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觉经略说-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那里不动才是菩萨。
  这一类菩萨很难举例,‘名齐修奢摩他禅那’,齐修止静寂灭,‘后修三摩钵提’,再修观行起用,变化世界。我刚才所说的科学成就,就是三摩钵提,来自于幻想,再加上实验,实验成功了就是科学。我在此预言,今后的菩萨大都将出现于科学界,不如此不能转变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靠敲敲木鱼、打打坐所能改变,这是时代趋势,各位拭目以待吧!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变化力有两种,一种是如来的变化力,就是说这个法界内,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万有都是如来神力所变化出来。在华严经上讲,这个宇宙万有的生命都是毗卢遮那佛所变化,包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他的化生,我们也是他的化生。道理是什么呢?本体只有一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同一自性,同一自体,如来代表了本体,什么叫如来呢?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如来是本体,并非如宗教徒所幻想的种种神化,要懂这个理。
  第二种变化力乃是宇宙万有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质量与能量的互变等等,例如我们把米饭吃下去,就化成热能,维持生命。同时,万有时时刻刻皆在变化中,印度佛学称为无常,中国文化则产生‘易经’的学说,佛学译为‘变化力’。中国文化则成为‘造化’,这种变化力丝毫没有神秘的色彩,我们学佛不要误解了。
  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我们盘腿打坐不是想求静吗?那是苯方法。若是有智慧的大菩萨,随此世间法,可以处处得静,例如看见佛像,当你第一眼触及佛像时,于此刹那间,保持不动,不起第二念,就可以静下去。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所以看流水也可以定,听声音也可以定。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后修止,后修奢摩他。先观察清楚,观察什么呢?要了解所谓静不静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变化的动乱的环境。譬如我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有一句话留住吗?没有一句话留住。你听过就没有了,它没有扰乱你的静唷!你本来就那么静,你不静就听不见了;你听见了,可见你很静,就在这个地方去体会‘种种随顺,而取至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这一段讲的是在种种境界上都可以悟道,这一类的例子很多。随便举个例子,有一个楼子和尚,为什么叫楼子和尚?这个和尚修行了几十年不能悟道,有一天到街上去,经过歌楼,鞋绊断了,蹲下来系鞋带,听到楼上的歌女唱‘你既无心我便休’,这下子他大彻大悟了,悟到本来无心,自然就放下了。因此,他悟了道以后,就叫搂子和尚。所以说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歌女唱的是情歌,唱的人没有悟道,听的人悟进去了。
  金圣叹批西厢记,他说如果把西厢记当成淫书,此人非下十八层地狱不可,西厢记完全是道书,可以令人大彻大悟的书,一点也没错。会看的人,红楼梦、西厢记、金瓶梅就是道书,都可以因此大彻大悟。不会看的人,看佛经也会入地狱,真的唷!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济颠和尚就是走这个路线。济公传是小说,故事编得非常好,把南北朝梁武帝的故事以及其他高僧的故事都编进去,所以非常热闹。真正的济颠和尚是爱喝酒,爱玩神通,但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个样子。他是名士派,没有那么疯,文学境界高,他的诗留传下来不多,其中有一句说:‘愿化西湖作酒池,一浪来时吞一口。’他一生疯疯癫癫,爱喝酒,以变化力,而作佛事,临终时作了一首偈子:
  ‘六十年来狼藉,东墙打倒西墙,
  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六十年来吊儿浪当不正经,东方世界、西方世界都参透了,如今要走了,依旧水连天碧,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大陆灵隐寺的罗汉堂过去被烧了,灵隐寺很怪,每碰到中国有大变化,梁柱就断了。罗汉堂内塑有济公像,拿着酒杯喝酒,很传神,以前每天都要在酒杯内供酒,早上倒下去,下午就没有了。后来给一个方丈骂了,对着济颠的像骂:‘你活着不正经,现在还不正经,从今以后要守戒,不准喝酒!’以后就不再供养酒了。济颠和尚走的就是这个修行路线。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变化力不一定指的是神通,变化力也是中国道家所讲的‘造化’,我们现在的生命都是自然的造化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中,这也就是‘无常’,但是,这‘无常’的现象也有是自己的心力所造成的。所谓变化力是心力的作用,例如儒家所提出来的‘变化气质’,变化气质是靠自力的变化,不是靠他力。
