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文学的名望甚至比他哲学的名望还大,他的每一部戏剧作品的上演都会引起人们热烈的争论。很少有人同时在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都取得如此杰出成就,而萨特就是难得的一位。

  但萨特的生活比他的作品更精彩。他可不是那种整日呆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的知识分子,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比如他强烈反对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的镇压,其住所还两次遭到右翼分子的炸弹袭击。当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他又站出来公开谴责苏联的霸权主义。他办过各种激进报纸,当左翼的《人民事业报》遭到政府查封时,他亲自走上街头向行人分发报纸。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他1980年逝世后,巴黎有五六万人自发地为他送葬,那场面恐怕只有18世纪的思想家伏尔泰能与之相比。

  当他鼓动学生反对政府的时候,有官员建议当时的戴高乐总统“逮捕萨特”,戴高乐回答道“当年法国国王可没有逮捕伏尔泰”!确实,萨特和伏尔泰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那种才华横溢、热爱自由、不畏权利而又勇于斗争的思想家。

  /* 103 */

  第三部分

  人注定是自由的

  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可以说就是一种自由哲学。在他看来人是自由的,人活着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自由选择。

  也许你马上会反驳:毕竟人也要受很多限制啊。首先自然规律限制了我们,有种种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避免,我们也不能揠苗助长,想生产多少粮食就有多少粮食;其次我们的生理结构限制了我们,鸟儿能自由飞翔,我们却不能;还有我们生活的社会也给了我们种种限制。我们常常感到活着太不自由,怎么能说人就是自由的呢?

  哲学家当然要从理论上证明人的自由。萨特理解的人可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意识。人是自由的,因为人的意识是自发的、无拘无束的。即使人关在监狱里,那也只是关住了他的身,关不住他的心。

  而且在萨特看来事物的意义都是人所赋予的。即使感到不自由,那也是你赋予自由的意义。就像一块大石头,它可能挡住我们的去路,但我们也可以站在石头上眺望远处的风景。这两种情况下它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不同的,但这些意义都是我们赋予它的。

  萨特的自由观与他的性格、他的生活经历是不可分的。萨特自幼丧父,外祖父和母亲对他宠爱有加,所以从小就具有强烈的自由感。他喜欢冒险,年轻时并不富裕,但仍把省吃俭用存下的钱用来环游各地。

  萨特给人的印象很自负。读大学时总是独来独往,以超人自居。但跟别人交往时,却能平等相待。他相信自身独特的价值,又承认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所以他对各种等级制度、专制制度深恶痛绝。

  1964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萨特为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但萨特却拒绝接受这份荣誉。他说他一贯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比如1945年,他曾拒绝过政府授予他的荣誉勋位;他也明确表示不愿意跻身“法兰西学院”。他之所以这么做,是考虑到作家的工作性质。他认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在于奉献他的作品,外来的荣誉会给他带来负面影响。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认为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实际上写作只是他进行社会斗争的武器。他并不想通过他的作品获得什么荣誉。

  他热爱自由,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约束,对于婚姻也是如此。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波伏娃。此后的岁月中,波伏娃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与战友。但他们并没有结婚,波伏娃对此也能够理解。

  当然萨特不是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顾后果、任性而为的人。他一方面强调人注定是自由的,能够自由选择,另一方面又强调人要自由地承担他行为的后果。你做了什么就应该为你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恰恰因为你是自由的,一切都是你自由选择的,你不能把责任推诿到其他人身上。责任是人正视自己的自由权利的表现。

  /* 104 */

  第三部分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和他的自由观也有重要联系。

  传统的哲学都是要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并且认为正是本质才决定了事物的存在。而现象学否认事物背后有什么本质,认为本质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和存在不可分。萨特接受了这种现象学的基本立场。

  1933年萨特曾赴德留学,悉心研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在萨特看来事物首先存在着,然后人才去规定它的本质。比如某物之所以是一张桌子,就因为我可以在它上面看书、写字、吃饭;在另一种情况下,它也可能作为一堆柴禾,或一种武器。所以事物的本质都是后于它的存在,并且是人赋予它的。

  人自身也是如此。人首先存在着,没有什么本质预先规定着你,因此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本质。你能做出什么,你就是什么。你做出多少,你就实现多少。萨特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自己创造自己。

  其实这种哲学观点就是萨特人生观的体现。他本人总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只有用工作和信念来拯救自己。他把他的全部才华和精力都放在写作上。他不知疲倦、速度惊人,有时为了提高写作速度竟然服用兴奋剂。据波伏娃回忆说,他写作的那气势、那速度,简直就像是看一场绝技表演。

  晚年由于患有多种疾病,再加上眼睛失明,萨特不能写作了,这使他感到很痛苦,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了价值。但我们说他已经在有限的生命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他用他的存在创造了他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本质!

