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利器之轮-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81当我们发觉他人的活动对我们形成干扰,且为他的所作所为恼怒时,便会对他的言行产生负面的感受,继而心怀敌意。圣者龙树菩萨曾说过:‘心态有二种:其一如把文字刻于石上,另一则如写在水上;我们消极的心态应如写在水上的文字,而积极的心态应如刻在石上之铭文。’对他人的怀恨应归咎于我爱的态度,【踩它,踏它。。。。。。。】
  082因他人的努力用功及修行所获致的崇高地位,我们常有压迫感,非但不能分享他的喜悦,甚至因妒嫉他而加以毁谤。将圣者视为具威胁性的敌人,而非被尊敬的物件。同时我们又被赤裸的贪欲所蒙蔽,而随意寻求性伴侣。此等皆因我爱而产生,【践踏它并撕碎它的心。。。。。。。】本注释的作者说:‘每当大学者们在大殿里雄辩时,我总是感到欣喜并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如此;我对他人的演说感到欢喜,且祈求宝座的拥有者能佑我也有如是成就,我从未对他人的高位心怀恶念。’
  083我们因朋友的小瑕疵而无法友谊长存,并对新朋友冷热无常,且不信守承诺,起初发现对方很吸引人,但不久却因我爱而与他疏远。【踩它,踏它。。。。。。。】
  084虽然我们没有神通,却从事占卜,然而由于虚假的预言,我们终究要面对果报。如果我们够慈悲,就会避免伤害自己的同伴,但若完全缺乏或微具善心,则当被人伤害时,我们便试图报复。忘恩负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此五浊恶世,找寻一位具大慈悲心的上师是很重要的,因为尽管我们十分愚钝,只有他才会关切我们。同时,应视我爱之态度为最大的敌人,要不遗余力地将之根除。
  085由于我们把教义当耳旁风,故常未澄清即予以推测。我们研读只为打发时间,或欺骗、取悦他人。日后,当我们自己教导时,纰漏百出,让饱学之士尴尬不已;只学到皮毛之经典,和接受些微之传承,我们就质疑它们的价值;又因见闻历炼浅薄,而以邪见误导徒弟,诸如告之学习是非必须的,只要一味枯坐。此乃我爱之故,【踩它,踏它。。。。。。。】
  086若有人想证取无上正觉,就须对教义多听闻,多思考,融会贯通,然而因我们习于发怒,感情用事,所学便有偏差,而且每当与对手讨论佛法时,变成恶意相向;又因善嫉,我们往往对他人的错失过度夸张及反应。此皆因我爱所致,【在它的头上跳舞。。。。。。】若有人曾是粗俗不堪,经过修持,精神境界已提升不少,我们仍然怀疑他,对他无法信任。甚至佛陀都曾为凡夫,故我们不该因某人过去的记录而藐视他,应以他目前之作为来论断。我们应认知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并以此教义训练个人心智。伟大的龙树菩萨曾说:‘若你欲为自己及他人证取正觉,应加强菩提心的根本修行。’此乃因在过去诸十中,我们太惯于和憎恨、贪欲为伍,蔑视他人,自以为是,此亦我爱之故。憎恨是发展和增长菩提心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当我们不断地伤害他人,且暗中破坏他人的优点时。我们并非有意滋养妒嫉心而是不惯于见他人好。《菩提行经》云:‘当为一切有情发菩提心,令诸得快乐,云何忌有情?’然而,因为善嫉,使我们对他人加以否定、毁谤和淩辱。我们有时既高估了人,有时又轻视他人,夸张其短处,低估其长处,皆是由我爱所引起,故我们应在逆贼的头上跳舞,是它使我们丧失最终解脱的良机。
  087因未经广泛的研习,使我们低估了学习的价值;由于未经透彻的了解,对有必要学习的特殊领域发表不当的言论。不尊重善知识,故轻视他们的传法,我们对灌顶、传承等观念非但荒谬,且将此偏见转告他人,诚乃为害最深。若不渴求与够资格的善知识交往,则无法获得佛法上的体证。此事记载于《华严经》及其他经典上,阳光具有能使棉花燃烧的能源,然若无放大镜将之汇聚一处,则不可能产生火。【应在这自私的念头上跳舞。。。。。。。】
