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欧根尼是一个真正的传教士,他虔诚地践行自己的“犬儒哲学”。他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那就是“重铸货币”。拭去人类心灵里面的金银蒙尘,揭露陈规陋习的假面具,重新印上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因此他决定住在繁华的雅典或科林斯,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做,目的是揭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向世人显示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号召人们回复简朴的自然的生活。

  第欧根尼认为,人们为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等煞费苦心,可事实上,当人们占有这些东西之后,这些东西反过来支配着人们,人们倒变成了它们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假浮华的东西,人失去了自己的自由这一真正的无价之宝。只要是为了自由,人实在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狗睡在地上也还过着健康的生活。他甚至认为,像狗一样,人也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有什么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呢?

  令人深思的是,像条狗一样活着的第欧根尼居然寿过八十。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说他和伟大的亚历山大死于同一天。他的门徒们在他的坟墓上立了一尊大理石雕成的狗像,以纪念第欧根尼真正的、自由的人生!

  /* 26 */

  第一部分

  除了怀疑,还是怀疑

  有些哲学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甚至根本就不写作,却照样青史留名!因为他们的哲学就是他们的人生。这样的哲学家太少了,苏格拉底和皮浪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皮浪(Pyrrho)约于公元前360年出生于希腊的爱利斯城。他早年是个贫穷的画家,在爱利斯的体育场里,至今还存有他画的接力赛运动员的画像。后来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跟随阿那克萨库游学四方。他曾去过波斯和印度,与那里的僧侣和智者交往甚多,并受到僧侣们的学说的启发,提出了自己的怀疑论。

  皮浪等怀疑论者们提出过10个著名的论证:

  一、对于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感觉。譬如,同样的葡萄藤,对于山羊来说美味可口,对于人类来说却苦涩难咽;鹌鹑在青松上活蹦乱跳,而人这样做却有生命危险。

  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性。亚历山大的管家在阴凉处感到暖和,而在阳光下却冻得发抖。

  三、对同一对象,不同的感官获得不同的印象。如一个苹果,用眼睛看是浅黄色的,用嘴尝是甜的,用鼻子闻却是香的。

  四、处于不同状态的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如健康的人也许不认为身体很重要,而生病的人却认为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

  五、各地的各种风俗习惯、法律道德都是不同的。如波斯人觉得跟自己的女儿结婚十分自然,而希腊人却认为这极不合法;西里西亚人乐于做海盗,希腊人却不愿意做;不同的人信奉的神都不同。

  六、事物因为各种因素混合在一起而分不清楚。例如,一块在空气中要两个人才抬得起的岩石,在水中一个人就能搬动。这要么是因为岩石确实沉重,是水把它抬了起来;要么是岩石本身是轻的,而是空气增加了它的重量。

  七、依据不同的位置和距离,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从远处看,大的事物显得小,方的事物也显得圆。

  八、事物因适度与否而对人利害分殊。如适量饮酒可增强体质,而过度酗酒则伤害身体。

  九、因习惯与否而对同一事物看法不同。对经常碰到地震的人来说,罕见的地震也变得平淡无奇。

  十、事物的性质由于与对象的关系不同而不同。树相对于草来讲是大,但相对于山来讲却是小。

  因此皮浪宣扬,万事万物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反命题,而且对立的命题都有同等的份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我们必须放弃一切认识和判断,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显然,皮浪的怀疑论过分夸张了事物的相对性。

  要指出的是,皮浪并不是一个为怀疑而怀疑的怀疑论者。他对一切事物保持怀疑的态度,避免做出任何判断,是为了保持不动心状态,带来灵魂的安宁。

  皮浪与其说因其学说而出名,倒不如说因其为人忠实于自己的学说而出名。

  有人说,皮浪言行一致,在生活中也对一切事物抱怀疑主义态度。即使遇到前方有悬崖、水沟或荆棘,皮浪因为怀疑它们的存在也会毫不在意地冲上去。但那看来只是别人对他的讥讽。因为他说过,他也承认明明白白的事实,只是不承认事物确实就是它显现出来的样子。不然皮浪也无法活到九十岁。

  可信的有这样两个故事。有一次他老师阿那克萨库掉进了泥坑,皮浪看见了也不拉他一把。别人都谴责他的冷漠,可阿那克萨库本人却赞赏这个学生真正能够做到不动心了。

  还有一次,皮浪坐船在海上航行,突然遇上大风暴雨,船随时都可能倾覆。人们都惊惶失措,只有皮浪斜倚船舷若无其事地轻声哼着小曲。人们问他为何如此无畏,皮浪含笑指着船舱里一头正安安静静进食的小猪,对他们说,小猪在这种情况下是多么平静呀!智慧之人起码应该做到像小猪那样临危不惧,面对风浪毫不动心才对!

