厚传家永,诗书流泽长,远行湏笃敬,庸德在伦常。南京齐氏字辈:万家更化日,喜多庆同生。山东章丘齐氏字辈:云生家道远,和多玉会昌。辽宁昌图齐氏字辈:祥建景世成,一永国治兴,耀振先贤忌。

齐姓与祁、戚、杞、契、歧、芪、麒、耆、欹、荠、俟姓是十一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3、平

始祖:神农。初祖;春秋齐相晏平仲(婴)。历史名人;汉相平晏、平当;明将平安;明诗人平昱;清书法家平翰等。

姓氏源流:平(P…ng)姓源出有三:

1、源出姬姓,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少子诺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延续姓平。另一支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韩哀侯的后代由平邑迁往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以原邑名平为氏。

2、源出战国时齐国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为姓,相传姓平。平仲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平仲的父亲叫晏子,晏子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远古氏族领袖陆仲的后代,而陆终是黄帝的嫡传后代。

3、源出陕西平姓,本支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后人。帝崩,是国内忧外乱,三岁无君。后人深受迫害,东渡黄河移居河北省邯郸地区,后因战乱,西迁进河南博爱县。至大明洪武年间,族人不堪迫害汉姓为平。黄河发水,西迁至今山西省临汾市,后入陕西省定居。

二、迁徙分布:平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相晏婴,字平仲,他当时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他人虽然很矮小,但是却足智多谋,他的子孙后代以这样一位祖先为荣,就以他字中的“平”为姓。因此,这支平姓起源于晏姓。到了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哀侯有一个儿子叫“喏”,他受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平”为姓。这支平姓起源于韩国的公族之姓,姬姓。平姓后来在河内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内望。路史云:“韩哀侯少子□,食采平邑,因以为氏。”《姓氏考略》载:齐相晏平仲之后,以字为氏。平姓望居河南省沁阳一带。(另见上文《一、姓氏源流》)

三、历史名人——

平当:字子思。汉朝时平陵人。以明经为博士。对于夏禹治水的情况很有研究,因此成帝封他为骑都尉,负责开河筑堤,防治水患。哀帝即位以后,升他为丞相,赐爵关内侯。到了第二年,又要给他升官加薪,他因为生病,拒绝了。他说:“我的官位已经够高了,薪俸已经够了,给子孙留的财产大多,会使他们过奢侈生活!”

平晏:平当的儿子,在朝廷做了官称大司徒。

平安:明朝著名将领,勇敢而善于领兵打仗,立有军功,但后来又打了败仗,被俘,敌方没杀他,但后来平安还是自杀了。

平刚:贵省州贵阳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与张态、彭述文创设乐群学堂。中国同盟会贵州分会会长。后被推组织贵州军政府,兼任枢密院事,并被选为全权代表,赴武昌商讨组织中央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任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2年,国会成立,任参议院秘书长,并任同盟会中央总务干事。响应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著有《感遇诗集》、《平氏谱录》、《贵州革命先烈事略》等。

平海澜:上海市松江人。毕业于南洋公学。曾任清华学堂教,南洋公学附属中学主任,大同大学教授、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7月,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同年逝世,终年75岁。编有《英文学生字典》等。

四、郡望堂号。1、郡望:河内郡:汉置河内郡,治所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2、堂号(缺)

平姓与屏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4、和

始祖:神农后裔和仲,和叔、羲和。初祖:卞和。历史名人;唐臣和逢裘;宋诗人和岘;明将和勇;清权臣和坤;清将和春等。

姓氏源流:和(H…)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二、迁徙分布: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历史名人——

和仲、和叔:上古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峤:字长舆,晋朝西平人。少年时就有盛名。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

和岘:字晦仁,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喜音乐,好依声填词,是宋初著名词人,16岁登朝为著作郎。曾任太常博士、东京转运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的有《开宝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题是歌颂开国皇帝宋太祖“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乐生平”的盛世。

和洽:字阳士。三国时魏官吏,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封西陵乡侯。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少好学,年19,登进士第。初仕后唐,继为后晋宰相。凝生平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百卷。其长短名句《红叶稿》,又名《香奁集》。

四、郡望堂号。1、郡望: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代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陵郡: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2、堂号(缺)

