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节生命的。故人类要生存和繁衍,首当其冲的便是通过饮食来维持生命肌体
正常的新陈代谢。无论是古代的酋长、帝王将相、官吏豪绅、氏族成员或黎
民百姓,抑或是现代的国家元首、政府要员、或普通民众,都不能缺少由人
体生物钟调节的“盘中餐”和“杯中饮”。故在人的物质生活中,饮食第一,
天经地义。饮食之俗无疑是与人类生死共始终的。穿戴或称衣着、服饰习俗,
饮食足思寒暖。穿戴习俗是人类物质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穿戴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动物
没有衣着而有天生起到人类衣服某些特别作用的毛皮。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
的,最早的人类先祖并非是像现代婴儿脱离母胎那样——赤条条地来,而应
是毛茸茸地来。带着毛茸茸身子而刚刚脱离猿界的人,尚保持有毛茸茸的动
物身体外部特征,故尚无需穿戴和没有衣服。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出现和发
展,动物本能的逐渐退化,当身体外部毛茸茸的保护层已不再属于人类时,
制作衣服,保护身体便成为需要。人类穿戴的出现首先是以保护身体为第一
契机,其经历了漫长的局部到全体的实践发展过程后,便诞生了既起到护体
作用又兼具美观装饰作用的衣服及佩饰。穿戴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
息相关。一定的穿戴文化,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穿戴
习俗,代表或标志着一定社会的时代风貌和一定民族的文化特征。世界古代
前期人类的穿戴文化与习俗,经历了从原始简单的局部穿戴发生、发展到完
整进步的服饰文化成型初兴的过程。
(1)旧石器时代的饮食与穿戴习俗
打器文化阶段人类的食物主要是植物根果和野生动物。瓦隆内洞穴伴出
的丽牛、棕熊、南方象、马等20多种动物化石,表明它们曾是当时人类的重
要食物对象。人类食用这些动物的方法,是采取茹毛饮血、生吞活咽的形式。
法国莱斯卡尔洞穴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用火遗迹实例,表明从阿布维利文化时
期开始已可能出现熟食习俗。阿布维利文化的人类食物的主要对象是木本果
实和南方象、野猪、野牛等等动物,并饮用动物血水和江、湖、泉等自然水。
阿舍利文化、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等原始
人类,则基本继承了自阿布维利文化以来的狩猎野生动物、采集木本果实等
食物获取传统,并流行起火烤熟食野兽肉和鱼类、生吃干、鲜果实、生饮动
物血水和自然水的习俗。而猎食驯鹿群,捕食大马哈鱼也可以说是当时颇为
流行的饮食文化内容之一。
从打器文化至莫斯特文化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穿戴的习俗大约尚未
形成,人类尚处在赤身露体生活的阶段。奥瑞纳文化开始发明骨针和出现穿
孔兽牙和贝壳等装饰品,表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学会缝制简单的兽皮或树叶
衣服,并初兴起佩戴兽牙和介壳等装饰品的习俗。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
化的人类,则继承并有所发展了这种穿戴习俗。
(2)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饮食与穿戴习俗
… Page 29…
中石器时代的人类的经济生活是以游猎为主,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农业
经济,故此一阶段的饮食与穿戴习俗也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结构的改变进步而
发生变化。
①欧洲中石器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些重要变化,便是流行起细石器工具,
发明了独木舟以及鱼叉、鱼网的较为发达的渔猎经济。当时的饮食内容,除
