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徒,成为主管后勤的军需官,他的父亲吕青被任为令尹,掌管军政之职。吕臣也许是一个对主上绝对忠诚的人,他在楚怀王的小朝廷中,父子一并受到重用,属当时所少见的情况。
  不久,吕臣脱离怀王,他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追随刘邦为舍人(派有职事的门客),以郎的身份入汉中,前203年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县西汜水镇)参加汉军击败楚将曹咎的战斗,经常为刘邦效劳于鞍前马后,前196年代相陈豨谋反,他以都尉身份从征,被封为宁陵侯。他的父亲吕青在前202年以令尹身份追随刘邦,有功,被封为阳信胡侯,父子二人在历史大转折的关头,大概深感怀王朝廷的无能为力,又不满于项羽的暴戾与自负,利用他们与刘邦共事过的相识之便,先后作出了政治上的重新选择,成了汉王的部属。他们审时度势,效命刘邦,同时也争取到了不错的个人前程。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秦嘉:妄自尊大 发展中自掘坑堑
  陈胜在陈县立王后,陵县(今江苏宿迁县东南)人秦嘉、符离人朱鸡石等数人各在所在地起义,组织了几支队伍,他们联合起来率军将东海郡守包围于郯城(今山东郯城县北)。陈胜听说此事后,派武平君畔为将军前往郯城,监督和统管几支义军部队。陈胜此举表达了与郯地义军互相联络、互相支持的良好愿望,同时也有收编和统属之意。
  秦嘉是受陈胜起义的鼓舞而举事,但对陈胜派来的将军却拒不接受。大概是武平君年纪尚轻、难孚众望的缘故,秦嘉不愿接受他的统属,自立为大司马,对军吏们讲: “武平君年轻,不懂军事,不要听他的!”当武平君感受到来自义军内部的抗拒和对立时,必定有一些制止和对付的措施,但秦嘉毫不客气,以自己掌握武装力量为依凭,假传陈王命令,杀掉了武平君。也许陈胜的派将监军和武平君在前线的所为都有方法和策略上的失误,但在和秦军围城对抗的紧急关头,秦嘉为了摆脱张楚的统属,挑起义军内部的不合作,并不惜把矛盾冲突推向极至,实在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
  陈胜未及追究秦嘉的杀将之过就痛失陈县,兵败出走。秦嘉听说陈胜离陈而去,立刻立楚国旧贵族景驹为楚王,他领军到方与(今山东鱼台县西北),准备向定陶一带的秦军进攻,考虑到自己力量不足,遂派使者公孙庆到齐国去联络齐王田儋联合进军。田儋追问秦嘉为何擅自立景驹为王,公孙庆回答: “你们齐国立王没请示楚国,楚国立王为什么要请示齐国!况且我们楚国首先起事,理当号召天下。”话不投机,田儋遂杀掉了公孙庆,秦嘉和齐国的联合行动遂告流产。公孙庆对田儋的回答多少反映着这支部队和秦嘉本人的某些观念。自关外诸国各自复立后,与国之间的合作本来就有一个互相尊重的问题,但他们却以号召天下而自命,以这种傲慢的态度自然难于争取到盟国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秦嘉他们以为楚国首先起事,就当号召天下,但在首事人陈胜军败出走、下落未明的情况下他们扶立景驹为王,这一王位非但不具备对于陈王地位的合法继承性,反而有明显的叛立之嫌。以叛立的楚王行张楚之权,自己力量弱小,又傲慢于盟国宫廷,秦嘉的这种交邻与谋求合作断难有好的结果。
  秦嘉率军在彭城之东扎驻,听说项梁率军渡江而西后收编了几支部队,过淮河往下邳而来,他遂作出部署,准备抵抗和阻止项梁之军。项梁告示军中: “秦嘉背叛陈王而立景驹为王,属大逆不道。” 项梁在舆论上争取主动,先声夺人,并凭借力量上的优势击垮了秦嘉之军,一直追击至胡陵(今山东鱼台县东南),秦嘉回军交战一天,终于被杀,景驹亦死于逃亡途中。
  项梁具有明确的反秦目标,又未见与秦嘉有公开对立的态度,不知秦嘉何以要在彭城阻挡项梁的进军之路。秦嘉自立景驹为楚王,以楚国政权自命,对于同样出于楚国,并且极具号召力的项梁,就多出一种无名的嫉恨。他的楚权得之非正,在贵族出身的项梁面前自有一种心虚之感,他要维持这个伪政权,又要霸占其中的权力,独享反秦义军的领袖地位,因而作出了与项梁部队对抗的决定。他在作出该决定时忘记了强秦的存在和自我力量的弱小,在反秦的路上,被自己挑逗起来的友军所击杀。
