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陈地立王显露了反秦领袖的个人私欲,对各路义军的政治目标发生了消极误导,使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一开始就染上了个人名利的浓厚色彩,大家所共有的政治目标反而模糊不清。事实上,关东所以能发生陈胜一呼,四方响应的情况,就是因为天下民众痛恨秦朝的残暴,有推翻秦王朝的共同心愿。陈胜只有始终打起灭秦的旗帜,才能团结和调动各路义军,而陈胜称王包含了过多的个人欲求,一时模糊了关东义军的目标定向。受陈胜称王的影响,各路首领互相攀比,争相立王,甚至为此而互相猜忌和攻击。如陈胜派攻赵地的武臣,兵至邯郸后自立为赵王,下设大将军和左右丞相。武臣派往燕地的韩广,在燕地得手后自立为燕王,不久又为争夺地盘与武臣之军发生火并。武臣派攻常山的李良,平定常山后因个人意气反攻邯郸,竟杀掉武臣,投了秦军。陈胜派攻魏地的周市兵至狄县时,狄人田儋借义军神威杀掉狄令,掌握齐政,旋又率兵击败周市,自立为齐王。周市败退魏地后扶持魏咎为魏王,自为魏相等等。大敌当前,各路首领已失去了统一的目标,他们争相称王,相互攻击,最后大多被秦军各个击破。除李良败降章邯外,周市、魏咎、田儋均在章邯军的进攻下败亡于临济。
  陈胜早年受雇耕田,就向同伴们抒发自己的“鸿鹄之志”。对大泽乡的九百戍卒他公开宣称: 王侯将相是人力可为的。他一直不乏英雄的豪情和远大的志向,在陈地建政称王,实现了他固有的抱负和理想,但从他称王后的一系列政治行为看,他缺乏一个王侯将相应有的胸怀和才能,是一个志大才疏、难当大任的人物。他欲问鼎天下,却缺乏应有的战略思想。
  首先,陈地建政后,他看不到张楚政权与秦王朝的不共戴天之势,不是拼全力去灭秦,而是坐镇一隅,分兵四向,分散了西攻咸阳的兵力。他不懂得战略上应以怎样的旗帜来号召天下。在军事进展较顺利的一段时间,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且过分夸大了秦政之乱,以为秦朝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因而在军事部署上轻敌懈怠。博士孔鲋进谏说: “兵法上认为,不要侥幸于敌人不来进攻,要依靠自己不可战胜。现在大王的部署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万一有个闪失,恐怕悔之无及。”陈胜回答说: “寡人的军队,毋须先生牵念。”轻敌、浮躁、骄傲,导致他战略思想上的种种失误。他以为只要凭借两三支西征之军就可以击溃秦王朝,在陈地安坐天下了,这是一种目光极其短浅的思想。
  其二,在领导方式上,陈胜沿袭了秦朝君主的严责群臣之术。陈地建政时,他创设了中正、司过两职,前者考察群臣,后者专司群臣过失,他把两职分别交给朱房和胡武两名亲信。各路将领回来汇报,若不听命的,即被逮捕问罪,亲信们以严治群臣来显示忠诚,反而能得到陈胜的赏识。自蕲县进军东南的葛婴攻取了东城,大概是为了镇抚地方,遂立贵族襄疆为楚王,不久听说陈胜在陈地已立为王,于是立即杀掉襄疆,返回陈地报告,但陈胜最终还是处死了葛婴,因为在陈胜看来,葛婴的行为无论如何已经侵犯了自己为王的独尊地位,是无法饶恕的。从郏地兵败归来的邓说亦被陈胜斩杀。陈胜并没有秦皇嬴政开国时的气度和胸襟,但苛察群臣不亚于二世胡亥,他常常对自己不满意的下属不去交给狱吏按法处置,而是亲自出面治罪,使陈地小宫殿弥漫着一种恐怖气氛。被派攻赵的武臣正是在听到“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的恐惧心理下被人劝说,走上了自立为王的不合作之路。
  其三,受个人素质的局限,陈胜在用人和处事上有一系列的缺陷。秦嘉等几股起义部队包围了郯城,陈胜派去做监军的武平君畔一则年轻,再加没有作战经验,难孚众望,被秦嘉借故杀掉。在西攻的主力部队中,将军田臧与假王吴广在荥阳作战中意见不和,遂假借陈胜之命杀掉了吴广,将其首级献给陈胜。对这样一个矫命欺君之人,陈胜竟派使者向其送去楚令尹之印,拜为上将,成了张楚政权的二号人物,这或许是陈胜看中了田臧的个人才能吧,但身为令尹的田臧在与秦将章邯的敖仓对抗中一战败死,使西征的主力部队全军覆没,可见其并无多少突出的才能。对田臧的这次晋升,虽然不无笼络之意,但对义军内部擅杀大臣的邪恶行径却起到了姑息纵容的作用。武臣在邯郸称王后,陈胜一怒之下捕获了武臣的家室老小,准备全部诛杀,后在上柱国蔡赐的劝谏下勉强派使入赵祝贺,但却继续将武臣的家属转移关押,致使楚赵关系一开始就被浓重的阴影所笼罩。