了猎食驯鹿、野牛、赤鹿、麂鹿外,最为明显的是捕食水生动物已成为时髦,
贝类、鱼类等海鲜的食用十分常见。此外,丹麦的马格尔莫斯文化居民则流
行从山岩采集软体动物为食品的食俗。
②中石器时代流行的穿戴习俗内容,主要是用兽皮简单缝制的衣服和用
贝壳等穿串起来的佩饰。
③农业、畜牧业、磨制工艺、陶器以及纺织品的出现,使新石器时代的
饮食和穿戴习俗发展得更为丰富多彩。并产生质的变化。尤其是食物获取活
动,已从纯粹的依赖自然赏赐过渡到真正意义的食物生产供给。大麦、小麦、
粟、豆、亚麻等栽培作物的出现,基本解决和满足了当时人类的果腹和穿衣
问题。牛、猪、绵羊、山羊等家养动物,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稳定的肉食
来源。渔猎业、采集业的发展,果蔬作物的出现,使食物内容呈现出一个空
前的丰富多彩状况。纺锤、纺轮的应用,表明纺织麻布、缝制麻布衣服的习
俗业已发生和流行。欧洲新石器时代的饮食和穿戴的主要习俗内容或特点或
可简括如次:
主食——大麦、小麦、粟、豆;
副食——牛、猪、绵羊、山羊肉;河鱼、海鱼、海贝、蛤等;
果蔬——豌豆、扁豆、巢菜、无花果、梨、橡实和其它坚果。
穿戴——用亚麻织缝而成的衣服;佩戴石饰、骨饰、红铜珠饰、贝饰等
等。
此时期的饮食,基本属于熟食范畴。陶容器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为熟食
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力的保障。通常而言,主食和菜蔬是利用陶容器炊煮加
工而成,而副食则是通过陶容器或直接烧烤加工而成。
欧洲新石器时代的饮食容器,有陶、石制品两类。陶制品主要器类有钵、
盆、瓶、碗、杯、罐、壶、瓮,人形贮器和勺等等;石制品仅见石臼、石钵。
(3)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饮食与穿戴习俗
此一时期的饮食和穿戴习俗,基本继承了新石器时代定居生活所流行的
传统,并随着金属器的发明使用和农业、牧畜业生产的发展而又涌现出一些
新的内容。
①饮食在饮食习俗中,主食有大麦、小麦、黍、荚豆;副食有牛、猪、
绵羊、山羊、狗、马和野生的鹿、水生的龟及各种鱼类;果蔬有橡子、葡萄、
橄榄及其它前此时期延续下来的蔬菜。并开始流行饮用牛奶、葡萄酒和食用
橄榄油的习俗。
由于金属的发明与应用,此时期的饮食器皿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局
面,主要器类有陶罐、钵、杯、碗、瓶、有柄锅;石磨盘;青铜罐、圈足鍑
水桶;金杯、角杯、银罐等等。
②穿戴。此时期的穿戴习俗,也因金属文化的发展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陶纺轮的使用,表明纺织麻布、制作、穿着布衣的传统仍在保持。在佩戴装
饰上,金银首饰,宝石等珍贵装饰品开始风行。佩饰品类丰富多彩,主要见
… Page 30…
有骨串珠、针、别针和野猪牙制头盔;红铜鬓环;青铜饰片、饰牌、别针、
鬓环、手镯、小雕像;金面具、额带、指环 (戒指);铁别针;以及宝石、
琉璃珠、琥珀首饰等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美容工具铜镜、剃刀等。此一
阶段发达的首饰习俗与文化,基本奠定了后世首饰文化发展的基础。
… Page 31…
4。居住、交通和游娱习俗
居住或称住居,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现象和内容之一,它包括人类的住
宿行为和营居条件。居住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方式或方法之一。是人类
适应利用自然环境、改造和创造理想生存环境或空间的重要手段和具体表
现,更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或标志。人类社会的居住,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居住的历史不
仅包含了建筑术的发明发展过程,同时也包含了没有建筑术而言的自然环境
利用过程。居住不仅是一种生产的、生活的物质文化,而且也是一种反映意
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不同的居住文化,往往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
