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具有跳跃性和随意性。”由于这部传记所要表现的极其主观的材料,
这就又迫切需要以一中抒情诗方式而不是戏剧方式来处理这些材料。”
所以,要深入地刻画出这些“主观材料”,真实地展视人物心灵的波动、
发展和变化,把客观描述和主观叙述交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意
识流的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把主题完整深刻地传给读者。另一方
面,“由于乔伊斯的题材是传记性的,这就要求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处
理题材,以达到真实性。”这样,小说在结构上要大致按时间顺序来叙
述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在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这部小说要求自身在
保持总的时间顺序上不打破时间的概念,在有限度程度上采用自由联
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同样地,小说在大段的意识流描写中也不
时地出现一些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特征的客观生活场景。《青年艺术家
的肖像》作为一部完整的意识流小说的前奏,表现了从传统到革新的过
程中传统与革新的结合状态。
在小说中,作者对章节和情节安排颇费匠心。整部小说分为五章,
每一章集中描写主人公某一阶段内精神发展状况,基本上是按年龄增长
的顺序,讲叙了斯蒂芬在童年时期、克郎高士学校时期、弗尔贝迪尔学
校时期、都柏林大学时期的思想发展过程。在第一章中初步展示了家庭、
学校、社会和国家等背景材料,而第二、三、四章的冲突和对抗就是建
立这些背景材料上,前者为后者作了铺垫,后者则是前者的展开和深化。
中间三章记述了斯蒂芬心理成熟、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三次矛盾冲突。这
些冲突的解决在每章的末尾都以象征性的“拥抱”来表现,但是前一章
冲突的缓和又导致了后一章冲突的紧张。第二章讲的是斯蒂芬在性成熟
的发展过程中,性欲与理性的强烈冲突,后来性欲的强烈愿望战胜了理
性和宗教信仰,他投入了妓女的怀抱,与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与妓
… Page 23…
女的“拥抱”中,第一个冲突缓和了,但它引出了第三章的冲突。性行
为的罪衍与宗教观念的冲突在第三章牧师的布道中被推向了高潮,经过
激烈的思想斗争,斯蒂芬开始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投入了宗教的怀抱。
在与宗教的“拥抱”中,第二个冲突被解决了,但又导致了第三个冲突。
由于斯蒂芬的虔诚和苦修,校方要他接受圣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宗教生活与文学生活又在他的思想中发生一番激烈的冲突,最后在“涉
足小女”的启示下斯蒂芬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在与大地的拥抱中他决定
选择创造生命的艺术生活。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布局,一环扣一
环的情节安排构成了小说结构上的跌宕起伏,生动准确地反映了主人公
精神世界的发展状况。第五章则是以往各种冲突的终结和归纳。在这里,
斯蒂芬与家庭、民族、宗教和祖国发生了决裂,思想冲突达到了最高潮。
以前各章描述的是斯蒂芬思想中的每个小冲突,在第五章里,各种小冲
突汇成了一个大冲突,小说最后以斯蒂芬决定离开祖国,寻求异乡生活
终结了这个大冲突。整部小说在一系列冲突中一步步地推向高潮,中间
曲折反复,微见波澜,到最后高潮中冲突的解决,形成一个闭环的结构,
前后呼应,完美无缺。
作为一部转折期的小说,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汇集各种风格和技
巧,这是它的另一大特点。在这里不同的风格和技巧被用来表现精神世
界的各种活动和冲突,形成了风格、技巧的大集锦。
在风格上,乔伊斯善于变化,对不同的主体使用不同的风格。“乔
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是风格上的谐调。他
以善于模仿的巨大才能,用不同的风格抒写不同的章节,使风格与主人
公性格发展的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吻合。”小说的开头在描写斯蒂芬婴孩
