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本焕老法师开示+本焕法师主讲-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七第三天

 

昨天讲大家要发道心。发道心干什么呢?就是要把功夫用好。不发道心,功夫是用不好的。现在我们坐在禅堂里参禅打坐,一定要放得下。放得下,功夫才能提得起来。若放不下,功夫也就提不起来。为什么这样讲呢?要知道,我们一个人,不说从无量劫到今天,就拿我们今天这几十年时间来说,各种人我是非、贡高我慢、无明烦恼、家庭纠纷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钻到我们的脑子里,挤得满满的。既然装得满满的,要再装什么,就装不进去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挤得满满的,闹哄哄的,静不下来,又怎么能够用功办道呢?所以,在禅堂里,要想把功夫提起来,首先就要放下一切。

 

关于参禅的功夫,各位在这个地方打了多年的七,大和尚给你们讲了很多。今天,我再来重覆他讲一讲。讲什么呢?大家知道,禅宗强调一个‘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从哪儿提起呢?从一个‘不明白’上提起: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讲话的是谁,不明白念佛的是谁,不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明白我是谁……关于起疑情,祖师们留下了很多的公案,公案虽然很多,但究竟只有一个,就是一个‘不明白’。这个‘不明白’不是简单地‘不明白一句话’。当你在这个不明白上认真地疑起来,来回地参究,它就是止,就是观,它是直指心性的。所以,疑情起来之后,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参而自参。你越是参越想参,越参越高兴。‘不明白’一句话还不算功夫,要真正持久地在这个‘不明白’上起疑情,那才是功夫,各位参禅参了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真正地在‘念佛的是谁’这一个‘不明白’上起了疑情呢?修禅的,就要在‘念佛的是谁’这句话上起疑情,来回参究,直到疑成一团,突然来一个桶底脱落。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在参禅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要起疑情,首先就得发道心。参禅要如丧考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疑情才会发得起来。如果你思想上没有一点惭愧心,没有一点警觉心,松松散散,摇摇晃晃,这个疑情是很难得发起来的。所以,你们要想真正地把功夫用好,一定要发道心,一定要起疑情。

 

有了疑情之后,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还要保任,要使疑情打成一片。疑情真正地用得好,这支香提起来有,那支香提起来还有,静的时候有,动的时候也有,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有。能够这样地把握疑情,开悟就有希望了。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如果你们行也不会,坐也不会,那就什么也安不上了。所以,我们用功夫,要把疑情打成一片,在一切时、一切处,都用功夫。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一步路也不要走;吃饭要吃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一口饭就不要吃;睡觉也要睡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个觉也不要睡。所以,大家能够静如是,还要动如是才好;能够动静如是,还要睡梦中如是才好。如果光是静中有功夫,一旦动了就没有功夫,那还不能算真有功夫。古人讲,我们静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动中只有一份的功夫;在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睡觉中只有一分的功夫;在睡觉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八苦交煎的命终时,只有一分的功夫。想一想,用功夫有多难。实际上,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们自己有没有真心地去用功。如果真真切切地一切都放得下,什么功夫都能用得好。如果你放不下,不但说功夫用不好,恐怕到头来还逃不脱阎王老子。

 

所以,用功最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这里我讲一个公案。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弟子拿著鲜花来供养他。佛叫他把花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叫他把身放下,他却不知道怎么放,佛再叫他把心放下,他一下子就开悟了。想一想,佛若不叫他放心,他怎么会开悟呢?因此,我们要想把功夫用好,一定要放下,不但要放下我们这个色身,还要放下心。我们的身心都一齐放下,功夫才能用得好,那时我们才能逃脱阎王老子。如果放不下,不但说功夫用不成,开悟不了,连阎王老子也逃不掉。这个地方我还要讲个公案:过去有个叫金碧峰的祖师,他功夫用得很好。阎王老子派小鬼来捉拿他,那小鬼到处找,找来找去找不到,就找到他的弟子,问他师父跑到哪儿去了,那弟子就说,你要找到他,只要把他最喜爱的那只金钵敲几下就找到他了。小鬼听了以后,就把金碧峰禅师的金钵敲了几下,金碧峰祖师果然出现了,于是小鬼就把他捉住了。金碧峰祖师就问为什么要抓我,小鬼回答说阎王老子要你去。金碧峰祖师就说:请个假好不好?过七天以后,我再去,我说话算数。小鬼不同意,他就再三请求,最后小鬼就说:好了,就让你七天。小鬼走后,金碧峰祖师就想:原来阎王爷来抓我,就是因为我放不下这个金钵,现在我就把它砸掉。之后,他就打一坐,入定了,小鬼再来找,哪儿都找不到,又去找金钵,金钵也没有了。这时,听到金碧峰祖师在虚空中说:‘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大家想一想,虚空无相,怎能锁得住?小鬼跑回去跟阎王老子讲。阎王老子听了很高兴,就说:‘恭喜他,恭喜他。’大家想一想,过去的祖师,一个金钵放不下,就被小鬼抓去了;我们今天的凡夫,执著不知要比祖师们多多少倍,我们是不是放得下呢?我们要不要向祖师们学习呢?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祖师那种‘无形无相’的境界。为什么?放不下啊!放不下,哪能把功夫用得好呢?所以,我希望各位,要想找到自己,一定要放下,无论是财色名利,还是色身心念,统统都要放下。好!大家都用功去!

