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败的地带。而且,挪威在德国北边,靠近德国唯一的军港基尔,德国开往大西洋
的潜艇都从那里出发,如果挪威失守,德国的潜艇将被封死在港口,重演第一次世
界大战时德国海军的历史。希特勒曾经读过一篇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战
略的文章,文章说,德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海军被封锁在军港之内,如果这
支舰队能冲破封锁,在大西洋巡逻,那么,它就可能切断英国的商船活动,使英国
丧失战争能力。文章最后说,如果再次发生战争,德国应首先占领挪威的不冻港。
因此,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就占领了挪威。他反复告诫他的守军,
要警惕盟军从挪威人侵的危险。诺曼底登陆开始时,德军在挪威一共驻扎了13个
陆军师,9万名海军人员,6万名空军人员,6000名党卫军,另外还有1.2
万名准军事人员。这些部队包括一个装甲师,一个潜艇中队,一支小型空军。在整
个登陆期间,希特勒都没有调动这支部队,他们一直在那里等待盟军的入侵。
还有巴尔干。希特勒对巴尔干的关注决不在挪威之下。丘吉尔喜欢用“欧洲柔
软的下腹部”来形容巴尔干,希特勒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认为巴尔干半岛对第三帝
国是重要的。他甚至宣称,罗马尼亚的铁门才是帝国真正的东部边界,德国永远不
会放弃对它的主权要求。这个地区为第三帝国提供了维系德国战争机器所不可缺少
的原料,如石油,德国需要的石油,有1/3产自罗马尼亚。当盟国的空袭粉碎了
德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后,罗马尼亚的油田对德国来说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一旦失
去,后果不堪设想。而巴尔干国家都是德国的盟国,有几十万军队听它使唤。当年
进攻苏联时,尽管由于苏联的气候特殊,能够用来作战的时间很短,但当南斯拉夫
发生政变,亲德政权被推翻后,希特勒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两个星期,镇压了南斯
拉夫的军事政变。后来有人评论说,如果不是拖延了这两个星期,德国也许在寒冬
到来之前就拿下了莫斯科,那么,苏德战争的前景就很难说了。
盟军情报部门充分认识到希特勒对这些地方的关注,当它们作为登陆场的价值
被放弃后,盟军情报部门敏锐地想到,可以利用希特勒对这些地方的关注,分散他
对诺曼底地区的注意力,牵制德军部分兵力,不让他们去支援诺曼底。一场围绕诺
曼底的欺骗战就这样展开了。
诺曼底登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登
陆行动就可能遭到挫败。盟军最高统帅部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定,即使盟军能在
登陆之前做到万无一失,但登陆成功的把握只有50%。丘吉尔听到这个结论时,
几乎要摔倒在地。他的参谋长布鲁克说,由于运输工具的限制,盟军在登陆日那天,
只能投入8个师,第二天可达到10个师,到第5天可达到匕个师,到第21天可
以达到24个师,第36天可以达到30个师。在登陆后一个月内,在兵力对比上,
盟军将占绝对的劣势。要使登陆军不被消灭,德军在登陆目那天,驻扎在诺曼底附
近的军队不得多于3个师,第三天不得多于5个师,第9天不得多于9个师。而龙
德施泰特的西线统帅部实际掌握的军队数量是150万人。要分散德军的兵力,唯
一的办法就是突然袭击,不让德军摸清盟军的真正意图,迟滞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
增援。如果盟军不能隐蔽自己的进攻时间和主攻方向,希特勒将有足够的时间和兵
力来击退盟军的进攻。此外,登陆行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海岸的风速
不能超过每小时24公里,海面风速则在每小时32公里内,能见度要达到4.8
~6.4公里之间,云的高度应在900米以上,要有明朗的月亮。但由于海峡地
区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一年中适合登陆的时间只有那么几段,这几段时间盟军知