  这里所讲‘若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这一路的修法是以理论入手,道理明白了,晓得变化本来无主宰,非自然,不是有一个佛菩萨或是上帝或是阎王主宰你的,都是自己的心力、业力的作用。了解了这个道理,任他自然地变化,不妨碍他的作用,无著无依,无碍无作,不着相,不依求,不去障碍他,不去造作他,听其自然。如此修持,便可以断烦恼,达到安住至静的境界。为什么如此可断烦恼呢?因为烦恼的自性本空,假如你用一个方法去断除烦恼,这一个方法本身就变成烦恼,能断与所断之间,都是心起了障碍,违反了自然变化的道理。
  这种修持的方法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也就是心经所讲‘照见五蕴皆空’,先从理入手,‘照’住一切变化,一切变化皆空,不去管他。中修禅那,道理弄清楚了以后,自然宁静下来了,再修持禅那。后修奢摩他,最后到达如来大止,大寂灭海。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刚才讲的是以变化力,无碍作用,听其自然,不假方便。现在讲的是以变化力,方便作用,可以借用方便。例如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这些都是方便而已,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至静寂灭,最后到达二俱随顺。如何二俱随顺呢?使用任何一个方法之后,就是静。所有的方法都是生灭心,到最后,前念已灭,后念不起,就是空,就是寂灭。
  这样的修行原则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齐修奢摩他禅那,止与禅定同时到达。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这又是一种修法。在理上清楚了一切唯心所造以后,并不一定到山上住茅棚清修,就在人世间应用之际,种种作用,观察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自体本空。由理帮忙了功夫,见地清楚了,功用自然就到了,自然到达了至静的境界。静极了,自然顿断烦恼。
  这一类的大乘修法叫作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在理上观清楚,功夫也就到了,也就止了,观与止同时齐修,最后自然到达禅定的境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这一种修行路线犹如禅宗的悟后起修,就是楞严经所提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先在理上通达变化力,理通顿悟以后,自然见到涅槃寂灭的自性境界。后住清净无作静虑,这是悟后起修,修定。
  这样的修法叫作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同时修观及禅,后修奢摩他,后修止。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以上讲的是变化力,接下来讲的是寂灭力。寂灭力是本来的功能,我们的心本来就是寂灭的,不必另外去求个寂灭,人的生命本来在寂灭中,不须造作修持。借此寂灭力,而起至静,此心自然放下,住于清静,不须另假方便修行。
  这个修行方法叫作先修禅那,先证到自性的寂灭,然后自然住于至静清净中,住于止的境界中。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讲到寂灭力,我们可以举禅宗二祖神光大师的例子来说明。大家都认为禅宗讲顿悟成佛,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二祖神光在出家以前,学问非常好,在东海讲易经,学生很多。后来他觉得易经不彻底,看了大般若经以后,决定出家。出家以后,在香山修持九年,专修禅定。二祖神光听说达摩大师来到嵩山,就去见他。但是,达摩祖师一直没有理他。指月录上记载很简单,只说‘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其实,神光在达摩祖师那里待了很久,有一天发了狠心,在雪地上合掌站立,等达摩祖师开示。语录上说积雪过膝,这个时候达摩祖师才开口问他:干什么啊?神光悲从中来,流着泪说:请老和尚慈悲,开示甘露法门。神光在雪地上站了那么久,那么诚心,以现代的我们来说,应该好好地鼓励鼓励,爱的教育嘛!结果,不是这样,达摩祖师把神光大骂一顿;就凭你恭敬合个掌,在雪地上站一站,就想要求得无上大法?没有用的,只是徒劳勤苦而已。你看!神光被骂得多惨!一般人早就掉头走了,说不定还捅你一刀。神光听了以后,抽取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下来,放在达摩祖师前面,以此供养。这下子达摩祖师才问他:你学佛想求个什么?神光说:我心不安,求师父替我安心。各位注意,神光在香山修行了九年,心还不能安,这就是说只具有寂灭力,但是,不敢起作用,一起作用,心就不安。
  等到二祖悟了以后,明白万法本自寂灭,起作用亦无妨,随用随消,就像这一段所讲的‘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在任何境界上都能寂用随顺,都能安心。这种大乘的修法叫作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这种修法是先了解自性本来寂灭,不须另求寂灭。种种自性是指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在任何事理上,在任何作为上,知道自性本空,因此自然安于静定中,定久了,自然智慧神通具足,而起变化,这一类的菩萨叫作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修止,后修三摩钵提,后起观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在理上了解一切法本来寂灭,本来无作,作而不作,因此,敢入世,敢行菩萨道,很多人学佛以后,变得很拘束,为什么?因为修空嘛!既然修空,为什么要那么拘束呢?所作皆空,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作为皆在清净境界中,,最后归于静虑、止的路线。