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语言表达培训-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傅先生在演讲的一开头,就用了“什么叫做‘民国’”“‘民’是谁”的设问来抓住听众的心理,使在场的听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反问法
    反问即只问不答,上台来先反问观众,都不能解答,从而将演讲引向深入,让听众始终围绕着你的思路转。杰出的教育家、作家蔡特金在其演讲《保卫国家就是幸福吗?》的开头中说道:
    劳动人民的妇女们!你们的丈夫在哪儿?你们的儿子在哪儿?……
    演讲一开头就用饱含深情的反问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因为妇女听众们最关心的身边两个人———“丈夫”和“儿子”,本该和她们在一起过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可是现在“在哪儿?”她们自然明白是罪恶的战争夺走了她们的丈夫和儿子。但应用反问时需注意,反问口气较重,带有较强的谴责意味,较适合那些批判性及煽动性的演讲。

    讲故事法
    就是在演讲的开头,讲一个小故事作为“引子”,吸引观众的注意。
    下面是演讲《看了金牌之后》的开头:
    “有一段相声说,在李莲英大红大紫的年月,中国曾派过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小李子不懂什么是国歌,于是以《贵妃醉酒》来代替。选了飞檐走壁的大侠去跳高,选了皇宫里传旨的小太监参加短跑,找了北京天桥几个变戏法的,每人怀里揣一个篮球去和洋人比赛,结果把篮球变来变去,不见传球,只见入网。从那以后,篮球都只穿背心和短裤,就是因为吃了小李子的苦头才出台这一国际性规定。这段相声曾使我捧腹不已,然而也让人有些解嘲的味儿,跟阿Q说的‘先前阔’差不多。实际上,中国人首次参加奥运会是50多年前,运动员仅仅一员,‘硕果’是个鸭蛋。然而,5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运动健儿却夺得了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名列金牌总数第四位。这可不是相声,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的佳绩家喻户晓,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再有激情的话语恐怕也难以引起听众多大的兴趣。但这篇演讲中,聪明的演讲者借这么一段富有情趣的相声小故事为“引子”。立刻“抓”住了听众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节 演讲中的幽默艺术

    幽默在演讲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你消除面对听众的紧张感;可以帮你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帮助你巧妙地解除窘境;可以帮助你善意地说服别人。
    许多人喜欢在演讲开始时使用幽默,尤其是在一些即兴演讲中。
    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展览馆大厅为美国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举行80寿辰庆祝宴会并发表贺辞。他是这样说的:
    今天,我们为我们的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郎女士庆祝40公岁诞辰(外国朋友对“40公岁”这个新名词感到纳闷和不解)。在中国,“公”字是紧跟它的量词两倍,40公斤等于80斤,40公岁等于80岁。
    周总理灵活的用语,巧妙的解释,在几百位祝寿者中激起一阵欢笑。寿星斯特朗女士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不仅伟人喜欢幽默,许多小人物也是如此。有一个美国青年的开场白,也运用了幽默的艺术:“朋友们,我把自己出卖一下。我叫德克,不过我并不是德克萨斯州的。”这样风趣的开场白,一下子使他和听众融合在一起了。要知道,一个善于运用幽默的人,总是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最容易被听众接受。
    在演讲的过程中使用幽默,更能使你的演讲情趣盎然,引人入胜。爱迪生在向公众讲述他小时候被列车管理员拽聋了耳朵时,不无幽默地说:“我真的谢谢那位先生,他终于使我清静下来,不必堵耳朵搞实验了。”有位演讲者,在抨击美国议员选举时,曾引用了这样的幽默:
    三个年轻人从水里救起一个政客。他很感激他们,问他们需要他帮什么忙,以报答救命之恩。
    第一个年轻人说:“我希望进入西点军校,但我的成绩不理想。”
    政客说:“没问题,你进了。”
    第二个年轻人说:“我申请入安那波利大学被拒绝了。”
    政客又说:“不用担心,你进了。”
    第三个年轻人说:“我希望到国家公墓。”
    政客不解地问:“公墓?为什么?”
    第三个年轻人回答说:“如果我父亲知道我救了你,他会把我杀掉。”
    幽默不仅在一般演讲场合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原来以严肃为主基调的政治演讲场合中也被广泛地应用起来。据说最早的政治场合中应用幽默方法的是美国林肯总统,他能熟练地把这些幽默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各种场合。林肯能成为美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总统”,不仅由于他解放了黑奴,结束了南北战争,避免了美国的分裂,而且还由于他掌握了作为总统应怎样同人民友好相处的艺术。
    把幽默应用于政治场合的政界伟人有很多。二战中的两位风云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都精于此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次英国记者采访丘吉尔,英国这次会不会犯上次大战中的错误(指轻信德国人的谎言)。丘吉尔严肃地说:“类似的错误我们不会再犯,但我们可能会犯其他的错误。”
    斯大林也是一位善于演讲的幽默家,他在《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讲》有这样一段话:
    同志们,你自己知道,丑儿家家都有。(笑声,鼓掌)……果戈理说:“这种人确定的,不三不四的人,使你弄不清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既不像人,又不像鬼。”(欢跃,鼓掌)……
    我不能准确地说,在代表候选人(当然我对他们很抱歉)中间和我们的活动家中间,没有那种多半的政治庸人的人,没有那种在性格上和面貌上很像民间所说的“既不像供神的蜡烛,也不像喂鬼的馒头”的人(笑声,鼓掌)。
    听了这样的演讲,你会情不自禁地为演讲者善用民间故事、诙谐语言制造幽默而拍案叫绝。
    在严肃的政治场合巧妙地应用幽默,会使枯燥无味的政治演说变得生动、活泼,不仅会使听众更易于接受,还增加了演讲者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小例子:
    一位竞选处长的演讲者这样说:“本人缺点:身高1米66(脱鞋量的),是名副其实袖珍男子汉。虽无伟岸的身躯,却颇有些雕虫小技。因此,做副手时,总有点有劲使不上,拳脚蹬不开的感觉。”
    如此这般鲜明的对比,令人忍俊不止,好感顿生,演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选票自然是少不了的。