  皮浪深受母邦人们的尊敬,人们推选他为祭司长,并且由于他的缘故,人们投票通过了一个免征一切哲学家税款的法令。

  /* 27 */

  第一部分

  快乐是最高的善

  每个人都知道,人天生就是喜好快乐的动物。可要就“快乐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快乐值得追求”等问题说出一番道道来,却需要一定的哲学智慧。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晚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哲学探讨的哲学家。

  伊壁鸠鲁祖籍雅典,但于公元前341年出生于萨摩斯。他的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巫婆。伊壁鸠鲁从小就喜欢对深奥的问题寻根问底。可是许多老师都不能令小伊壁鸠鲁满意,于是他自学德谟克利特的著作。18岁时伊壁鸠鲁来到雅典服兵役,之后他在小亚细亚学习和教学。

  公元前306年,36岁的伊壁鸠鲁再次来到雅典,在自己住宅的花园里开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因而被称作“伊壁鸠鲁花园”。“花园”聚集着伊壁鸠鲁的朋友,吸引了不少学生,甚至包括一些妓女。

  伊壁鸠鲁生前享有崇高威望,就像毕达哥拉斯一样,他被追随者当作神圣者来崇拜。他的教导也被当作正统学说严格执行,形成了花园派独尊师长的局面。据说伊壁鸠鲁著述达300余卷,遗憾的是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流传下来。

  公元前269年,伊壁鸠鲁因肾结石病了整整14天。临终前,伊壁鸠鲁躺在温水浴盆里,喝了一杯醇酒,然后对身边的学生们说:“再见了朋友们,请牢记我传授给你们的真理吧!”72岁的哲学家与世长辞。

  伊壁鸠鲁认为,欲望的满足即快乐,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快乐是最高的善。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美味的快乐、性的快乐和音乐的快乐,人们就不知道如何去设想善了。因此有些人就说伊壁鸠鲁是荒淫无耻的享乐主义者。但伊壁鸠鲁明白指出,他所谓的快乐并不是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指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

  在伊壁鸠鲁看来,并不是每一种欲望都是值得满足的,而是要对之进行正确的取舍。他把人的欲望分为自然的和虚浮的两大类,在自然的欲望中又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类。只有必要的自然的欲望才是值得满足的。甚至当某些快乐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时,我们要放弃它们;而如果我们忍受一时的某些痛苦能带来更大的快乐时,我们就认为这样的痛苦比快乐还好。前者就如酗酒,因为影响身体健康而应当放弃;后者就如体育锻炼,因为增进身体健康而应当忍受。因此,为了身体无痛苦,伊壁鸠鲁提出要养成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甚至说,只要有了面包和清水,他就敢和宙斯比较看谁更快乐。

  其实,伊壁鸠鲁更重视灵魂无纷扰之快乐。他认为,造成人们心灵痛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恐惧神灵,一个是恐惧死亡。而他指出,这两类恐惧都是没必要的。

  伊壁鸠鲁说,神居住在世界的缝隙之中,过着幸福的生活。神不会干涉人间的生活,不然就会扰乱自己的幸福生活。神既不因人的虔诚而赐福,也不因人的不敬而降祸。人们恐惧神灵只不过是无知的缘故。

  其实,随着身体的死亡,灵魂也就消散,根本不存在不死的灵魂,也不存在什么死后受苦的事。死亡不过是原子的消散和感觉的丧失,死亡根本就与我们毫不相干。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没有来到的东西当然不值得我们害怕了;而当我们死亡后,我们自身已经不存在了,就感觉不到死亡的痛苦了。

  总之,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死亡都与我们无关,我们也就不用恐惧死亡了。而且,人活着不能只考虑寿命的长短,关键是寿命的质量。短暂而快乐的一生比漫长但痛苦的一生更有价值。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快乐主义都有发展。后人也继承发展了他的许多思想。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

  /* 28 */

  第一部分

  顺应自然,服从命运

  在古希腊晚期,除了皮浪的怀疑主义学派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派之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学派———斯多亚派。

  斯多亚派是由塞浦路斯的芝诺(Zenon,约公元前333—261年)创立的。学派的得名来自于芝诺讲学的画廊,因为当时的画廊就叫“斯多亚”。斯多亚派流传几百年之久,代表人物颇多,除芝诺外,著名的还有阿里斯通、狄奥尼修、克律西波、尼禄皇帝的大臣塞涅卡、奴隶爱比克泰德、罗马皇帝奥勒留等等。

  芝诺和他的学生们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他们把这三个部分的关系做了几个有趣的比喻。如果哲学是一个动物的话,逻辑学是骨骼和腱,自然哲学是血和肉,伦理学是灵魂;如果哲学是个鸡蛋的话,逻辑学是蛋壳,自然哲学是蛋黄,而伦理学是蛋白;如果哲学是一个果园的话,逻辑学是篱笆,自然哲学是土壤和果树,而伦理学是树上结的果子。可见,他们都认为伦理学是最主要的部分。他们往往把自然哲学和伦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带有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色彩的伦理学主张:顺应自然,服从命运。下面我们将以奥勒留为代表来分析理解这一伦理学主张。