  秦嘉在表面上追随陈胜,参加了反秦斗争,但他没有纯正的反秦理念,思想偏狭,境界极低,他把反秦斗争一开始就视做谋取权位的个人活动,在反秦大潮中独树旗帜,拒绝与友军合作,一味挑起义军内部的纷争与对抗,在自我发展的路上自设屏障,自掘坑堑,最终自我扼杀。他是义军中有严重智思缺陷的首领。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项梁:亡秦必楚 八千子弟扭转败局
  响应陈胜的诸豪杰
  大泽乡起义的火种很快引燃了全国各地的干柴。从前209年起的二三年中,关外起义蜂起,秦军的反扑摧毁了陈胜张楚政权,反秦斗争的一面旗帜被毁灭了,但反秦的烈火并没有被扑灭。各路义军互相联络,重新组织,英勇奋起,一直把残暴腐朽的秦王朝送入坟墓。
  一、 项梁: 亡秦必楚,八千子弟扭转败局
  陈胜建政后,曾派部署召平率兵攻取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召平久攻未下,后来风闻陈胜败走陈县,又听说秦军将反扑过来,于是渡过长江,找到新近自为会稽郡守的项梁,假托陈胜的命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上卿之爵,相当于相国),下令说: “江东已经平定,请立即率兵向西击秦。”项梁乃与侄儿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与秦对抗,由此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项梁是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南)人,年轻时杀了人,与侄儿项羽跑到吴中(今江苏吴县)避仇,秦兵俑当地的贤良士绅都不及项梁,每逢地方上有大徭役及丧事,项梁总为主办,他暗中以所学兵法约束宾客子弟,由此了解了宾客的情况,也显示了自己的才能。他是当时地方上有才能、有影响的人物。
  吴中所属的会稽郡,辖地约今江苏省和安徽省南部、浙江省大部,治所在今苏州市。在陈胜大泽乡起事约两月之后,会稽郡守殷通就近约见项梁说: “大江以西都反叛了,这是上天亡秦之时。常言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我想要起兵,让你和桓楚为将。”桓楚是吴中的奇士,当时亡命在外。项梁对殷通说: “桓楚逃亡,只有我侄儿项羽知道他的处所。请授命让他召回桓楚。” 殷通答应后,项梁外出对项羽作了一番交代,领其去见郡守。不一会儿,项梁向项羽使眼色说: “动手吧!”项羽突然拔剑而起,斩断了殷通之头。左右随从大惊失色,乱成一团,项羽杀了近百人,满衙门的人都吓得伏在地上不敢起来。项梁自佩郡守的印信,召集过去熟悉的才干人物,说明他要起事反秦的目的,之后调集吴中兵员,并派人征收下属各县之兵,共得精兵八千,安排吴中豪杰担任校尉和司马等职。他于是自任会稽郡守,以项羽为副将,收服和安抚下属各县。
  从当时的形势看,会稽郡守殷通是要反秦起事,他希望得到项梁和桓楚二人的支持以壮大势力,并希望在反秦斗争中能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项梁其实是认同这种行动的,他以诡诈手段,并借项羽之力斩杀殷通,无非是想独自掌握起义的领导权。项梁是原楚将项燕的小儿子,优越的贵族出身使他自矜自负,不愿与他人分享权力,于是成功地实施了一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郡守之职的夺权之变。
  项梁的郡守职位是抢夺来的,当召平以陈胜名义封他为上柱国,并下令让他渡江西进时,他由此感到了陈王对他的承认和看重,他本来也不准备在会稽困守一生,于是非常高兴地带领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召平所传命令的真假。项梁的父亲项燕十四年前被秦将王翦逼杀,他与秦国有杀父之仇,陈胜起义就曾打过项燕的旗号,这次项梁渡江西进,也获得了报仇雪恨的机会。
  项梁出江东,首先团结和联络了一批反秦的政治力量。当时陈胜在陈县败走,生死不明,各路义军各自为战,相互间的联络就显得尤为重要。项梁渡江后听说陈婴已拿下了东阳(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南),即派人前去联络,相约一同向西进攻。陈婴是东阳县令手下的书吏,相当于秘书之职,为人诚实憨厚。当地的年轻人杀了县令,强立陈婴为首领,追随者达到两万人。陈婴不愿为王,逢项梁前来联络,就对手下人讲: “项梁家世代为将,在楚国有影响,今欲举大事,非他不可。我们倚仗名家大族,必定能灭秦。”于是这支部队就归属项梁统率。项梁渡过淮河后,黥布、蒲将军率义军六七万人,慕名前来投奔。项梁驻军下邳时,还收集了秦嘉部队的战败残军,朱鸡石部亦投于麾下。不久,在丰、沛起事的刘邦率军前来相会,接受项梁的节制,齐国的田荣、司马龙且也一度前来合作攻秦。项梁还接受张良的请求扶立韩国公子韩成为韩王,以抚定韩国故地。在陈胜的张楚政权被秦军摧垮后,项梁凭自己家族的声望和个人影响,及时地团结和联络各路力量,对反秦斗争起了重要的稳定作用。
