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纪西欧的外语教学以古典语言为主;19世纪以后现代语言教学逐渐取
代了古典语言教学。古典语言教学主要采取语法—翻译法,强调以熟记
语法规则和单词为手段,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来训练阅读和写作的能
力。1880年欧洲兴起了外语教学改革运动,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古典语
言教学法难以适应现代语言教学的需要,提出改革。1887年国际语音协
会提出6项原则:主张外语教学应从日常生活口语开始;要让学生熟悉
语音、常用的句子和习语;语法教学要用归纳法;要让学生用外语思维;
写作训练要先模仿后创作;笔头翻译应在提高阶段进行。随之体现这些
原则的直接教学法产生并付诸实践。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外语教学日益显
得重要。
外语教学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条件。翻译这种语言活动,人类几千年
来一直在进行,它又影响到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
远的历史。翻译《圣经》为许多国家的语言奠定了基础。欧洲古代和近
代许多名作多次被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许多东方文学作品也都译成了
欧洲的语言文字。实践产生理论。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翻
译理论应运而生,主要的两种理论观点是翻译可能论和翻译不可能论。
其实,百分之百的可能和百分之百的不可能都是不可能的。此外,翻译
… Page 119…
理论中还有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悠久。鸦片战
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痛感学习西方之必要,外语教学和翻译活动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867年官办的译书机构翻译馆筹办,它附设于上
海江南制造局,前后近40年,共译出图书一百七、八十种,直译和意译
是中国翻译家争论的主要问题。
(4)数理语言学
数理语言学是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一门新兴
语言学科,它使语言学与现代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以及人工智能
等学科联系密切。1847年,俄国数学家布利亚科夫斯基认为可以用概率
论来进行语法、词源及语言历史比较的研究。1894年,瑞士语言学索绪
尔提出,可以用数学公式有规律地表达语言中的量和量之间的关系。他
又把语言学和几何学系统和只有复杂项的代数相比。1904年,波兰语言
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语言学将根据数学的模式更多地扩展
量的概念,并将发展新的演绎思维的方法。
数理语言学是语言学发展实践中提出的客观要求。20世纪科学技术
的发展也为数理语言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它是20世纪的重要科学成
果,而上述科学家和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为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开拓了思
路。
(5)著名语言学家
①洪堡特 (一译洪堡,1767—1835年),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
家、政治家和语言学家。在语言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研究过巴斯克语、
美洲语言、埃及语言、梵语、汉语和日语等,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主要语言学著作有 《论爪哇岛的卡维语》,其前言部分被认为开辟了语
言学研究的新道路。
洪堡对民族语言和民族心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语
言有“外部形式”和“内部形式”之分。外部形式指语音,无民族区别;
内部形式是语义和语法结构,因民族而异。他指出,“语言不是一个实
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行动”,是人的心灵不断地用声音来表达思想。
民族语言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征,用特殊方式来实现本民族关于语言的
理想。
语言是人的一种能力。他认为,人会说话是人不可缺少的心智能力。
这种能力使语言能适应环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管你怎样
分析语言,总有一些东西分析不出来。
洪堡把世界语言分为屈折语、粘着语和综合语三种,不包括汉语。
他认为梵语每一个词都结构紧密,是最发达的语言;汉语虽然在单词方
面没有语法形式,却给人以深刻的庄严感。洪堡的语言学理论对后人很
有影响。他的学生斯坦塔尔和心理学家冯特深受他的理论启发;近年来
致力于欧洲语言学研究的魏斯贝格尔等组成“新洪堡特派”;美国的萨
丕尔和沃尔夫也与洪堡的思路一脉相承。
②格林 (1785—1863年),德国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曾任威斯
特伐利亚国王的图书馆馆长、耶拿大学教授和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格林
… Page 120…
所著《德语语法》(4卷)是一部历史语法,后人称为日耳曼语言的基本
教程。他还写成了《德语史》,并与其弟合作编纂了《德语词典》。
在1822年的《德语语法》修订版中,格林提出了印欧诸语言语音演
变的规则,后人称之为“格林定律”。他自己并不认为这就是定律,相
反,他倒认为“音变是一般趋势,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如此”。他所确
立下来的规则来源于拉斯克的基本思想和素材,他增加了许多例子予以
充实,并写出了清楚的公式。他所提出的“定律”基本正确,后来维尔
纳又进行了补充和发挥。