  陈胜称王后,他的旧友与过去一同佣耕田亩的同伴前来投奔,敲着宫门喊: “我要见陈涉。” 宫门守令要将其捆绑起来,经友人一再解释,才给予赦免,仍不给通报。陈胜一次偶然出宫,同伴们在路上看见呼喊,方被召见入宫。召见的人中也有陈胜的岳父,因陈胜接待中长揖不拜,有失礼行为,岳父当面斥责他“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竟负气而别。有位客人受召后满心欢喜,口无遮拦,向人们谈及陈胜过去庸耕时的事情,陈胜以为客人的这种自我炫耀严重伤害了他为王者的尊严,在身边人的劝说下即将其斩杀,由此,过去的同伴全部离去,当年他佣耕垄上时与同伴们相约: “苟富贵,毋相忘。”看来他称王之后的心境已大不相同,与佣耕同伴之间已有无法逾越的鸿沟。
  由于政治行为上和个人性格上的种种缺陷,陈胜控制的军队终于不能抵御秦将章邯的反扑,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其故旧亲随也不堪猜忌而纷纷离去。在陈胜称王不到六个月的时候,章邯的军队击破了陈地,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东南的下城父聚)作困兽之斗,被他的御者庄贾杀害,结束了其悲壮的一生。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热血溅地 彪炳千秋
  陈胜在专制暴虐的华夏大地上首创了如火如荼的抗秦风暴,但终其生命,并未推翻秦政,如愿张楚。这位热血男儿所以血溅中原,壮志未酬,不仅由于他个人素质诸方面的局限,也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首先,秦王朝的统治是在止息战乱的基础上建立的,千百万民众身受其压榨和奴役,但却并不愿再回到秦之前分裂割据、遍地厮杀的时代,狭隘的眼界限制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想像和设计,他们宁肯厮守和忍耐现有的生活。加之秦王朝历时十年许,赵高败政二三年,人们对这一专制王朝的本质及其后期的腐败尚未认识清楚,故此黎民百姓大多尚没有产生与之拼死抗争的思想准备。陈胜反秦,本质上也并不是代表他们的利益,因而广大民众始终是这场反秦斗争的旁观者。义军西征兵败后不能得到有效的兵员补充,章邯率军出关后竟能一路势如破竹,就是这一原因。
  另外,秦王朝是在十三年前灭亡了六国,他们和六国贵族的矛盾尚未被时间所化解。陈胜揭竿而起,四方响应者多是贵族后代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政治投机者,他们各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目的,这就决定了反秦阵营中的成分极其复杂。如张楚政权的上柱国蔡赐为楚国贵族,任陈胜博士的孔鲋是孔子的八世孙,武臣攻赵部队的左右校尉张耳与陈馀是原魏国名士。齐王田儋、魏王魏咎、会稽起事的项梁均是六国贵族,沛地起事的刘邦和东阳起事的陈婴均为秦朝低级官吏等。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政治目标。陈胜不能用反秦的旗帜将其统一起来,而陈地称王,又为他们提供了各行其是的借口,相互间的利益分歧使他们很难一致行动。十三年前,秦国利用关外六国的利益分歧对其分而治之,一统海内;十三年后,历史几乎又要重演。若不是由于咸阳宫中腐败不堪,已非昔日可比,反秦的火苗在此难免被荡灭。
  陈胜个人到手的政治目标很快破灭了。他的遇害使反秦斗争失去了公认的首领和核心,打击了人们抗秦的信心,一时间形势急转直下,秦军益发肆虐。各路义军多被击溃,西征南阳的宋留兵败降秦,被毫不留情地车裂于咸阳,关东各地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然而,陈胜首创的反秦斗争的余绪并未立即中断。受命南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的召平在军事失利,又听说陈胜败走,秦军大兵将至的情况下,渡过长江,找到在会稽起事的项梁,假称陈王之命,让他立即带兵,向西击秦。项梁、项羽叔侄遂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后与陈婴、黔布、刘邦等部队相会合,重整旗鼓,掀起了又一波更大规模的反秦浪潮,风雨飘摇的秦王朝终于被覆没。