  088我们的教导与经律论‘三藏’大相径庭,由于与之大唱反调,我们宣称具有来自梦中和天书的幻像体验。此种不实的‘自我体证’,是极端有害的。我们没有长养他人善念,反而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对于他人的教理与修行,我们应心存善念。因为种种的错误皆来自我爱,【在它的头上跳舞。。。。。。。】
  089对违背佛法的作为,我们非但不排斥,反而一厢情愿地赞同它,正如当我们忆起曾对所厌恶者的恶言相向时,尚沾沾自喜,以伤害他人为乐事;同样的,当我们终于捕捉到一只恼人的虱子时,即很高兴地把它捏死。这也是我爱之故,【在它的头上跳舞。。。。。。。】
  090即不视尴尬之物为可耻,也不因沉溺其中而感到羞惭,特别是对违反佛菩萨的誓愿而无动于衷,对己之堕落却引以为豪,矜矜自夸;反之,对无须羞耻之事反觉尴尬。譬如当一位富者被引渡学佛并割舍他的财物时,我们竟为之感到尴尬羞惭。缺乏财富并不可耻。姜巴嘉措(Cyalwa Thampa Gyatso)是第八世达赖喇嘛,有一次提及他的老师:‘我的老师比密勒日巴生活更清苦,至少后者还有可口的荨汤,有时还有糌粑可吃,而我的老师连这些都得不到。’他的塑像确实看起来羸弱不堪。这位老师有一次从昌(Tsang;地名)旅行至西藏中部,去向另一位上师求教。路上遇见由他的亲戚所组成的沙漠商队,正自另一方走来,他们不但未赞美他,反而取笑他的贫穷潦倒。当他抵达上师住处后,便聊赖小碗糌粑的供养为生。在另一场合,他碰到西藏王(上师的化身),王给了他诸多供养,他因此陶然自得地想道:‘我似乎还有些名望。’之后,他的上师斥责他自以为有名而收到诸多供养,其实是来自上师的慈悲心之故。当这位老师终于成为达赖喇嘛的亲教师时,他发觉突然有不少人找上门来,并自称是他的亲戚。若我们虔诚地修行,我们的力量和加持会源源而来,因为上师们和本尊等其他诸神,皆会支助我们这些虔诚的修道者使永不虞饿死。释迦牟尼佛将他的六万次能转世为宇宙之王的功德回向供养实修者,即使当饥荒发生时,须用一大斗的珍珠换取一大斗的米。在大寺院中的喇嘛惯于刻苦自励,常常连续几天断粮,但他们都会坚持下去。对该引以为耻的行为毫不在意,却对不应介意之事感到羞耻,此乃我爱之故。坦巴洛嘉曾说:‘对那些由我爱态度所造成的弊端,实在难尽。’
  091我们不曾做些有意义的事,如成就解脱和开悟之道。无始以来,我们即放纵于不正当和不善的行为。此乃源于我爱的态度。直至本诗偈为止,我们都在谈论我爱的缺失及认清它的种种缺点,现在让我们向阎曼德迦明王祈求吧!
  092‘啊!能比往昔更清楚地了解我爱的缺失,是多么殊胜!真庆幸能认识您,伟大盛怒的阎曼德迦明王,您有一切优点去克服我爱及其伤害,结识如此一位有效率的伏魔者,一位具极乐超身的自在解脱者,真是难能可贵!’极乐超前的观点是基于放弃二种烦恼:全知障碍和解脱障碍。而伟大的阎曼德迦明王具有极乐超前乃至无所不知的自由解脱。更肯定地说,阎曼德迦王空乐不二,具诸佛的知见和智慧。无我的智慧在显密二道是普遍的,尤其对密教最高思想而言,智慧是实现空性的最大喜悦,而粉碎我爱及我执的工具,为无我和喜空不二互结的智慧,它藉著阎曼德迦王挥舞著镶有头颅的棍棒作为表征。我们恳求阎曼德迦王在他头上挥舞三次,依据一般解释,第一次的挥动是粉碎我执;第二次是我执之果,即为我爱的态度;第三次则是降伏前二者所造成的染污识蕴;而较不适修之说法,为这三次挥动分别代表幻身、明光及总结合。
  093‘啊!伟大的阎曼德迦明王,当您采取愤怒的站姿,张著尖牙,怒发冲冠时,请就此一次助我把我爱根除。并以无限的慈悲心保护我们,指引我们远离痛苦。’故我祈求伟大的阎曼德迦明王:‘请将我及所有众生,自我爱的果报中解救出来,于今始知此种态度是我们的死敌,请即刻将它自我的心中逐出。’