③博普 (1791—1867年),德国语言学家,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他
早年攻读和研究梵语。他的第一篇论文是《梵语动词变位同希腊、拉丁、
波斯、日耳曼等语言动词变位的比较》 (1816年)。他研究了这些语言
的亲缘关系,认为古代欧洲诸语言与印度的梵语同出一源,只是原始语
言的形态在梵语中保持得更好。后来他把比较范围从动词变位扩大到名
词、代词变格,并注明各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编成了他一生的主要著
作 《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
较语法》,1833—1839年分卷出版。以后又增添了古斯拉夫语、凯尔特
语和亚美尼亚语。他还著有《梵语语法》(1827年)和《梵语词汇表》
(1830年)等书。他与拉斯克及格林一样,都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始
人。
④施莱歇尔(1821—1868年),德国语言学家,是19世纪中期在历
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熟悉多种语言,如斯拉夫语、立
陶宛语、捷克语等。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印度日耳曼诸语言比较语法纲
要》 (1861—1862年),这一著作为后来的新语法学派开辟了道路。他
把语言分为3类:孤立语(如汉语)、屈折语(如印欧语)和粘着语。
他还提出“谱系树”模式。他把原始印欧语比作树干,由此生出两支:
一支是斯拉夫—日耳曼语支;另一支是雅利安—希腊—意大利—凯尔特
语支。从这些语支再分别生出日耳曼、立陶宛、斯拉夫、凯尔特、意大
利、希腊、伊朗等语言。这个谱系树模式为后人所采用。施莱歇尔还著
有《立陶宛语手册》(1856—1857年),是第一本科学描述立陶宛语的
书。
⑤拉斯克 (1787—1832年),丹麦语言学家,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
人之一。1807年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1811年丹麦科学院设奖征求有关
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源流的论文。拉斯克到瑞典和冰岛实地调查,历时 3
年,1814年完成论文并获奖。他的论文《古代北方语即冰岛语起源研究》,
举例证明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冰岛语塞音的对应关系,并揭示了这 3
种语言的词形的相似性。他的思想和素材为“格林定律”的提出奠定了
基础。1816—1823年,他到俄国、波斯、印度各地旅行,就地学习各种
语言,从而对印欧语言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后来他又写出了冰岛语语
法、古英语语法和弗里西亚语语法等书。
⑥波斯塔尼 (1819—1883年),黎巴嫩语言学家,近代阿拉伯文艺
复兴的先驱之一。他精通阿拉伯文学,熟悉多种语言,如古叙利亚语、
意大利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等。他协助美国传教士将希伯来
语《圣经》译成阿拉伯语,了阿拉伯语两卷本大词典《新词海》及其缩
编本《词海点滴》、语法专著《明灯之钮》。他还编著了阿拉伯《百科
… Page 121…
全书》前7卷。
⑦惠特尼(1827—1894年),美国语言学家。他1848年在耶鲁大学
学梵语,后与德国学者共同研究梵语并与他们合校梵文经典,1854年回
耶鲁大学教梵语,直到 1894年。他著的《语言的生命与发展》(1875
年)及《梵语语法》(1879年)很快被译成法文本和德文本,受到欧洲
学者推崇。德国语言学家德尔布吕称赞他的《梵语语法》是“我们有的
最好的梵语语法”。惠特尼被认为是美国梵语研究的开路人。他主编的
百科性《世纪词典》(6卷,1889—1891年)以解释精详而著称。
⑧波铁布尼亚 (1835—1891年),乌克兰与俄罗斯语言学家,语文
学家,哈尔科夫大学教授,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他主要研究普通语
言学、俄语以及其他斯拉夫语、语文学、民间文学、诗歌和人种史。早
期受洪堡特和斯坦塔尔影响,侧重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后来
着重研究各斯拉夫语的方言、语音和语法等问题。其代表作是《俄语语
法札记》 (共4卷),详细阐述了关于词、语法形式、语法范畴等基本
问题。
⑨博杜恩·德·库尔德内 (1845—1929年),波兰语言学家,德国
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俄国彼得堡大学语言学博士,彼得堡科学院通讯
院士。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音位学说,是现代音位学的先驱者之一。他
越过德国学者偏重历史比较研究的樊篱,提出了一些为现代语言学所关
心的问题,如语言的系统性等问题。他把语言看作心理社会现象,认为
语言学属于心理—社会科学。他的学术视野相当广阔,能用波兰语、俄
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写作。一生共写了600多篇(或
本)论文及专著。
3。汉语的发展与研究
(1)书面语的变化及词汇扩充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
一。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形成的,它的标准音
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很大差别,人们口里
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不过
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在2000年的历史发展中本身也有变化。清末梁启超曾
运用浅显的文言文来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广为报刊
杂志所采用。
汉语词汇在近代有很大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迫
打开,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断出现,推动了汉语词
