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觉经略说-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学做人,人做好了之后,行一切善,止一切恶,达到天人境界。虽然到达了天人境界,但是,仍然没有跳出三界外。因此,要修跳出三界外的法门,那就是声闻道,甚至要完全出世,出世的话,当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离情弃欲,杜绝拖累。这样专修,证得四禅八定,乃至于永远在清净无为中,这还是属于声闻缘觉小乘道。
  大乘菩萨则不然,不离人间,甚至,不离三恶道,菩萨愿意来做畜生,愿意来做恶鬼,愿意下地狱,以一切众生相来度一切众生。所以,像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度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譬如说这个人喜欢打牌,菩萨度众生,先要学会打牌,应以打牌身得度者,即现打牌身而为说法。菩萨要有这种本事,又如应以王者身得度者,你就要现王者身而为说法,你是总统,我也是总统,而且我这个总统还比你高明一点。普门品有三十二应化身,密宗也有二十一度母,例如白度母,红度母、绿度母。。。。。。等等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原理相同。
  这是最伟大的教育,依一切众生性向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性向,与他共事,因此影响他、教化他,使他成道。所以,大乘菩萨道不是那么简单,这是非常痛苦,非常艰难的事。大乘菩萨不只以一个方式度众生,你喜欢什么,他会什么;你懂什么,他也懂什么,而且,总比你高明一点,让你跟他走。所以,菩萨要具备五明,那五明呢?第一是因明,就是逻辑,一切理论的学问无所不懂。第二是声明,不管中文、英文、日文都要懂。第三是医方明,菩萨要懂得医理医药,随手可以救人。第四是工巧明,就是一切科学技术都要会。第五是内明,内明最重要,内明就是明心见性悟道;不悟道的话,以上四明学得再好,还是世间法。此处所说的清净菩萨,就是指得内明的菩萨。
  若要进一步了解这些菩萨的境界,就要参考‘维摩经’,维摩诘居士所说经,出家佛是释迦牟尼佛,在家佛就是维摩诘,他所讲的是入世在家菩萨的修行,虽有妻子,常修梵行。同时要参考‘法华经’,以及‘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菩萨的一切作为不是为自己,绝对的利他,绝对的清净。例如禅宗的药山禅师告诉李翱:‘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最伟大最崇高的成就,最普通最平凡的行为。‘中庸’也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人,他的行为做法是最平凡的,是最合适的,而不是古怪奇特,奇特与古怪不是大乘道的行为。
  再说,这一段讲结夏安居三个月,等于是闭关。闭关这两个字是出自于‘易经’——先王以至闭关,什么是至呢?日子到了就去闭关,不是这么解释。中国历法有二至,夏至与冬至,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冬至是在阴历的十一月之间,冬至一阳生,阳气初生,属于复卦,一阳来复,恢复生机的意思。二阳是在十二月,到了三阳则是正月岁首,所谓三阳开泰,地天泰卦,又称为三羊开泰,羊是吉祥的意思。我们现在阴历以正月为岁首,这是周代文化,周代上一朝的殷商,则以十二月丑月为岁首;再上一朝的夏朝则以十一月为岁首,取冬至一阳生之意。
  中国的老祖宗先王闭关做什么呢?斋戒沐浴。持斋不是吃素,吃素不是持斋。其实,吃素也不能叫作吃素,什么是素?很难讲,素者白色干净,应该说不吃肉最准确。更不能讲成持斋,斋者清净谓之斋,真正持斋的意思是‘洗心退藏于密’,把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净净,一念不生,什么思想都没有了,空了,找不到了,所以,叫作退藏于密。
  后来,佛教思想进入中国,用了‘闭关’这个名词。你们学佛可不要轻易谈闭关,禅宗有两句话:‘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没有悟道以前,还没有资格到山里住,因为你身心的烦恼还没有清净,即使到了最清净的地方,你还是有烦恼,要悟了道,破了本参,破了初关,明心见性,才有资格入山。初关是见空不见有,到了重关是起有而修,此时,昼夜都在定中。真正的闭关不是在拜佛、看经,关房里什么都没有,一个蒲团,一个水壶,非常简单几样东西。到了现在,把门一锁都闭关了,你闭什么关?观音关,拜经关,都是关。
  我们讲了半天,是解释‘清净菩萨住止’,千万注意,大乘菩萨不止于内明,不止于悟道,更重要的是行愿,你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的利世利人?光想修道,青菜萝卜吃得很好,万事不管,那不是菩萨道。
  ‘圆觉经’在这里说,结夏安居的时候,必须找这么一位清净菩萨大善知识共同进修。刚才提到闭关,有些同学要去闭关,你凭什么闭关?我想去专修一下,你凭什么修呀?你拿什么来修?你知道修行的路吗?有方法吗?到了这个境界,下一个境界如何,你知道吗?不知道,你怎么修啊?例如打坐摇起来了,摇起来又怎么样?摇到那里去?你说气脉通了,通到什么程度?通到那里去?这些都不懂,你如何专修?你如何闭关?古人闭关是依止明师而修的呀!照应你闭关的是老师,真正护关护法的是善知识,随时告诉你下一步怎么办。我有几位年纪大的老朋友说要去闭关,谁去照应你呀?我有学生,我有徒弟,好吧!你去关吧!