  秦始皇创制了一个极端专制集权的国家,暴虐天下,以为铁统的江山可以传至万世。被逼上死亡境地的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打翻了秦王朝赖以生存的金瓯之盘,被秦王朝以威势镇压着的各方“魔鬼”随即从地下冲蹿出来,兴风作浪,最终灭亡了王朝。
  陈胜个人并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他个人惨遭杀害,功败垂成,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在日月昏暗、万马齐喑的绝境上敢于振臂呐喊,刀枪抗暴,显示了一个热血男儿应有的气概。陈胜的反秦义举,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唤醒了人类的灵性和尊严,戳破了秦王朝及一切腐朽统治者纸老虎的原形,告诉了后世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千古真理。刘邦建立西汉后,派人在他的墓葬地砀(今安徽砀山南)住守祭祀,意在实现对他永久的纪念。陈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功绩不朽,英名永存!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吴广:辅佐起义 出师未捷碧血洒
  追随陈胜的诸豪杰
  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秦斗争的烈火,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是陈胜和他的追随者共同推动实现的。这批英雄豪杰的各种作为使一场浩大的斗争表现得异常曲折多变,波澜壮阔。
  一、 吴广: 辅佐起义,出师未捷碧血洒
  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前209年七月,他与陈胜等九百人同被征发屯戍渔阳,在遇雨失期、按法定斩的死亡境地,他和陈胜一起策划和组织了大泽乡起义。
  吴广是陈胜筹谋起义时惟一的知情人和辅佐者。当他听说了陈胜的起义方案后,立即给予了积极支持。他为此事暗中行卜,明白了卜者关于借鬼神威众的提醒后,一手策划和实施了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事件,为建立陈胜的威望作了种种舆论上的准备。
  九百戍卒由两位将尉监护,在作好了各种准备后,吴广按部署去向两位将尉挑衅。他乘对方酒醉时故意在其面前扬言逃跑,将尉果然被激怒,用鞭子抽打吴广,后来竟拔剑来刺。吴广早有准备,他起而夺剑,在陈胜的协助下杀了两个将尉,消灭了戍卒们的监护人,随即向大家陈明利害,公布筹划,设坛盟誓,揭竿而起。一场燃遍九州的反秦烈火在吴广的辅助下点燃了。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旧址
  看来吴广是一位较有组织才能的人。他在接受了陈胜的起义方案后,非常明白应以怎样的方式来对付戍卒,争取人心,他玩弄了几个简单的把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使陈胜成了戍卒们议论和敬畏的人物。为除掉将尉,他采取以言激之,忍而不发,甘受其笞的方式,把主动的挑衅外示为生命危急下迫不得已的自卫,博得了戍卒们对他犯上作乱行为的极大同情。吴广平素善于体贴人,很多戍卒本来就乐意听他的使唤,他采用的这种挑衅方式更便于对戍卒的鼓动。
  相对而言,吴广在起义准备阶段所做的工作并不比陈胜少,然而,他在一开始制造舆论时,就把陈胜推为事件的中心;设坛盟誓时,他把将军之位留给陈胜,自己担任职位较低的都尉,甘做配角和副手。所以这样,首先是因为陈胜本来就是九百戍卒的屯长,起事的方案也主要由陈胜提出,同时也是因为吴广本身具有轻淡名利、随和谦让的优秀品格。
  起义军攻下大泽乡和蕲县,后来又攻克陈县,建立张楚,陈胜受尊为王。大概是考虑到吴广的功绩和西征战事的需要,陈胜任他为假王,即代行王权的职位,使其督率几位将领西攻荥阳。这支部队的对手是秦相李斯的长子,时任三川郡守的李由,义军开始打得很顺利,李由连吃败仗,以致三川战局成了秦廷赵高弹劾李斯并使李斯大为惊慌的原因。但义军推进至荥阳城,却久攻不下,战事处于胶着状态。后来,秦将章邯数战击溃了另一支由周文所率的西征部队,向荥阳扑来,这时,吴广与他督率的部属田臧、李归等将领在作战计划上发生了分歧。田臧提出用少量兵力围困荥阳,而以精兵迎战章邯;吴广则坚持全力攻克荥阳。田臧遂假借陈胜之命杀掉了吴广。