道,德军也知道。早在1941年,希特勒就下令组建气象情报中心,‘油那些能
够使用第六感官。确有才能并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人充
任情报员,不管他是驼背。罗圈腿,还是全身瘫痪,只要他“熟悉蚊子、燕子的飞
行规律,了解天气征候,能根据感觉辨别风云,能根据眼睛识别天气的变化”就行。
此外,海峡地区在气候、潮汐和地形方面适于实施大规模登陆的地域也是有限的。
只要希特勒了解盟军的主攻方向,登陆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这个结论让丘吉尔痛苦不堪。一旦登陆失败,德军很可能顺势人侵。初败之后
的英国是绝对没有力量挡住德军的入侵的。把成功的机会寄托在突然袭击上面,到
底有几成把握?要知道,德国是近代军事学术的发源地。对别的国家搞突然袭击,
或许还有成功的把握,可是要对德国搞突然袭击,难哪!胖特烈大帝就告诫过他的
军队:“允许被打败,但绝对不能被打个措手不及。”时至今日,德国人并没有忘
记先祖的教诲。希特勒可是一个搞突然袭击的老手。现在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可不容易做到。
但是,盟军也有有利条件,这就是盟军拥有当时一流的、在大战中成长起来的
情报机构。跨海登陆确实难度很大,但是,只要能做到出其不意,盟军还是有可能
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几个桥头堡的。只要桥头堡一建立,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将会
陆续到达,这样,盟国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和后备兵员的优势将会体现出来,击败
德意志帝国也就不是一种奢望了。这一点,艾森豪威尔清楚,希特勒也清楚。
关键是隐蔽盟军的主攻方向。如果希特勒不能确定盟军的主攻方向,那么,他
就木会全力对付已经发生的登陆行动。只有这样,登上海滩的先头部队才不会被消
灭,等他清醒过来时,盟军已经在滩头阵地上站稳了脚跟。这样,登陆就有希望了。
为了确保登陆成功,盟军不得不借助于战略欺骗手段,通过战略欺骗分散希特
勒的注意力,迫使他把兵力分散在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区,以达到出其不意的
效果。为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制定“霸王”计划的同时,又制定了一项“卫士”
欺骗计划。“卫士”计划有双重目的:其一,旨在通过多种欺骗手段,迫使希特勒
将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使他在诺曼底地区缺少足够的兵力来挫败盟军的登陆;其
二,通过干扰和破坏德军的通讯、情报、后勤和行政系统,迟滞德军对登陆作出反
应。它包括至少36项附属计划和几十项有关对策,其目的是使希特勒相信,由于
无法解决登陆艇问题,盟军在1944年7月前不可能在欧洲登陆。此外,在登陆
地点方面,盟军有多种战略考虑,挪威力D来和巴尔干都是盟军可能的登陆地点,
而主攻将在加来方向。
“卫士’ 外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坚韧” 计划,它又分‘北方坚韧”和
“南方坚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挪威和瑞典两国,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
署在北欧的27个师的德军滞留在这些国家,坐等英、美、苏三国的联合进攻。为
此,负责实施此次战略欺骗计划的伦敦监督处在苏格兰虚构了一支拥有35万人的
英国第4集团军,这支部队将在登陆口会同美国第匕军及部分苏军向挪威发动大规
模进攻。“南方坚韧”计划主要针对法国沿海。盟军在加来海峡对面、英格兰的东
南部虚构了美国第1集团军,这是一支拥有50个师。近100万人的部队,其目
的是让希特勒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来,对诺曼底的进攻只是为了把德军从加
来地区引开,一旦德军开向诺曼底,美国第1集团军将在加来登陆。此外,“坚韧”
计划还有几个组成部分,代号为“铁甲军”的计划旨在以威胁人侵比斯开湾,把德
国第1军牵制在波尔多;代号为“复仇”的计划旨在把德国第三9军拖在马赛地区;
