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殿,神殿的建筑特色是,带长方形圣殿,有泥砖砌筑的祭坛,神殿顶部用 

四根柱子支撑;青铜时代晚期是莱基城的鼎盛期,居住建筑流行神殿、宫殿、 

双重城墙,还有宽阔的大道和地下供水设施大竖穴、密集民居建筑等等;古 

都城撒马利亚,据 《圣经》所载,是公元前875年兴起的暗利王朝所建,因 

城市土地是从撒马购来故称撒马利亚,城址在那不勒斯西北约10公里,海拔 

约100米的土丘之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90 

米,城墙用条石砌成,中为城区,城区西南部有王宫建筑,王宫宫墙出现暗 

墙结构,墙内曾发现63块用古希伯来语刻写的陶片;王宫内出现摆设镶嵌象 

牙的家具。 



      (2)交通 

     从考古学分期的角度看,西亚地区最早的交通工具问世,可能是在有陶 

新石器时代早期。土耳其恰塔尔休于有陶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有木制的 

船形容器制品,这种木质船形容器制品,如果确是取形于当时的木船的话, 

那么,它便标志该时期西亚已出现交通工具木船。恰塔尔休于遗址的年代约 

在公元前7100至前6300年。如此,西亚地区交通工具制作利用习俗的发生 

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距今八、九千年以前。与欧洲地区相比较,从社会发展 

阶段、考古学分期情况看,欧洲地区舟船的出现是在中石器时代,比西亚舟 

船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要早,但从绝对年代而言,欧洲、西亚舟船的出现,均 

同在距今八、九千年范围内,故两者在舟船制作技术和习俗发生的绝对时限 

上,又是几乎无差别的。造成欧洲、西亚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时限不一的原因, 

主要是前者发展缓慢和后者发展超常。西亚的交通革命是从有陶新石器时代 

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的行近走远,可能都全凭脚下功夫。新石器时代交 

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木舟船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是西亚交通工具的滥觞期, 

直到青铜器时代,交通才呈现出发展兴盛的局面,陆续出现了雪泥橇和各种 

车子以及骑乘等等。 

     ①舟船。土耳其恰塔尔休于有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木制船形容器, 

可能是当时独木舟船的象形物,它暗示了西亚地区至少在距今八、九千年前 

已发明和使用独木舟船。这种独木舟船的制作和使用习俗,从铜石并用时代 

始直至整个青铜时代止都十分盛行,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及其支流充足 


… Page 59…

的水资源条件,为舟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路条件。此外,优越的 

濒海环境,更为航海舟船的发明和利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伊拉克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晚期墓葬,曾发现帆船模型随葬品,这种帆船 

模型,中央有竖立桅杆的插孔。帆船的发明利用,无疑是对独木舟船的一个 

重要变革。埃利都帆船模型的发现,标志了当时造船业已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风帆在船上的改革应用,则暗示海船和航海活动的出现。从欧贝德文化时期 

始至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整个西亚青铜器时代,利用舟船这种交通工具的习 

俗十盛成行,舟船工具不仅应用于江、河航行,更重要是逐渐广泛应用到海 

路航行。海路航行的出现和成功,事实上也是造船技术迅速发展,造船水平 

高超的显示。其中,腓尼基人的出色造船技术和频繁的航海活动,在古代世 

界中遐逸闻名,独树一帜。其代表和体现西亚青铜时代舟船制作技术和水上 

交通能力的最高水平。也反映舟船制作利用习俗在西亚古代人类生活中所占 

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②雪橇或泥橇。雪橇是一种陆上交通工具,通常应用于冬季冰雪地上, 

泥橇主要是指在沼泽地带使用的小橇。西亚地区橇的发明与利用,略晚于独 

木舟船而早于带轮的车子,就目前考古资料所知,至少在公元前3500年前 

后,用橇的习俗便已在西亚地区流行。乌鲁克伊安纳神殿出土的象形文字橇, 

是一种带篷有舆橇形器实物的象形,这是西亚最早的陆路交通工具形象。它 

表明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西亚地区便已出现了最早的陆路交通工具—— 

橇。此后,橇这种适用于冰雪地和泥沼地上行走的交通工具,在整个青铜器 

时代都持有与舟船、车子大致等同的广泛流行性,在人们的行走生活文化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西亚的这种橇,对后来车子的发明利用亦具有重要 