  项梁出江东后一个更大的政治行动是重建楚政权。他做会稽守时名义上受陈胜之令出江东,虽有楚王上柱国之名,但始终不知道陈胜的下落。过淮河在下邳驻军时,他听说反秦将军秦嘉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另立景驹为楚王,并要阻挡自己进军,乃对手下军官们讲: “陈王首先起事,作战失利,未知所在。今秦嘉背陈王而立景驹,属大逆不道。”于是向秦嘉发起进攻,并乘胜追至胡陵(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南),击杀秦嘉,收降其残部,景驹在逃跑中死于魏地。项梁对友军秦嘉的攻击不是可以称道的行为,但从中反映了他对张楚政权的拥戴和对陈胜至尊地位的认可。他自认是陈胜任命的上柱国,从个人利害上,他也不愿看到一个与张楚相并列的政权。
  不久,项梁听说陈胜确实在下城父被人杀害,于是召集各部将领在薛地(今山东腾县南)商议,沛公刘邦也前来参加。年届七十的老人范增提议拥立原楚王的后代为王,项梁欣然同意。当年楚怀王被秦国诱骗扣留,客死秦国,楚人一直怀念着。项梁顺从民愿,从民间寻访到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建都盱台(即盱眙),以陈婴为楚上柱国,他自号为武信君。项梁拥立楚怀王,使反秦义军在陈胜之后重新获得了一面能以号召的旗帜,这也是项梁对反秦斗争的一大贡献。
  项梁出江东,也打过一系列的胜仗,削弱了秦军在关外的力量。他曾派军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攻城得胜,在亢父与秦军拼杀,与齐军在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的阿城镇)大破秦军,旋派刘邦与项羽攻拔城阳(今山东鄄城县东南),这支部队在濮阳东击败秦军,攻定陶不下后绕道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大破秦军,斩杀李斯之子、秦三川郡守李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项梁指挥楚军迂回转战,但其西向击秦的用兵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在强敌面前,看不出丝毫的怯懦和畏缩,也没有通过避战纵敌来谋图小集团利益的过多私念,表现出了比赵燕等河北义军将领更高的思想境界。
  项梁自东阿赶至定陶,再破秦军,又听说秦将李由被斩杀,因而产生了轻敌骄傲情绪。他派刘邦与项羽率主力进攻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时,自己在定陶放松了警惕。秦将章邯得到了补充的兵力,夜间衔枚偷袭定陶楚军,项梁在激战中被杀。
  在张楚政权被秦军摧垮,南方义军无所归属的关头,项梁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团结和联络了各路义兵,并再建楚国政权,重新树起了反秦斗争的旗帜。他志在灭秦,因骄傲轻敌而败死,壮志未酬,结束了悲壮的一生。但他遏制了反秦斗争的落潮,他为反秦斗争树立的旗帜和所培育的坚强力量在他身后仍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人已去而功未朽。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熊心:牧童天子 短命的仁义之君
  项梁兵出江东后,听说陈王陈胜确已遇害,遂召楚境各路将军商议,扶立原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为南方的反秦斗争重新树起了一面旗帜。