  /* 105 */

  第三部分

  人类充满性幻想?

  要列举对20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真正的哲学家少得可怜。马克思———社会活动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创始人,尼采———古典语文学家,弗洛伊德———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但他们的思想都是革命性的,对哲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谈起弗洛伊德,现在的中国人大概不会陌生,至少也听说过他创造的一些术语:潜意识、恋母情结、精神分析。也许你知道他的学说是以“性”为中心。没错,弗洛伊德是最著名的性学大师。

  人们一般对性讳莫如深。性似乎是个很丑陋、很隐蔽的东西,怎么能名目张胆地谈论它、研究它?20世纪80年代当弗洛伊德的学说传到中国时,人们还以为他讲的是“黄色”的东西呢。现在人们的思想开放了,性观念也更成熟了,已经能够坦然地接受和研究他的学说了。

  性其实是人类的基础。人就分为男人和女人,具有性是人最基本的特征。正因为有性,男女之间才会产生爱情,组成家庭,繁衍后代。人类因为性才得以延续。性在人类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人们的各种苦恼也往往由性而生。

  哲学上也有谈性的,比如叔本华。他的“生命意志”概念也包括性的本能冲动。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是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但弗洛伊德本人并不承认这点,他认为他的理论是独创的。

  弗洛伊德一家有8个孩子。他从小就才智出众,也很用功。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对他的发展很关心。家里唯一的一盏油灯就专门给他用,而其他人只用蜡烛。17岁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开始时弗洛伊德和别人合作研究癔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歇斯底里症,并且发明了谈话疗法。这种疗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病人躺在床上随意地谈话,把压抑在心里的东西讲出来。在电视电影中我们能经常看见这种治疗。其实不光是病人,就是我们没病,也会有不愉快、感到压抑的时候,这时向亲人朋友把心事说出来就会好受多了。

  通过对癔病的研究,弗洛伊德发现性欲在病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来他又研究梦,发现梦中出现的东西和性也很有关系。1900年他发表了《释梦》一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书中谈到,人在现实世界里被压抑的性欲,会以幻想和扭曲的形式在梦中表现出来,白日梦也是如此。他常常把自己做过的梦纪录下来,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他讲的那些理论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自己的体验。

  后来弗洛伊德开了独立的诊所,一边为病人进行心理治疗,一边发展自己的理论。所以弗洛伊德的学说的重要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他发展出一套心理治疗的方法,前面谈到的谈话疗法就是其中一种。

  一开始人们对他的理论还是采取抵制的态度,后来慢慢发现他的理论确实很有道理。于是他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后来他成立了国际性的精神分析协会,还应邀到各国讲学,宣传他的思想。

  希特勒上台后对精神分析学派加以迫害,一个纳粹党徒高呼:“反对夸张性生活而毁灭灵魂,为了人类灵魂的高尚利益,把弗洛伊德的著作化为灰烬。”弗洛伊德听说他的书被烧毁后,不无讽刺地说:“我们的进步有多大!要是在中世纪,他们会把我烧死,今天他们只烧我的书就满足了!”真理是不能被暴力消灭的,他的学说很快就超出了单纯心理学的范围,在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发挥了广泛影响。

  后来他的一些学生反对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因素在人类心理的作用,导致了精神分析学会的破裂,因此形成了各种新精神分析派别,但他们的基本思想仍来自弗洛伊德。今天精神分析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心理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弗洛伊德这位创始人的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 106 */

  第三部分

  逃避自由

  萨特说过人注定是自由的。可是你注意到没有,人还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呢。为什么会这样?弗罗姆对此进行了研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弗罗姆这个人。弗洛姆(1900—1980年)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的迫害,逃亡美国,于1934年加入美国国籍。严格地说他不是哲学家而是心理学家,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一开始就反对弗洛伊德对性欲的强调,而关心社会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他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宗教、婚姻、消费等,并用心理学的观点进行精彩的分析。所以他被称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此外他还是马克思的信徒,力图用心理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弗罗姆既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纯粹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而是力图将这两大思想体系调和起来。

  弗罗姆还是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所以和其他同事如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人的思想倾向很接近,那就是要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一本书的名字,出版后很快就成为了经典著作。其实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也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他一直为这样的问题困惑:为什么德国人会把权力让给希特勒,而心甘情愿受其统治?为什么人们会在纳粹的集体主义狂热中自我陶醉?难道具有自由主义传统的欧洲人没有认识到纳粹主义对自由的威胁吗?为什么他们不维护自己的自由,反而放弃自由呢?