这样的菩萨叫作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中间修观;后修奢摩他,最后修止。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先在理上明白了自体本来寂灭,本来清净,不必另外再求清净,因而住于静虑、止的境界上,渐渐生起智慧神通变化。这一类修法,叫作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同时修止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知道了自性本自涅槃,本自寂灭,由此见地,自然生起慧力,而达到至静清明的境界。这一类的修法叫作齐修禅那及观行,后修止。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假如这个菩萨智慧特别高,以圆满觉性,明白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一切形而上及形而下都不离于佛法。一切法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所不在,无所在,在在处处都可以成佛,圆合一切,一切皆归于圆满。
  于诸性相,性是指形而上的道体,相是形而下的形相。要如何见到形而上的道体呢?透过般若来悟到自性。般若分为(一)实相般若:此是般若的体,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明心见性就是指认识这个实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不管涅槃也好,菩提也好,都是讲一个东西,但是,境界不同。(三)文字般若:真见了道,智慧开发了,言语文字思想自然高明,这是智慧的境界。(四)方便般若:所谓方便就是般若道体起用的方法、法门,应用不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也是随见道以后自然发生。(五)眷属般若:只要见了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都跟着来,八万四千细行,样样都达到至善。这五种般若,我们以前讲过了,再一次在这里提醒各位。透过了般若,悟到了自性。那么,实相般若是怎么样呢?‘空’。因此,后世把般若宗称为性宗,性宗以毕竟空为宗旨。
  相是现象,透过现象来认识菩提叫作法相宗。法相讲的是‘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法相的有也叫胜义有,什么叫胜义有呢?这不是我们普通一般人所说的有,那是凡夫的妄有,不真实的。
  性宗讲的是毕竟空,相宗讲的是胜义有。那么,到底是空还是有呢?空也好,有也好,还都是方便,如果拿圆觉境界讲,都是方便。禅宗的最高境界,所谓‘离四句、绝百非。’哪四句呢?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凡着了一边都不是。这些都是说法的方便,言语文字表达的方便,非究竟,不可以执着。明心见性,性从哪里见?无可见处。真无可见处?性从相上见,起用才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样一个东西。用过了自然便休,相空了自然见性。有诸性相,无离觉性,不管性宗所讲空的道理或是相宗所讲的有的道理,空也好,有也好,都不离于圆觉自性。
  走这种路线的方法称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是大乘的最高境界,禅那、止、观三者一体,三者清净无碍,也就是华严经所讲事事无碍法界。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佛经很有意思,你说佛法是科学呢?还是宗教呢?例如楞严经讲到明心见性的问题,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非常科学,非常合乎逻辑,但是,到了中间讲到修行的问题,佛告诉我们要念一个楞严咒,还要布置一个坛场,这不能拿科学来解释了。圆觉经也是这样,以上所讲的道理都非常透彻,非常解脱,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科学。但是,到了这里,就是宗教了。
  佛说你懂了这二十五种修行法门以后,不过,这样哦!这是修行大乘道的法门,小乘的人能不能走这个路线?你观察自己的能力了。这二十五轮怎么修呢?他有个方法告诉我们。
  佛说若有菩萨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要依此方法来修的话,先有个准备工作--当持梵行,先修清净行,清净行就是持戒,中国文化所谓的斋戒沐浴就是梵行。斋不是吃素,斋是斋心,也叫作心斋,严格地反省自己、克制自己,达到庄严、圣洁、清净。持就是拿着不能放掉,为什么叫修持呢?就是有个方法可依,且不能放弃。持此梵行、戒行、清净行以后,还要寂静思维,求哀忏悔。让自己安静下来,忏悔过去种种罪过。
  如此专修二十一天以后,在二十五种方法上各作标记,一个标记代表一种方法。诚心拜佛,抽取其中一个;抽到哪一种,就按照哪一种方法去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中间没有一点怀疑,绝对信,纯宗教。
  不管你抽到哪一轮,不管你走哪一种路线,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假如你不用这个方法抽取其中一种,自己选一种修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你有这种自信力也可以成就,但是,也要注意最后一句话:‘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最后用偈子作结论,把要点再重覆说一遍。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