  原楚怀王熊槐于前299年被纵横家张仪骗入秦国,又被秦昭王扣留,客死秦国,楚人一直怀念他。秦一并天下后,当时著名的预言家楚南公曾断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概是仇恨的种子在楚国埋得很深。反秦的烈火最初由楚国戍卒点燃;楚国的反秦活动队伍最多,力量最大;秦朝的统治从根本上是被楚人所推翻。这一切都证实了楚南公预言的正确。项梁作为楚国世族子弟,对当时的民心是了然于胸的,他顺从民众的愿望,在张楚政权垮台后寻访到了在民间为人牧羊的熊心立为楚王,仍称楚怀王,大概是想借助其祖父的影响,加强号召力。
  熊心为楚王后,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草创楚政权,于东阳率众投靠项梁的陈婴被任为楚上柱国,项梁为武信君,负责军政事务。不久项梁在定陶兵败身亡,熊心为收缩兵力,移都至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他合并项羽和吕臣的部队,自己亲自统率,任吕臣为司徒,吕青为令尹,任沛公刘邦为砀郡长(辖地约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一带),封为武安侯,统砀郡之兵,后来又任初到的宋义为上将军,封项梁之侄项羽为鲁公,等等。
  熊心在楚王的位置上,有效地团结了楚国各路反秦力量,他们有些此后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军。熊心在楚国政治舞台上凝聚人心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熊心还对北方各国的反秦活动给予了道义上或军事上的支持,使关外各国在秦军的猛烈反扑面前稳住了阵线。当时考虑到燕、齐、赵、魏、楚都已立王,只有韩国未复,熊心于是和项梁选定韩国庶出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国故地。在秦军的压力面前,韩成坚守不住,不久逃往楚国,投奔熊心。当时项梁已死,熊心使刘邦率兵进攻阳城(今河南省登丰县东南),支持张良以韩司徒的身份攻下韩国原有领地。韩成一直客居熊心之宫,秦灭后改封为列侯。先前陈胜遣立的魏王魏咎被秦将章邯包围于临济,危急之下与秦军约降后焚身自杀。其弟魏豹逃至楚国,熊心拨给他数千人马让恢复魏地。魏豹攻下二十多城后被立为魏王,后率精兵随项羽入关。赵国君臣被秦将章邯围困于巨鹿城后派使者求救,怀王熊心派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救援队伍,击败秦军,招降了章邯,粉碎了秦军的关外军队。齐王田假因内讧失利逃至楚国,熊心明确地予以保护;等等。由于熊心对楚国反秦力量的团结和对各国的友善态度,楚国一时成了关外反秦斗争的大本营和后方基地,各国反秦失利或政治受挫者,都在怀王熊心那里找到了最后的依托。
  在章邯军队屡屡得手,反秦斗争处于低谷的紧要关头,熊心还对楚国军队的作战部署作了被证明为合理的安排。当时秦军正围困赵国于巨鹿,熊心决定派出两支部队,一路北上渡河,援救赵国,打击秦军的关外力量;一路兵锋西向,攻入关中,端掉秦朝的老巢。为此,熊心充分吸收了手下老将们的意见,作了认真考虑,为两路军马各选定了自认合适的将领: 他让刘邦率军西进,沿路收容陈胜之将周文和项梁的散兵,直取关中;让上将军宋义率次将项羽、末将范增等北上救赵。适逢秦朝大厦腐朽即倾之时,熊心派出的两路军队后来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秦朝由此被送进了历史的坟墓。
  由于团结楚军,善遇邻国和部署灭秦成功,在楚怀王熊心宫中竖起的反秦大旗鲜亮夺目。和前一领军人物陈胜相比,熊心表现出了更多的道义和责任心。他在与邻国的交往中一直持扶持帮助的友好态度,而没有损人利己的杂念,尤其是齐王田假失势来投,其内讧对立方田荣让楚国杀掉田假,以此作为追随楚国的交换条件时,熊心明确表示: “田假是友国之王,危难时归附我们,杀之不义。”他宁肯放弃齐国实力派田荣的追随,也不愿作出杀害齐王田假的不道义之事。当他在选定西攻关中的统兵之将时,项羽为报秦军杀害项梁之仇,慷慨请战,愿与刘邦一同西进,熊心听军中老将们说: “项羽为人勇猛凶残,先前攻下襄城后将城中军民全部活埋,一个不留。凡他经过的地方都遭到残杀毁灭。”熊心于是拒绝了项羽的请求,派其以次将身份随宋义救赵,而选定当时被称“宽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