的感觉时,就应用充满稚气的婴孩语汇来表达,显得入情入理,十分恰
当。接着主人公进入了克郎高士,这时的语言风格变成了小学生的单调
句法,反映出学校里的枯燥生活;同时,作者还把现实生活的情景插回
忆之中,两者相互结合对照,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孤独感。第二章描述斯
蒂芬理性与欲望的矛盾斗争和第一次性经验,着重在细节的客观描写,
风格上“类似于当时男孩子暗中传阅的粗糙的爱情小说”。第三章对牧
师的布道和斯蒂芬的祈祷进行不加遗漏的长篇记录,明显地显示了左拉
的自然主义特点,为渲染斯蒂芬内心的恐惧和精神的折磨做好了铺垫。
第四章展示了斯蒂芬对创造性,富有情感的向往和选择艺术生活后的激
动,作者用一种抒情诗的气质,高度象征的笔触和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
描述了这种感情经历,形成了本章风格上的鲜明特点。其中踯躅海滩一
节不禁使人想起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作家的作品。第五章则大学日记里
的破句残章和美学讨论中的学究文风,表现斯蒂芬在这时的思维特点和
语言特征。这一章中有两次关于艺术和美学的讨论,是“对十九世纪后
期自然主义小说的模仿,其中的对话或多或少是以易卜生剧本为模式写
成的。”,至于日记片断,其中的语言文学和语法规范不相吻合,十分
生动地反映了斯蒂芬跳跃式的内心活动。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在叙述主人公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时,主要以
现实主义的叙述为主线,但其中大量穿插动用自然主义、象征手法和意
识流技巧。全书的情节是在人物的回忆中发展的,矛盾冲突在人物的思
绪中展开,并且不具有典型的戏剧性,因而并不扣人心弦。对外界事物
… Page 24…
描写,与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交织进行,这就要求作者运用意识流的
手法把过去、瑞和将来所有的事情联接在一起。通过意识流,小说揭示
了斯蒂芬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受压抑的心情,对宗教的反感,
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索等等。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
说,这种新的手法引文坛的广泛注意,使它成为新型小说的一部早期作
品。在这部小说的第一章中,作者就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小说一开头就
是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回想一个童话故事:
从前有个时候——那可是个很好的时候,有一头牛从路上走
来,这头牛沿路走着走着碰到一个乘小孩、他的名字叫塔科娃娃……
在这里,读者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个小婴孩的意识活动,而作者所
运用的这种意识流方法正是在于表达特定主人公的特定思维。下面的几
行话更是一个婴孩独有的感觉:
当你尿床的时候先是热呼呼的,然后是冷嗖嗖的。母亲铺上一
张油纸,油纸有股怪味。
在这段婴孩内心的独白中,作者已经退出人物的思想,只是作为忠
实的记录者记下当时的感受,这和乔伊斯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是相吻
合的。他一向认为:“象造物主一样,艺术象隐匿于他的创作之内,他
的创作之后和他的创作之外,无踪可寻,超然物外。”为了忠实而又逼
真地表现人物的意识流,他注意摸仿人物的感觉方式、思维习惯、说话
口气和词汇、句法特点来再现精神活动。这种文学理论思想被作者运用
于整部小说,其中以斯蒂芬进入克郎高士学校后的一段内心独白最为精
彩。七岁的斯蒂芬上学后,学校中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同学对他敌视态
度使了感到孤单寂寞,不由地回想起家庭的温暖:
那有多惬意,如果我能躺在壁炉前的地毯上,头枕着双手,想
那些句子。他一阵抖嗦,好象皮肤沾上了冷冰冰、滑腻腻的污水。
韦尔斯把他推进操场边上的小沟,真是坏透了,就因为他不肯用他
在游戏中击败四十个对手的椒盐栗子换韦尔斯的小鼻烟盒。那沟里
的水有多冷,多滑腻!有个同学曾经看见一只大老鼠跳进水中渣滓
泡沫一样的东西里。妈妈和妲蒂阿姨正坐在炉前等布列吉德把茶点