而“齐普林”计划则是向巴尔干半岛施加压力;“王冠”行动则是威胁意大利。整
个“坚韧”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在登陆目前后,分散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注意力。
“卫士”计划是盟军在以往欺骗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的,它继承了英军在北非欺
骗作战的成功经验,也有伦敦监督处的重新创造,甚至吸收了德国人的欺骗实践,
此次欺骗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骗。
盟军在人力资源上对德军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根本无力在欧洲到处点火,如果
在加来海峡和北欧的对面,盟军没有大量集结兵力,希特勒是不会相信“坚韧”计
划的。为了使欺骗计划显得确有其事,盟军最高统帅部首先在欺骗地点制造了大量
的假目标。在这方面,盟军并不缺乏经验,在北非战场,蒙哥马利手下的欺骗部队
A部队已经显过身手,现在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故技重演罢了。1944年3月,
欺骗部队在爱丁堡建起了英国第4集团军的司令部,大约20名退役军官在这里搭
起了欺骗战的舞台。他们在这里搭起了坦克、飞机和登陆艇,但这些坦克是用气球
做的,登陆艇是用木头、管子和篷布搭起来的,军舰则是由英国的电影制片厂生产
的。盟军就用这种办法,“制造”出拥有数百万兵员的英国第4集团军和美国第三
集团军。为了让这些假部队显得实有其事,盟军又诉诸无线电欺骗。如美国第1军
上空的电离层,充满了由一支部队发射的零星分散的无线电噪声,苏格兰上空也经
常可以听到由营到团直至集团军的无线电通讯,这些信号都被德军无线电情报部队
截收,对话被汇编成册,几达8英寸厚。德军情报机构据此确定了美国第1集团军
和英国第4集团军的番号及驻地,从中不难推断出这两支部队的进攻意图。而真正
准备进攻诺曼底的蒙哥马利部队的上空却是静悄悄的。为了进一步证明盟军的主要
集结地点是在多佛尔和剑桥地区,通讯人员甚至从蒙哥马利的实际驻地朴茨茅斯到
多怫尔敷设了通讯专线,使所有电讯均从多佛尔发出。为了使德军深信美国第1集
团军的进攻目标是加来,盟军请来了当时英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在多佛尔修建了一
座巨大的输油码头,但这座码头包括输油管道、储油罐、发电站。消防队乃至警卫
室、货车车场等,全部是用伪装了脚手架、纤维板和旧下水管道制成的。此外,盟
军还通过虚假的无线电通讯使德国人淹没在大量的假信号之中,并经常处于戒备状
态,造成一种“狼来了”的效应,指望德军断定,“霸王”行动不过又是一次演习。
与这些假部队相对应的是真正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虽然在军事上有其意义,
但主要还是为配合这场战略欺骗而进行的。 从 1944年春开始,英国特种部队
对挪威开始了代号为“射箭术”。“冠军”、“动画片”等一系列的袭击行动,摧
毁了挪威的物资供应来源,把德国人搞得惶惶不可终日。为了加强盟军在北欧的登
陆已迫在眉睫的印象,英国的本上舰队频频出动,并故意挑衅,盟国空军也增加了
对北欧的照相侦察次数,苏联潜艇也做出了入侵海岸的姿态。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局
也向北欧的地下抵抗力量下达了大量的无线电指令,盟军在北欧地区的无线电通讯
大量增加。为了切断德国的滚珠轴承供应,盟国空军轰炸了德国的滚珠轴承工厂,
并迫使瑞典终止了对德国的供应。此外,盟国空军对法国西部的军事目标进行了大
量的轰炸,这些轰炸一方面可以迟滞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增援,一方面又起到巧妙
的掩护作用,如对加来地区的轰炸强度甚至超过了诺曼底地区。在进攻前,向“坚
韧”计划地区运送补给品和侦察飞机的次数超过了诺曼底地区,两者的比例达到二
比一甚至三比一。这些军事行动达到了预定的欺骗目的。
为了使“坚韧”计划显得实有其事,盟军最高统帅部开动了宣传机器,英国广
播公司和伦敦的各大报刊都成了发布假新闻的基地。电台里,为“美国第1集团军”
和“英国第4集团军”点歌的活动不断;报纸上,有关这两支部队的报道也很多,
这些报道对于德国情报机构来说,都是宝贵的公开情报资料,他们从中可以核实美
