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睛里走着水的脚步
油纸伞上的雨珠
让白墙剥落
让黑瓦生苔
蝴蝶的庭院 梦
那些弯弯的眉
那些石板路上丝的裙裾
每一只乌篷船
在细柳的软语里
摇得很远
乡村一个普通的下午
陈树照
田埂上 背竹篓的母亲
左手一把镰
右手一条牵着奶牛的绳子
远远地 看见稻子在涌动
一片一片 下垂的头颅
像母亲刈草时的动作 背影
是一件风中变瘦的衬衣
朝一个村庄的方向走来
像一条颠簸在波涛上的小舟
母亲和一头奶牛在秋天的田埂上
构成了秋天乡村最普通的一个下午
北京小扁担胡同
山边下
小扁担胡同
一头挑着铁树斜街
一头挑着樱桃斜街
只可惜我来晚一步
错过了樱桃成熟的时候
等不到铁树开花
无法借你的扁担
挑一担京韵回乡
沉 船
赵行素
一辈子让浪花驮着
他说 最后
要驮一次浪花
银河的水声
陈晓昕
让双羽的大鸟引颈云端
在蓝色午夜于生命的时
空——
独坐在地球上的一角
默听银河泛涌的水声
由远及近波至心灵的岸边
天 空
张庆岭
天空把小鸟挤成一个点
多像人的大脑把事情渐渐忘
记
——只只翅膀把天空擦亮
就像生活将一个人
一点点掏空
所有的飞翔 都
试图把天空凿一个洞
洞永远凿不成
飞翔便永远没有重量
柳 絮
孙志军
风儿白色的影子
到处寻找自己
偶 然
邵 超
小草在春天发芽
看起来
很
偶然
殊不知
小草的心事
历经了
整整一个冬天
一个人睡在双人床上
尹宗祥
一个人睡在双人床上
目光慌乱地覆盖着夜
刺骨的疼痛
失声的叫喊
一个人睡在双人床上
这里生长着我
孤独的寒来暑往
锈迹斑班的翅膀
沉淀盛开一条小路
一个人
一个人睡在双人床上
我是全部的
主宰。夜黑色的身体
打开我的门
一些熟悉的事物
比灯光更明亮
长青树的祝福
■ 谢 冕
郑敏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读哲学,她的毕业论文是《柏拉图的诗学》;50年代在布朗大学读英国文学,她的硕士论文是《姜·顿的玄学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深厚根底,再加上哲学、英美文学、以及现代西方理论批评的广阔知识,构成了她创作的学术研究的特殊背景。这样的背景在中国现代诗人中是并不多见的。中国和西方,古典和现代,诗和哲学的结合,这些方面构成了郑敏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方面的特殊而又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诗歌批评界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有批评说:“也许由于研究哲学的关系,郑敏的诗往往爱从人生种种情景转向深远的幽思”。有评论指出:“她的风格典雅而洗练,结合了冯至和卞之琳的某些原质,特别是他们在三十年代后期的诗作。其实,郑敏不但继承了冯、卞二氏的文体风格,也继承了他们爱好冥想的创作路线。但她如冯、卞二氏一样,她也并不是一个枯燥的纯知性的诗人,相反地,她有极丰富的想象力。”知性和想象力的高度融汇,是郑敏诗歌的美学基调。
郑先生的诗意生活中,始终伴随着金黄的稻穗和琴键上的月光。哲思和韵律,色彩和音响,在她的诗中有着和谐而美妙的融合。诗、音乐和绘画,是郑敏创作的“三元素”。郑敏的许多抒情诗是从一个画面开始,如《金黄的稻束》。总是逐渐由实景转向抽象,最后归于一种沉思。也斯精辟地指出:“她在最具体表现意象的时候也不愿放弃哲理,最绘画性的时候也不愿止于纯粹的视觉效果”。郑敏生活在满室书香的世界里。她的诗有一种别人难以抵达的高雅华贵的境界。但她并不与世隔绝,她的心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关。在她的纯美的诗情中甚至也不乏沉重的东西。正如郑先生自己所表明的,她的诗,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跌宕起伏,现在进行着回忆和沉思,记下自己生命的痕迹”的“心象的诗笺”。
读郑敏的诗,我们会获得一种安详、从容,一种超然的抚慰和感动。在这个时候,作为女性诗人的身份,就显示出她特有的魅力。她的诗安慰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超越对时间的焦虑,克服对死亡的畏惧,从而平静地面对一切苦难。对于死亡,诗人更有一种宗教般的哲学的彻司。她是感到了死亡无时不在身边,但她对死亡的回答是:“我不会颤抖”。她认为《我不会颤抖,死亡!》这首诗“反映出一种迎战的姿态”。她对死亡有着澄澈透明的心境。
郑敏自述,“里尔克在他的《杜依诺哀歌》之八中将死亡看成生命在完善自己后重归宇宙这最广阔的空间,只在那时人才能结束他的狭隘,回归浩然的天字”,她认为“诗美能转换人对死亡的陌生畏惧感,而将它看成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因为它引导你回归所自来的大自然”。死亡在她的笔下,甚至表现为一种诗意:“人们最后一次喷放,不是红色的火焰,或黑色的昏暗,它是白色的,强烈而迷茫无限”。