  ‘心离声闻,不假徒众’。结夏安居,修的是大乘佛法,不是声闻乘。‘不假徒众’,假就是藉,借用;决不依靠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至安居日,道场布置好了,日子确定了。布置道场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乃至于你没有钱买佛像,写一个‘佛’字挂在那里也可以。即使不挂‘佛’字也可以,佛在那里?佛在心中,内心庄严就可以了。以前的印光法师,他的寮房里没有佛像,也没有供一个‘佛’字,只有‘死’字,念死,随时想到死,所以,赶紧修。我把一切安顿好,等到后天再来修行,死!明天有没有你还不知道呢!还有后天?常常有同学问:老师啊!年底打七不打七呀?我说我啊!明天在不在还不知道,还到年底?人世无常。但是,你要布置一个佛的坛场就要庄严了,香、花、灯、水、果一应俱全,敬佛如佛在。
  道场布置好了,跪在佛前,告诉佛说:我比丘某某。假如是男居士就说我优婆塞某某某。然后就是发愿,发什么愿?这是上乘禅的修法,也是无上密的修法,假如是真心至诚发愿的话,愿力到了,功夫也到了,初发心即成正觉。‘踞菩萨乘’,我要修的是大乘道。修大乘道,先要求证内明,就是寂灭行,一切念,一切行,了不可得。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同入,与谁同入?与诸大菩萨同入,包括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同入什么呢?清净实相。什么是清净实相?智慧的成就——般若实相,般若波罗蜜多。此实相般若不假修持,自然清净。‘住持’,住持正法,以实相般若为主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以大圆觉境界为我的道场,尽虚空、遍法界均是我的道场。‘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我相没有了,一切众生与我性相平等,同一本体,没有差别。为什么呢?‘涅槃自性无系属故’,因为一切众生与诸佛的本性本来清净,本来解脱无所系,本来平等无所属。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我现在请十方一切佛与一切大乘菩萨,与我同在,与我共同修行。
  ‘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的道场,十方一切佛与菩萨都与你同在,自己的身心随时要清净,以求得无上妙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在此大因缘下,当然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不管是出家的比丘或是在家的居士,如此专修三个月,如何专修呢?就是遵照刚才的发愿内容而修,修寂灭行,昼夜都在清净实相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如此经过三个月,‘随住无碍’,得大自在大解脱。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佛又再吩咐,末世时代修行的众生。修行的众生不只指出家众,包括在家众,想求得菩萨道,以三个月为一期努力专修。‘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意思就是说一切境界来的时候,都不要抓住,不要执着,一执着就入魔道了。有许多人打坐修行,慢慢地会听到一些声音,声音告诉他什么都对了,哦!这是菩萨指示我。全错了,早就着相了,非着魔不可,这决不是神通,而是神经。记住啊!此时要记住‘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在这里特别作原则性的叮咛吩咐,‘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修行上的障碍,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眼睛看到什么了,以为是得眼通了;另一种是耳朵会听到声音,或者听到美妙的音乐。记住!这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
  佛又慈悲再三吩咐。假定在这三期修行期间,要修什么呢?‘修奢摩他’,就是修止。我们的思想念头像流水一般,修奢摩他就是把它止在一点上,系心一缘,所有一切的修行,第一步都是先求得止,不管是那一宗,甚至是道家、儒家,都是一样。思想、念头、情绪安定不下来,止都得不到,你说功夫有多好,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所以佛说‘先取至静’,我们学习打坐,打坐是练习如何养静,静还不能说是止。你们打坐静静坐在那里,但是,内心的思想七上八下,并未得止。你说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有没有止呢?没有。如何先取至静呢?‘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并不是把念头压下去,不准想,如此的话,非出毛病不可。那么,如何不起思念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起思念呢?对不起!没有方法。若还有方法,已经不是至静,还在闹中。如何先取至静?——不起思念。如何不起思念?——先取至静。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说,犹如雪窦禅师的诗: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静极便觉’,静到了极点,智慧开了,悟道了。‘楞严径’上说:‘净极光通达’,这句话不是比喻,是实际上的功夫,此光不是有相之光,而是自性之光,智慧之光。