端来。她把两脚搁在壁炉架上,那双宝贝拖鞋被烤得发出一阵暖烘
烘的好闻的气味!妲蒂知道的事情真多。她曾经告诉他,莫桑比亚
运河在哪里,美洲最长的河是哪一条,月亮上最高的山叫什么。阿
诺尔祖父知道的比妲蒂更多,因为他是牧师。但是,爸爸和查尔斯
叔叔都说妲蒂是个聪明的女人,读的书很多。妲蒂在饭后常常会发
出一声奇怪的声音,用手掩住嘴,那是她在害胃疼。
在这一段精彩的内心独白中,小斯蒂芬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来
回飘动。在他那富有想象力的脑袋中,污水、老鼠、鞋的气味,妲蒂阿
… Page 25…
姨、神父、还有妲蒂的胃疼等等毫不相干的意象连成一股流动的意识。
初次见到这种意象的“纷杂”排列,似乎显得杂乱无章,毫无思绪。但
是仔细品味,还是可以看出一条清晰可寻的轨迹。从总的方面讲,小斯
蒂芬的思绪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家庭的温暖,一个是学校生活的冷漠,
这种冷漠和温暖的对比通过他对外界冷与热的直接感觉表现出来。与温
暖的家庭联系在一起的是“热”的感觉:暖烘烘的炉火、热呼呼的茶点、
烤得热哄洪的拖鞋气味、妲蒂阿姨谈话时的热情……与此相反,冷瘼的
学校生活总是与“冷”感觉的物质联系在一起:冷酷无情的韦尔斯,寒
冷滑腻而又肮脏的污水,跳入污水的大老鼠等等。就在“热”与“冷”
这一基础上,作者巧妙地把这些意象排列一起,并在文中显示它们之间
隐藏的必然关系,这些都要读者进行细心的品味,才能理解。通过与家
庭两种不同感觉的情景的对比,突出了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冷漠、斯蒂芬
的孤独感这一中心。
在这段意识流描写中,作者为了配合主人公意识更明确的表达,用
类似于小孩的语言习惯的一段文字来叙述他的心理活动。在原文中,除
了最后一句外,上述引文所有的句子都采用主语——谓语动词——宾语
的基本句型。这种简单的基本句型正是一个小学生思维意象中最常用的
形式,作者紧紧把握小斯蒂芬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选择了一些普通、
简单的单词,并模仿一个小学生的遣词能力进行造句,同时还在其中加
入学生们常用的俚语,以显示思维过程的真实性。经过这样一番苦心经
营,乔伊斯做到了用一个天真无知的小学生的语汇和句法表达了他的思
维过程和内心世界。这种使用与作品人物的年龄、生活特点相适应的语
言和思维方式真实地再现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是乔伊斯运
用意识流手法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种方法,使读者直接感受到小说人物
思维活动的脉博,直接进入人物的思想活动中。《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描述斯蒂芬在地理课上关于宇宙和上帝的遐想,也利用了同样的方法:
宇宙以外是什么?一无所有。但是,宇宙四周是否有什么东西
标明宇宙到此终止,而虚无世界从此开始?这条界线不可能是一堵
墙,但可能有一务很细很细的线围绕着一切……上帝是上帝的名
字,就象斯蒂芬是他的名字。法文里上帝叫第尤,那也是上帝的名
字。如果有人向上帝祷告时说第尤,那么上帝立即就知道那是法国
人在祷告……
这种天真稚气的想法通过作者独特的笔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
感觉到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孩就活灵活现在眼前。随着主人公斯梯芬的逐
渐成熟,小说的意识流语言逐渐趋向一个心理成熟的青年人的语言表达
习惯。这种“言随人变”的意识流技巧深入地表达主人公的精神活动,
收到极好的效果。
在运用语言方面,乔伊斯是一位公认的天才,为了准确、深刻地表
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经常变换语言,并以最生动形式表现出来。由
于意识流所描述的是人的深层思想内模模糊糊、缺乏逻辑性、没有经过
严蜜组织和思考的潜意识。因而他常用一些不常规的,不合乎语法规范
的语句来表示,使人物的潜意识活动原原本本,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来。
在他的小说中,省略句和短截的句子大都用来描述思绪驰骋奔腾、无拘
… Page 26…
无束的状态,而残缺不全的句子则表明思绪被堵滞,发展很慢。在《青
年艺术家的肖像》结尾处,大段地引述斯蒂芬的日记片段。句子不完整,
行文不流畅,节奏急促飞快,不仅绘声绘色地表现了青年斯蒂芬纷烦急
躁的思绪,也表现了他写日记时匆忙急迫的神情。
三月二十二日。从那天晚上以来没有见过她。身上不舒服吗?