家族和氏族形态以及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可以说,居住是人类社会生活史
的一面重要镜子。居住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生活
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不同氏族和民族、不同的社会阶层,往往
存在着不同的居住习俗。不同的居住习俗或文化又往往通过不同的居住客体
的形式直接表露出来。
交通,包括徒步行走。直立徒步行走是人类脱离猿界的一个伟大进步,
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行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
一种最最基本的动作行为,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行走是交通的基础,交通是行走的经验结晶,是对行走能力的一种改善与创
造,是对人类行走能力或水平的一种显示和说明。交通通常是以交通工具的
出现为第一标志,它是交通工具与道路设施的集合体。交通工具的有无和好
坏,道路设施的优劣,除了反映一定阶段的交通水平外,也同时表明一定阶
段人类的行走能力和行走习俗。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迄今为止的人类
发展史至少有99%以上的时间是属于徒步行走的历史。故悠悠岁月,漫漫时
日,行近走远,生产生活,都全凭脚下功夫。
游娱,包括游戏、歌舞、玩耍、玩用道具等等内容。其属于一种非生产
性的调节人类生产与生活情绪或情趣的动作行为和习俗。游娱源于生产、生
活活动,并贯穿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产生活而言,游娱不仅是一种消
遣、放松形式,更是一种鼓动、振奋和庆贺、祝捷形式。游娱的发展演变,
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形式和内容往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充实、更
新。其发展趋势是由原始粗犷、简单向丰富多彩、复杂发展。人类社会在铜、
铁器时代以前的游娱活动,从实质上言,均属原始游娱,其内容和形式都比
较简单朴实。其应用通常与生产的年成收获、生活的成功的祈求和祝贺以及
原始宗教活动等直接相关。
(1)旧石器时代的居住、交通和游娱
①居住。打器文化时期是以天然洞穴为主要居所。阿布维利文化期除继
续利用天然洞穴为居所外,开始出现最早的房屋建筑,这种房屋的体积不大,
平面呈长椭圆形,一般长8—15米,宽4—6米,四壁用小树枝编成,顶部由
2、3根木柱支撑,屋内设有火炉,它们是阿布维利时期人类从晚春到夏初露
营时的居所。阿舍利文化人类大致也基本继承了这种居住习俗,如在法国南
部尼斯的特拉·阿马他,考古发现此地有用石块建造的属阿舍利文化时期的
建筑遗迹,遗迹中有柱孔,大约是一种用兽皮遮蔽的居住遗迹,其面积大小
为9×4。5米,其中有灶堂,有切割食物的地方,甚至可能还有石头座位,集
… Page 32…
体人数大约15—20人。莫斯特文化时期的人,除继续居住洞穴和搭筑露营小
窝棚外,也出现利用天然岩石间较大的空隙而搭筑岩棚居住的习俗。旧石器
后期的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的人类,已开始过起半定居
式的生活,他们冬居洞穴、岩棚或其它坚固住所,夏季则居住在搭筑的帐篷
中。
②交通。交通工具尚未发明,故此时期只有徒步行走来从事各种生产和
生活活动,还没有严格意义的交通。
③游娱。此时期的游娱,尚处在原始的即兴抒发、无规范、无表演性质、
无艺术效果追求的阶段。游娱的内容通常仅限于游戏或歌舞,游戏和歌舞通
常又是揉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游娱主要动机是祈求和庆贺生产与生活过
程中的一切大小成功。游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群队或集体的形式聚集在
一起,晚间活动则点燃篝火,血族成员不分彼此,随心所欲地在聚集地手舞
足蹈,并手持石块撞击石块,或手持石器撞击石器,加上即兴抒发的狂热的