  094集聚世间一切的痛苦,将它堆积在我爱的态度上,以便将之消除殆尽。在修炼【施与受】的当时,自左鼻孔散发出强大光线,而右鼻孔则吸入所有众生的痛苦,把毒素等吸进后,将它堆积在心中我爱态度之上,并将五惑囤积在我爱之上,此五惑即三毒根:贪、嗔、痴,加上慢、疑。
  095透过大慈悲的上师和阎曼德迦明王,我们已能辨识出我爱的念头为我们堕落的原因。我们已确知此种思想是我们的死敌,但如果我们仍倾向于执持此种思想时,请助我们平息它,并令我们舍弃对它的拥护。
  096所有的退堕皆应归咎于我爱的思想,且责无旁贷。观想所有众生三世以来皆是善良的。由于过去世中所有众生皆曾仁慈地协助我们完成德行,今生我们才能转世为宝贵的人身,故应对一切众生起慈悲之念。基于此,我们应有效地修习【施与受】,代众生受苦、受折磨。并为众生的利益,经由呼吸的媒介,将三世的德行皆回向给他们。如果我们能发起一念菩提心修习【施与受】,则有助于它的发展。
  097孔雀因摄取鸩毒而健旺、美丽,将三世众生的恶业与妄念纳入自己的意识流中,这些毒素会转变成德行的助缘。为了一切众生,愿我们能证悟。
  098我们也应该常常把奉献的祈祷文扩及一切。一只乌鸦吃了毒药几乎致死,幸好及时发现解药,‘愿我们散发的德行,同样地令所有众生受益。他们的善根濒临崩溃,乃因遭业力及妄想所淹覆而处于水深火热中,在我们的关爱下,愿所有众生都能发起这两种菩提心并获得证悟。’我们应如此无私的祷告。
  099‘当我们和所有曾为吾等母亲的众生居于色究竟的净域时,藉著菩萨广大的功德,愿我们能成就无上正觉。’‘愿所有正被业力及敌意所支配而轮回于六道的众生,能彼此相亲相爱,愿他们能互为彼此成就证悟的因缘。’这是最上乘的祷词。
  100以下是鼓励的祷词:‘直到我成佛为止,纵或为了一只虱子,我必须堕入恶道,愿我能欣然接受。当我身陷恶道,帮助他人时,不寄望于任何的协助,也不离广大的菩萨道,愿我能引导所有众生离开恶道。’为了利益众生,我们该如此大胆的祈愿,因它迟早会兑现,故不需太胆怯。
  101在地狱折磨他人的狱卒,一见到我进入地狱最炽热的一层时,他们愤恨的情绪终被降服,愿他们能视我如上师一般,当他们问及:‘尊者您为何来此?’我回答说:‘此地众生正遭受极苦,故我必须前来拯救他们。’闻此,狱卒们遂释放被俘者,终止对受刑人用刑,而众多如雨般的武器皆变成香花雨,高温的火花也化成一片清凉,愿所有众生皆为清凉所包围,此为菩提心的果报。
  102藉著我的力量,愿诸地狱众生,能收摄到五神通的威力,愿他们能转世为神或人,并能为众生发愿证悟;愿他们实践菩萨道的六度波罗蜜及四摄法。藉著回向功德,愿他们能常住于清凉的菩提心与广大的愿行中。并接受我为他们的上师,且以正当无偏的态度与我交往,愿他们能圆满次第,成就佛道。
  103愿我能像利益地狱众生般嘉惠一切众生。当我为他们努力时,但愿他们也能尽一份力量帮助他人,不因世俗的欲乐而分心,及满足于安逸。愿我也因认知此两者空无自性的真理,而了解世俗的存在与自我满足的安宁是平等不二的。
  104如能如此,我们就能降服自己的成见和敌人,但若反其道而行,则绝不能压制我爱的思想。共同修习大安乐法和无我的智慧行,定会到达大圆满。当所有因缘汇聚时,果报就会出现。直至本诗偈为止,我爱的态度和利他的优点皆已说明,因此应著重于【自他互换】的修习,并加强回向众生的心。然而,纵使我们具有清净无瑕的世俗菩提心,而不修习胜义菩提心,则将无法获至最上乘的果报。二者缺一就像鸟缺一翅,绝对飞不起来。本书作者法护是唯识学家,他基本上偏重开悟思想的钻研,但他对空性具有自发性的领悟,并已成就初地菩萨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者是开悟所必备的条件,以下诸诗偈是有关胜义菩提心及空性的领悟。