国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4集团军的番号和编制,从而判定盟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
图。一段时间内,有关盟军将在北欧登陆的谣言满天飞。有人说英国皇家空军对瑞
典的军用机场进行了侦察飞行,也有人说,盟国正在调查瑞典火车和路基的运载能
力,有人劝瑞典人修筑防空掩体,储备食品、木柴、药物。更有谣传说,盟国正与
北欧国家谈判从波罗的海进攻德国问题,甚至有人说,伦敦和纽约的证券投机商正
在购买长期走熊的北欧国家股票,这意味着盟国确实有意从北欧登陆。此外,美国
骁将巴顿也被用来进行欺骗。德国人相信,能征善战的巴顿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
激战。盟军最高统帅部充分利用了德国人这种心理,巴顿因而成了美国第1集团军
司令。巴顿在英国各种场合公开露面。他经常去拜访艾森豪威尔,同他的副手持德
一起进餐,访问苏格兰,会见第三军的前卫部队,视察德军战俘营,同英国士绅亲
切交谈。尽管如此,官方并没有向新闻界正式宣布巴顿已经到达英国,但是,德国
西线外军处在1944年3月20日的通报中还是写道:“现在查明,曾在北非战
场服役,以其效率闻名的巴顿将军,现在正在英格兰。”同一天,艾森豪威尔的司
令部也含糊其辞地宣布,巴顿已经放弃了他在第7军的指挥职务,另有任用。在德
国人看来,英国官方对巴顿出现在英格兰的秘而不宣和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含糊其辞
都是一种烟雾,它正好说明,巴顿所在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将是突击加来的主力。这
种想法在德军某些将领心目中是很深蒂固,连隆美尔这样狡猾的狐狸也上当受骗。
6月8日,盟军已在诺曼底登陆,德军从前线找到了两个公文包,里面有详细的作
战命令,说明盟军的主攻方向就是诺曼底。希特勒的参谋长约德尔打电话给隆美尔,
要他从驻守加来的第15军团抽调兵力增援诺曼底。他告诉隆美尔,没有必要担心
第二次进攻,不会再有第二次进攻了。但隆美尔回答说:“我可以指出,迄今为止,
敌军只投入了两个集团军中的一个,这正是我们不能从第15军团防区抽调部队的
原因所在,当然也不能从加来抽调部队。”约德尔还要罗嗦,隆美尔干脆挂断了电
话。
盟军进行欺骗的另一个有力武器是双重间谍。这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杰作,尽管双重间谍早就产生,但大规模地作为散布假情报的工具还是二战时的事
情。大战一爆发,英国情报机构就掌握了德国间谍组织派往英国的间谍,但是,这
些德国间谍并没有像一战时那样被统统处死,而是被加以逆用,只要他们答应改换
门庭,为盟国服务,他们就可以获得一条生路。英国情报机构将经营双重间谍放在
十分突出的位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英国情报界和其他政府机构成员组成的双十委
员会,经营双重间谍。1944年1月,双十委员会已经控制了20余名双重间谍,
比较重要的有罗伯特·范·卢普。“嘉宝”、“三轮车”、“布鲁斯特”等,他们
将在双十委员会的控制下,向德国情报机构发布一些真伪并存的情报,为德国情报
机构分析盟军意图制造噪音障碍。如范·卢普向德军情报机构发出了数百份有关美
国第且集团军的情报,这些情报成为德军情报机构判断美国第1集团军战斗序列的
重要佐证。“三轮车”则于1944年2月回到里斯本,带去了有关盟军在英国的
战斗序列的详细情报,这份情报受到了德军西线外军处的重视。西线外军处处长罗
思纳在1944年3月9口呈希特勒的情报中写道:“有个间谍发来了一份特别有
价值的情报。……它的可靠性已经经过检验和证实。这份情报报告了3个军、3个
集团军和23个师的情报,其中只有1个师的驻地尚待进一步查实。这份报告证实
了我们的作战构想。”
成功的战略欺骗要求严格的保密措施,如果让敌人觉察自己的意图,那么欺骗
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盟军在制定战略欺骗计划的时候,十分强调保密工作。艾
森豪威尔说:“即将发起的战役的成败取决于敌人是否能在事先获得准确的情报。”
早在1943年8月,盟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部就成立了三军保密委员会“霸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