我们在郑敏的诗中还读到伟大的母性。她的诗歌闪耀着“母性的辉煌”。她有一颗非常敏感的柔软的心,从妻子、母亲到后来是祖母的愈久愈浓的一股柔情,充盈在她的诗中。作为母亲,郑敏对母爱有着崇高的评价,认为它“实际是人类博爱思想之源头,大而化之,是和平、平等、互助、扶弱济贫、仁爱、慈爱、宽恕等等人类一切高尚理想和美德的原型与基础。人类之所以能够联合抵制暴力,反对歧视,都因为人类无论其为何种何族都有伟大爱的天性的一面”。
最动人的是那些表达亲子之爱的诗篇。在美国探亲的期间,她和儿子有过一段时间的相聚。她自述这种人生聚散的实感,“我们珍惜每一分钟的周末聚会,深深感到人生的漂流不能自主,临别前内心的悲哀,充满了生离死别的缘尽之感”。她感觉得到时间在平静中无可奈何的流淌——
昨夜绿色悄悄爬上树梢
从那粗壮的树根
漫出,浸透老的树皮
三更时开始洒下春雨
我们听到来自空中的遥远的声音。因为渗透了人生的悲欢,因此其间弥散着一种非常动人的近于哀伤的情调。《外面秋雨下湿了黑夜》(副题为“秋夜临别赠朗”):“外面秋雨下湿了黑夜,你不再听见落叶叩阶,命运只给若干假期,停车场上两辆,暂时相偎,相近又相远,孩子,你已走进母亲的路灯……”。命运只能是这样,各自走向生或死的召唤。这就是诗人所感知的“生命的距离”,这是一种天老地荒的遗憾:
告别时无数次拥抱,孩子,也不能
将你再融入我的生命,变成
山坡上的雪,终将融入黄土
陪伴着黄昏松树的孤独
郑敏的诗充满了母性的柔情,但若以为诗人的天地是一种与世无涉的绝对静谧,那可能是一个迷误。诗人的内心非常丰富,她甚至有一种冲破沉寂的激情。《圆的窒息》表达的是不满足于“周而复始”的“浑圆”的状态,不满足于“在开始里就有了终结,终结又回到开始”这种“不会跌出轨道”的“平静”。她向往于“虫子冲出苹果的圆”,“胎儿冲出母腹的圆”,憧憬那种“自圆心出发的力量——咬破、冲破、剪破、突破……”。她有一种失去平静的不满、冲突,甚至是一种“临战的状态”。这在组诗《不再存在的存在》中,特别是在《莫斯科演奏了被迫害者的安魂曲》中,表达得最为明显。风雪、冻土、狼嚎、还有无数的冤魂,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于专横、残暴、以及黑暗的谴责和抗议。
人们称郑敏为中国诗歌界的一颗长青树。我们读她的诗中关于生命、关于母爱、关于死亡以及关于对于正义和真理的吁呼,就会得到答案。这就是郑敏诗歌创作中和学术研究中始终保持着青春状态的奥秘。对我本人而言,最受震惊的是她的那些写于最痛苦时刻的充满血泪的篇章,那是一些流血的令箭荷花,那是一些开在五月的白蔷薇一“只有花还在开,那被刀割过的令箭荷花,在六月的黑夜里,喷出暗红的血”,“只有花还在开,吐血的令箭荷花,开在六月无声的,沉沉的,闷热的,看不透的夜的黑暗里”。温柔包孕着坚定,沉思中夹杂着风暴。这就是诗人郑敏。
也斯认为她写的是“沉重的抒情诗”,这不仅指的是她的诗中有哲学,有诗意的玄思,更有她对现世的关怀,有诗人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动荡、曲折和苦难,以及历史的重大变故所给予心灵的重压。“时代的荒谬,历史的伤痛,不仅见于狂号与呐喊,诗人只不过想把诗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又何必强作解人呢”!也斯的这些话是很节制、也很智慧的。
祝福你,诗歌的长青树!
2004年6月24日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读诗的三个问题(下)
■ 王光明
读诗的人不得不与一些芜杂的、品位不太高的诗打交道,我们只能求得不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能是:除了依赖感觉外,必须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支持与修正自己尚不成熟的艺术直觉。我们思考时,可以按三个步骤向自己提出问题:首先问它是不是诗,符合不符合诗的基本要求;其次问它是好诗还是平庸的诗;再进——步问
是不是诗,符合不符合诗的基本要求,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可以依赖自己读诗的直觉,一般也可以信赖报纸、杂志和出版社的编辑,这个问题不用多谈。区别好诗和平庸的诗则困难得多。好诗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一首好诗总要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情感,或新的意象和想象,新的构思角度和语言风格;它还要给诗的传统带点新的贡献;或新的题材,或新的感受和想象方式,或新的表现形式与技巧,等等。一首好诗,虽不能占有以上的全部因素,但起码要有其中的一两项因素。(二)光有新意还不够,还要有思想情感与表现形式的完好统一。就是说,诗中的意思与情感,必须取得意象、情境、形式、节奏、语言的有力合作,和谐融合在一个有机整体中。
让我们用以母亲为题材的诗为例:
我吸吮着母亲的奶头,
还不曾想过捏泥娃娃和捉迷藏,
还不曾想过天空和陆地,
可是心里却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世间再也没有什么
比母亲的胸脯还宽广!”