  105我执、我爱的思想能同时引发种种的成见,一切皆仰赖因缘,而互为因果。缘起相关性乃指所有现象皆只是表面上的存在,它们并没有任何实体。上述诸事皆因缘起而有,然而对缘起不了解的人,一听到‘空’字,即联想到虚无或断灭,如我们了解了缘起,就较易看透空性;例如,我们提及西藏图书馆,它有玄关、柱子、横梁等等,当这些都被凑和在一起时,才被称为图书馆,而单独各部分却无法构成图书馆。同样地,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存在时,意指他仰赖五蕴或部分的五蕴存在,所有现象皆可以此类推。一物是有可能转变成另一物,因它没有实体的存在。如果万物皆单独存在,则无互为交换的可能性;例如,当天空布满黑云时,我们称它为阴天,云层消逝后,我们即说它是晴天,这种情况的发生皆是因为缘起而来,乃因天空和云皆无实体。当我们挥动火把时,火轮则出现了;同样地,所有现象仅是‘表像’而已。《菩提行经》云:‘若无此道,则三解脱或三成就都不可能,此道即是了解空性的智慧。’
  106一块湿透的木材是无用的,因它不能发挥木材的功用,而且不久就会腐朽掉。我们的生命在逆境中亦迅速消失,所有如果不及早启发世俗及胜义菩提心,我们就平白辜负了此生。就如水泡之易于破灭,生命也会倏忽终止,我们不能期盼长久或永恒的生命,顶多能活到七、八十岁而已。山中的雾看似实存,但我们一接近它时,它却无处可觅;机能上的现象,乍看似实存在,但经分析后,亦无一物。对感官认知的存在而言,如热沙、阳光、流水浮现在海市蜃楼中,然一旦接近它,却一滴水也没有。同样地,由因缘而产生的机能现象,看似具有实体,一经分析后并非如此。
  107当我们不加以分析细察本体时,看起来它似乎是具有实体的存在,但经检查后却什么都没有。当一面毫无瑕疵的镜子与人的面孔凑和在一起时,看起来脸孔就像是在镜子里。实际上,镜子里并没有脸孔的存在,故尽管所有现象看似真实,就它们本身而言,甚至连最小的原子亦非实体的存在。天空的云、山径的雾,看起来像是永远的存在,但几分钟内就消失了。机能上的现象看似不变,但若细察之,就会发现事实上它们是时刻都在起伏不定。我执有如我们的敌人,我爱思想有如屠夫,我执的物件就是世俗所谓的‘我’,看来皆似实体的存在,但若察之,将发现它们过去既不曾真正地存在过,未来亦无,现在更是不存在,它们本来就不曾真实过。
  108业力和愚痴是轮回的苦因,看似具有本体,却缺乏真正实体的存在,他们仅是表像而已。至此,我们以各种不同的推理,来证实终极的真理。对于机能作用的层次而言,事物虽是存在的,但却是无实体的存在。
  109虽然世间和超世间的现象是无实体的存在,但它们并非是全然不存在的。在清澈的湖中,可以看到月亮的倒影;同样地,因果也只是表像,故我们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证实之。
  110/111在梦中,我们的身体被地狱之火烧得死去活来,但对未入睡者而言,此火则不存在;尽管火拼不真正存在,对作梦者而言,仍经历到焚烧的痛苦与恐惧。同样地,地狱炽热的地层和饿鬼道,并未真正地、实质地或终极地存在,但对造恶业者来说,当遭到烧、煮或剁碎的痛苦时,他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故我们不应做坏事而造下恶业。寂天提到地狱炽热的铁层时说:‘所有恐惧皆是负面心态的产物。’饱受恐惧之苦的人,感到他被拖入地牢中,尽管它并未真正地发生。故诸如无明、妄想、我执等应被舍弃诸事,皆无实体,但就世俗的观点而言,它们造成各种负面的影响及无休止的痛苦。藉三慧之助,我们应避免重蹈覆辙。能了解空性的智慧为闻、思、修三慧之果,它能断除我爱及我执。
  112当一位音乐家演奏小提琴时,他以悦耳的音乐来安抚悲伤的心灵,而音乐来自何处?非由乐器本身,也非由琴弦、琴弓或音乐家的辛苦而来。音乐非由这些单独部分产生,而是因它们的众缘和合而成。当我们沮丧时,美丽的事物可安抚并鼓舞我们。经由推理,我们基本上需认知并无固有的实体,而这与世俗和机能作用的效力是不可分割的。
  113当我们检视现象界实体存在的因果时,将发现到此因果并不存在。然而就世俗的观点而言,生灭是有的。在本篇中曾提到两次‘表像’,一为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