的启迪和影响。 

    ③车子。乌鲁克伊安纳神殿出土的计算板遗物上,除发现上述的象形文 

字“橇”外,同时亦发现“车”字,“车”字是在橇下装上四个轮子的象形。 

据象形“车”字的形态可知,西亚地区最早的车子是在橇的基础上直接发展 

而来的,最早的车子是一种四个轮子的橇形车子,这种四轮橇形车,也是迄 

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车子,它的渊源流行当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从公元前 

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期间,哈拉夫遗址彩陶钵上的八幅2轮车子形象和 

同出的车子模型,伊拉克海法古遗址彩陶上的战车图形,伊朗苏萨出土遗物 

上的车子图形,基什遗址发现的四轮战车陶塑模型,特勒、阿格拉布发现的 

陶战车模型等等,均表明西亚地区当时先后流行有四轮带篷橇车,两轮、三 

轮、四轮战、货车等等。这些车子的车轮,除有二轮、三轮、四轮的区别外, 

还存在有幅轮与实心轮的区别,此外,在牵引动力上,此时期尚停留在使用 

骞驴和牛的阶段。即西亚公元前2000年以前时期的车子,都属骞驴车和牛车 

之类,马车尚未出现。这些骞驴车或牛车,除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运输 

上,还流行应用到军事活动中,西亚的两轮牛车,直到公元前1000年期间, 

还在战争中发挥着作用。如在公元前1000年期间,埃及新王国第20王朝拉 

美西斯三世,曾与当时叙利亚的腓力斯丁人发生过战争,埃及人使用的战争 

交通工具主要是两轮马战车,而腓力斯丁人使用的却是由四头牛牵引的双轮 

牛战车。西亚地区马车的兴起和流行,据考古资料可知,约始于公元前1900 

年时期。喀布尔河源头附近查伽尔·巴扎尔遗址发现的马骨和车衡实物、小 

亚乔尔迭帕遗址出土的赫梯人圆筒印章上有四马牵引四轮车的图像,是目前 

所见最早的西亚使用马车的实物资料,它们的年代均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 


… Page 60…

并表明西亚马车的最早倡导和利用,很可能始自前亚地区和当时活跃在此地 

区的赫梯人。在存留的赫梯王阿尼它文书中,可以看到赫梯人攻占安纳托利 

亚城从敌人手中缴获过40辆马战车的记录。在公元前1200年时期,埃及新 

王国第19王朝拉美西斯一世曾在前亚地区与赫梯人发生过战争,当时的埃及 

人使用的是马战车,而赫梯军队与之对峙的也是马战车。由此可知,西亚地 

区马车的制作和利用习俗,主要风行于公元前1900年而后的整个青铜器时代 

中晚期,诚然在马车兴起流行的同时,其它如骞驴车、牛车等也在流行,它 

们的主要区别大致是,马车因速度快,故多应用于军事活动,驴、牛车速度 

稍逊但耐力不弱,故多应用于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 

     ④骑乘。西亚古代前期除流行使用舟船、橇、车子等交通工具外,重要 

的还出现流行骑乘的交通习俗。骑乘是在家畜驯养的基础上,直接利用家畜 

当骑行工具。这种习俗行为,乍看似乎很容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世界 

各地区的人类历史上和交通史上,骑乘动物的行为习俗往往都是发生在用动 

物牵引各种车子的行为习俗之后。即通常先有牛车、驴车或马车的应用,然 

后才逐渐发展出骑牛、骑驴或骑马的习俗。 