  但弗罗姆的工作不只限于对纳粹主义的心理分析,而是从整个社会背景寻找原因,所以他的思想具有广泛的意义。他认为20世纪的西方生活方式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拼命消费。糟糕的是消费和人的真实需要完全脱节,人在消费中已经被物化了。广告说什么好,我们就去买什么。别人用什么,流行什么,我们也跟着买什么。人们在商品世界里完全迷失了方向。

  与此相应,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现代人主张及时行乐,精明地计算利害得失。但在重大的、与人生有着根本关系的问题上却显得极其无知,比如生与死、幸福和痛苦、情感和思想。

  因此现代人倾向放弃自由,屈服于国家、市场、流行的统治。人们丧失了自己的个性,而成为“无名大众”的一员。人们也不怎么关心社会的自由、公正,而是变得目光短浅,只顾自己的享乐。

  这种对自由的逃避还有心理的原因。那就是自由会使人觉得孤独无依,导致焦虑,因此人们希望从自由的重负下脱离出来,依赖于某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大量这种逃避自由的现象。比如并不想真正成人,不想承担起社会责任,而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或者总是希望参加一些团体组织,寻求依赖感。

  逃避自由的前提是人本来就是自由的,而弗洛姆认为自由必然会带来孤独、焦虑和恐惧。他甚至认为,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一个“我”时,孤独和焦虑就产生了。因此自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负面心理。

  但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是最坏的选择。他相信人可以克服自由带来的孤独、焦虑的心理,而获得一种积极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人的个性之上的,而且它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这需要人认识自己的人性,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发展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

  /* 107 */

  第三部分

  单向度的人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很热闹。当时中国在搞文化大革命,西方则兴起了“新左派”运动。一时间反殖民主义、反种族歧视、妇女争取权利、性解放等运动聚集在了一起。到1968年这场运动达到了顶峰,学生游行、工人罢工,对资本主义的现存体制的不满情绪弥漫着整个社会,不少人认为革命已经到来。

  在这场运动中青年人崇拜的精神领袖有3个,被戏称为“3M”。因为他们的名字在西文中开头的第一个字母都是M,他们就是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

  中国文化大革命提出“造反有理”,而这时西方激进的青年也要造资本主义世界的反。有不少人成为毛泽东的信徒,被称为毛主义者。

  马尔库塞可以说是当时西方的造反领袖了。他1898年出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里。很早就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岁加入社会民主党,两年后又退党以抗议它对无产阶级的背叛。德国革命失败后他放弃政治,转而研究哲学,并且成为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学生。他搞哲学似乎比他搞政治更成功。后来他加入了法兰克福学派,并成为其中的主要成员。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最著名的作品,它的核心就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这部作品为他在60年代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被媒体称颂为“新左派之父”,成为了美国和欧洲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单向度的人也因此成了流行术语。“向度”在英文中就是“dimension”,也可以翻译成“方面”或“维度”。什么是单向度的人呢?说白了,就是那种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像更好的生活。

  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它压制不同意见和声音,压制了人们对现状的否定和批判。

  这种观点也许会让你感到奇怪。在我们的印象里,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很民主的。那里有不同政党竞争,有新闻自由,政府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多得是,人民不满还可以上街游行示威,怎么在马尔库塞眼里就成了极权主义社会呢?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极权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极权主义。以前的极权主义是采用恐怖和暴力手段,不服从政府和当权者会被投进监狱,遭受迫害,甚至被杀害。

  然而,现代的极权主义社会,却正在于它有对立派别和对立意见的存在。

  马尔库塞解释说,因为这种对立只不过是表面的对立,就像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虽然两派争权夺利,但他们毕竟都是资本主义政党,并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又比如在西方社会,群众可以游行示威,但他们反对的只是政府的一些具体措施,并不反对社会制度。甚至旁边还有警察“保护”,以防出事。

  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丧失了革命性,这就是极权主义的最好证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