呼号来作为游娱的伴奏或节奏。狂欢者或穿披狩猎所获的野兽毛皮,佩戴野
兽头角和飞禽羽毛。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如中国古籍所说的“击石拊石”、“百
兽率舞”、“凤鸟来翔”的原始喧闹、狂欢喜庆的游娱场面。像这样的游娱
方式,场面或习俗,是世界范围内旧石器时代普遍流行的习俗。
(2)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居住、交通和游娱
①居住。中石器时代的阿齐尔、塔德努瓦和马格勒莫瑟文化的人类,经
济生活以游猎为主,故他们居无定处,居室均是一种用树木枝叶或植物叶搭
筑起来的临时性窝棚或帐篷。农业、牧畜业和陶器、纺织等手工业的出现和
发展,使新石器时代居住文化与前此时期相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显明
的特点是,出现了建立在平原地带的农业村落,出现了地穴式、半地穴式房
子和石基土坯墙住宅以及石砌围墙城堡建筑等等。由于地区和时间差异,居
住文化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各文化的住房情况大多有着自身的特色。南斯
拉夫斯塔尔切沃文化的住房遗址不太明显,学者推测其流行的是地穴式房
屋。保加利亚卡拉诺沃文化的房屋出现了以方形单间排列成街巷的建筑布
局,方形房屋到晚期又演变成长方形房屋,房屋附建有前室。东欧和西南欧
印纹陶文化的居民,仍然流行着自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洞穴居传统和习俗,并
在平原和溪边亦建筑一些简陋茅屋,反映了印纹陶文化居民点具有由定居村
落和季节性宿营地共同组成的特点,印纹陶文化的村落面积一般在1。5公顷
左右,居民约150人以下,约有10至20间房屋,房间长度一般不超过10
米。这种村落在意大利、法国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沿海以及西地中海许多
大小岛屿都可见到,它们代表了西欧早期的农业村落形式。南斯拉夫温查文
化居民的村落建筑规模较大,温查遗址村落面积达8公顷,房屋建筑中街道
规划整齐,房屋一般由两间方形屋组成一套,有木骨泥墙和夯土地面,晚期
出现三间一套的房屋,中房设火灶,后房是贮藏室。希腊的前陶新石器文化
阿尔吉萨遗址最大的房址长约4米、宽约2。2米;个别房子地面铺砾石、并
设火灶;房子结构是椭圆形半地穴式,地穴周围有小洞,可能是用立木作草
棚支柱挖的坑。希腊有陶文化新尼科门迪亚遗址房址面积为8×8平方米或8
×12平方米、12×12平方米等规格,房形有方、圆两种,房壁为土墙,其中
12×12平方米的方形大房子,可能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或首领、酋长的住房。
奥察基遗址的房屋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前者边长6米,结构为石基土
… Page 33…
坯墙,墙内面砌若干附壁柱,被认为是希腊色萨利地区最早的石砌墙基住宅;
后者墙内无附壁柱木,房前两侧墙壁突出,形成门廊,其形式与后来希腊各
地流行的带门廊的麦加伦建筑 (或译礼厅)相似。希腊迪米尼文化的村落建
筑,已出现建在小丘上的圆形防御性城堡式设施,城堡长宽均约百米,由外
至内筑有6道石围墙,墙一般高约2米、厚0。8米,各围墙之间有横墙阻隔,
有明显的防御目的,最里面一圈墙垣最为厚实,墙圈内为一中心庭院,院内
筑有一座典型的麦加伦式厅房建筑,成为整个城堡中最重要的建筑物;厅房
建筑长11米,厅内宽约6米,门廊中有两根圆柱,大厅内有方柱和炉灶,迪
米尼这种城堡建筑被认为是迈锡尼文明的卫城和麦加伦厅房建筑的先驱或雏
型。中欧线刻纹陶文化的居住地址,出现一种至少有7至10间的长屋,这种
长屋一般长约20至30米,宽约5至6米,可能属大家族同居的形式,个别
房屋周围出现防御性木栅栏的设施。东欧爱莱斯德—库库泰尼—特里波利耶
文化的居住区往往建筑在河流环绕的附近小丘平面上,整个居住区布局呈同
心圆式,面积一般在5公顷以下,中、晚期也出现10公顷甚或数百公顷的大
居民聚落;一些居民点设置壕沟土墙,房屋多为三四十至八九十平方米的长
方形草泥材料建筑,房内常设置有灶、碾谷台和贮藏窖穴,在房内外均发现
有用作厨房或劳动场所的椭圆形地穴;个别地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