     西亚地区骑牛的习俗约始兴于公元前2000年时期。乌尔伊斯查利神殿出 

土的陶塑浮雕,有一生动的人乘瘤牛的形象,它表明骑乘瘤牛的习俗在西亚 

已经开始流行。 

     西亚地区骑马的习俗,约始见于公元前1300年前后,在赫梯人与埃及人 

大战于前亚地区的时候,赫梯军队中便已出现了骑兵。赫梯人当是西亚地区 

最早掌握骑马术的民族。也可以说是古代世界中最早掌握骑马术,流行骑马 

习俗的民族。 

     西亚地区除用驴拉车外,也有用驴直接驮物的习惯。此外,在某些地区 

则发展出骑驴的习俗。如从出土的腓尼基工艺品图案中可以看到腓尼基人骑 

驴习俗的盛况。古犹太人也流行骑驴习俗或用驴驮运货物之俗,并流行女人 

骑驴的习惯。 

     骑乘骆驼之俗在西亚青铜器时代虽不多见,但也有流行。大约在公元前 

1200年前后,西亚有名的航海、贸易民族腓尼基人,曾从其殖民地中将骆驼 

带进西亚地区,使该地区开始出现骑乘骆驼的习俗。从而为后来阿拉伯地区 

广泛利用骆驼的风俗盛行奠定了基础。 



      (3)游娱 

     西亚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游娱项目是原始的劳动舞蹈、 

宗教舞蹈,这些舞蹈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在举行原始舞蹈的同时,也 

出现击石或击掌为节奏的集体伴唱或哼唱。除此之外,新石器时代还开始流 

行起制作玩弄陶、石质或金属质玩具的习俗。 

     青铜器时代,游娱内容主要有原始集体舞、集体伴唱或哼唱,并新出现 

一些单人舞以及驯玩家畜动物的游娱形式。此外,宫廷舞蹈、音乐弹奏表演 

也开始流行,开始出现专职的琴师和专门的弦乐器竖琴等,可能还有其它乐 

器。并流行制作供孩童玩耍的有关玩具。 


… Page 61…

                                5。丧葬习俗 



     西亚地区的埋葬习俗,大约起源于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中期,在伊 

拉克沙尼达尔洞穴遗址中发现了9具已较尼安德特人进步的早期智人骨架, 

在以色列的斯胡尔洞穴遗址也发现了 10具早期智人的骨架。据发掘现象分 

析,当时已出现一定的埋葬方式和灵魂不灭的观念,并发现最早的为死者奉 

献花朵的埋葬习俗。 

     到了中石器时代,埋葬制度显然已较为健全,出现了有规律可循的埋葬 

习俗和固定的墓地。西亚中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纳吐夫文化,流行的埋葬 

习俗内容主要是:尸体一般葬在居住区内,葬地撒以红色赭石,周围加红色 

护墙,透露出很浓的尚红倾向,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红敛葬。其葬式有个体葬、 

集体坑葬、集体二次葬三种。集体坑葬通常为三个个体,其中两个面对面埋 

葬。集体二次葬是先让尸体肉质腐烂后,再捡骨埋葬,通常是许多个体合葬 

一坑。在约旦的艾因·迈哈拉遗址的第2层,曾发现一座可能是酋长的墓葬, 

形制是直径达5米左右的圆形墓。以色列的拉哈努·沃伦遗址,也曾发现埋 

葬有50多具人骨的墓地。纳吐夫文化墓葬的表面,通常又用碎石或大石覆 

盖,体现了其埋葬文化上的一些独特个性。 

     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墓葬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前陶新石器 