第五节 演讲中调动激情的艺术

    演讲,是“演”与“讲”的完美结合,不仅需要对听众进行语言“刺激”,还要对听众进行情绪的感染。缺乏激情的演讲,是失败的演讲。缺乏激情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为“演说家”。
    对于演讲者来说,“诚于中,则形于言”。他必须先具有丰富、真诚而炽热的感情,才能把这种感情倾注到他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中,并借助感情的掀动力,充分发挥自己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来取得演讲的成功。那么演讲者的激情是从何而来呢?
    激情来自于演讲者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联系演说者和听众心灵的纽带。如果在演说时能将人生的丰富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听众一定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1946年7月11日,闻一多的挚友、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15日,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开会,闻一多主持大会,由李夫人报告李公朴遇难经过。李夫人由于极度悲痛,泣不成声,一千多群众潸然泪下。但是,混进会场的特务分子却抽烟嬉笑,故意取闹。闻一多见特务如此猖狂,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即席演讲,痛斥反动派的暴行和特务的无耻。他讲道:“……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他情思迸发,口若悬河,势如破竹,一气呵成。据当年身临其境的人说,全场只有他激昂慷慨屋宇,那些混迹其间的特务分子简直无容身之地。
    闻一多先生怀着对挚友被害的无限悲伤和对反动派的满腔义愤,作了这次即兴演讲。他的真情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令亲者受到极大的鼓舞,给敌人以沉重的抨击。
    人的感情是不能造假的,在演说中,惟有真情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唤起群众的热忱回应,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激情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我国晋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人禀节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说:人都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情感,接触到外界必然有感受,对外物有感受而吟咏自己的意志,这是必然的。现实生活是各种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我们情感的沃土。但是,演讲者如果不去广泛、深入地接触生活,不积极地陶冶感情,那么他的生活面是狭窄的,他的感情也不够丰富和浓烈。
    因此,应该主动投身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中的人和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激情来源于坚定的信念。古人说:“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古人所说的胸臆,实际上就是大脑,更确切地说是发自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的信念和世界观决定了人们感情的爱憎,演讲中的情感来源于这种信念并受其制约。演讲者要使自己的演讲具有充沛的、炽热的情感,就必须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否则演讲者的激情只是空中楼阁,毫无震撼力可言。
    演讲者只有激情是不够的,关键还要将这种感情抒发出来。演讲中的抒情也是很有技巧的,只有恰到好处的抒情才能给听众以心灵的震撼。演讲中的抒情技巧大体有以下三种:

    语意传情
    不少感情浓烈激越的演讲到了一个内容的高潮时,演讲者往往都会用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段,以排比句、反问句、感叹句、重迭句等语言手段,直抒胸臆,让压抑在胸中的感情潮水一泻而出。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了面向台湾同胞的演讲《在中山先生爱国精神感召下重新团结起来》。它的结尾是这样的:“……归来吧!及时归来参加盛典,一叙契阔吧!祖国人民的洋溢热情,故乡田园的秀丽景色,社会建设的崭新面貌和你们白发倚闾的双亲,望穿秋水的妻子儿女、兄弟朋友们都在向你们招手!我们在中山先生伟大爱国精神的感召下重新团结起来吧!”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给人的感觉酣畅淋漓,十分痛快。
    除了直抒胸臆之外,还可以采取融情于理、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式,把抒情与写景、叙事、说理结合起来,使四者和谐统一。这样不但增强了语言的感情力量,也使叙事、议论都显得更加有生气。有位大学生发表这样的演说:“在生活中有棱角的人常常会遭来非议,但我认为,一个没争议的人,是个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非议中被认识,真理在非议中被确立。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往往由于被激烈地争议,反而更强烈地闪耀出心灵的光辉!”这段议论受主观感情的支配,这种议论,不需要交待论据,也不需要论证。它的抒情洋溢着演说者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情感,流露出演说者的思想。