汇的增加和创新。从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的几十年间,汉语增加了许多
新词,其中有的是自创新词,有的是借用日语汉字词,也有的是吸收印
欧语词。19世纪下半叶,以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为中心翻译了大量
科学技术著作,引进了大量科学术语,例如,徐寿在译《化学鉴原》之
前,中国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学元素名称,如金、银、铜、铁、锡、氧
… Page 122…
气、氢气、氯气等。《化学鉴原》一书开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节创造
新字的命名原则,于是出现了钠、钾、锌、钙、镁等词。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严复在翻译新名词时,一面选用意译词,同时又创造了不少音
译词。同期,胡以鲁在《论译名》一文中一方面力主意译,同时也提出
不妨音译的10类词。这说明汉语词汇在扩大,也表明术语的提出和规范
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到了清末,要求译名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909年5月,学部上奏
宣统皇帝,建议派候选道严复编定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9
月复奏设编订名词馆,严复为总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审定学术名
词的统一机构。
(2)切音字的产生和威妥玛式拼音
汉字切音字产生在清末变法维新的历史浪潮中。当时,民族危机严
重,一些人把中国跟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国相比,感到中国落后了,落后
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他们看到西方国家和日本富强是因为教育普
及,教育普及是得益于文字简易,也就是“切音为字”。于是,一些有
维新思想的人也纷纷创制中国的拼音文字,用来辅助汉字,推动普及教
育。宋恕是第一个有这种想法的学者,在1891年写成《六斋卑议》。该
书指出:“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他还主张仿效日
本,实行强迫教育,儿童入学,先教拼音,后教汉字。1892年,卢戆章
的《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在厦门出版,出现了中国第
一个切音字方案。这个方案的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拼厦门音,
增加声韵后可兼拼泉州和漳州音。从此开始了中国人自觉的拼音化运
动。在此之前,有过外国传教士发动的中文罗马化。根据“切音新字”,
清末的拼音化运动称为“切音字运动”。从发表切音新字到1912年中华
民国成立的20年间,有近30种拼音方案提出,其中汉字式字母占2/4,
速记符号式或拉丁字母各占1/4。
从清末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最流
行的中文拼音方案是威妥玛式拼音,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
威妥玛 (1818—1895年)是英国人,从1841年起在英国驻华使馆工作,
1871年升为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他在华任职期间,为了外国人
(主要是使用英语的人)便于学习和掌握汉语、汉字,先后写成《寻津
录》(1859年)和《语言自迩集》(1867年)两部著作。在这两部著作
中,威妥玛用他根据北京读书音制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
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一般称为威妥玛式
拼音。
后来,英国驻华外交人员翟理斯 (1845—1935年)在他所编著的著
作中采用威妥玛式拼音给汉字注音,故有“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之
称。他的著作主要有《语学举隅》(1873年)、《字学举隅》(1874年)
和篇幅巨大的《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1912年伦敦再版)。《华
英字典》后来成为当时邮电部门拼写中国地名的主要依据。
(3)语法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19世纪末,语法学的研究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虚词的研究。
… Page 123…
1898年,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书——马建忠(1845—1900年)所
著《马氏文通》问世。作者在序言中表明写作之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阅读
古书和使用文言。全书引证古文达七、八千句,可谓集文言句式之大成。
其研究方法,模仿印欧语法建立体系,同时也注意了汉语的特点,在许
多地方突破了西方语法的框架。《马氏文通》给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以
深刻的影响。它重视句法,此点与当时详于词法的西方语法书明显不同,
这与汉语缺少词形变化的特点是相一致的;词类划分着重意义标准,并
把助词单列一类,认为“助词”为“华文所独”。《马氏文通》出版以
前,汉语语法研究只是萌芽,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马氏文通》在汉
语语法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
中国的文字学在清代有很大发展。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集录铜器铭文的,在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之后,有吴式芬(1796
—1856年)的《捃古录金文》,吴荣光(1773—1843年)的《筠清馆金
文》,方濬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