文化时期,墓地与居址共处,流行将尸体卷缩放入深约1米的墓坑中的屈肢 

葬式。在屈肢全躯葬中,也发现无头颅的屈肢葬。另流行一种独特的敛葬方 

法,即在死者的面部用涂泥法复原其面目,泥上施以彩绘,眼珠用贝壳点缀 

出,其含义当与保存祖先面貌有关。在有陶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已开始 

出现墓地与居住区分开,墓葬一般有随葬品的习俗,但也有墓葬埋葬在住屋 

和平台之下的习俗沿用。此时期的随葬品,一般是使用陶器,但也存在妇女 

儿童多随葬装饰品,男子多随葬武器的倾向,流行屈肢葬,并见有去肉存骨 

的二次葬习俗。 

     青铜器时代的墓葬文化已发展得较为丰富多彩,各阶段和各遗址之间都 

存在一些同异的习俗。 

     欧贝德文化的埋葬习俗可以埃利都和欧贝德遗址为代表。此时期的墓葬 

都是与居址分开的。埃利都遗址已发掘出200多座墓葬,流行一次葬和二次 

葬,一般以土坯砌成长方形棺具,将尸体纳入棺后再以土坯盖棺,二次葬者 

一般打破早期墓,其可能与早期墓构成家族关系;墓葬中流行随葬品,多见 

陶器,较特别者见有泥雕塑像和帆船模型。欧贝德遗址已发掘出94座土坑 

墓,墓地位居址的南部,流行横卧屈肢葬式。 

     乌鲁克、捷姆迭特·那色文化的墓葬资料较为罕见,从其与欧贝德文化 

和苏美尔早王朝文化所处的承前启后位置看,其葬俗当继承了欧贝德文化的 

特色,并可能拥有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的一些埋葬习俗内容。 

     苏美尔早期城市时期的墓葬文化,体现了墓葬成群分布,建立公共墓地 

的特征。在伊拉克乌尔发现并经考古发掘的墓葬群总数已达2500座以上,这 

些墓葬大致分属4个阶段,即苏美尔早王朝时期、乌尔第一王朝、乌尔第二 

王朝、萨尔贡王朝时期。墓葬并有王陵和平民墓之分,王陵与平民墓共处, 

但墓室营造规模和随葬品质量对比鲜明,贫富悬殊。王陵的营建习俗始于早 

王朝时期,至乌尔第一王朝时期已达到全盛。早王朝时期的王陵,已拥有奢 

侈豪华的随葬品和出现众多的殉葬人,随葬品上还流行刻上国王或女王名字 


… Page 62…

的习惯。如吉布、阿托女王陵,墓室由主室和随葬坑两部分组成,随葬器物 

有黄金、银、玛瑙及琉璃制成的发饰和首饰,在女王的右肩部,还发现了刻 

写着女王姓名的琉璃质圆筒印章;墓内殉葬人多达20人,其中5人手执短剑、 

小刀或陶制器皿,守护在入口处,大约是男性亲信随从;西南处有一女琴师, 

以演奏竖琴的姿态殉葬;其后为二列并排对坐、头戴发饰的女性殉葬,共9 

人,身份当是宫女或贴身女侍等;此外,墓内还殉葬有用骞驴牵引的撬形二 

轮车和马夫4名,侍从1人。乌尔第一王朝的陵墓目前可确定的有16座,其 

形制为大规模的穹窿顶墓室,均用石块或砖营造。墓内又建造多间侧室,墓 

门呈圆拱形,外观颇为宏伟非凡。随葬品极其丰富多彩,可谓金银珠宝俱全, 

具体品类大致有珠宝金杯、金竖琴、琉璃柄短剑、黄金鞘短剑、金质头饰、 

首饰、琉璃圆筒印章以及各种贝壳、黑曜石、红石镶嵌饰物、金盔、金粉盒、 

玉饰等等,其中最出名的是梅斯卡拉姆沙尔王金盔、舒日特女王黄金玉饰和 

贝壳状粉盒、金牛头竖琴、金银丝细工短剑鞘,“乌尔军旗”贝壳镶嵌石板 

等等。每座王陵都发现有殉葬人,人数最少3人,最多达74人,殉人的身份 

有廷臣、宫女、乐师、武装侍从,另还有用整辆骞驴车或牛车连同驭者一齐 

下殉的习惯。与王陵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分布在王陵区附近的一大批形制简 

陋、坑体较小的平民墓葬。乌尔墓群中的平民墓,主要流行呈俯身或仰身、 

正坐或侧坐的屈肢葬,也有将尸骨放置陶瓮中的瓮棺葬,还有放在木匣中、 

木条筐中或用草席简单包裹的尸骨。随葬品以日常用品陶器如陶罐等为主, 

随葬金属器的墓葬仅限于少数。个别墓则随葬品突出,如第755号墓,墓主 

名麦斯卡拉木都 (与国王同名),墓内发现假发金盔、黄金碗等多种精美名 

贵的随葬品,并在两个金碗和金灯上刻写麦斯卡拉木都的名号,与王陵墓的 

一些习惯雷同。但从墓葬整体情况看,墓室规模很小,未见特殊附室,没有 

人殉,显得十分平庸,至少在外观上与真正的王陵墓差别悬殊,只能算是平 

民墓葬中的姣姣者或例外现象。另外,在乌尔第一王朝的墓葬中,还流行有 

火葬的习俗,这反映当时人们在丧葬意识上的一些重要变化。乌尔墓群中王 

陵和平民墓埋葬的一般趋势,基本代表和反映了苏美尔早期城市时期丧葬习 

俗的形式与内容。阿卡德王国时期和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乃至古巴比伦王国时 

期、亚述帝国时期都或多或少、或完全或省略地承继或沿袭着这些丧葬习俗。 

     青铜时代的赫梯统治中心土耳其的哈吐斯城址处,曾发现有赫梯的火葬 

墓群,表明此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