 

禅七第四天

 

时间很快,今天是禅七的第四天了。在这四天当中,禅堂里的各种规矩,大家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个别的地方还有些不如法。这说明大家都在用心去做。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精进七,生死七。开悟则生,不开悟则死。所以大家要留神点,注意点,一切时、一切处都要精进。这几天我的讲话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想使大家的精进心、勇猛心发起来。昨天讲了,用功的时候要放得下,放不下功夫就提不起。今天我就讲一讲,如何用功,如何对待妄念。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我们的心很散乱,想东想西,像跑马灯似的,一刻也不停,我们用功的目的就是要‘降伏其心’。无论用什么功,都是为了把我们无量劫以来所养成的一切人我是非,贡高我慢,烦恼障碍等坏的习气去掉。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但是由于我们无始以来的愚痴,形成了许多坏习气、坏毛病,这些坏习气、坏毛病将我们的自性障蔽了。所以,我们今天要用功。不用功就不能去掉坏习气,就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证道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今天在这里用功,就是为了去掉妄想执著。妄想执著去掉了,我们的清净自性就会现前,那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照天照地的嘛。‘本来无修证,修证即不无,若无即不得。’所以,虽然佛性人人本具,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要用功修行,不修行即不能见自本性。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用功的人,不要怕妄想;怕它也怕不了的,怕它也怕不成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妄想,无边无际,多得不得了;我们有哪一时哪一刻不在妄想中,不在同妄想打交道?没有妄想是不可能的。那么,对待妄想该怎么办呢?你只管用你的功,让它找它的妄想好了,只要你不断地用功,妄想自然而然地会灭的。打个譬喻,我们现在住在这个灵泉寺是惟觉法师一手把它建成的,忽然某天外面来了一个野人,要把他赶走,独占这个房子,你看你会不会听任这个野人把他赶走呢?他肯定不会走的,肯定要跟这个野人打死架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

 

要知道,我们的妄想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今天我们突然参‘念佛的是谁’,想把这些妄想赶走,你想想,这些妄想怎么会答应呢?它们会跟你打死架的。打死架怎么办?你不要怕它,怕也怕不了;你也不要有心除它,有心去除它也除不了。有心除妄想,宗门下叫做‘搬石头压草’,虽然表面上看不到草,但是把石头搬开,草照样存在,并没有消失。所以,对待妄想,宗门下用功要‘斩草除根’。搬石头压不行,要斩草除根才行。那么,究竟怎样去除根呢?大家想一想,我们打妄想的是这颗心,我们用功的还是这颗心,并没有两颗心。为什么一颗心既能打妄想,又能用功呢?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习惯问题。在座的有二十几岁的,有三十几岁的,有四十几岁的,还有年纪更大的。你们想一想,你们有哪一天不打妄想?即使不主动去打妄想,它也会自动打妄想的。对于打妄想,我们太熟悉了,太习惯了。各位想一想,除了习惯性地打妄想之外,我们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地用功使自己不去打妄想呢?很少。所以,既然打妄想是一种习惯,那么,只要我们养成一种用功的习惯,妄想自然就会少了。如果我们都有意识地去照顾自己的心念,不去打妄想,并形成了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妄想就会越来越少,乃至没有了。可见,这还是一个习惯问题。

 

大家问一问自己,你一天用功几次?你是不是实实在在在那里用功?恐怕没有认真用功,既没有用功,又如何抵挡得住妄想习气呢?这个,在宗门下,叫做‘一人与万人敌’。你一个人怎么敌得住一万个呢?当然敌不了。敌不了又怎么办?你不用怕,你搞你的,我作我的,你打你的妄想,我用我的功夫,时间久了,你就能敌住妄想。我常常打这样一个譬喻:假设功夫和妄想加起来共十分,若妄想有八分,功夫就有两分,若妄想有六分,功夫就有了四分,若功夫长到八分、十分,那妄想不就只有两分,乃至没有了吗?没有了妄想,那就自然而然全是功夫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个心嘛。用功夫也是这个心,打妄想还是这个心,现在这个心只让它用功夫,自然它就不会打妄想了。功夫和妄想都是一心之用,二者不能同时俱存,区别在于,开始的时候,用功的念太粗,打妄想的念大细,等到你用功夫的念像打妄想的念一样地细的时候,那就有戏唱了。所以,妄想起来,你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有心去除它。你有心去除它,这‘除它之心’也成了妄。对这一点,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要好好地领会,好好地去参究。

 

总的一句话,用功要认真,要细心,不能马马虎虎的。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想了生脱死的人,他会全身心地去照顾自己的功夫,照顾自己的心念,他在用功时,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在转。如果他的眼睛在翻翻的,那说明他的功夫早就跑掉了。用功的人,一天到晚要照顾话头。古人讲,用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最好是‘念起即觉’,因为‘觉之即无’。念头起来了,马上就觉,这就叫‘用功夫’。如果说念头起来了,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你自己还不知道,那么这种用功恐怕就是骗自己的,因为骗人是骗不了的。好了,大家好好用功去!