我从遥远遥远的边疆,
渡过了长江和黄河,
虽然我还没有走到长白山。
但是我在心底轻声地说:
“世间再也没有什么
比祖国的胸脯更宽广!”
这首诗题名《母亲》。采用儿时和成年两种经验的比较进行构思。无论从那个方面看,都说不上有什么新意。虽然作者把祖国隐喻为比生身母亲更伟大的母亲。但这也是一个用烂得不能再用的比喻。因为,这首诗的价值判断是建立在空间的比较上,而辅助的比较是童年与成年的时间经验。母亲的空间当然要比祖国的空间小,成年的认识也比童年“成熟”,但精神空间和精神价值能否与物理空间比较,成年经验是否一定比童年经验更真实、更美?然而,诗人对这一切并不关心,似乎只要能论证国家比个人重要、伟大便行。这样,母亲的真实内容就被抽空了,在升华为祖国的过程中成了空洞的能指。所以,《母亲》至多只能算是一般的诗,尽管它被选人多种诗歌选本,也改变不了它平庸的面貌。
这里另有一首《啊,母亲》(作者舒婷),未人选任何选本,但它是一首好诗: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望着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这首诗,题材也不新,不但不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写烂了的题材。立意呢,按习惯的看法,也不如前一首“高”,纯粹是女儿对母亲的感情。但它与众多写母亲的诗歌比较,仍然有两个突出的优点:第一,诗中的情感很真挚动人,个性很突出。这是一位感受丰富、情感深沉的弱女子唱给母亲的悲凉的挽歌:她有激流、瀑布一样强烈的情感,但却只能深深地藏在心灵的古井里。正当的情感不合时宜,显然暗示着感情所面临的沉重压迫(“戴着荆冠”,“不敢陈列爱的礼品”);但不仅这些,它还反映着主人公对母亲极至的爱心(“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常见的情感通过许多日常生活细节得到了充分个性化和丰富复杂的表现,因而是新的。第二,感情的表现取得了情境、想象、形式的有力支持。诗的感情非常强烈,但表现在诗中,不是汹涌倾泻而出,而是有一种“静观”、“从容”的表现感。像开头一节诗中说话者对梦的挽留,就很有意境。诗的说话者仿佛从梦中刚刚醒来,意识苏醒了,感觉和意绪却还在梦中徘徊。因为是将醒未醒之际,意识已醒,感情却希望在梦中停留,所以“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继续在梦幻和回忆中神游,让经验和想象联翩而来,流成一条逐渐湍急的河流。说话者努力抑制悲凉的情怀和感情的冲动,越显出情感的不可压抑和心境的悲凉,但有表现的节制与凝重。同时,作者使用的意象、比喻是新的,准确、细致,富有想象力;语言也极到位,没有多余的字等等。因此,《啊,母亲》可以说是一首好诗。
不过,好诗并不等于伟大的诗,“伟大的诗引起人的全部反应——包括他的感觉、想象、感情、智力;它所触动的不只是人的天性的一两个方面。伟大的诗不只给人带来快感,把他引人新的天地里,已忘记的、很重要的洞见里,人类体验的本质里,伟大的诗能使读者更为广阔、更深邃地理解生活,理解他的同类,理解他自己;……它使人认识人性的复杂性,认识作为人生经验特征的悲剧与遭遇、激动与欢乐的复杂性。”(苏·坡林:《怎样欣赏英美诗歌》)在这个意义上,《啊,母亲》不能算是一首伟大的诗。现代汉诗还很年轻,伟大的诗还不多,能鉴别好诗与平庸的诗,也就行了。
三、读诗不厌细
无论是诗的直觉力的培养,还是获得区分好诗与平庸诗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诗,一定要读得仔细认真。为了感受诗的境界,领会诗的精微,古人主张吟诗品诗,认为不反复吟诵品味,就不能感受到诗的妙处。现代汉诗在表面上看,语法比过去严格,语言比旧诗浅白,又很少用典,读来不必那么仔细。实际上,没有一首好诗能不花功夫就可以领会到妙处的。只要是真正的好诗,不论新旧,一样需要细细品味;而一些善于伪装的赝品,也需要认真阅读才能判别。如果简单认为“新诗”浅白易懂,可以像读小说、散文那样扫描而过,那就可能一辈子还是诗的外行。诗的表现是间接的,有层次,有深度,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稍一疏忽,就容易使自己的感觉误入迷津。朱自清先生说得好:“文艺的欣赏和了解是分不开的,了解几分,也就是欣赏几分,或不欣赏几分广;……诗是最经济的语言,‘晓得文义’有时就不易,‘识得意思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