    语调传情
    演讲是要感染人的。它感染的人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语调去流露真情。坚定的、犹豫的、高兴的、哀痛的、期待的、失望的、昂扬的、颓废的等等复杂的感情,都可通过语音语调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表现出来。

    态势传情
    态势是不能代替语言的,但它却是有声语言的一种重要辅助成分。
    在演讲中通过用适度、得体的态势辅助语言,可以使听众产生兴奋,引起感情的共鸣。
    演讲者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不但可以给听众视觉形象,反映演讲者的修养气质,而且可以借助某些神态、动作的配合,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因此在演讲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地利用态势传情。

第六节 演讲中随机应变的艺术

    在演讲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影响演讲的正常进行。对这一点,演讲者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做到处变不惊,应变自如,用这种方法使自己摆脱困境,避免尴尬的场面出现。

    面对混乱,镇定自若
    由于听演讲的听众一般较多,因此会场上的混乱是难免的。演讲者一定要善于以特殊的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会场平静下来。
    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由于接连出场的几位演讲者的演讲都很乏味,听众提不起兴致来,纷纷在台下交头接耳地议论,出现了听众离场的现象,一时间场面十分混乱。这时一位演讲者走上台来,他先是向听众席鞠了一躬,而后走到麦克风前,大声说道:“大家好!我叫XX,我的演讲题目是XXX。”因为几位选手的开场白都很相似,没引起听众的什么兴趣,依旧在下面议论。可这位演讲者自我介绍过后,却闭口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出神地盯住台下的一位评委,一动不动。听众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纷纷停住嘴,去看那位评委,礼堂里安静下来了。演讲者这才收回目光,开始自己的演讲。

    面对“撞车”,迅速转换
    在演讲比赛中,常常会出现“撞车”现象,这种雷同情况的出现,都是应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果有人的题目与自己的相同,且又在自己前面发言,就应当使自己的观点略加变化,更加新颖。如果有人引用同样的名言或事例,或如前面提到的相同的语句,就应尽快换一个或是舍弃不用,以避免雷同影响听众对自己的看法。
    在一次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内容的演讲比赛中,小丁讲稿的开篇的第一句话,引用了歌曲《大中国》中的一句“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可是让小丁始料不及的是,他前面的演讲者的开篇竟然用了同样的话,临时的改词,和下面的内容衔接不上,时间又很短,一时间又难以想出什么别的词来,这可怎么办呢?小丁灵机一动,想出了对策。他从容地走上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前面的那位同学刚才提到了一首歌,歌中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而后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内容接了下来,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面对挑衅,沉着镇定
    面对挑衅要针锋相对,坚持斗争,切不可慌张不安,乱了自己的阵脚。应当沉着地继续演讲下去,以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应变态度,显示出一名演讲家的风采。
    大家都知道闻一多先生那篇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就在闻一多先生演讲的同时,台下许多国民党的特务捣乱、挑衅。面对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闻一多先生没有退却,而是大胆对特务们的行为进行揭露,号召群众起来进行斗争。果然,正义的群众们被国民党的恶行激怒了,特务们见形势不妙,灰溜溜地逃掉了。

    面对提问,对答如流
    在演讲中,听众向演讲者提出问题,请求解答。有的提问是真心请教,但也有的提问是试探演讲者的水平,还有的提问是故意出难题,使演讲者难堪。面对各种情况,一要事先有所准备,对听众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摸清提问者的意图和目的,答问才能有的放矢;三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以含蓄深刻、精短有力的回答,体现演讲者非凡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而对于那些借提问之机,对你进行攻击的人,应当予以坚决的回击。当然,回击也要讲究技巧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一次,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应邀作一篇《进化论》的报告。报告刚刚结束,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向科学家提出疑问:“照你的理论,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这理论用到你身上,还是很可信的,难道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那当然了。”达尔文白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回答道:“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漂亮的猴子变来的。”

    忘记“台词”,巧妙衔接
    演讲者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紧张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初次登台的新手,一看到台下的听众就开始冒汗,说起话来声音发颤。紧张造成的一个常见的结果就是忘词儿了,讲着讲着,就把下面的词忘了,感觉词儿好像就在嘴边儿上,却说什么也想不起来。这个时候,许多演讲者往往都是愣在那里,更有甚者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其实,忘词儿是很正常的事情,许多成功的演说家也难免在台上忘词儿,关键是忘词儿以后该如何应对。首先,不要太急,稳住心神,更不能有抓耳挠腮等有损风度的小动作,这个时候,更应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