也许正坐在火炉旁,肩上围着他妈妈的头巾。但还不象要发脾气。
一碗热粥?现在要吗?
在这里,句子的外部形式和语言的内涵意义获得巧妙的结合。
乔伊斯在表现主人公的意识流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技巧。除了内
心独白,还用自由联想、蒙太奇、重复出现的形象、平等与对比的及梦
魇等。《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第一章中关于踢足球的那一场就运用电影
蒙太奇手法的一个例子:
宽阔的球场上聚集一群男孩,大家都在呼喊着。他们的级长正
大声吼叫催促他们。天空灰蒙蒙的,风也变得寒冷起来。球员们每
次冲锋和攻击之后,沾满污泥的皮球就象一只沉重的鸟在灰暗的暮
色中飞来飞去。他停留在他一队人的边上,在级长看不到、别的球
员粗野的脚踢不到的地方,不时假装奔跑一阵。在这群球员中,他
感到自己身材瘦小而虚弱,视力差,而且眼睛总是泪汪汪的。洛迪·基
克曼就不是这样。大家都说他快要当三年级球队的队长了……
接着,斯蒂芬的思绪离开了足球场。回忆起各种往事。在这群强壮
的球员中,斯蒂芬显得十分弱小,除了敷衍踢几个球外,他的思绪一直
不在足球场上。一伙儿,他回忆起进校以来同学对他的粗暴无礼,一伙
儿,他的思绪又回到寒冷、灰暗的球场,接着又想起父母送他到学校时
与他吻别的情景。突然,球场上的一阵混乱又把他拉回现实中来,他跟
着大家跑了一阵,又停留在球场的边缘,回想到回家度假时甜蜜的情景。
就这样,他的思绪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来回穿梭反复,
小说中的画面和镜头随着思绪发生一连串迅速的变化,将回忆、现实、
想象和梦幻交织成一个生活的万花筒。随着时间的流逝,镜头的变换越
来越快,当于晚上斯蒂芬感冒发烧,他的思绪象脱疆的野马一样奔驰不
已。而这时,小说中的镜头不断的图像:古战场、城堡、坟墓、急驰的
火车等等。突然,斯蒂芬又承上了火车,经过一个个乡村、一座座城镇,
到处都是友好看人群在热情地召唤他,欢迎他回家过圣诞节。
所有的人。欢迎回家,斯蒂芬!欢迎的嘈杂声。母亲吻着他。
是不是这样?父亲现在是大元帅,比小法官大多了。
欢迎回家,斯蒂芬!
嘈杂声……
传来了一阵嘈杂声,有拉开窗帘时窗帘上的圆环发出的声音,
有水在面盆里发出的声音,有宿舍里起床、穿衣、梳洗的声音,有
级长来回跑动、催人快点起来的拍手声音。
… Page 27…
……
在这里,“嘈杂声”起到交换的中间媒介作用。通过嘈杂声,把梦
境中欢迎人群的嘈杂声与宿舍里忙乱起床的嘈杂声巧妙地联待在一起,
使斯蒂芬从梦幻境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中来,