  田臧与吴广在军事战术上的分歧,究竟孰优孰劣,我们不了解具体情况,无法作出完满的判断。然而,事态后来的发展是: 田臧从陈胜那里得到楚令尹之印和上将之职,他让李归等将领围困荥阳,自己率精兵西迎秦军,在敖仓(今河南郑州市西北邙山上)与章邯交战,兵败而死,章邯继续进军荥阳,李归等人亦死于战中,这支西征部队全军溃散。田臧当时指责吴广待人骄横,不知用兵谋略。事情的结果说明田臧自己的用兵谋略并不怎么高明。
  一代豪杰吴广因为不能善处与部属的关系,终于血洒荥阳,抗秦斗争因此蒙受了重大损失,历史在此留下了深深的惋惜。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武臣:见利忘义 带头分裂尝苦果
  陈胜率军攻下陈地,建立张楚,一时声势颇大。他接受了关于收复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的建议,在派兵西征的同时,任命自己的故旧相好陈地人武臣为将军,率领三千人进攻原赵国之地。并任邵骚为护军(调节各将领关系的官职),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武臣领军自白马渡口(故址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北)过了黄河,到各县向头领们游说,向他们说明了秦政所激起的民怨之大,夸张了西征军的声势,分析秦朝必亡的前景,劝他们转变立场,以成封侯之业。许多头领都很赞同他们的意见,率军接受收编,部队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占领了十多个城邑,武臣自立名号称为武信君。
  武臣向东北方向进军,兵至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南固城镇),经一位名叫蒯通的当地人两头游说,武臣与范阳令达成协议: 范阳令举城投降,受封为侯,并由他去说服燕赵各地的县令。武臣因此再收服三十余城。
  部队的北向进军开始是极为顺利的。过了黄河,兵不血刃,凭游说和招降的手段,就收复了四五十座城邑。这些胜利是反秦斗争顺应民心的反映,也是武臣采取正确用兵策略的结果。
  武臣一行后来到了邯郸,他们陆续听到了两则消息: 一则是说周文的西征部队进入关中,在戏水被打败后退;二则是说受命向各地进军的将领,许多人因陈王轻信毁谤谗言而被加罪诛杀。张耳、陈馀两人早因任职太低而怨恨陈胜,于是劝武臣乘机自立为王,武臣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登位做了赵王,任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他们派人就立王之事向陈胜报告,陈胜闻之大怒,准备尽诛武臣家室,并发兵攻赵,但他听从了下属劝谏,为避免军势转弱时树敌太多,因而改变策略,派人向武臣等祝贺,并催促他们立即发兵西向,入关攻秦。武臣等人一块儿计议,认为陈胜来贺并非本意,在赵楚关系的对立中,发展赵国的势力最为紧要,于是拒绝了西攻秦国的指令,派韩广、李良、张黡三将分头向北用兵。
  在这里,武臣等人不仅建立了与张楚并列的另一政权,而且一意走上了与陈胜不合作的道路。他们所以这样,固然是由于陈胜对部属的苛察严责所刺激,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在北方势力大增后私欲膨胀。西征部队受挫,张楚政权在秦军的进攻下穷于招架,为他们提供了叛立的机会,他们正是要乘陈胜无力北顾的时候大捞一把,并不顾及对共同利益的伤害。政权建就后,他们完全站在与张楚对立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认为楚若胜秦,必移兵攻赵,于是制定了回避秦军、放手发展自己的方针。这是一种看似精明实则极其短视的见识,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在秦王朝远未被挫伤的前提下,自己的命运和张楚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张楚垮台之日就是他们行将覆灭之时。
  赵国政权的建立是反秦阵营开始分裂的标志,它在起义队伍中开了拥兵自重、割据称王的先例,张扬了私欲,涣散了人心。这一苦果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