  ‘如是初静’,对不起,到达这个境界,还是初静,再进一步,‘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由自己身心清净,再扩大到整个宇宙世界都在清净圆觉中,都在你的心量中,你的心与整个宇宙融和在一起,那便由‘净极光通达’达到‘寂照含虚空’了。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十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到达了这个地步,清净觉性遍满一世界,所有众生只要动一个念头,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举一个故事,对这件事稍作说明。清朝中兴名将胡林翼,虽是儒家,也一样静坐,只是没有盘腿罢了。中国的儒家也一样讲求静定的功夫。有一次夜里扎营,大家都休息了,他在营里静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队紧急集合,有敌人偷袭,部队马上开往西北方十里外沟渠。到了目的地,果然发现一批敌人,结果打了胜仗。全军官兵欢欣鼓舞,不在话下。当然,有将领就问胡林翼:‘大帅!你怎么知道有敌人来偷袭?’他说:‘我夜里静坐,静到了极点,方圆十里外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敌人经过水沟,惊动了芦苇下的野鸭与雁子,这些声音我都听到了。’在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佛菩萨的境界当然更大,不只声音听得见,心念只要一动就知道了。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大菩萨的境界就更大了,不只一世界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能知。‘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假如我们凡夫也能知悉众生的心念,那可有得忙了,这个想发财,那个想害人,怎么办?这一切有如过眼云烟,一切皆不妨碍自性之清净。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上面讲的是修止,现在讲的是修观。若有众生其根性适合修三摩钵提,适合修观,‘先当忆想’,注意这个‘忆’字,忆就是回忆、记住的意思,随时挂念着。‘忆想十方如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并没有指定要念那个佛,随你挑选,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如来。每个佛各有不同的愿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你看看那尊佛的愿力与你有缘,就忆念那尊佛。即使不忆念佛,忆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也可以,例如密宗黄教观想大威德金刚——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是红度母、绿度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重点在忆想两个字,讲到忆想,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两句诗:
  ‘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夜里五更作梦,梦到回到相隔三千里外的家,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思念着亲人。若能做到一日思佛十二时,那就成功了。忆想十方如来十方菩萨,必须做到如此地步,才会有所成就。
  ‘依种种门’,忆想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修念佛法门,就必须熟悉‘观无量寿经’里的各种观想方法,如日想、水想、华座想、像想。。。。。。等等。再说观佛的形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心中显现出来。假如观不起来,只观佛眉间的白毫光也可以,或是观佛胸口的卍字也可以。假如有人心量广大,智慧广大,功德广大,一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整个极乐世界全体显现。我们心量小的人,就观小一点吧!小人修小法。
  ‘渐次修行勤苦三昧’,一步一步地观,观想不是那么容易成就,所以要勤苦三昧渐次修行。观想成就的话,随时随地都在观想境界中,并不一定要专修、闭关、禅坐才能做到,在一切行、住、坐、卧日用之间,观想境界非常明显地现前,也不需要闭眼睛,开眼闭眼都现前,那你说是眼睛看到佛菩萨了,倒也不是,是心意识的境界。
  ‘广发大愿’,还要发愿,发什么愿?譬如修念佛法门,你必须知道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是舍己为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愿不只是心愿,还要变成行为,才是真正发愿。若不广发大愿,观想不会成就。
  观想的道理在那里呢?为什么要观想呢?‘自熏成种’。观想是利用第六意识来观,例如观想四臂观音,先在意识上有个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让他越来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萨在前面,再进一步,把自己观想成四臂观音,四臂观音就是我,无二无别。利用第六意识观想来慢慢熏习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观想自熏成种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识的现行,形成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死后生生世世,以前所观想的佛菩萨仍然现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如果以观想忆念法门修行的人,因为这种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经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要明白什么道理呢?能观者是我,所观者是佛,即使真佛来到前面,与我讲话,都不予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如忘了能观者是我,看到佛菩萨现前,自己忘了我,那就着魔了。
  这一段所讲的修观,与上一段所讲的修止,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修止是让第六意识止在一点上,不去想像;修观想忆念法门是让六意识去想像造作,同时止在这个观想境界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接下来讲的是禅那,禅那是正思惟修,与所谓的禅定有所不同。禅定有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禅定也是共法,与外道共有的法门;修止、修观、修禅那其中都有禅定,功夫层次深浅不同。那么,这里所讲的禅那是不是中国的禅宗呢?也不是。禅宗又称为心宗,诸佛法门中心的中心,又叫作心中心法。密宗里也有心中心的修法,有其咒语及手印,做到了也可以悟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