和姓与赫、贺、阖、壑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5、汪

始祖:神农后裔防风氏,夸父族子孙。历史名人:宋诗人汪元量;宋相汪伯彦;元臣汪惟正;清诗人汪世钹;清哲学家、文学家汪中等。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分布: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郡望堂号。堂号:‘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郡望: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置,后来移到了歙县。六桂: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汪姓与王、望、罔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正文 中华百家姓谱36、纪——40、

36、纪

始祖;神农;夏商封其后人为纪侯,后人以封地为姓。历史名人:汉将纪成;金名医纪天锡;元戏剧家纪君祥;清臣纪映淮;清臣纪晓岚等。

姓氏源流:纪(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i省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2、上古有纪族,伏羲氏之臣有纪侗,即其族。舜未为帝时,有师名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迁徙分布:纪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七十一大姓。纪姓是炎帝的后代,传说纪姓先祖在纪地(今山东寿光南纪台村一带)建立诸侯国纪国,在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攻灭,纪国的公卿后代遂以国名“纪”为姓,以做纪念。纪姓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唐宋间,纪姓向沿海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历史名人:纪昌:纪昌者,又学箭于飞卫……著有《列子·汤问》。

纪信:今四川省西充县关文镇扶龙村人,刘邦起兵抗秦,为部将。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项羽率兵围攻河南荥阳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竭,汉王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在征得汉王同意后,由陈平写了一封诈降书,送与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半夜,城中两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汉王乘机与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从西门逃出。天明,纪信扮汉王乘龙车出城受降。项羽发现被骗,下令将士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全然不惧,于烈火仍大骂项羽的残暴。纪信死后,被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刘邦建立汉朝后,特在他的家乡置安汉县(今西充县),以资纪念。后人感其英勇忠义,把纪信诓楚的史实编成戏剧《纪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时,亦把纪信的家乡安汉,称之为“忠义之邦”。

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清朝河间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贯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库全书》总纂,校订整理,每书悉作提要,冠诸卷首。未著录者则为存目。主持编纂工作20余年,一生精力,备注于此。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书7种。

纪政:女,台湾新竹人。在竹南中学时,首次代表原校参加运动会,夺得跳高金牌。高二时,以体育成绩特优,获“教育部”准许出国深造。1963年赴美,1973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工艺大学,获体育学士学位。1974…1975年任美国加州瑞德兰大学男子、女子田径教练兼女子体育组主任。1976年返台,任“中华民国田径协会”总干事。1980年当选“立法委员”。1983年再次当选“立法委员”,并任启智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纪政在1970年6…7月间,先后6次破、1次平短跑世界纪录,被誉为“东方羚羊”。

纪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人。其夫早丧,映淮不再嫁,以守节闻。

纪玉良:海京剧院老生演员,生于1917年,卒于2002年,原名纪云峰,曾用名纪应甫,祖籍北京。他自幼酷爱京剧,中学时代向魏公陶学戏,1936年拜马四立为师学老生,1937年下海,边习艺边演出,期间向陈秀华、瑞德宝、张少甫等学艺。1940年与李玉茹、王金璐等中华戏校毕业生搭班赴沪,改名纪玉良。后又与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后同台。1951年参加上海人民京剧团,1955年并人上海京剧院,1971年调到上海“五·七”京训班任教,1978年调回上海京剧院一团。纪玉良宗谭学马,嗓音宽亮,擅演剧目有《将相和》、《武家坡》、《辕门斩子》、《大·探·二》等,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为其首演。

纪登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纪兆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江苏邳州市大胡楼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员。

纪荣旭: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东赵村人,1916年生,1938年赴延安参加抗日,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编入新四军,任排长。指导员等职,后担任新四军《江淮画报》记者,解放战争参加渡江战役。革命胜利后,任青岛警备区保卫科长、济南军区军事检察院院长。1964年转业到山东省无线电厂任党委书记。1990年12月去世。

郡望堂号。1、郡望:天水郡:天水古称秦州。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汉设陇西郡、北地郡置天水郡。《水经注》载:“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秦州志》记载:“城前有湖,冬夏无增减,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后废。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省蠡县南),相当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还治高阳。隋开皇以后废。平阳郡:汉置平阳郡,治所现在山西省临汾市。

2、堂号:高阳堂: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设有两个高阳县,一属幽州涿郡,二属徐州琅邪郡。晋武帝泰始元(265年)立高阳为郡国,管辖地区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纪姓与嵇、姬、吉、计、绩、冀、暨、蓟、己、稽、汲、籍、伋、姞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