 

禅七第五天

 

今天晚上,我想讲一个字。讲一个什么字呢?释迦牟尼佛说法十九年,三藏十二部,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行’字。‘行’是最最重要的。大家想一想,行有世间的行,也有出世间的行,有好的行,也有坏的行,我们从凡夫到圣人也是行,我们从圣人到成佛,还是行。离开了行,什么事都做不成。从无量劫到今天,我们已经离开了家很远很远,很久很久,现在我们想回家,还是靠行。不行则不能到家。佛陀所讲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去行,佛陀所讲的一切经,都是我们去行所依的路。所谓‘经者,径也’。我们要回家,必须有路,有了路还必须去行。佛法就是我们回家的路,现在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沿这条路走下去,就有回家的希望,想一想看,这个行重不重要?要不要紧?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不辞辛苦,跑了坐,坐了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一个‘行’字!因为我们要回家,要了生脱死,所以我们要行。我们做任何事情,想达到任何目标,都要靠行。不行即不能成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行。利益众生是行,培福修慧也是行。声闻、辟支、缘觉这些圣人,受了记还要行。

 

行了做什么?就是去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我们要想获得像佛一样的圆满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去脚踏实地地行,认认真真地培福修慧。大家想一想,我们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不要说我们今天是为了无上解脱,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有哪一桩事情不靠行就能成功?我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行,才能获得成功。像我们回家,了生脱死这样的出世间的大事情,更是离不开严格的行。不去用功地行,就想成佛作祖,那是痴人说梦。成佛作祖不是想来的,是行来的。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发心,从今天开始,生生世世都要行,时时刻刻都要行。几时有行,几时成功。几时不行,几时就不能成功。早行早回家,迟行迟回家,不行就永远回不了家。行贵在坚持,贵在不间断。不能说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时行了彼时就不行,在禅堂里行了,出了禅堂就不行,在寺里行了,到家里就不行。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时时刻刻和在在处处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著行,走著也行,醒著行,梦中也行,那才是好的。总之,几时没有到家,几时都要行;几时没有成佛,几时都要行;即使将来成佛了,为了教化众生,还得行。行是主要的。几时行,几时就能到家。这好比回家的一条路,这一条路是我们要行的,不管是坐飞机来行,还是坐火车、汽车来行,还是一步步地走路来行,总之得行。

 

当然行不是盲目的,得有一个目标,有个路线,要依正知正见来行。没有正知正见去行,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时会越行离家越远的。古人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个人用功,得有一双‘择法眼’,要有所选择,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今天这样行,明天那样行,邪知邪见重,像这样子用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所以,我们用功之前,先要树立起正知正见,依此去行,才能到家。若没有正知见,那你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说不定行到地狱中去了还不自知哩。因此,我们大家在用功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选择,选择好正道之后,就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地去行。至于说什么时候到家,那就不用问了。

 

路走完了,自然就会到家的。若一天到晚想到家,只这个‘想到家’,便成了妄想,是错误的。为什么?想生死是妄想,想成佛呢,还是妄想。要知道,了生脱死、成佛作祖,这些都不是想来的,到了时候,功夫一到,它就会自自然然来的。所以,我们不必去想,只一心地用功就行了。对我们用功的人来讲,有心去想,就成了妄想,就成了障道因缘。因此,我希望大家在用功的时候,放下一切,既不去想生死,也不去想成佛,只管认真用功,到了时候,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就会成功。各位想一想,不用功夫,整天打妄想,打闲岔,能成佛吗?想是想不到的。你的功夫没有用到,路没有走完,想成功可能吗?不可能的。能不能开悟,能不能到家,这个不关你的年龄大小,功夫到了,十岁、二十岁就能到家,功夫不到,就是八十、九十还不能到家。六祖年纪轻轻就开悟了,为什么?他功夫到家了,只要一推门,门就开了,就进去了。我们现在到家了吗?没有,我们很多人现在还没有动步,离家还远得很。

 

佛法是平等的,不论你年纪大小,动步早就早回家。当年高明寺来果和尚有个侍者,只有十几岁,还是个孩子。他跟来果和尚讲,他要走了,走了之后,希望来果和尚用一口缸把他装起来,过三年之后再给他开缸,然后给他的身体贴金。来果和尚说,你一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夫,还要贴金坐龛子!小孩走了以后,来果和尚就把他用缸埋了,事后也就没有把他放在心上。过了几年,小孩天天托梦给老和尚,说他在缸里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