  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年),生于罗马贵族之家。奥勒留幼年丧父,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但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还在孩提时期,奥勒留就以其坦率真诚的性格得到了赫德里安皇帝的好感。在继嗣人柳希厄斯死后,赫德里安皇帝选定奥勒留的叔父(也是养父)安东尼。派厄斯为自己的继嗣,条件是派厄斯要收养奥勒留和原先继嗣人柳希厄斯的儿子科莫德斯(后名维勒斯)为继嗣人。在其叔父于161年去世时,奥勒留成为了古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了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遵照赫德里安的意愿,他和维勒斯共享皇权,但后者实际上不起什么作用。

  马可。奥勒留在位近20年。然而,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10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在这种戎马倥偬的马背生涯中,奥勒留写就了《沉思录》这部自己与自己的12卷对话。公元180年3月17日,奥勒留病逝于文多博纳(维也纳)。

  斯多亚派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奥勒留也不例外。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是由原始的火演变而来的,原始的火也就是神。原始的火决定了世界的一切都是必然地发生的,这种由原始的火或者神决定的必然性也就是自然规律,或者叫做命运。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服从命运的。

  人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溅出的一个小火花,人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因而人的本性与大宇宙的本性是同一的。

  自然界是按照其普遍理性而必然地运动的,人世间的一切也是命运安排好了的,人的疾病与死亡就像春天开花夏天结果一样都是必然的。

  因此人必须顺应本性自然地生活,服从普遍理性给我们合理安排的命运。

  命运的安排是合理的,命运也是人所不能改变的。因此我们要顺应命运,注定要同我们在一起的那些事物和那些人,要欣然接纳他们并爱他们。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做到在一切欲望面前不动心,按照本性生活。

  奥勒留反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认为快乐不是最高的善,许多人不能做到顺应自然和服从命运恰恰是由于灵魂受欲望的纷扰。因此人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而不是欲望统率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幸福。

  奥勒留的学说也带有浓厚的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色彩,在一定意义上是消极的。但他强调精神世界的恬淡自足,这对于身处乱世的人们起到了精神的安定作用。

  /* 29 */

  第二部分

  痛失伊甸园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苦难呢?”这些都是一直困扰着有自觉意识的人类的问题。

  5000年以前,在西亚人们中间流行7天创世的传说。约公元前三四百年,这些传说被记载在《旧约。创世记》里。该书说,天地万物起源于一位叫“耶和华”的上帝的创造。

  创世之前,一片混沌,黑暗沉寂,只有无边无际的海水。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并分了昼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并分了天地;第三天创造了陆地和地上的结种子的植物和开花结果的树木;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创造了水中的鱼和天上的鸟;第六天创造了牲畜、野兽、昆虫;这一切完成后,上帝抓了一把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了一个人,并向他的鼻孔吹了一口气,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把亚当安置在东方的伊甸园子里。上帝叫亚当治理这个伊甸园,并赋予他食物。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一天,这就是安息日。

  第八天,上帝看到亚当孤单寂寞,就使亚当沉睡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夏娃给他做配偶。伊甸园中有一棵智慧树和一棵生命树。上帝专门带他们到树前,吩咐他们不能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如果吃了就必定死。

  后来,狡猾的老蛇怂恿夏娃,对她说,你们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就和上帝一样明善恶了,而且吃了也不一定死,只有傻瓜才信上帝的那些话呢!夏娃就信了老蛇的话,吃了老蛇给她的果子,并把吃剩的给亚当吃了。

  吃了果子后,他们就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就用树叶编了裙子穿了起来,并躲起来不敢见上帝了。于是上帝就知道他们吃了智慧树的果子了。上帝非常愤怒,他罚蛇用肚皮走路,使蛇的后代和女人的后代彼此为敌,人要踩蛇的头,而蛇要咬人的脚。他增加女人怀胎生子的痛楚,并使她受男人的管辖。上帝还使地里长出荆棘,使亚当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

  但是,上帝还寻思,他们已经和我一样知道善恶,恐怕他们又摘生命树上的果子吃,那就永远不死了。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这样上帝还不踏实,又在伊甸园的东面安设了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生命树。

  后来,“创世说”和“原罪说”成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世纪谦卑的人们相信,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所犯下的“原罪”,是人类一切苦难的源头,也是人们信仰上帝以获得拯救的充分理由。

  但是,启蒙运动以后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只要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人类就能够改变和决定自己的命运。人类的苦难是人类理性不够发达的缘故,能拯救人类苦难的也只有人类自己。

  /* 30 */

  第二部分

  《旧约》与《新约》

  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而基督教又是在全球信徒最多的。自耶稣于公元1世纪创立基督教至今,基督教本身也发生了嬗变———

  由初期的犹太教异端变成罗马帝国国教(公元392年);由犹太民族的地方性宗教经过传教活动变成了世界性宗教;由统一的基督教发展到罗马天主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